<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七月的驕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如火如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把豪放的熾熱揮灑大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七月的黨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如日中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把黨真摯的愛撒滿人間……</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七一是黨的生日,也是我的母校“七一學?!毙c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在迎風飄揚的黨旗下,祝福母校七一精神世代相傳!祝福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更加強大!祝福祖國更加繁榮昌盛!</p> <p class="ql-block">回顧校史 展望未來</p><p class="ql-block"> 一個學校的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它不僅反映了一所學校誕生、成長、發(fā)展的歷程,也承載了一所學校的人文精神、光榮傳統(tǒng)。七一學校校史也不例外,與眾不同的是,它有著一般學校沒有的特殊經(jīng)歷和姓“軍”的歷史血脈。</p> <p class="ql-block">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創(chuàng)初期,百廢待興。為確保部隊干部子弟安全及受到良好教育,1952年初,中央軍委決定在華北軍區(qū)新建和擴建四所部隊干部子弟學校,即北京“八一”、石家莊“七一”、天津“紅光”和太原“育英”。華北軍區(qū)以“華北軍政大學干部子弟學?!焙汀捌皆妳^(qū)新英干部子弟學校”為基礎,組建“華北軍區(qū)七一學校”。在確定學校名稱時,華北軍區(qū)黨委根據(jù)朱德總司令的提議,確定“七一”為新建子弟學校校名。這樣,一所全國唯一以黨的生日命名的部隊子弟學校誕生了!從此,七一學校的校名就緊緊地和黨的生日連系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1947年石家莊解放后,華北軍區(qū)接管了這里。軍區(qū)抗敵劇社、電影隊都進駐這里,就是后來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制片廠、軍區(qū)戰(zhàn)友文工團,他們和中央軍樂團都是從這里走向北京的。電視劇《亮劍》里李云龍俘獲敵人一個軍樂團贈給了趙政委,這個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著名的清風店戰(zhàn)役俘獲了國民黨第三軍1.3萬人。軍長羅歷戎是聶榮臻司令員在黃埔軍校時的學生,為感謝不殺之恩,將一支完整的軍樂團送給了聶司令。軍樂團駐進南兵營,并從這里直接到北京參加開國大典。當時的總指揮軍樂團第一任團長羅浪將軍說:“當時演奏的國歌就是在南兵營練習的。因為國歌還未確定是哪首,所以準備了好幾首,其中有《咱們工人有力量》、《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義勇軍進行曲》等”。當時的電影制片廠非常簡陋,但《解放石家莊》、《七屆二中全會》等,有重大歷史意義和影響的影片就是在這里洗印、制作的。抗敵劇社演員們給配音、伴奏。東北解放后,四野將繳獲的電影膠片繞道朝鮮送到西柏坡,制作了簡易的洗印設備,沒有技術,還聘用了幾名日本工人。沒有片頭,從樹林挖塊泥巴制作了“工農(nóng)兵”的雕塑,一直沿用至今。老一代的電影人謝晉、賀綠汀、胡朋、田華、于蘭等都是從這里走到北京的。所以說,這里是新中國有聲電影和中央軍樂團的搖籃!</p> <p class="ql-block">1955年—1964年時七一學校門口的校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5年4月15日學校改名為“北京軍區(qū)七一學?!?;</span>1958年9月學校增設中學部;<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4年7月23日學校由軍隊系統(tǒng)移交地方政府管理,</span>更名為“河北石家莊七一學?!薄?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學校占的這塊地方史稱南兵營,實際上叫西南兵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里是侵華日軍獨立第八混成旅駐地,是關押殺害抗日志士的魔窟(青年改造所)。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國民黨第三軍大本營。兵營西南圍墻外就是石家莊內(nèi)市溝。解放石家莊,國民黨依據(jù)日本鬼子時期營建的堅固工事負隅頑抗,是石家莊西南唯一的軍事支撐點。在爭奪中,解放軍獨八旅(后改編為63軍188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突擊連一百四十號人,殺出來時僅剩下二十幾個人了。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烈士的鮮血。據(jù)老校友回憶,他們?nèi)胄r,日本鬼子的焚尸爐還在,東南角三條大溝(戰(zhàn)壕)還沒填,學校挖游泳池還挖出了累累白骨。選址時,華北軍區(qū)司令員聶榮臻、政委薄一波派軍區(qū)參謀長、干部部部長王平來考察,王平第一眼就看中了這里。老一輩革命家選這里作為培養(yǎng)接班人的基地,其寓意何等深刻!</p> <p class="ql-block"> 學校校址是新的,但底子是由兩所老學校合并而成的。一所是起源于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幼兒班,其中有一部分于1938年12月隨抗大二分校挺進到晉察冀解放區(qū)。1948年以二分校班底為主組建了華北軍政大學,經(jīng)校長葉劍英的批準,1948年7月1日正式組建了華北軍政大學干部子弟學校,并納入了部隊編制。另一支是平原軍區(qū)新英干部子弟學校,劉鄧大軍南下時,將部隊干部子女集中到新鄉(xiāng)市,后成立了學校,當?shù)厝罕娪H切稱呼這些留守兒童為“劉鄧親子團”。1952年平原省撤銷,平原軍區(qū)并入華北軍區(qū),新英學校與華北軍大子弟學校(當時改為解放軍第二高級步校)合并組建七一學校,全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qū)七一學校”。兩所學校的校長分別為七一學校的正、副校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10月,中央軍委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聶榮臻元帥、在羅瑞卿大將、楊成武上將等陪同下,視察七一學校。 他們進教室、下食堂,與同學們親切交談,噓寒問暖,使師生們受到極大鼓舞。在我軍歷史上,幾位元帥親自視察一所普通的子弟學校是絕無僅有的。</p> <p class="ql-block"> 一些解放軍高級將領,在戰(zhàn)場上是使敵膽寒的虎將,但在孩子們面前卻永遠是“兒女情長”。楊勇赴朝接任志愿軍司令員,臨走還到學校最后看一眼孩子們;王震將軍遠在新疆,聽說七一的孩子們排練新疆舞,百忙中給孩子們寄來了新疆帽和其他飾物;三年困難時期,駐石部隊聽說孩子們吃不飽,紛紛捐菜捐糧。63軍每個戰(zhàn)士每天節(jié)約二兩糧,保證學生們健康成長。石家莊高級步校正、副校長滕海清、侯正果、九步校校長陳金鈺將軍也不例外地捐出口糧,而他們自己卻因營養(yǎng)不良得了浮腫……</p> <p class="ql-block">七一建校初期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校長和</span>老師們</p> <p class="ql-block">作為七一學校的老師是非常自豪的。當時從部隊來的老師都是現(xiàn)役軍人,同學們都享受供給制(1956年實行薪金制后停止)。老師除文化條件、政治條件外,還有一個條件,必須會講普通話。七一學校的老師都是由軍區(qū)干部部任命,升遷都是由軍區(qū)司令員、政委委任。</p> <p class="ql-block">1953年七一學校全體小學少先隊員合影</p> <p class="ql-block"> 建學校國家撥款125.96億(舊幣),要按現(xiàn)在不多,實際是125.96萬元??僧敃r正值抗美援朝,軍委撥下的全部是國防經(jīng)費。當時物價低,一架蘇制米格機才十幾億(舊幣),這點錢能買十多架飛機。戰(zhàn)爭時期物資匱乏,學校所用木材都是軍區(qū)首長親自找到東北局負責人特批的。學校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全部建成,其設備、規(guī)模在全國是一流的。這并不是搞特殊,要知道這里的孩子三分之一是老紅軍后代,有相當一部分是烈士遺孤,孩子們的家長都在前線作戰(zhàn)。上學期間,不斷有學生被列入烈屬名單。這所學校體現(xiàn)了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老校友們對學校那種感情是任何學校沒有的,他們在這里受到一流的教育,黨和國家領導人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他們。</p><p class="ql-block"> 1953年毛主席60歲生日,學生們將他們的手工勞作成果寄到北京,給毛主席祝壽(這在黨內(nèi)是禁止的)。毛主席破例收下了,非常高興,并給同學們回了信,鼓勵同學們“好好學習,長大了作革命事業(yè)的接班人,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這封信當時就貼在校門口,至今許多師生還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狼牙山五壯士”之一葛振林參觀七一學校</p> <p class="ql-block"> 北京軍區(qū)七一學校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誕生的,是人民軍隊創(chuàng)辦最早的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寄宿制學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曾受到朱德總司令的親切關懷,聶榮臻元帥和葉劍英元帥,對學校的建立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具體指示,</span>它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對保證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起到了積極的后援作用。</p><p class="ql-block"> 幾十年來,七一學校始終秉承著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tǒng),撫育培養(yǎng)了一大批軍隊干部子弟和革命烈士子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為新中國的經(jīng)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span>為黨和國家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 七一的學子們,為奠基共和國的大廈,接過父輩手中搶,六十年代后期,多數(shù)人參軍到部隊,在革命大熔爐里錘煉成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奉獻著美好的青春年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忘初心、牢記使命”。</span>2015年老同學相聚北京,在黨旗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7日,老校友分別近50年后相聚石家莊。</p> <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后,80年代的“七一”人。</p> <p class="ql-block">革命傳統(tǒng)代代相繼</p><p class="ql-block">七一精神熠熠生輝</p><p class="ql-block">為七一學校題</p><p class="ql-block">于藍</p><p class="ql-block">2011.10.1 </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學校校慶,部隊老將軍們聽說七一學校校慶,表示大力支持。當時,在京的鄒家華、耿飚、楊成武、楊得志、肖克、王平、孫毅、莫文驊等四十多位中央和部隊的老首長、老將軍、老藝術家、戰(zhàn)斗英雄、“雷鋒班”題詞并發(fā)來賀信。</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1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校友<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聚石家莊市,</span>慶祝原北京軍區(qū)七一學校建校七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 七一學校以“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為方針,<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培養(yǎng)了一大批共和國的精英:</span>有各行各業(yè)的專家,有世界冠軍、全國冠軍,有黨和國家的高級干部,有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有各軍兵種和野戰(zhàn)軍的各級指揮員,僅部隊就出了十多位將軍。有大型企業(yè)的高級經(jīng)濟管理人員。有衛(wèi)生戰(zhàn)線救死扶傷的主任、副主任醫(yī)師。有各級政府部門的公務員。還有一批校友走出國門,憑他們出色的能力在海外定居。當然還有在各條戰(zhàn)線上的普通勞動者……真可謂桃李滿天下、英才遍中華。他們都是用自己的勞動和工作為一個響亮的名字“七一學?!痹鎏砉獠剩?lt;/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目前,一所閃耀著紅色歷史光輝、氣象萬千的現(xiàn)代化新型學校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為不辜負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殷切希望,培養(yǎng)出千千萬萬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學校要建四個博物館,除七一博物館外,還要建以“中央軍樂團的誕生地”、“新中國有聲電影的搖籃”、“華北軍區(qū)抗敵劇社”為主題的三個博物館。把七一學校建成繼西柏坡之后,又一處紅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愛七一學校</span>這個溫暖的大家庭,我曾經(jīng)生活、學習在這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感到無比幸福!</span>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英雄的父輩,南征北戰(zhà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把紅色基因播撒在祖國的大江南北,</span>把一顆赤誠之心獻給了新中國的誕生,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如今,我們這一輩青春已逝,但是,一顆愛黨、愛國、愛人民、愛七一的赤子之心,仍然是鮮紅的顏色。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已植根于我們的心靈深處溶入血液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10日,學校建校七十周年慶典,和老校友合影。</p><p class="ql-block"> 我們共同的母校、共同的歲月,就是我們共同的財富。讓我們把它鎖在記憶里,永久珍藏,永遠銘刻!</p> <p class="ql-block"> “七一”—我的母校,雖然離開你已有53年了,但七一精神永遠銘記在心:"今天我以七一為驕傲,明天讓七一為我而自豪!”這是七一學子們立下的錚錚誓言,也是我們每一個七一人的共同心聲。我為我有這樣的母校而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 衷心地祝福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生日快樂!七一精神,薪火相傳,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編輯、制作/王秋琳</p><p class="ql-block">視頻制作/李少京</p><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王秋琳、尚小朋</p><p class="ql-block">史料圖片來源/校史展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