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感恩·遇見 </p><p class="ql-block"> ——南寧市武鳴區(qū)實驗學校2021年春季學期家長會</p> <p class="ql-block"> 為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交流,讓老師和家長更全面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共同擔負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促進學生健康成長。5月14日晚上,南寧市武鳴區(qū)實驗學校召開以“感恩·遇見”為主題的家長會。此次家長會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聽取校長專題講座,第二階段各班級老師與家長交流互動。全體教職工和三千多名家長參加了會議。</p><p class="ql-block"> 學校黨總支部副書記潘麗玲主持會議。</p> 第一階段 <p class="ql-block"> 實驗學校校長覃志恒以“感恩·遇見“為主題進行專題講座。他先向家長介紹,學校堅持落實“品學共融 進取有為”辦學思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以德育為基,教學科研為線的工作思路,把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與知識技能學習深度融合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以德修身,以德促教,以德立校,積極打造學校“有為黨建” “有為德育”“有為課堂”,促進學校全面健康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同時,學校以活動為載體,汲取成長養(yǎng)分。學校以一二年級適應、立趣;三四年級感受、立規(guī);五六年級感恩、立志;七年級適應、確立;八年級定向、尋夢;九年級破浪、沖線為德育主線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滲透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錘煉學生意志品質(zhì),塑造學生積極進取永不放棄的生活態(tài)度。</p> <p class="ql-block"> 講座中,校長覃志恒重點結合各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當今社會孩子頻頻出現(xiàn)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長分享教育學生的13點建議:</p><p class="ql-block">1.讓孩子學會自食其力,掌握生活必須的技能 ,知道什么是安身立命之本</p><p class="ql-block">2.健康是成長的根基,不僅是身體,還有心理健康</p><p class="ql-block">3.成績是成長的印記,但不是唯一標準。你若盛開,精彩自來</p><p class="ql-block">4.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自信,而不是挑刺</p><p class="ql-block">5.告訴孩子 生活不如意之事很多,學會接受,培養(yǎng)孩子挫折感</p><p class="ql-block">6.給自己抽出時間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承受底線在哪。學一學怎樣做個有辦法的家長。</p><p class="ql-block">7.遇到問題時談話應心平氣和 ,有針對性就事論事談話,切記不要劈里啪啦</p><p class="ql-block">8.多對孩子說鼓勵的話,贊同但不是包庇 ,肯定但不是夸大</p><p class="ql-block">9.最好的教育來源于生活,多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讓孩子有家庭責任感有針對性的加予指導</p><p class="ql-block">10在最好的時候給孩子培養(yǎng)規(guī)矩意識、感恩意識、志向意識</p><p class="ql-block">11.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陪伴 ,珍惜孩子在身邊的日子</p><p class="ql-block">12.問題孩子的背后永遠都是家庭問題,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p><p class="ql-block">13.關注二寶,關心大寶,讓大寶樹立責任</p> 第二階段 <p class="ql-block"> 回到班級進行第二個階段會議,班主任介紹了學生近期在校學習、生活等的情況,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和表揚。同時指出班級當前存在的問題并分析根源,提出下一步的規(guī)劃和措施。會上,家長認真聆聽,動容時家長還代表上臺發(fā)表感言。</p> <p class="ql-block"> 會后,初中部學生家長代表感言:覃校長的講座很精彩,尤其講到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很真實,同時我也在反思平時自己對孩子尊重和關愛有所忽略,是呀!陪伴是多么重要!小學部的家長也說:聽了覃校長的講座,對于如何有效和孩子溝通,我啟發(fā)特別大……家長們紛紛表示,以后在教育孩子孩子遇到的問題、困惑,要多多與老師探討更優(yōu)的解決問題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次家?;?,增進了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建立起家校合作的橋梁,相信家校攜手合力 把目標當動力,把關愛當基石,家校共同做好孩子堅強后盾,讓孩子自信、積極、樂觀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span></p> <p class="ql-block">圖:韋曉峰、潘俐岑、潘繼永、馬龍江</p><p class="ql-block">文:林春燕</p><p class="ql-block">編輯:潘俐岑</p><p class="ql-block">審核:覃紅麗、黃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