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故地重游圣燈山</b></p><p class="ql-block"> 3月27日,是個特殊的日子。自1958年以來,這個日子對于隆昌的石油人及其他們的子女們來說,都有著特別的意義,甚至有人還說,“3.27車間”讓每一個隆昌人感到驕傲。</p><p class="ql-block"> 圣燈山是當時人們對于那一片區(qū)域習慣性的叫法,那里的山應該不止一座。記得當年大人領著我們這幫小鬼們?nèi)タ赐≡诹硪蛔介g的百歲老婆婆時,說的就是"去圣燈山”。那座山上,有燒碗的窯--到底哪座山是圣燈山,我還真沒搞清楚過。但是,其中一座有“3·27車間”的山,則是數(shù)代人為之心潮涌動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同時,在當年,某些個溫暖的下午,在這座山的山坡上,在某些地方,我和我最親密的小伙伴常常喜歡躺在草地上不著邊際地遐想,毫無邏輯地瞎聊,甚至彼此還約定,死后埋在一起永不分離,以為將來長大了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徹底地全然沒考慮過十多年后將會出現(xiàn)在生命中的那個被稱作丈夫和婆家的他們的意見????--我們還用削筆刀、小樹枝之類的工具撬出草地上那種植物的微甜的小根塊,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啖食……時間差不多的時候,盡興或不盡興地各自回家。</p><p class="ql-block"> 回家,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倘若因為玩得過久,母親下班回來不見我做飯,一般情況下就會雷霆大發(fā),接著,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胖揍。往往,從遐想的美麗天空落入現(xiàn)實的痛苦深谷不需要半個小時,因為我必須跑著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七歲開始,腳下墊著磚頭在由汽油桶改制的"高大"的爐子前為家人煮飯,基本是因為父親作為司機經(jīng)常岀差在外三五天也不能回家,母親是一邊上班一邊照顧著四個(此時還有一個一年以后才出世。)孩子的吃喝拉撒洗漱睡,晚上大概還要參加學習,加之對父親安全方面的擔心,脾氣便很暴躁,每每因為我沒能按時回家做事而被打罵,那時,我就像"打不死的吳瓊花",頑強地活在人間,可心中卻充滿了對母親的“仇恨"。??</p><p class="ql-block"> 這些也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這里,由于地面冒出的天然氣,才有了“圣燈"這個響亮的名字;由于有了"圣燈”,也才有了"遠東第一井";由于有了"遠東第一井",才有生產(chǎn)炭黑的可能性;由于有了炭黑,中國工業(yè)擁有了自己的黑色金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27”車間舊址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現(xiàn)在這里成為了學生、共青團員、黨員、機關干部、各級領導及各行業(yè)人員的學習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 當年,被譽為工業(yè)“黑金”的炭黑需要進口,為了打破國外的封鎖與禁運,中央決定利用圣燈山氣田的天然氣試制炭黑。六十三年前的3月27日,毛澤東主席冒雨視察了隆昌氣礦炭黑廠槽黑車間。在冷風細雨中,留下了罕見的蹲姿視察火房的照片,隆昌氣礦也從此成為了毛澤東主席唯一視察過的石油單位。</p><p class="ql-block"> 沒有炭黑,就沒有橡膠工業(yè),就沒有車轱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當年,這張照片是炭黑廠的招牌。走進廠區(qū)大門,迎面而來的,就是這張照片的巨幅翻版畫一一“毛主席視察隆昌氣礦",震撼人心。那時,琢磨不透如此巨大的畫像,是如何畫出來的,對作畫人充滿敬佩,所以,連他的名字我也一并記住了--饒定培,至今不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為了銘記這份偉大的關懷,隆昌炭黑廠槽黑車間從此更名為“3·27車間”。青年突擊隊員們利用工余時間,修起了兩座“躍進號火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他,他,是同一個人。他是我同班同學梁燕的爸爸梁錫遠叔叔。雖然我從未見過梁叔叔本人,后來,他們?nèi)乙惨蛄菏迨宓墓ぷ髡{(diào)動去了川西南礦區(qū)自貢毛家壩,但心中的敬仰并沒有隨著他們?nèi)业碾x開而減弱,相反,這敬仰與思念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時間的牽延而不斷增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當年的火房分單號區(qū)雙號區(qū)分布排列,總共大概有二十多座(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今,作為實物,只留下了毛主席視察過的第21排及與之相鄰的另一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火房由青磚砌成,內(nèi)設天然氣管道,管道上等距離開有一個個小孔,每個小孔上安上一個火嘴,憑借天然氣的不完全燃燒生產(chǎn)"煙灰”一一炭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火嘴,它是我們小時候(學齡前)的玩具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外墻面上下等距離各對應一個圓形和長方形觀察孔,用以隨時了解火房內(nèi)部的工作情況。</span></p> <p class="ql-block"> 忘我工作的“老黃?!保氡虬职謼畈忘S伯伯,他們是無數(shù)石油工人的典型代表,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是老一輩石油人為了祖國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為了氣田多快好省地建設,不惜揮灑汗水和青春的那種<span style="font-size: 18px;">勇敢拼搏,無怨無悔的"鐵人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油師的抗日老兵,還真不是吹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處有鮮花、贊嘆和欽佩的眼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 作為他們的后代,內(nèi)心既充滿感動又十分自豪。</p> <p class="ql-block"> 精神抖擻的老一輩石油人(站立者是李龍光同學的媽媽,前排左邊那位是綦彬同學的爸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大人們利用余熱在孔洞里烤紅薯、土豆,就有孩子們?nèi)ネ盗顺?。當年我年紀小,個子矮,夠不著圓孔,就去“關注”方孔,但由于溫度高,又不得要領,記得一次也沒有收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小伙伴們所做的補充描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毛主席是通過這道門,一邊向里觀望,一邊聽著梁叔叔的介紹。</span></p> <p class="ql-block"> 工人們的洗澡堂</p><p class="ql-block"> 工人們工作一天下來,全身除了眼仁和牙齒是白的,其余部分比黑人還黑,尤其是包裝工。所以,洗澡也是一堂功課,洗得好,恢復黃色人種模樣,洗不好,那就是個黃種人與非洲黑人的混血。</p><p class="ql-block"> 有些工人因肺部吸入了過量的炭黑粉塵,往往患有肺氣腫等職業(yè)病,不到60歲就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圣燈"牌炭黑是石油工人們智慧與辛勞的結(jié)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這是利用火房拆下來的天然氣氣管制作的涼亭。粗的做柱子,細的做頂子,不粗不細的做了橫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毛主席在隆昌氣礦招待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58年前后,有多位國家領導人來到該廠視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5月7日,黨員們在四川石油會戰(zhàn)史館前的廣場宣誓。</span></p> <p class="ql-block"> 以下內(nèi)容是抄來的,主要為留存資料。</p><p class="ql-block"> 1996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隆昌氣礦紀念館開館;</p><p class="ql-block"> 2003年,隆昌氣礦紀念館成為四川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2019年,隆昌氣礦圣燈山氣田工業(yè)遺址群被命名為“第二批四川省工業(yè)遺產(chǎn)”,“隆昌氣礦舊址”成功申報為“國家級工業(yè)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好老一輩的石油精神,圍繞紅色工業(yè)記憶和圣燈山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紅色文化與石油化工精神為文化核心,于2020年對“隆昌氣礦”舊址進行保護性重建,將原本單一的紅色工業(yè)觀光游,進行全方位升級開發(fā)。</p><p class="ql-block"> 重建后的隆昌氣礦紀念館總面積50660平方米,設有兩個主展館,分別為毛主席視察隆昌氣礦紀念館和四川石油會戰(zhàn)史館,其中,四川石油會戰(zhàn)史館由氣魄巴蜀、氣逾霄漢、氣勢如虹、大氣如夢四個篇章組成。紀念館開館25年以來,已經(jīng)成為隆昌及周邊地區(qū)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石油精神”再教育的基地,至今共接待參觀人數(shù)十萬人次。</p><p class="ql-block"> “3.27車間”讓每一個隆昌人感到驕傲,它所承載的紅色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宣揚,追憶歷史,回望老一輩川油人的奮斗歷程,紀念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關心四川油氣工業(yè)發(fā)展,也在提醒我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p><p class="ql-block"> 百年初心,歷久彌堅。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百年黨史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慶祝我們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jié)點,新修建的四川石油會戰(zhàn)史館正在發(fā)揮它新征程中的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