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剛過,與好友逛了一次泰山萬畝茶園,全家人齊上陣,采回一袋子新芽,掂一掂,也就是半斤左右?;貋砗罅⒓醋コ鲆话?,清水沖洗一下,磕上三個雞蛋,上鍋炒了一盤,金黃色的雞蛋上,裹挾著、點綴著幾片碧玉般的葉子,一出鍋,茶味清潤,滿屋飄香。這個菜火候要把握好,大火,勤翻,不能過了,色澤金黃,外酥里嫩,雞蛋入口后,舌尖一托,雙顎一迎,頓時流出浸有青茶香味的汁液兒來才算正好??上Ъ依餂]有剛灑的軟和兒煎餅,如果有,將炒熟的茶葉雞蛋,用半坯子煎餅一卷,攥在手里,嚼在嘴里,送進喉嚨里,既治餓,又解饞,還能吃出把腸胃陶醉的樣子,那感覺真叫一個“爽”!</p> <p class="ql-block"> 剩下的茶葉怎么處理呢?這個季節(jié),就是放冰箱冷藏上,過不了三五天,葉子就會發(fā)黃、發(fā)霉?!岸颊f你是‘廚神’,總有辦法的?!笨吹轿叶⒅r茶葉猶豫,妻提醒我。這句話表面上聽是夸獎,仔細品其實是激勵。“有了!”我得意的喊了出來,“我炒!”“啊,還炒,你這是成心想讓我們吃傷了是吧?”我余光掃過妻驚訝的眼神,彎腰從櫥柜里拿出一把新鍋,往爐子上一撴,回過頭跟她說,“我說的是炒制茶葉,把這些茶葉炒出來!”</p> <p class="ql-block"> 說干就干。先拿出手機“百度”了一下,查了查炒茶要訣,心中默念了一下步驟,然后開始操作。先把茶葉沖洗一下,控控水,再把鍋好好刷幾遍,順便洗干凈手。架鍋,開火,待鍋底溫度一上來,把茶葉倒進去,直接開炒。我找出來一把未用過的刷帚備用。網(wǎng)上說用手炒,我也就直接下把了,一把將嫩嫩的茶葉抓起來,再撒下去,或者圍著鍋的內側往里籠一籠茶葉,再用手背反方向推回去,這樣反復進行,目的是讓茶葉受熱均勻。很快,一片片的茶葉“出汗了”,被熥出了水分,再過一會兒,葉片邊緣開始內卷,像是困極了的人蜷起身來,而且越蜷越緊,十幾分鐘后,葉片縮成了一個個的“捻子”,一開始滿滿的不安分的一鍋鮮茶葉,現(xiàn)在變成了薄薄的一層、服服帖帖的趴在鍋底。茶園工人說五斤鮮葉能炒出一斤茶葉來,怎么覺得在我手里,十斤也炒不出一斤來呢?我能感覺到手指與鍋底在頻繁接觸中帶來的灼痛感,于是我改用刷帚繼續(xù)不停的翻動。</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受茶香吸引,妻跑過來觀摩,我將剛才翻炒茶葉的右手伸到她面前,“聞一聞,香不香?”妻將鼻子貼著我的手指,深吸了一口氣,“哇塞,真香!你這手干脆別洗了,想喝茶了你就拿出來聞聞。”這倒是個好注意,我靈機一動,對她說,“這樣,你想喝茶的時候,我就把手伸進你的杯子,泡茶、洗手兩不誤,這樣不香嗎!”“切,一邊去,一夸你就得意忘形了?!逼夼ゎ^走開了。</p> <p class="ql-block"> 時間過去快半小時了,鍋里的茶葉都變成了卷針狀,顏色也變成了灰綠色。不知怎么搞得,這些茶針卷的并不規(guī)則,有粗有細,有的一頭尖,另一頭卻未卷好,就似一位少女,上身緊緊束著,下身卻穿著一件裙子,炸開著?!吧嗖缓冒?!”我自言自語到。再拿出手機來咨詢,很快弄明白了,原來我少了一個步驟——茶炒到一定程度,需要倒到篦子上搓,通過“搓”,將茶葉搓成針,再下鍋熥干。我關掉了火,晾上一會兒。十分鐘后,拿來玻璃杯,抓一小把自己炒的茶葉放進去,將燒開了一小會兒的山泉水沖進去,看那一根根茶針踩著水泡,上下翻飛,歡快的跳躍著。這些茶葉很快分了層,有的飄在頂層,有的沉到杯底,在水溫的催喚下,一個個睡去的蜷縮起身來的孩子,又漸漸蘇醒了過來,紛紛伸著身子,張開了裙子;中間飄的部分并未舒展開來,那是采到的為數(shù)不多的芽尖,就像是一個個火炬,點燃了我的自信。我給妻端過去,請他品鑒。</p> <p class="ql-block"> 我把炒茶葉的視頻,在抖音上發(fā)了出來,有朋友留言,“大廚啊,還有不會干的事嗎?”有伙計接著跟進,“有,生孩子他總不會吧!”哈哈,還真是這樣。</p> <p class="ql-block"> 可能有人會說我是個“家庭廚夫”,沒有遠大理想,但你可知道,古往今來,名廚幾乎都出自男人,即使是業(yè)余的名廚也都屬于才子一類,比如蘇東坡、袁枚??桌戏蜃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說,飲食和男女之事是人最大的兩個欲望,也正是因為對美食的強烈欲望,才促使男人放下身價走進廚房。</p> <p class="ql-block"> 我喜歡廚房,“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這句話,比較適合我。但是,由于在家里排行老末兒,以前洗衣、做飯這些活兒是輪不到我的,頂多也就幫忙燒燒火,看看爐子。
</p><p class="ql-block"> 上初中那會,我一個人住在父親單位宿舍里,在饑餓的驅使下,開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學習炒菜、做飯。剛開始,油熱起火、糊鍋、忘放鹽、水放多了之類的“事故”不斷。有一次用電熱棒燒水,燒了半天也不見開,就提起來湊到眼前看,一不留神,電熱棒碰到了嘴唇,我瞬間感到被輪了一棍子,身子直直地向后倒去,腦子里一片空白。還好,身后是床板。躺在床上的我,驚恐地睜大眼睛,盯著屋頂,不斷地問自己:剛才是怎么了?我被電到了嗎?我還活著嗎?我試著抬了抬胳膊,又摸了摸臉,嘴唇還麻酥酥的。在確信還活著后,我坐了起來,電熱棒已丟在地上,一副闖了禍也無所畏懼的樣子。我趕忙把還插的線拔了下來。后來弄清楚了,電熱棒上的水垢太厚,不傳熱了,所以水總燒不開,但是它漏電啊——這次觸電,我的靈魂出竅了,靈感也來了,炒菜做飯的水平大漲!以后只要是同學聚會,廚房里的活兒,當仁不讓,就都是我的了。</p> <p class="ql-block"> 廚藝真正突飛猛進,是在認識妻之后。岳父母每天忙里忙外,很晚才回家,炒菜做飯的任務就落在妻身上。認識她后,自尊心、表現(xiàn)欲驅使著我將“掌勺大權”搶了過來,先是跟著她學炒菜,然后跟著岳父學烹飪,從配菜、打下手干起,很快就擼起袖子直接上陣,干的多了,技藝嫻熟起來,心得也就多了。</p> <p class="ql-block"> 愛做飯的人,肯定嘴饞。想吃龍蝦,就買三五斤龍蝦回去,想吃炒雞,就從市場殺只雞帶回去。</p> <p class="ql-block"> 自己炒龍蝦,關鍵把握兩點,一是處理干凈,龍蝦身上的泥垢要刷洗干凈,腸子要揪除,還要把蝦頭剪掉,三五斤的龍蝦得處理一個小時。龍蝦店里是絕沒有功夫這樣處理的,他們大量使用洗蝦粉,洗出來的蝦一個個紅艷艷的,就“顏色”這一項,就吊足了你的胃口。第二點就是準備料,龍蝦泥腥味大,需要多種料、多放料,有時用料的花費比買蝦還多。炒龍蝦最好用“豬大油+花生油”,大大的蔥姜、冰糖、辣椒、花椒(加點麻椒)等大料,先炒,再煮,最后加蒜瓣,收汁,上盆后撒一把小蔥花和芫荽,盆子下面紅彤彤、熱騰騰,像是火山底部,上面的綠色點點,恰似天上的星星,饞的你直流口水,冒著燙手的危險先抓起幾個來吃。我一直以為,吃龍蝦主要吃那個味道,因為龍蝦個頭很大,蝦仁卻很小。我吃龍蝦,一般是從頭到尾先允吸一遍,再扒皮去殼,然后用筷子夾住蝦仁,往湯里一沾,含在嘴里,那麻辣鮮香各種味道,頓時由口腔到喉嚨到全身,呈放射狀快速傳遞。此時,反應最夸張的是嘴巴,一邊砸吧著味道,一邊張得好大好大,全力將麻辣味呼出,再呼進清涼的空氣進行中和;有些失態(tài)的還有眼睛,在辣味和麻味的輪番進攻下,它與嘴巴配合著,努力地半睜著,好似一睜開眼淚就關不住了,要奪眶而出似的;手腳也不安分起來,身子從凳子上離開,揮舞著拿著蝦仁的手臂,一邊抱怨“真是太辣了,麻死了”,一邊熟練的將手中的蝦仁送進嘴里……</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吃辣,還可以做蒜蓉的,最好用鮮蒜,剁成蒜末,放鍋里炒,待蒜香溢出,澆到已炒好裝盤(盆)的龍蝦上,同樣撒一把小蔥花和芫荽調色。</p> <p class="ql-block"> 我就是喜歡下廚的感覺,每道菜經(jīng)過自己的“改造”,都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讓品嘗的人忍不住嘴角上揚。</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會炒雞,還真不敢說自己會炒菜。在山東,說“16個地市有160種炒雞”也不為過,但萬變不離其宗,關鍵看用什么雞、炒什么味。炒雞都是用公雞,公雞分小公雞和大公雞,小公雞也叫“一把抓”,一斤來沉,散養(yǎng)的,半歲左右,雞塊剁碎些,這種適合紅燒,先甏上幾個辣椒,下姜片、大料,旺旺的火,一個熱鍋出來,雞肉浸潤著金黃色的雞油,配合一盤花生米、一盤拍黃瓜,是極好的下酒菜。大公雞多是散養(yǎng)的三四斤沉的柴雞,或六七斤以上的“大紅玉”,肉多皮厚,爆炒就不行了,必須先炒干水分,炒的雞肉冒出油來,加醬油等調味品上色入味,再下熱水,中火慢燉,直到肉八成熟。怎么判斷肉熟了呢?看雞爪,只要雞爪脫皮脫骨,就差不多熟了,改大火收汁,待雞湯變得濃稠,全部變成膠原蛋白,捯一塊嘗嘗,雞皮糯糯的,入口即化,雞肉尚還筋道,并不碎,這是最佳的火候,迅速加青椒、蒜瓣提味,入鍋后打一個滾,然后上盤即可。各地的炒雞大同小異,無非是在用料多少、味重味淡上有所區(qū)別而已。</p> <p class="ql-block"> 原來學炒菜,一看二問三試試,炒個一次兩次就上道了。有時在外面吃飯,聽到別人介紹心得,就默默記下來;或者看到桌上哪個菜好吃,就仔細查看它里面放的什么料,揣摩其制作方法,得空閑時自己試著做?,F(xiàn)在炒雞、做魚、燉肉、炒龍蝦的秘方,超市里都有,按照說明和步驟操作,味道總不會差。如此看來,現(xiàn)在做菜并不難,難的是做出自己的特色,有些秘方需要買,有些需要跟師傅學,更多的是靠自己總結,自己悟。
</p><p class="ql-block"> 煎炒烹炸,存乎一心。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各司其職,所以說道存于萬物,當然這里的“萬物”也包括廚房。烹飪過程就好似將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考驗的是一個男人的悟性、耐力和魄力。</p> <p class="ql-block"> 我還有一個體會,中餐炒菜與中藥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是選材的種類,用料的量,火候的把握,全在“開藥者”和“拿藥人”領悟和把握,多是“XX少許”“XX幾塊、幾顆”,以及“小火”“慢火”之類的表述,從來都是師傅帶徒弟,口口相傳,讓學徒的人不好把握。再就是烹飪時,按什么方向翻炒,什么時間放什么料,都因人而異。 “1000個人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用在這里更合適,或者把這句話改成“(一種菜)1000個廚子有1000種炒法。”中藥講究“君臣佐使”,炒菜配料也是,主要突出什么味道必須旗幟鮮明,不能主題不突出;調料不能遮掩了食材的味道,加鹽不能吃的齁人,加糖提鮮不能吃出甜來,絕不能各種調料亂放一氣……炒菜如人生,把握火候最重要。絕大多數(shù)要中庸一些,比如炒菜給一大桌人吃,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味道就不能太偏激,要平和一些,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接受;自己吃,或人少時吃,則可以任性一把,劍走偏鋒,偶爾探個險路,哪怕吃的腸胃火燒火燎,只為“無限風光在險峰”,收獲不一樣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 老子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有時考驗廚藝的恰恰是簡單的菜,家常菜。一個包菜2塊錢左右,三口之家能吃三頓,是居家過日子很實惠一種蔬菜。這個菜,在家里炒,絕炒不出飯店里的味道,因為火力達不到。我的處理辦法是,旺火,下花椒,待熱油起煙,控好水的包菜下鍋,掂兩三下,加醬油、耗油,連續(xù)掂十來下,待菜葉身上都沾滿了調料就歐了,出鍋。這個菜時間短,要早撒鹽,但千萬不要加水,一加水就成了“燉”了。</p> <p class="ql-block"> 家里來客人,炒了不少菜,吃不了怎么辦?剩下的牛肉,和西紅柿是絕配,做個西紅柿牛肉(腩)湯,是女兒的最愛;吃不了的魚,砸個酸辣湯,既開胃,又醒酒;如果剩下還有蒜薹、藕片、辣椒、丸子、蛋卷、雞肉、粉絲,等等,就和魚一起倒到鍋里,搞個大雜燴,是小時候就有的最美記憶。</p> <p class="ql-block"> 在吃上,女孩子更喜歡“重口味”。事實上,孩子大了,我一頭扎在廚房里的理由又變成了女兒的味蕾。有人說,“我養(yǎng)你”,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話;一句“我養(yǎng)你”,可以征服耳朵和心靈。怎么表達對女兒的愛?我這個人不會甜言蜜語,我會把愛融進每一天、每一頓、每一口飯上,我寧愿把這兒當成我最甜蜜的負擔。每次放學回家,女兒都會問,“爸,今天吃什么?”一看到桌子上有肉,有菜,好幾個盤子,則接著說,“哇,今天過節(jié)嗎?”可是,你今天做了炒雞,明天她又不吃了,我又得琢磨著其他菜肴,每天都要變換著花樣,盡可能不重復。有時回去晚了,看看冰箱里沒有可即食的存貨了,就迅速拿出冷凍的食材化上,一陣收拾,連夜烹制,第二天熱熱直接吃。</p> <p class="ql-block">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時時用心,事事皆可成為學問,人人皆可成神,也包括你。但我不是廚神,我戀上廚房,黏上炒菜,只是因為我更愛家,愛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不說了,剛搞到一條兩三斤重的東平湖鮮鱖魚,抓緊把它腌制起來,過段時間做“紅燒臭鱖魚”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