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懷念我的母親</b></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親,給予我生命,養(yǎng)育我長大成人??墒俏矣H愛的母親突然于2020年5月14日離開了我們。母親,您在父親剛剛去世的52天,就這樣匆忙的隨父親去了,永遠的去了。你們的離世,對女兒來說,猶如天塌地陷一般,頓感從未有過的孤獨和悲涼。怎能讓人不流淚,怎能讓人不心碎,從此,陰陽相隔,給女兒留下了永久的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間一晃,母親走了一年了,但仿佛是昨天的事情,有時恍恍惚惚看到,母親還在那里坐著,與我們談笑,在那里逗小孫子,在那里鍛煉身體。一幕一幕像過電影一般,那么清晰、那么親切、那么溫暖、那么難忘...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親:程喜梅,1931年4月29日(農(nóng)歷3月12日)出生于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頭道溝,一個貧苦市民家里。1948年參加工作,1952年入黨。1956年結婚,育有子女三人。一生平凡而勤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跟黨走 做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 母親有3個哥哥,2個弟弟,1個妹妹。東北解放的早,政府號召大家出來工作,搞建設。母親家境貧寒,姥爺去世的早,為貼補家用,便響應政府的號召,1948年不到17周歲時,就帶著妹妹一起走出山溝,到大連漁網(wǎng)廠參加工作,掙錢養(yǎng)家,資助2個弟弟上學,在那吃都吃不飽的年代,貧寒的家里供出了2個中專生。</p> <p class="ql-block"> 母親工作積極肯干,忠誠老實,樂于助人,善良純潔,連年被評為先進,1952年加入共產(chǎn)黨。由于政治思想可靠,被選調(diào)大連市委領導家做后勤工作,不論什么崗位,母親都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吃苦耐勞。</p> <p class="ql-block"> 建國初期,國家建設需要大批干部到南方開展工作,此時母親正在大連市委領導家做后勤工作,領導舉家南下,準備帶母親一同去,當時,由于母親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之一,里里外外靠母親的奔波來支撐,姥姥不舍得也離不開,母親很孝順,體諒姥姥的難處,身上的重擔要繼續(xù)扛,所以放棄了自己發(fā)展的機會,沒能成行,后調(diào)入大連紡織廠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6年經(jīng)組織考察、介紹,母親與父親認識。1956年11月與父親結婚。</p> <p class="ql-block"> 由于父親的部隊駐扎在山溝里,生活極不方便;父親又是飛行員,不能過多的牽扯精力,婚后母親便放棄了在大城市工作的優(yōu)越環(huán)境,調(diào)入遼寧省瓦房店紡織廠工作。</p> <p class="ql-block"> 媽媽的工廠離部隊駐地約50多里地,交通不便,每周只回來一次。為了堅持工作,在我出生后,媽媽只在月子里喂了母乳,產(chǎn)假到期后,沒多休息一天,便風塵仆仆的上班了。媽媽上班后便由姥姥帶我,姥姥每天天不亮就到生產(chǎn)隊去打牛奶,姥姥的腿上永久的留下了被大狼狗咬傷的疤痕。我從小就知道“我是吃大牛的奶長大的”。</p><p class="ql-block"> 媽媽上班是辛苦的,紡織工人看車每天要走約60里路,而且要三班倒,大弟弟出生后,媽媽便自己邊工作邊帶孩子,起早貪黑接送弟弟上托兒所。工廠的集體宿舍里,每天都有上夜班的,媽媽夜里要照顧弟弟,從來都沒睡一個囫圇覺。</p><p class="ql-block"> 小弟弟出生后,我上了幼兒園長托,姥姥帶大弟弟,媽媽便帶著小弟弟繼續(xù)住集體宿舍堅持上班。多年的勞累奔波,媽媽得了腎炎,就是身體不好也舍不得休病假,堅持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父親的部隊換防,由遼寧瓦房店老虎屯遷到山東濰坊二十里堡。到了山東濰坊后,母親進入濰坊棉紡廠工作,由于上班地點需天天乘車往返,那時部隊的班車都是大卡車,40歲的母親每天爬上爬下,與學生們一起擠班車,有時,母親趕不上車,乘公共汽車返回,再走幾里地回家也是常有的事。后來為了堅持工作,方便上下班,母親就學騎自行車,由于年齡大了,腿腳不靈利,不知摔了多少跤。</p><p class="ql-block"> 母親是出生在貧苦人家的孩子,她真心實意的擁護共產(chǎn)黨,熱愛社會主義,她沒有華麗的語言,用努力的工作、多出成績的行動,來報答黨的恩情。在母親的身上,充分體現(xiàn)了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她革命意志堅定,思想覺悟高,團結性強。母親是優(yōu)秀的工人,工作表現(xiàn)突出,始終忘我工作,連年被評為先進生產(chǎn)者,榮獲各種獎勵無數(shù)次。記得媽媽回家時,總是帶回被評為先進的獎品,家里的床單、毛巾、臉盆、茶缸都印著“獎”字。</p><p class="ql-block"> 母親數(shù)十年如一日,風里來雨里去,撇家舍業(yè),從不耽誤工作,這種拼命精神從始至終,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母親常教導我們:翻身不忘共產(chǎn)黨,幸福不忘毛主席”,無論在哪里,無論干什么,都要聽黨的話,跟黨走,多做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8年,剛剛參加工作的母親和老姨。</p> <p class="ql-block"> 當紡織工人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 1956年,父親母親結婚時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夏季的全家照。</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父親母親在山東濰坊機場家門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忘本 永勤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母親一生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吃苦耐勞,為給家里多攢點錢,都參加工作了,還舍不得買雙好鞋穿,一雙舊鞋只上班時間穿,下班回家離開工廠后,就把鞋脫下來包好,光著腳丫跑5、6里地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為了改善家里的困境,想方設法多掙錢,只要有頂班、加夜班就爭著多干。母親在生產(chǎn)中產(chǎn)品質量信得過,產(chǎn)量遙遙領先,收入也總是最高的。工作有了收入,自己不舍得花一分錢,全部交給姥姥補貼家用,都十七八歲的大姑娘了,只有一條褲子穿,每到睡覺前把褲子洗好涼上,起床后快穿上上班。</span></p><p class="ql-block"> 工作那么辛苦,經(jīng)常加夜班,從不顧及自己身體狀況,節(jié)衣縮食,省吃儉用,工作多年,從來就沒有買過炒菜吃,用她那單薄的身體,頑強的毅力承受著繁重的勞動,努力工作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結婚后的母親更是把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母親從不亂花錢,當工友們結伴買新衣服時,母親總是笑笑說自己的衣服還能穿;在工廠打飯時,工友們打炒菜,母親最多就打一個大鍋燉菜。當我們姐弟三人出生后,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母親更是省吃儉用,盡量讓我們吃飽。過年了,我們姐弟三人有新衣服穿,母親沒有。小孩長得快,第二年,小弟弟就要撿哥姐的衣服穿,穿舊衣服成了小弟弟的專利,艱苦樸素已形成了習慣。</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濰坊機場,母親經(jīng)常帶著我們到后山上撿柴火,摟樹葉,到果園撿蘋果枝,燒火做飯,節(jié)約開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母親節(jié)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伴隨她的一生。生活水平提高了,艱苦樸素不丟。進入老年后,晚輩們都很孝順,每年都會給母親買很多衣服,從里到外、從上到下、春夏秋冬,什么樣的衣服都有,但是母親從不浪費,記得她那件小背心,補丁摞補丁,女兒每次為母親洗澡后都要把它丟掉,但母親就是不讓,怕惹母親不高興只好順從,現(xiàn)在想想真的很心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女人都愛美,但是,母親家里窮,小時侯吃不飽飯,少年時期沒錢打扮,青年時期舍不得打扮,中年時期家務繁重沒時間打扮,老年時期父親住院沒心思打扮。母親一生都是節(jié)衣縮食,克己為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母親常說:“現(xiàn)在生活好了也不能忘本,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不能丟”。因此,我們姐弟三人從小就懂得要“節(jié)約鬧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 母親去世后,在清理遺物時,沒有發(fā)現(xiàn)一件貴重物品。只有父母結婚時的一對玻璃花瓶,女兒視它為無價之寶,收藏起來,每當看到它如同見到父母一般,以此來緩解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1956年,母親和父親結婚時的一對花瓶。</p> <p class="ql-block"> 這是1963年秋季,八月十五時,姐弟三人與媽媽合影,因為只有在中秋節(jié),每人才可分的一個月餅、一個蘋果??纯葱〉艿?,連照相都不看鏡頭,生怕自己的蘋果跑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重孝悌 傳美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年輕時的母親一直是生產(chǎn)能手,也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之一,辛勤勞動,供兩個舅舅上學,一直到他們中專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p><p class="ql-block"> 結婚后的母親,仍不忘拉扯弟弟妹妹,盡自己的可能幫助他們,侄子有困難也伸出援助之手。母親無論是為大家還是為小家,都是做出貢獻的人。</p><p class="ql-block"> 母親一直是很孝順的,年輕時,親屬家都很困難,母親就想把姥姥接過來住。后來,我出生了,姥姥來帶我們,從東北到山東,一直住到我和弟弟參加工作。</p><p class="ql-block"> 母親身上具有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尊老愛幼,孝敬長輩,在我的記憶中,母親常隨父親回老家看望奶奶,因為工作忙,休一次假回來,要加很多班補上,但母親都是自己克服困難承擔。</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艱苦的歲月里,拉扯三個孩子,從不多的收入中,每月固定拿出一部分孝敬奶奶,寄回老家,從不間斷。</p><p class="ql-block">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家人都吃不飽,母親正值哺乳期,不但一點營養(yǎng)沒有補充,照樣與大家一起節(jié)省,愣是省出來一袋面帶給奶奶,但是,小弟弟的臉色鐵青鐵青的,人們都叫他“小印度”。這是什么精神,為孝敬長輩,舍得犧牲自己的健康,舍得拼命付出一切。</p> <p class="ql-block"> 父母對老家的關愛,對長輩的孝順,始終影響著我們,家鄉(xiāng)的概念在我的心中已根深蒂固,下鄉(xiāng)時,選擇了回老家。</p> <p class="ql-block"> 母親身體力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始終如一孝順父母,為我們做出了好榜樣,讓我們懂得了,百善之首孝為先,只有孝順父母的人才能更加熱愛生活。</p> <p class="ql-block"> 年輕時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 結婚后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夏季,奶奶抱著大弟弟,姥姥攔著我,小弟弟還在媽媽肚子里的全家照。</p> <p class="ql-block"> 1961年7月,小弟弟8個月大時,父親帶著母親和小弟弟回老家—河北省清苑縣冉莊鎮(zhèn)東孫莊村,途經(jīng)北京,在天安門廣場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63年,全家人與姥姥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奉獻愛 子孫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 軍人的妻子,就意味著要做出犧牲。母親辛苦勞累一生,無私奉獻,任勞任怨,不求回報,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為支持父親的工作,默默的為家庭做奉獻,在幕后為軍隊建設做付出,父親的軍功章上有母親的一半。</p><p class="ql-block"> 媽媽為人善良,與同事們的關系處理的很好,懷孕期間,商品缺乏,都快坐月子了還買不到雞蛋,一位已彎腰駝背的老師傅,竟步行十幾里地,到山里農(nóng)戶家,一戶一戶的幫媽媽收雞蛋,這是純真的友誼,善良的人。</p> <p class="ql-block"> 媽媽老實本分、待人真誠,樂于助人,同宿舍有位工友有間歇性精神病,媽媽有空就幫助她照顧女兒,輔導作業(yè)、幫助洗澡。工友們也喜歡媽媽,幫助媽媽,減輕媽媽的負擔,后來弟弟上托兒所便成了大家的事,誰有空誰就接送,相處的像一個大家庭,和和睦睦,其樂融融。</p> <p class="ql-block"> 生活雖然艱辛,但母親還是想方設法給我們改善生活,從小到大只記得母親最愛吃魚頭,每次吃魚,大家都吃魚肉,母親啃魚頭。到了晚年,母親不再吃魚頭了,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母親哪里是愛吃魚頭,那分明是把魚肉讓給我們吃,自己在啃魚骨頭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6年,父親母親結婚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4年春節(jié),全家人在遼寧瓦房店老虎屯小紅房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在遼寧瓦房店與母親合影,看我笑的多燦爛,幸福的像花兒一樣。</p> <p class="ql-block"> 媽媽回來了,我和小弟弟高興極了,臉上笑出了花。</p> <p class="ql-block"> 1968年,父親到北京參加空軍第二次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帶回毛主席像章,那個年代可是珍品,全家人戴著毛主席像章合影。</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后期,上小學時,在遼寧瓦房店與母親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9年6月底,父親所在部隊空五師換防,從遼寧瓦房店老虎屯轉到山東濰坊二十里堡飛機場,</p> <p class="ql-block"> 在濰坊機場時,我們姐弟三人正是長身體的時期,母親更是處處為子女著想,吃飯總是撿最小、最差的拿,全家人的那一碗菜,母親總是最后吃,記得母親面前總是有一小碗黑黑的咸菜,上頓吃下頓吃,我們很少去夾,因為那個不好吃,現(xiàn)在想想,那是母親為了幫助咽下干糧...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親雖然沒有讀過多少書,文化水平不高,但她思想覺悟高,是非分明,顧全大局。</span>1970年,受“極左”思潮影響,父親政治停飛,到山東明水五七干校勞動改造。在父親蒙難的那些年里,母親從不拖后腿、從不發(fā)牢騷。一直不離不棄,孝敬老人、教育子女,默默的操持家務,靠自己堅強的毅力、單薄的身體支撐了八年,給予父親最大的支持和安慰。</p><p class="ql-block"> 在那商品極其缺乏的年代,我們正處于長身體、樹立世界觀的階段,由于父親的處境,家里的基本生活供應也受到了影響。在那特殊時期,經(jīng)常有人冒著被牽連的危險,幫助買面粉,買咸菜等生活物資,給予我們家很大的幫助。這與母親平時為人善良是有關系的。母親肩負著沉重的家庭生活擔子,堅強的挺過來了,這背后受了多少委屈和磨難,是可想而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來到山東后,一切都是那么新鮮,父親帶領全家去白浪河捉小魚。這是父親在白浪河邊,為媽媽和我們姐弟三人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父親母親在濰坊機場家門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母親帶著兩個弟弟到明水五七干校探望父親時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與父親母親在濰坊機場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姐弟三人在濰坊機場家門口石臺上與母親合影。</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高中時期,在山東濰坊與母親留影。</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中學時期,我們姐弟三人都長大成人了,這是在山東濰坊家門口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2年,父親離休,進入濰坊空軍干休所。父親母親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幸福快樂。</p> <p class="ql-block"> 1984年,小孫子、小外甥出生后,給父親母親帶來了別樣的歡樂。</p> <p class="ql-block"> 孫輩們大些了,父親母親可以輕松的喘口氣了,開啟全新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家里出了三個大學生,孫輩們優(yōu)秀,<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讓老人感到很欣慰。</span></p> <p class="ql-block"> 父親母親盡享天倫之樂,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父親母親的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 父親母親養(yǎng)殖花草。</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濰坊空軍干休所院內(nèi),有了孫輩的全家照。</p> <p class="ql-block"> 母親帶的一對小孫子、小外甥都會走了,這其中付出的辛苦,沒帶過孩子的人是體會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孫子們大些了,父親母親乘飛機去旅游。</p> <p class="ql-block"> 1990年,父親母親在上海大觀園留影。</p> <p class="ql-block"> 父親母親安度晚年</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在濰坊空軍干休所大門口的全家照。</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全家在濰坊鳶飛大酒店為父親慶祝生日。</p> <p class="ql-block">2003年,父親母親與兩個孫子一個外甥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全家人為母親慶祝75歲生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3年,父親突發(fā)大面積心肌梗塞,住進解放軍89醫(yī)院。這一住就是七年,七年間母親一直陪伴父親身邊,從未離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母親第一次在醫(yī)院里過生日,全家人來祝壽,此時的孫輩們已經(jīng)有了另一半。這是大弟弟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2015年4月(農(nóng)歷3月12日),姐弟三人攜全家人聚會,在89醫(yī)院為母親慶祝84歲生日。這是女兒一家。</p> <p class="ql-block"> 母親陪父親,在89醫(yī)院門口留影,背面是濰坊市奧林匹克體育公園。</p> <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母親與佩戴紀念章的父親,觀看天安門廣場大閱兵實況轉播。</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1月11日,父親母親在89醫(yī)院,幸福的歡度結婚60周年鉆石婚紀念日。這一天是空軍節(jié),母親自1956年11月嫁給父親,就與中國空軍結下了不解之緣,“11.11”空軍節(jié)是父親母親的結婚紀念日、空軍節(jié)是父親母親小兒子的出生日,空軍節(jié)是我們家最值得慶祝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2017年春節(jié)正月初七,姐弟三人攜全家,在醫(yī)院為父親慶祝89歲生日。這是小弟弟全家,此時此景,四世同堂,重孫輩近2歲了。</p> <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母親86歲生日。此時女兒還能依偎在母親身邊是多么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2018年,大弟弟全家看望父親母親,四世同堂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外甥全家看望老姥爺老姥姥。</p> <p class="ql-block"> 母親與重孫輩合影,看老母親笑的多開心。</p> <p class="ql-block"> 2019年,母親與父親雙雙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親的一生平凡而勤勞、雖然不是轟轟烈烈,但是她為家庭的穩(wěn)定,孩子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很多貢獻。默默的奉獻了她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難忘的 2020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0年,對我們家來說是最黑暗的一年。這一年,在春節(jié)還沒歡度,新冠病毒就籠罩中國大地,在寒冷的早春二月,3月23日父親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母親為了父親,在醫(yī)院里整整陪伴了七年,七年間犧牲了自己的自由活動時間,犧牲了自己的娛樂活動時間,犧牲了自己鍛煉身體的時間,犧牲了老年人應該享受的很多東西,不離不棄的守護在父親的身邊。父親是她的精神支柱,父親是她的天。父親的離世,對母親的打擊是巨大的。為緩解母親的悲痛,減輕母親的憂傷,我們姐弟三人商定,接母親到各家輪流居住,讓各家的孫輩圍著母親轉,享受天倫之樂、撫平母親的傷痛。</span></p> <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母親在小弟弟家,與重孫女盡享天倫之樂。</p> <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4日,在小弟弟家,全家人為母親慶祝90歲生日。</p> <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母親在大弟弟家,與一對雙重孫女盡享天倫之樂。</p> <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母親在女兒家,與重外甥盡享天倫之樂。</p> <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1日,歡度國際勞動節(ji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10日,歡度母親節(ji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0年5月13日晚飯后,陪母親在陽臺上聊天,看著窗外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還做了一些簡單的運動。掌燈時分,為母親泡了腳,洗漱完畢換上干凈的內(nèi)衣,攙扶母親上床,為母親蓋好被子。母親欣慰的說“我這是享福了”,我回答道“這算什么享福,這不是應該的嗎”,沒想到這竟是我與母親的最后一次對話。母親安祥的睡著了,就這樣永遠的睡著了。從此離開了我們,離開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再也看不到您的音容笑貌,再也聽不到您的諄諄教誨,再也沒機會服侍照顧您了,再也沒有那個溫暖的家了。女兒心中只有痛和遺憾,只能在夢里尋找您的身影...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母親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辛苦的一生,奉獻的一生。母親勤勞節(jié)儉,愛國顧家,待人和善,濟貧扶弱,孝敬父母,助夫教子,燭盡力竭,終生不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今生今世與母親的最后一張合影。我親愛的母親,您是那樣的善良、那樣的慈祥,您給女兒留下了無盡的思念,我們永遠懷念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劉 敏</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14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