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語:從我國歷史角度的縱向看,宗族文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民族。中國人對血緣關(guān)系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未來的社會構(gòu)造依然會與宗族文化有著相當深厚的關(guān)系。所以說,宗族也會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宗族是維系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的一條紐帶,是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承載者。宗族有五大標志:姓氏圖騰、祠堂、祭祖(祖墓)、族譜及家風。也是一個宗族的“精、氣、神”所在。一個家族能否興盛壯大,真正惠及子孫后代,最為重要的就是家族文化。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宗族文化把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子孫后代才能因此受益。宗族文化不僅僅是見證人們耕讀傳家,它更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它包括價值觀、創(chuàng)新、勇氣等多方面深層次的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它是基業(yè)長青、永續(xù)的關(guān)鍵性因素和“靈魂”指導,它是一個家族引以為傲,并值得世代傳承的珍寶。那么什么是宗族文化?宗族文化就是同宗、同族經(jīng)過千百年的提煉和整理約定俗成的民俗文化,且傳承于族人之間,記載于字里行間,有的則銘刻在人們心間。這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它與儒學、禮教文化相得益彰,是民間崇尚的傳統(tǒng)文化。宗族文化作為一種整合人思想意識、行為規(guī)范、社會關(guān)系的組織形式,與成長其環(huán)境中的青少年必然有著某種聯(lián)系。帶著這個疑問,作為一個宗族文化研究課題,下面筆者利用業(yè)余時間將從一個跨越近1500年的大宗望族去深入研究,從本望族各大宗祠分支及村落去探索。這個望族就是“留侯世家”晉室南渡、隋唐南遷的曲江張氏家族。這個家族出現(xiàn)了非常之多的歷史人物及優(yōu)秀精英人士?,F(xiàn)繁衍發(fā)展近二千多萬人口,遍布中國沿海地區(qū)及海內(nèi)外。資料將會進一步挖掘,逐步整理編輯成章。 </p><p class="ql-block"> 張氏尋根聯(lián)盟盟主</p> <p class="ql-block"> 樹高萬丈,葉落歸根,宗族血緣,一脈相承。古往今來張氏宗族乃名門望族,追溯張氏宗族的家史,可謂遺風長存;列舉張氏宗族的名人,可謂群星璀璨。自《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張仲作為張姓歷史記載最早的第一人起,此后各朝各代均有張氏英杰大賢登上歷史的舞臺,文治武功,各有建樹,千古流芳!筆者本支系張姓這一支之遠祖上可追溯到被劉邦稱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漢留侯良公,西晉司空華公,唐開元名相九齡公。 </p><p class="ql-block"> 作為每一部族譜必有的部分,源流中所蘊含的歷史知識帶給我們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傳奇,但這又未嘗不可作為我們認識那段文明的一個依據(jù)之一。在張氏家譜的源流中,向我們簡單地介紹了張姓的起源“張姓是個古老民族,是軒轅黃帝五子揮,觀弧星制矢,主祀弧星,賜姓為張,官封弓正,居青陽,后改清河郡,此吾姓得姓之由”。從這個簡單的故事“觀弧制矢”這四個字中,張氏祖先是何等的聰穎智慧、大膽創(chuàng)新、敢為人先、求真務(wù)實的精神就己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個這樣的故事,在史學上來說,也許不具備足夠的史實依據(jù),但是對于張氏族人來說,它卻己經(jīng)足以支撐起我們對于張氏始祖的自豪,崇拜和敬仰之情。這份情懷就猶如一族一姓之精神圖騰,鼓舞著這一族一姓之世代子孫在紛繁的世事中創(chuàng)造著屬于自己的傳奇歷史。正如《族譜》中所說:張氏是黃帝的直系后裔,黃帝之子,不像別的許多姓氏轉(zhuǎn)彎抹角后,才能尋找聯(lián)系是炎黃子孫,唯我清河世系是堂堂正正的炎黃華胄,該是多么值得驕傲的事情!通過對直系先祖的了解,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的直系血緣先祖中有如此之多的優(yōu)秀人物,包括張姓中有歷史最早記載的仲公,漢代開國大功臣 良公,名滔西晉的大司空 華公、唐玄宗時的開元名相 九齡公等等的歷史傳奇人物。這使我的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這就像是了解自己民族的光輝史之后的那種自豪和自信,令人激動不已,心胸澎湃。自己心中與這些人物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以前覺得他們是如此的遙不可及,只在歷史上和電視上聽到、看到過他們,心中甚至懷疑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過這些人物,但是現(xiàn)在突然覺得他們又是如此的親切,仿佛他們正在深切地注視著我們的成長一樣。同時,這也極大增強了我對歷史知識渴求。20多年來,本人利用業(yè)余時間閱讀了大量的史書譜牒之后,我才知道我們先祖?zhèn)兪侨绱说妮x煌和曲折的歷史。張姓的列祖列宗們是那么富有果敢與進取精神的家族。數(shù)千年來,在華夏大地上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34, 34, 34);">當一支移民家族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經(jīng)過幾代以至十幾代人的艱苦奮斗,終于贏得了家族的興旺發(fā)達,這個路程是非常漫長的。</span>作為某一地域氏裔始祖之人,往往都是因為移民而成為這一地域的該姓氏第一人。曲江(韶州)張氏亦不例外。在《族譜》中,向我們記述了這么一段普通而又偉大的移民史:“當四弟張睦遷居東南水鄉(xiāng)的時候,大哥張壯仍在關(guān)中守護祖宗家業(yè)。與張睦裔孫依依不舍遷江東一樣,張壯的后代移居嶺南,也是輾轉(zhuǎn)再三之后才得以完成的,自第一世張壯至三世張皓,已南下秦嶺,越過巴山,安家健為武陽(今四川彭山縣)。張皓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張綱(富宇君公)在此留居四世,然后回遷三晉故地下邽(今山西富平),是為唐中宗宰相張仁愿之祖。而大兒子張宇“避地”范陽方城(河北固安)。張宇曾任范陽太守,定居范陽方城,開立了張良后裔中的范陽張氏家族。在西晉時出了“一代達人”司空張華,曾盛極一時。在“八王之亂”中,張華被害。張華家族受到沉重的打擊,張華的后裔僥幸逃脫。到唐代時,張華的后裔再次興旺發(fā)達起來。張華后代,隋晉南遷,至張守禮為隋朝涂山縣丞(今安徽懷遠縣丞),其子君政公為韶州別駕,全家定居于韶州曲江焉。君政公有六子、其第二子為子胄公,剡縣縣令,子胄公有四子,其第四子弘愈公為索虜(今廣東新興縣)縣丞。弘愈公又有四子,九齡、九皋、九章、九賓,長子即 九齡,為唐玄宗時的宰相。族譜中所載之遷徒史雖描述簡約,卻很好地體現(xiàn)了張氏先祖勇于開拓、自力更生的精神,其輝煌而又曲折的歷史,對于當代族人更是具有現(xiàn)實的啟示意義。九齡公,字子壽,又一名博物,謚號文獻,世人稱張曲江,唐朝儀風三年(678年)生。是漢留侯 良公之后,西晉司空壯武郡公華公之后裔。祖籍范陽方城。晉室南渡,君政公于唐初貞觀年間來韶州任別駕,遷入韶州曲江。九齡公自幼聰慧,七歲能文。王方慶出任廣州刺史時十三歲的九齡公就上路左,王方慶驚嘆不已說:“這個孩子將有遠大前程”后來燕國公張說下嶺南,一見之下對他更加賞識器重。稱他為“后出詞人之冠”。這兩位開元名相,就結(jié)為忘年之交。他們論譜敘輩,九齡公自稱“族子”。此后張說不斷提拔他。武則天神功元年(697年)年方弱冠的九齡公舉薦進士科,高中榜首。但因出自荒遠之地,竟受人誹謗,武則天令當代詞宗,中書令李嶠重試,再度拔萃,擢升為秘書省校書郎。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為太子時,舉天下文藻之士,親加策問,九齡公對答高第,官至左拾遺。此時,姚崇為宰相,年輕的九齡公盡職盡責,不徇私情,觸怒姚崇。開元四年(716年)秋,九齡公辭官歸養(yǎng)。期間,主持修筑梅關(guān)古道上的大廋嶺驛道。梅關(guān)古道對進一步開發(fā)嶺南,活躍江淮經(jīng)濟充實長安國庫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對溝通嶺南與中原內(nèi)地,中國與海外的關(guān)系至關(guān)重要,是一項功在當時,澤及后世的事業(yè)。開元六年(718年)春,九齡公被召入京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遷任司勛員外郎。開元十年四月張說任宰相,九齡公被薦為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曲江縣男。當時社會安定,國富民強,正直開元盛世,九齡公上書:認為剌史縣令地方官直接管理人民,對社會的安定,人民富足關(guān)系最大,現(xiàn)在重京官而不重地方官。地方官一般由貶職的京官充任,把地方官視為流放之所,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是很不利的,提出“欲治之本,莫若重守令”的建議,為朝延所采納。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東封泰山,宰相張說的親信作供奉官,借此盛典加封官爵,九齡公與張說交誼至厚,力勸張說,決不可如此,張說不聽勸告,后果然被受人非議,以至罷相。九齡公因此事受株連改任太常少卿,任冀州刺史。九齡公以老母遠在江南故鄉(xiāng),冀州離家太遠為由不利于經(jīng)??赐赣H,請求調(diào)換江南一州,遂為洪州刺史。又轉(zhuǎn)桂州都督,充嶺南按察使。開元十九年(731年)三月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開元二十年二月轉(zhuǎn)為工部侍郎。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齡公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擢任為宰相,兼修國史,開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齡公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開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齡公進封為始興國子,食邑四百戶。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秋八月,玄宗生日,群臣皆獻珍罕,獨九齡公一事鑒十章以伸諷諫號“千秋金鑒錄”,帝甚嘉美。后世族人更以“金鑒堂”為堂號,開元二十五年,九齡公因周子諒觸犯玄宗一事而受到株連,貶至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七年,九齡公被封為始興伯,食邑五百戶。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齡公歸故鄉(xiāng)掃墓,五月七日于韶關(guān)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被追為荊州大都督,謚文獻。九齡公在唐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文化上都是影響巨大的。首先,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從《請誅安祿山疏》一文中可以看到一個政治家銳識卓見,至今讀來猶能聞見其擲地有聲的錚錚氣概。在他死后,曾被其預(yù)斷為“必反”的安祿山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盛世”走向沒落。逼得唐玄宗出逃到四川?;叵肫鹁琵g公當年對他的勸告,而遣使至典江至祭九齡公之墳?zāi)?。并寫了《贈司徒制》其中說:“讜言定其社稷,先覺合于荖策”。贊美九齡公的預(yù)見。在行政方面亦能從大處著眼。如規(guī)勸宰相姚崇“遠諂躁,進純厚”?!渡弦α罟珪肪褪且黄皇珍浫搿顿Y治通鑒》的論政名文。在宰相任上設(shè)置一道采訪使,令加強地方官吏的考察成為制度。最為后世崇仰的是他那直氣鯁詞,有死無貳彰善懲惡,見義不回的精神。他對唐玄宗相李林甫都有反對的態(tài)度,對李林甫有“恐異日后社稷憂矣”的卓絕預(yù)見。這些預(yù)見后被一一證實。從而上自皇帝,下至臣民,更加懷念九齡公。天下都稱他為“曲江公”。九齡公為開元名相,他的政治生涯是從開元開始的,前后居任京官二十五年,任宰相三年,被史學家贊頌的“開元盛世凝聚九齡公的不朽業(yè)績”。唐玄宗是中興之主,常與臣下議論開元天寶年間的事,大臣崔群以為國家安危與宰相賢不賢有關(guān)“安危在出令,興之系所在”。又說:“世謂安祿山反為治亂分時,臣謂罷張九齡,相李林甫則治亂固己分矣!”把九齡公的去相位看作是唐代治亂的分水嶺。這個看法很有道理。蘇東坡也持有此看法。他說:“唐開元之末,大臣守正不回惟張九齡一人,九齡既已忤旨罷相,明皇不復聞其過以致安祿山之亂。治亂之機可不謹哉!”晚唐著名政治家呂溫的幾句話很概括九齡公的政治生涯。公于是以人為身,社稷自任,抗危言而無所避,秉大節(jié)而不可奇,小必諫,大必諍,攀帝檻,歷天階犯雷霆之威,不雯不止。舉為時害,動咈上欲,日與逸黨抗行于交戰(zhàn)之中。這一切表明九齡公在唐代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九齡公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他自幼即以文聞名于世,七歲能寫文章,十三歲震驚廣州刺史王方慶,后被張說稱為“后出詞人之冠”,他長期為玄宗的秘書,別人替唐玄宗起草詔書,多有不愜意的地方,而九齡公能當面執(zhí)筆立就大得玄宗贊賞,后人評論他所寫的詔書“明白得當,多有王言之體”。他苦心草擬的文件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王維對九齡公看作哲人典范?!肚壬肪褪撬粝碌囊徊肯喈斬S富、完整的詩文集。特別是《望月懷遠》更令人一唱三嘆,不能自已,收錄于《唐詩三百首》之一。晚年被貶至逝世,僅三年時間,卻是他創(chuàng)作上大放光彩的時期。這段詩感慨深沉,寓意深遠,道出了封建社會懷才不遇的士大夫們的心聲,也表示了他自己清高的情操。清人沈德潛評九齡公的詩云:“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格末進,陳子昂詩品始正,張曲江斷詩品乃醇”。在唐代雖然遠不如陳子昂煊赫,但他的詩乃是魏晉、隋的詩歌發(fā)展線索上,由前者向后者過度的階段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說是唐詩的領(lǐng)頭之一。他的詩既有盛唐時代的情調(diào),也有詩人自己的家室之戀。在他出任洪州刺史時作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水》是人們所贊美的一首寫景詩。意境開闊氣勢生動,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至其被王維、孟浩然等人所崇拜。本上承晉宋齊梁山水詩脈反因共審美趣味,得以排宕于六朝塵俗,挺出于盛唐之前,明朝胡震享言:“唐初承梁隋,陳子昂獨開大雅之源,張子壽(九齡公)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斷起。孟浩然、王維等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高適、子昂為古雅而加以氣骨者也!”把九齡公與公認開盛唐之風的陳子昂相提并論,對九齡公在唐詩發(fā)展史中的地位給予確切的評價。九齡公的一生以儒學而立身,致君堯舜濟世有為是他的基本志向。九齡公的一生豐富多彩,而曲折坎坷,九齡公作為一個嶺南宰相第一人,他自稱“嶺海孤賤”在他之前還沒有哪一位嶺南人能夠不階尺土,由白衣而官致輔相的所謂“千古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42世孫可秋撰 </p> <h3>據(jù)韶關(guān)市信息:<br>據(jù)了解,韶關(guān)市為更好地傳承弘揚和活化利用我市優(yōu)秀歷史文化,彰顯韶關(guān)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打造嶺南文化新高地,提升城市形象,在充分調(diào)研論證、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chǔ)上,我市2018年決定規(guī)劃建設(shè)韶關(guān)張九齡紀念公園、韶州歷史文化博物館。 公園選址位于新區(qū)、湞江、武江、曲江四區(qū)交界處的回龍山,規(guī)劃面積約1.4萬畝,公園總投資約1.89億元。近期建設(shè)韶州歷史文化博物館及公園配套基礎(chǔ)設(shè)施。</h3> <h3><br> 張九齡墓, 位于韶關(guān)市北郊羅源洞山麓。張九齡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丞相,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鄉(xiāng)掃墓,薨于宅中,享年63歲,被謚為“文獻公”。開元二十九年葬翠珠嶺?! 埦琵g家族墓地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前下方為張文獻公祠,即享堂。九齡公墓前是其妻盧氏,嶺腳下是弟媳婦及二弟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廣東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家族墓地。張九齡為磚室結(jié)構(gòu),坐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為主體建筑,成四角攢尖式頂,長7.98米,寬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園等壁畫,是廣東境內(nèi)最早出土的、絕無僅有的唐代壁畫。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于兩旁,今有唐嶺南節(jié)度使、著名書法家徐浩撰寫的《神道碑》和杜甫作詩的《故右仆射相國張九公齡詩碑》。墓下有饗堂。今饗堂內(nèi)還保存著明清以來的碑刻。</h3> <h3>九齡公墓</h3> <h3>九齡公墓通道</h3> <h3> 世界張氏總會第六屆懇親大會于2013年10月30日在韶關(guān)舉行,同時進行隆重的祭祖大典。約2000名張氏后裔參加祭祖大典和九齡紀念公園揭幕儀式。參加此次懇親大會的有3000多人。其中,海外嘉賓近千人,主要來自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和香港、臺灣、澳門地區(qū)共計40多個宗親會;境內(nèi)嘉賓1600人,來自廣東、福建、河南、河北、海南、四川等20個省市70多個宗親會;韶關(guān)本地10個縣(市、區(qū))均有張氏宗親組團參加。</h3> <h3>韶關(guān)九齡園祭祖活動</h3> <h3>韶關(guān)九齡園祭祖活動</h3> <h3>韶關(guān)九齡園祭祖活動</h3> <h3> 張屋村古稱風度村落,廣東省古村。位于廣東省韶關(guān)市仁化縣東南20千米的周田鎮(zhèn),丹霞山東南方,韶贛高速公路周田出口西側(cè),G323國道西側(cè)2千米處石馬龍的張屋村。張九齡后裔初建于唐代,為守護子胄公墓遷徙于此,現(xiàn)住戶160多戶。子胄公墓位于平圃山,湞江與靈溪沖積平原的東南端,北、西傍曲折的湞江,隔江秀雅的丹霞山群峰為鎮(zhèn)山,東、南為自東北往西南流的靈溪故道護衛(wèi),隔河東朝南北柔和排列的平圃山。全村夾持在兩江(湞江和靈溪)之間,呈月牙形沿東北及西南延伸。</h3> <h3> 古村依然保持著唐朝時期的建筑風格。來到風度村,首先映入筆者眼簾的是村口一座古樸的門樓。門樓始建于唐末,明代重建,至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是目前粵北古村落中僅存的最完整的紀念樓。正門楣上方紅底金字牌匾“風度流芳”四字,正彰顯了當時唐明皇李隆基對名相張九齡的肯定和推崇。至今,村中仍保留有四、五座古老的祠堂,為明清時期重修的古建筑。古老的青磚灰瓦、木雕透花栩栩如生。祠堂上題有“金鑒流芳”、“燕翼貽謀”、“千秋風度”等古牌匾。古樸的風度村處處都可感受到“九齡風度”千古流芳的氛圍。</h3> <h3>張子胄墓 位于曲江縣周田鎮(zhèn)平鋪村東山崗上。東、南、北三面山崗起伏,墓為西北向, 遠望是韶石和湞江。墓保存完整,正立面為半圓形,高2.3米,底寬2.95米,中間用側(cè)磚砌出一條15厘米寬的橫線, 把正立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部高0.81米,面闊3間,左右兩間各用一塊0.7×0.81米的紅砂巖砌筑,中間高0.81米,寬0.7米,用青磚錯口平砌,形似封門;上半部分高1.34米。均用青磚平砌,立面平視為五間兩重檐,中間嵌有1塊0.32×0.45米墓碑。碑文是“凌煙閣胄公墓”上款已風化,下款是“孫鑒『』『』捐修”。墓碑上方另嵌1橫楣,陰刻“風度紹興”4字。墓前兩旁原有石羊、石馬,神道碑立于墓前方25 米處,今已倒,碑文不詳。張子胄是唐開元時宰相張九齡的祖父。據(jù)張九齡《墓志銘》載:“其先范陽人,四代祖(張君政)因官居此地……”。</h3> <h3>引導語:張九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賢相。廣州白云區(qū)石井街張村,目前全村有一千五百來人,為唐朝賢相張九齡的后裔。<br> 廣州白云區(qū)張村<br> 白云區(qū)石井街張村,因聚居張氏一族而得名,目前全村一千五百左右人,都是有“嶺南第一相”美稱的唐朝宰相張九齡的后裔。 張展雄老人今年七十多歲,原任張村的會計,對于張村七百多年深沉的文化歷史底蘊尤為癡迷,他帶著記者走遍張村的大街小巷如數(shù)家珍說:“每一個張村人都知道自己是張九齡的后人并以此自豪。張九齡為官廉正,做人耿直,文學成就高,是我們張家的驕傲,但凡父母,都要求兒女學習張九齡的詩文,繼承張九齡的遺風!” 張德宏老先生是張村的退休村委書記,他把一本發(fā)黃的《張氏文獻公裔屯田使族譜》擺在記者面前說,來張村開基立業(yè)的是張九齡的第十二代孫,七百年前任廣州屯田使時,因看中了張村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任滿之后沒有離開廣州,帶領(lǐng)子孫在張村繁衍下來,時至今日,張氏一脈在張村枝繁葉茂,張村也因為張氏聚居而“姓”張。 張九齡又名博物,字子壽,謚文獻。唐朝韶州曲江(今韶關(guān))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玄宗曾譽他為“曲江風度”。張九齡雖未來過石井張村,但是張村中處處有他的影子,許多的街道、小巷或者牌坊都是以他的名、字、謚號來命名的。比如風度路、文獻里、風度牌坊、風度小學等等,都是跟張九齡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走在這些道路巷子,你會發(fā)覺,唐朝的張九齡離你并不遙遠,仿佛就在身邊。<br>張九齡文化深化了白云的文化底蘊<br> 白云區(qū)石井街張村經(jīng)濟聯(lián)合社黨支部書記、主任張健盈說,張九齡的特殊身份為張村注入了深沉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是一份無價的瑰寶,張村人要好好去珍惜,好好去弘揚。除了張村的道路、小巷、牌坊、學校帶有張九齡的印記之外,張村還有專門的丞相祠紀念張九齡,此外還興建了面積達2.34萬平方米的村級公園——張九齡紀念公園,這個公園是一個紀念性主題公園,里面有休閑觀光區(qū)、老人活動區(qū)、兒童活動區(qū)、紀念區(qū)共四個功能區(qū),其中紀念區(qū)是專門用來展示張九齡的生平事跡、詩歌,以及舉辦相關(guān)紀念活動的,總之,通過公園,讓游人更近一步走近張九齡。<br>專家評說:張村是中國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見證<br> 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陳歷明先生說,張村的張九齡文化是中國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見證!唐朝的張九齡距離現(xiàn)代將近一千三百年,但是張村人通過族譜將這一千三百多年來的繁衍記錄得一千二楚,使得后代人可以上溯淵源,尋根問祖,這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獨特現(xiàn)象,在西方是看不到的。此外,張九齡是中國歷史一個突出的優(yōu)秀人物,他距離我們這個時代已經(jīng)很遙遠,但通過張村,我們可以感覺其實他離我們很近!張村確立了以張九齡為官清正、做人正直、文采淵博為榜樣,這對于引領(lǐng)整個社會好風氣是起積極作用的。<br></h3> <h3>石井張村張九齡紀念公園</h3> <h3>石井張村宗祠</h3> <p class="ql-block">石井潭村張氏支系出自石井張村</p> <h3>金鑒家聲照風骨張氏祖祠傳世德<br>此支系為九齡后裔的張化孫支系,于南宋末年入閩,其第四子祥云公為坂田張氏直系祖,十六世孫成璉公在清代乾隆初年從東莞鳳崗塘瀝遷居新安畔田,也就是現(xiàn)在的深圳坂田。繁衍如今已歷近300年,發(fā)展了12代,坂田張氏后人共有3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深圳、香港、馬來西亞等地。</h3> <h3>西湖村張氏宗祠西湖村位于東莞石龍,石龍鎮(zhèn)為明清時期的廣東四大名鎮(zhèn)之一,在當時沒有公路、鐵路的時代,無疑面向東江的石龍為重要的商埠及文化中心,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悠久歷史,舊稱"省、佛、陳、龍"。它們是:廣州,佛山,東莞石龍,順德陳村。東莞石龍鎮(zhèn)西湖支系開基祖為“才旺公”,為九齡公后裔。其七世祖“國綱公”為東莞籍中鄉(xiāng)貢進士。國綱公為九齡公16世孫,國綱公之父“昭祖”,族譜記載為 鄉(xiāng)舉御射中選學究出身,次任番禺郎知梅州程鄉(xiāng)縣居廣州徙東莞。國綱公后裔遍布廣東、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地。</h3> <h3>據(jù)祠堂內(nèi)的一塊碑石文字顯示,自創(chuàng)建時史祖乃唐丞相張九齡十八世孫壽海,自宋紹興年間自寶安地區(qū)遷居東莞橫瀝。</h3> <h3>八卦圍位于韶關(guān)市翁源縣江尾鎮(zhèn)葸茅嶺管理區(qū),又稱葸茅嶺、老圍子、八卦圍。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為張九齡后裔所建,因其圍屋按周易陰陽八卦布局而建造,故被稱為八卦圍,是周易八卦文化和客家文化完美融合的古建筑。是廣東客家圍屋中獨一無二的“八卦村”,是周易八卦文化和客家文化完美融合的古建筑。該圍設(shè)有乾、巽、寅、艮四大門,符合八卦中的臨官帝旺之位。圍墻四周都是用河石、米漿和沙砌成,非常堅固,據(jù)說當年太平天國的石達開想攻打也知難而退。八卦圍占地1.6萬多平方米,開有乾、坤、兌、巽四門,分別象征天、地、風、澤。外墻高6米,用石灰、沙、石砌成,圍屋的房屋從外到內(nèi)由高到低排列。圍屋以祖堂為中點,除正向外串以外,左右和后面都是按八卦層層加串,向外延伸,共有1653間房、89條街巷,條條街巷都用鵝卵石鋪砌,縱橫交錯,如同諸葛亮的八卦陣,撲朔迷離。</h3> <h3>據(jù)當?shù)貜埵献遄V記載,始祖為文二郎與文三郎,文二郎兄弟就是張姓揮公的第145世孫,初唐宰相張九齡的第23世孫,是中原南遷開基福建寧化后徙上杭定居的客家移民張化孫之六世孫。據(jù)有關(guān)史料考證分析,文二郎與弟文三郎原居福建省上杭縣雅致街珠璣巷古井頭,因元末戰(zhàn)亂頻繁,明初遂舉家遷往廣東連平石街頭,又遷江西會昌、南康等地。再遷廣東南雄珠璣巷,轉(zhuǎn)輾數(shù)十年,約于明洪武后期定居翁源縣牛崗鋪高樹下。再創(chuàng)建八卦圍。現(xiàn)在也修建有張九齡紀念公園。</h3> <h3>吉安三橋張氏始祖俊德公為曲江張氏九齡公之18世孫。三橋張氏基祖為俊德公。大約在元朝延裕年間,俊德公由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qū))城西井頭遷徙至河東三橋古村(留家店)立家拓基,歷元、明、清、民國和人民共和國五朝,經(jīng)23代繁衍,三橋張氏已有近700年歷史。<br></h3> <h3>石壁張氏家廟又稱上祠,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由前大埕、池塘、石旗桿、門樓、門廳、正堂等組成。大門八字開,重檐歇山頂;正堂為穿斗抬梁式混合結(jié)構(gòu),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石碧村地處閩贛兩省交界的寧化縣石壁鎮(zhèn)西部,距縣城20公里、鎮(zhèn)4公里,唐初稱玉屏,唐中葉改為石璧,其后又諧音成石碧,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后來被尊稱為“客家搖籃”、“客家祖地”。此地居住著數(shù)支的張氏后裔,其中大部分是曲江始祖君政公的后裔,上杭化孫公支系也是由此遷出的。他們?yōu)榱吮阌诎菁?,也建有“君政公總祠”?lt;/h3> <h3>在建設(shè)中的“化孫公祠”文化園。福建上杭縣,隸屬龍巖市,地處汀江中游,地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為客屬民系成長的搖籃,在客屬民系播遷發(fā)展史中,是繼客屬民系寧化石壁之后的另一個“客屬祖居地”。他們從福建龍巖上杭出發(fā),向兩廣、兩湖、江西、四川、臺灣等地的后裔有數(shù)千萬之眾。往往從各南方姓氏族譜中可以看到,大量沒提到“石壁開基”的家譜,卻有關(guān)于瓦子街遷出的翔實記錄等。</h3> <h3>張化孫 號傳萬,字衍,揚德二子,享耄耋之壽。進士出身,為九齡公18世孫。因靖康之亂由寧化縣石壁村遷上杭縣。官居韶州及長汀州太守,誥贈中憲大夫。公墓座落在福建省上杭縣白沙鎮(zhèn)將軍橋茜洋村,李家屋背大坪崗。喝地“金盤載珠” ,申山寅向兼坤。墓前左右兩旁豎著十八根石柱,代表18房支系,柱頂?shù)裼惺{,象征十八房宗支繁榮昌熾。妣陳氏、闕氏兩恭人之墓,座落于茜洋村進去官地水尾半山腰(二華里神仙坑)。喝地“雄雞(飛鳳)展翅” ,丙山兼向。生18子:吉云、慶云、禎云、祥云、集云、從云、龍云、福云、自云、綿云、景云、星云、卿云、帝云、闕云、倬云、彼云、定云。108孫。被中國人口學家稱之為“張化孫現(xiàn)象”。脫離風水地理角度看,其實這一切與其良好的家族背景與家教是分不開的。其父揚德,乃御賜進士,宋孝宗時官至開封府大守。憨厚耿直,為官清廉。母親巫氏,知書達禮,善良賢淑。父母因時亂而還鄉(xiāng)南遷。在這樣背景中,張化孫天資聰慧,敏而好學,三、四歲則能吟詩作對,讀書過目不忘。仕途則從貢生到賜進士再至誥授中憲大夫,后“作牧汀州”,成一州之長。在宋元交替、風云大變幻之際,張化孫愛國愛鄉(xiāng),連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也為他譜作《像贊》:“公之豐采,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莊。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族譜,報本不忘。鐘靈毓秀,桂馨蘭芳?!熬d綿世澤,長發(fā)其祥。”由此可見其人品德行也。張化孫高尚的情操與豁達的人生觀,亦是其重要因素。在人生理想、抱負之時,便擠身仕途,任汀州牧。熱心公益,造福桑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壽。其處世,順境時以儒家,逆境時以道家,儒道兼濟,雜以百家,遂而成治世亂世人生之楷模!其十分注重家族家風及教育后昆團結(jié)互助。當18子成家時期,時值元兵渡江南侵,宗室瀕危,紛紛擇地安居。為此分別作了“外八句”字輩詩。(外八句):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德,千秋金鑒慕宗芳,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內(nèi)八句)為太撥開基祖先俸公長子君紹所寫的字輩詩?;乞v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詒遠,永廷應(yīng)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掄秀良與忠, 善積恩光大,慶余福自通。 德澤宜習學,作求泰常逢, 本立祥長發(fā),燕翼謀廣豐。 </h3> <h3>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95年至今,已有7萬多張化孫后裔前往祖地祭祖,其后裔主要公布于: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以及港、臺、澳、海內(nèi)外,人口數(shù)百萬之眾。</h3> <h3>一個姓氏,就一部凝重的歷史,回眸百代傳奇……穿越茫茫的時空;揭開歷史的記憶。姓氏淵源,道盡千古滄桑;龍脈傳承,鑄就泱泱華夏。一個姓氏,一個家族,一方水土,一種文化的沉淀;一條黃河,一條長江,一段傳說,一種生命的追求。家族史是家族文化及其釀造的家族精神,是構(gòu)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層面。要認識家族的歷史就不能不知道姓氏的歷史、自己的祖根源頭。縱觀歷史,只有一個個家族存在和延續(xù),才有整個民族的存在和延續(xù);只有一個個家族團結(jié),才能構(gòu)成整個民族的團結(jié),保證一個國家的團結(jié);只有一個個家族興旺和穩(wěn)定,才能維系民族與國家的興旺和穩(wěn)定。而家譜就是一個家族得以延續(xù)的唯一存在證明。因此自唐代以來,歷代都對撰修、研究家譜大力提倡和支持?!胺矅赜惺?,有家必有譜。”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一個家族的百科全書,一個家族、家庭的歷史文化匯總和歷史檔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變遷、先祖的生卒年月與婚姻狀況,以及本家族成員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跡。同時家譜也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佐證,對歷史學、人口學、民俗學、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等方面的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因此,續(xù)修、新修家譜既是一個家族的頭等大事,也關(guān)系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古人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敝袊酥匦⒌?,最根本的是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尋根問祖,是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根系源流。家譜,延續(xù)著家族的血脈,更傳承著祖上的遺訓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續(xù),或綿延家風,或與時俱進,而為人孝悌,始終是治家的根本。</h3> <h3>資料有待筆者繼續(xù)更新。為九齡公后裔需要上傳本村族資料的請與筆者聯(lián)系。有錯別字及誤寫或描述不妥之處,請與筆者聯(lián)系更正。</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作為一個尋根聯(lián)盟會員,必須遵守以下素質(zhì)修為。有敬畏天地祖宗之心,方可追憶先賢,傳承宗族文化;有真誠待人之心,才能博得他人尊重,換取宗族和諧;有慈悲博愛之心,才能感同身受,給宗親帶來快樂;有平等公正之心,才能團結(jié)宗親,引領(lǐng)宗族;有謙卑恭下之心,才會迎得宗親尊重,不斷取得進步;有包容別人之心,才能豁達自己胸懷,坦然面對一切;有遵守公德之心,才能提升私德,化解宗族矛盾;有樂善喜舍之心,才能無黨無偏,舍棄名利養(yǎng);有心守恒常之心,才會精益求精,直至成功;有心懷感恩之心,才能心生滿足,善待一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