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薄盾髯印ね踔破?lt;/p><p class="ql-block">自封建社會建立以來,生活在底層的廣大百姓在社會生存規(guī)則中,找尋到一些人與人相處時的訣竅,編成順口的俗語,一直流傳下來。古人言<b>“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漓?!庇秩纭拔鹨陨碣F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持功能而失信”在舊社會中,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所謂“父不進子房”,雖然簡短卻蘊含著深刻道理,很多人不知道它還有下一句,更是引人深思。</b></p><p class="ql-block"><b>所謂“父不進子房”的下一句是“官不入民宅”,這兩句話從字面意思上很容易理解,做父母的不要頻繁出入兒女的房間,當官的不要輕易走進百姓的家里。</b></p><p class="ql-block">這兩句話被廣泛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對于前半句,很多人都知曉并深諳其中的道理,但是對于后半句卻有很多人并不熟悉,對于它所蘊涵的道理,也并不清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實這句話的精華主要在后半句,在舊時它既簡明,又實用,體現(xiàn)了封建時代君民的關系,可惜如今很少人知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父不入子房”背后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是最親密的人,尤其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與父母相處總是親密無間。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不需要父母隨時伴在身旁。這樣不僅是對孩子的溺愛,還容易會使孩子養(yǎng)成嬌生慣養(yǎng)的不好習慣,對于做人做事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過于依賴父母。</p><p class="ql-block"><b>與父母之間沒有界限,想要什么都會得到,過分溺愛會使他不會分辨事情的好壞,這樣會耽誤孩子一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后漢書·仇覽傳》中記載著一個“慈母多敗兒”的故事,講的是一個母親驕縱自己的孩子,直至后來演化成孩子竟敢打罵母親,直至同鄉(xiāng)再教訓觸傷母牛的小牛時,他才幡然醒悟。</p><p class="ql-block"><b>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要從小給予孩子獨立的空間,不要對于孩子過分地關心溺愛,做到“父不進子房”也是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者,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孩子成家立業(yè)后,起居生活都會和自己的另一半在一起,父母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孩子的住處顯得不合時宜。古代對于女子的要求非常嚴格,即使是嫁人后,也要身居深宅大院中,不能輕易拋頭露面。</p><p class="ql-block"><b>面對家中的異性長輩,也是需要嚴格遵守禮義廉恥規(guī)章制度的。所以“父不入子房”在古代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b></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古時候,很多人家會有家訓,一些重要的事情或者對父母盡孝都需要子女去向父母長輩請示,嚴肅的事情需要在莊重的場合說,即使是需要到子女房中,也會派人前去傳話,不會自己親自到孩子房中。</p><p class="ql-block"><b>“父不入子房”是告訴人們治家之道須內外有別、長幼有序?!吨熳又渭腋裱浴分兄v訴“長幼內外宜法肅辭言”講的便是長輩和子女間要講究禮數(shù)忌諱。</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二、“官不入民宅”其中深意</p><p class="ql-block">在古時候,皇帝是天之驕子,是天下的主人,而滿朝的官員則是天下百姓大小事務的管理者。甚至有些說法稱地方官員為當?shù)匕傩盏摹案改腹佟?,可以看出在古時封建朝代官員與百姓之間的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b>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崩习傩站拖窠锏乃?,君臣就像行駛在江上的船只,百姓的生活像平穩(wěn)的江水,承載著君辰行駛,一旦江水翻滾起來,船只就有可能覆滅。</b></p><p class="ql-block"><b>“官不入民宅”卻蘊涵著當時社會的一個深刻道理。</b></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封建的社會制度下,存在著很明顯的階級分層現(xiàn)象,老百姓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群,地方官員管理著一方百姓,社會階級會高出百姓很多。在官場上會有“官大一級壓死人”的說法,所以即使官位再小,對于百姓來說也是覺得非常尊敬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舊社會中,百姓對于階級之分的思想根深蒂固,對于官員有著從心底里的畏懼感。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觀念里就是“官不入民宅”,如果進了肯定沒好事。</b></p><p class="ql-block">所以當一位官員出現(xiàn)在百姓家中的時候,這家人會極其惶恐,一邊反思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過錯,一邊要小心仔細伺候這位登門的官員。對于官員來說也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傳到朝堂上去也會令其他同僚恥笑一番。</p><p class="ql-block">而官員的到來也會給百姓帶來一些困難之處,<b>官員登門,在外人眼中意味著這家人可能做了觸犯律法的事情,會為這家人招惹口舌之非,影響這家人的生活。再者對于官員的到來,百姓要拿出比較好的食物和酒水來招待,對于一個平常百姓來說,會有很大負擔。</b></p><p class="ql-block">所以古時候的官員們深刻知道這些道理,將“官不入民宅”這一說法流傳開來,告誡為官者不要隨意去打擾百姓的生活。所以一般來講,即使是與律法有關的事情,也會將百姓傳至公堂,在公堂之上進行定奪,而不會私自去百姓家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俗語是經(jīng)驗之談</p><p class="ql-block">從古至今,有許多俗語流傳至今,所謂俗語,不過是前人在歷史的長河里,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總結的經(jīng)驗,用以告誡后世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父不入子房,官不入民宅”告誡人們,無論在什么時代,作為長輩,為人父母,要懂得尊重子女,與子女保持良好的距離,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作為官場上的人,要為百姓著想,不要為百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做官要行為端正,思想端正才能成為一個好官。</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h3>像“父不入子房,官不入民宅”這樣的俗語很多,但是流傳下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俗語的意思并不被人們所熟知,甚至有些只知道前半句,不知道后半句,對于俗語中蘊涵的深刻道理,也并不在意。</h3></br><h3><strong>俗語是集中了千年古人的智慧和經(jīng)驗才凝集而成,如今有很多人覺得,俗語是封建時代的產(chǎn)物,而如今我們已經(jīng)身處新時代,這些舊思想就應該淘汰掉。</strong>殊不知,古人用了千年時間總結的經(jīng)驗,如今要拋棄掉,而我們又要用千年的經(jīng)驗再去總結,又是為了圖什么呢?</h3></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國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是社會主義國家,雖然擺脫了封建統(tǒng)治,但是不要一提到俗語就覺得那時封建時代的產(chǎn)物,對于當今并不適用。</p><p class="ql-block"><b>如今的人們對于“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只記得前半句,而將富含精華的后半句拋之不顧,這類人群不在少數(shù),而且對于“父不進子房”的理解有失偏頗,卻不知道它原來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b></p><p class="ql-block"><b>如今流傳在民間的俗語依然不計其數(shù),對于老祖宗傳下來的俗語,我們應該學會辨識和傳承,一些俗語能夠傳承千年之久,一定有一些可取之處,我們不能將其遺忘,對于俗語,我們應該抱以學習的心態(tài),領教其中的奧義,并將其傳承下去。</b></p><p class="ql-block">參考文獻:《后漢書·仇覽傳》《朱子治家格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