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奧朗日 Orange</b></h1></div><div><br></div><div>是古羅馬時期普羅旺斯地區(qū)的北大門。在古羅馬時期,奧朗日是普羅旺斯地區(qū)著名古鎮(zhèn)之一,也是當時古羅馬軍隊北通里昂的唯一通道,古城區(qū)北部的凱旋門還刻有當時凱撒大帝凱旋而歸時的浮雕,奧朗日曾經(jīng)盛極一時,據(jù)說人口達到了10萬之多。至今在奧朗日遺留下的古羅馬帝國的遺跡,依然能夠清晰的看見當時帝國的這種繁榮富強的場景。城中保存有古羅馬時期的歌劇院,是目前是介紹保存最好的古羅馬建筑之一,1544年,當時還是公國的奧朗日成為德意志拿騷家族威廉一世的領地。從此威廉及其后人以封地為名,稱為奧朗日家族。威廉一世公爵是荷蘭的開國元勛,至今荷蘭王室仍然有其血統(tǒng),他的曾孫渡海成為英國國王,被稱為威廉三世,直到1713年,奧朗日才劃歸法國。這段與歐洲兩個王室有關的歷史,常使奧朗日人引以為傲。</div> <h1></h1><h3>Opéra ,salle Saint Florent, Théatre municipal 奧蘭治劇院是一棟始建于1885年的建筑</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p class="ql-block">這么良性價的套餐啊??</p> <h3>奧朗日古劇場 Théatre antique d'Orange</h3><h3><br></h3><h3>坐落在羅納河谷的奧朗日古羅馬劇場,是所有宏偉的古羅馬劇場中保存最完好的羅馬式劇場之一。這個劇場是在古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統(tǒng)治時期建造而成的。</h3><div>目前世界上只有三個古羅馬劇場還保留著完整的舞臺背后的墻壁,一個在土耳其,一個在敘利亞,還有一個就在奧朗日了。</div> 原有的大理石外墻已經(jīng)不復存在,露出滄桑的混凝土拱券骨骼,頑強佇立在它們誕生2000年后的陽光下。混凝土和拱券是古羅馬人在建筑上的兩大貢獻,它們降低了建筑成本,簡化了建筑技術,使羅馬遼闊的領土上到處樹立了規(guī)模宏偉的大型建筑。技術上的進步使羅馬人不必象希臘人那樣必須依靠山坡修建劇場,他們用一層疊一層拱在任何自己中意的地方上架起看臺,讓大劇場,大斗獸場在平地上拔地而起。 <div>劇場的看臺是依山勢而建的,呈半圓形,遠處看,仿佛是半截碗,階梯狀的觀眾席一級級的向碗底收縮,這個看臺可以容納8000人。</div> 劇場舞臺的正面是一個高高的墻,長103米,高為38米。后來人們還在中央大壁龕內(nèi)安放了高達3米半的奧古斯都皇帝的塑像。這座劇場建成時是有屋頂?shù)?,但是古羅馬帝國崩潰之后,這個劇場也隨之沒落,屋頂坍塌。但是由于這個劇場的特殊結構,特別是那堵高墻,在后來的戰(zhàn)爭中被用來當做防御設施,劇場本身也被改造成居民點,一直被很好的加以維護,所以能保存至今。 在18世紀的時候法國政府決定重建這個劇場,對整個劇場部分除了高墻外的部分進行了復原和裝修,這里成為整個歐洲非常著名的戶外劇場之一,每逢夏季,這里是歌劇和音樂會經(jīng)常上演的場所。很多人們比較熟悉的劇目,如阿依達,圖蘭朵等,都曾經(jīng)在這里上演。 <h3>Triumphal arch 奧朗日凱旋門<br><br>奧朗日凱旋門位于奧朗日北部,是法國目前現(xiàn)存第三大凱旋門,凱旋門建于公元1世紀,紀念古羅馬帝王凱撒大帝凱旋所建,凱旋門的北側還完好保存著象征古羅馬人凱旋而歸的浮雕,遺憾的是南側的浮雕已經(jīng)被損毀。相傳當時這里是古羅馬時期里昂通往尼姆的必經(jīng)之地。</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1><b>加德水道橋 Pont du Gard</b></h1></div><div><br></div><div>古羅馬最偉大的水道橋工程并不在羅馬。法國南部的尼姆Nimes是帝國在高盧的主要城市之一。位于城郊的舉世聞名的加德水道橋Pont du Gard是由阿格里帕于公元前19 年主持修建的尼姆輸水道的一段。</div><div>2000年來,加德水道橋驕傲地雄踞嘉東河谷之上,作為羅馬帝國文明的具體象征,它有幸穿越世紀之間而未受損毀。加德水道橋的雄偉浩瀚,以及建筑設計的輕盈空靈,除了讓人驚艷,更引發(fā)無限的思古幽情。 </div><div><br></div> <div>全長約50公里的輸水道,從泉眼到尼姆城總共只有17米落差。由于古代社會并沒有我們今天的各種電力泵站,要想讓水能夠從水源地順利地流到50公里以外的城里面,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是要讓兩者間始終保持水位落差,因此水道的坡度就必須保持在3.4‰左右。而且沿途還要翻山越嶺、開路建橋,工程的難度可想而知。</div><div>為了減少工程量,羅馬人在選擇輸水道路線的時候會盡量依靠山坡之類的自然地形,很少會走直線。遇到難以繞過的山梁,他們會挖掘隧道予以穿越。而如果是遇到河流或者地勢低洼的地方,那就要架橋了。</div> <h3>在陡峭的加德河谷,輸水道用三層連續(xù)拱券跨越峽谷兩岸。</h3><div> </div> 橋身高度49米,橋身共有三層,每層都有數(shù)目不等的橋拱。原本第一層有6個橋拱、第二層有11個橋拱、第三層則有47個橋拱,這在當時更是罕見之作。估計有近千名工人投入這項工事,僅僅五年便完成了這項浩大的工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N?mes 尼姆</strong></h1><div><br></div><div>尼姆是法國南部加爾省的省會,以法國最溫暖的城市而著稱,這是一個生來便與“水”息息相關的城市?!澳崮贰痹诜ㄕZ中意為泉水精靈Nemausus。</div><div><br></div><div>由于古早羅馬人的居住,尼姆也被稱為“法國的羅馬”,在其城市之間有許多該時期的建筑瑰寶,現(xiàn)已變?yōu)閯≡旱臍鈩菪蹅ザ溲诺墓帕_馬尼姆競技場 Arènes de N?mes便是其中之一;此外位于古競技場后面的四方形神殿La Maison Carree則以希臘羅馬式風格建筑,曾是奧古斯特大帝Auguste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如今古代博物館Musee des Antiques的所在地。</div><div><br></div><div>曾經(jīng)被喬治·桑George sand和讓·雅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盛贊的泉邊公園Les Jardins de la Fontaine是位于山丘上的古跡庭園,建于羅馬時代。庭園景致秀麗,沿途是布滿雕像的走廊,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山丘上有一條名叫尤澤斯的狹小街道,彌漫著一片中世紀的氣氛,這里曾是著名宮殿陶器產(chǎn)地,以仿制大理石的硬質(zhì)陶器聞名于世。</div> <h3>尼姆競技場 Arènes de N?mes</h3><div><br></div><h3>雖然面積比不上羅馬的競技場,但保存情況非常好。它大約建成于公元70年皇帝奧古斯都時期,羅馬帝國衰落后,競技場由西哥特人設防,四周筑起圍墻。在其后的西哥特人勢力崩潰后,進入動蕩不安的時期,后來穆斯林曾經(jīng)入侵,1863年改建為斗牛場。18世紀初被法國國王征服,尼姆子爵在競技場內(nèi)建造設防的宮殿。</h3> <h3>尼姆競技場每年舉行兩次斗牛,也用于其他公共活動。這座建筑為橢圓形,長133米,寬101米。設有34排座位,能容納16300名觀眾的能力,1989年以后設有可移動的屋頂和供熱系統(tǒng)。</h3> <h3>四方形神殿 La Maison Carree</h3><div><br></div><h3>位于古競技場的后面,距競技場約10分鐘的路程。這是一座古舊的希臘羅馬式神殿,四方形神殿三面都是空地,令這座本身已經(jīng)建筑得壯麗雄偉的殿堂更添一份氣勢。神殿的建筑特色是科林斯式的圓柱。這座建筑高約17米,深26米,建于公元前1世紀的奧古斯都大帝(Auguste)時代,它把羅馬時期的神殿形式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來。神殿建成后曾作為市政府大樓和教堂,現(xiàn)在則為古代博物館(Musee des Antigues)。這里最值得一看的有修復18世紀的泉邊之庭園時發(fā)現(xiàn)的阿波羅大理石像、青銅的阿波羅頭像以及1873年發(fā)掘時碎成103片的尼姆的維納斯等。 </h3> église Saint-Baudile de N?mes Porte d'Auguste <h3><div>泉邊公園 Les Jardins de la Fontaine</div><div><br></div>泉邊公園位于山丘上的古跡庭園,建于羅馬時代。因當時的尼姆是以泉水為中心發(fā)展而成的都市,所以人們深信泉水是有精靈的,而泉邊公園就是當時人們?yōu)榱朔瞰I給泉水的精靈而建造出來的庭園。庭園景致秀麗,沿途是布滿雕像的走廊,雖然它并不如競技場和神殿那樣保存完整,但在庭園中漫游,也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麗面貌,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爾勒 Arles</b></h1><div><br></div><div>阿爾勒Arles位于阿維尼翁南部,坐落在卡馬格Camargue地區(qū)的原始風貌大自然中,地處羅納河下游沿岸,1981年,七座古跡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人類遺產(chǎn),阿爾勒今日已成為“藝術歷史古城”,同時也是歐洲文化古城聯(lián)盟七位會員之一。<br><br>阿爾勒是一座極具羅馬風格的城市,公元一世紀,凱撒大帝占領了阿爾勒,使其成為羅馬共和國的殖民地,因此在城區(qū)內(nèi)遍布古羅馬遺址,來到阿爾勒參觀的游客們很難想象這里是法國的城市,更像置身于古羅馬古城。這里保留著許許多多的古羅馬遺風,城中主要的古羅馬建筑有:古羅馬斗獸場,古羅馬劇院,共和國廣場,康斯坦丁公共浴場,古羅馬市場回廊。每年的暑期,這里古羅馬斗獸場還會時常舉行斗牛表演,場面十分火爆。<br><br>同時,這里還是法國著名畫家梵高曾經(jīng)居住的城市,據(jù)說梵高曾經(jīng)居住在現(xiàn)今阿爾勒火車站旁邊的拉馬丁廣場附近,曾經(jīng)經(jīng)常光顧阿爾勒城中心的小咖啡館,之后又因精神問題居住在城中心的梵高中心療養(yǎng)。除此之外,在阿爾勒駐足過的名家真不少,法國作曲家比才的管弦樂組曲《阿萊城的姑娘》中的地點也指的是這個城市。<br><br>雖然阿爾勒是座不大的城市,但每年到這里觀光的游客卻相當多。斗牛、弗拉明戈舞、著名的帕利亞第復活節(jié)慶典和收稻節(jié),都頗具地方特色。</div> <div>阿爾勒競技場Arènes d'Arles</div><div>這里是法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羅馬斗獸場,建于公元75年。斗獸場建時高3層,最多曾能容納2萬余人,至今僅剩2層,但大部分保存程度都好于羅馬的斗獸場,在每年的暑期,這里還會舉行斗牛表演,場面不亞于古羅馬時期。</div> <div>服裝節(jié) COSTUME FESTIVAL</div><div><br></div><div> 7月第一個周日,人們在這一天,身著艷麗的普羅旺斯民族傳統(tǒng)服飾。 當?shù)仫L格的服飾精致,優(yōu)雅,富有創(chuàng)意。給這個小鎮(zhèn)帶來了活躍氣氛。 阿爾勒人通常為他們自己的傳統(tǒng)感到驕傲,為了保護這些文化傳統(tǒng),他們每三年選出一個代表當?shù)匚幕娜?,稱之為“阿爾勒女王”Queen of Arles。</div> <h3>穿著民族服裝過節(jié)的人們。</h3> 梵高作品阿爾勒競技場 <h3>??術</h3> 梵高于1888年遷至阿爾勒,原因是他希望獲得“不同的光線”。阿爾勒時期成為梵高一生中最高產(chǎn)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他繪制了像《向日葵》、《黃房子》和《臥室》這樣的杰作。 <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維尼翁 Avignon</b></h1></div><div><br></div>在1309到1377年之間,天主教教廷從羅馬遷移至此,后來更出現(xiàn)兩地各立教宗的情形。這段時期也被后世稱為阿維農(nóng)教廷時期。前后一共有七位教宗在阿維尼翁生活。阿維尼翁城原是喬萬娜一世的屬地,在1348年售予教廷。教廷對阿維尼翁的統(tǒng)治一直延續(xù)到1791年法國大革命之時,其后阿維尼翁成為法國的一部分。阿維尼翁是沃克呂茲省的省會,也是法國少見的保留了城墻的城市。城墻內(nèi)有為教宗修筑的教皇宮。此外著名古跡還有阿維尼翁圣母大教堂、圣貝內(nèi)澤橋等。 1995年以亞維農(nóng)歷史城區(qū)之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h3>古城墻<br><br>阿維尼翁是法國為數(shù)不多的完整保留古時內(nèi)城墻的法國城市。阿維尼翁城墻長達4.3公里,環(huán)抱城市的歷史中心。它始建于1355年(因諾森特六世在位時期),整體竣工于1372年,以抵御英法百年戰(zhàn)爭中雇傭兵團對城市的洗劫。老城由39個塔樓和9個城墻鑄成的工事所保護。每年市政府都會對城墻進行修復,以保護老城墻展示往日的魅力。</h3> <h3>斷橋 Pont d'Avignon<br><br>阿維尼翁斷橋又稱圣內(nèi)北澤橋,相傳在公元1177年,12歲的小牧羊人圣內(nèi)貝澤聽到了天神的旨意,要求他在阿維尼翁的羅納河上建造一座橋。他在阿維尼翁當?shù)厣衤毴藛T的幫助下,跟一群朋友一起建造了圣內(nèi)貝澤橋,圣內(nèi)貝澤死于1184年年僅19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橋上的一個小圣堂上,圣內(nèi)貝澤橋建橋時有22個橋洞,是當時唯一一座連接里昂到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圣內(nèi)貝澤橋多次被泛濫的羅納河水沖毀,直到17世紀才停止對其修復。目前,圣貝內(nèi)澤橋只留下了4個橋洞,也就是著名的阿維尼翁斷橋。<br><br></h3><h3>圣貝內(nèi)澤橋,通過同名歌曲("Sur le pont d'Avignon"),這座橋變得世界知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羅旺斯地區(qū)圣雷米 Saint-Rémy-de-Provence</b></h1> <h3>Bienvenue au Mas Lou Figoulon</h3><div><br></div><div>典型的18世紀普羅旺斯農(nóng)舍。<br></div> <h3>豐盛的農(nóng)家早餐</h3> 在公元前4至2世紀之間,普羅旺斯的塞爾托-利古里亞部落中最大的薩利恩人在環(huán)繞巴黎圣母院谷的山峰上建造了石壘,并建造了鴉片或強化的山谷中的春天周圍的小鎮(zhèn),以其強大的治療能力而聞名。到了春天,凱爾特人神格拉尼斯(Glanis)建造了一座神社。城鎮(zhèn)發(fā)展壯大,在公元前2世紀建造了第二堵墻。 <div>修道院 monastèreSaint-Paul-de-Mausole</div><div><br></div><div>是法國普羅旺斯Saint-Rémy-de-Provence的前修道院。 這座建筑的幾個房間已被改建為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的博物館,后者于1889年至1890年曾在那里住過。 </div> <div>公元前一世紀保存完好的兩座羅馬古跡而聞名,這些古跡被稱為“ Les Antiques”,一座陵墓和一個凱旋門。 </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魯西隆 Roussillon</b></h1><div><br></div><div>位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境內(nèi)的呂貝隆山區(qū),建于如血的高崖之上。魯西永有著另一個名字“紅土城”,因為這里的地質(zhì)土壤非常特別,含有著非常多的赭石成分。造就了魯西永區(qū)別于一般法國小城的紅色,入選法國政府評定的“經(jīng)典美村”。魯西永也成為了著名的旅游地。</div> 傳說中紅土城Roussillon的領主年輕美麗的妻子愛上了游吟詩人, 心胸狹窄的領主為了報復, 殘忍地將詩人殺害, 深愛詩人的妻子不愿在失去愛人后獨自偷生, 縱身跳下懸崖, 殉情而死, 鮮血滲入到土地里,從此, 這片土地就一直呈現(xiàn)出深深的紅色。<br><br>其實,此地出產(chǎn)的是作為顏料原料的赭石, 從羅馬時代就很有名了, 曾是紅極一時的世界級赭石采掘場。 <h3>正午時分,艷陽高照,在藍天白云之下,青蔥綠林之間,紅色建筑則格外艷麗奪目。</h3> 遠遠望去,火紅一片,好似夕陽殘照,一股熾烈奔放的法式氣息撲面而來 為了延續(xù)這別具一格的特色,小鎮(zhèn)的所有建筑物,依然必需刷上統(tǒng)一的紅色。 穿行于小鎮(zhèn)窄窄的街巷,感應凄美的愛情傳說之中,亦能看到更多絢爛的顏色。<br><br>嬌柔的嫩粉、繽紛的橙、普羅旺斯夢幻的紫、地中海深情的藍,這都是當?shù)厝死敏魇V制作的天然顏料。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塞南克修道院 Abbaye Notre-Dame de Sénanque</b></h1><br>是一個熙篤會修道院,位于法國普羅旺斯沃克呂茲省村莊戈爾代附近。1148年,得到卡瓦永主教和巴塞羅那伯爵、普羅旺斯伯爵捐助,來自阿爾代什省馬贊修道院的熙篤會修士建立了塞南克修道院。這些貧窮的修士首先建起了臨時小屋。1178年,修道院教堂祝圣。宿舍、食堂、寫字間等其他建筑也陸續(xù)興建,均采用羅馬式風格,樸實無華,避免采用會讓修士們分心的裝飾。<br>在13和14世紀,塞南克修道院達到頂峰,經(jīng)營四個磨坊,七個田莊。住在塞南克的修士種植薰衣草,以養(yǎng)蜂為生。法國宗教戰(zhàn)爭期間,修道院遭新教徒洗劫。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修道院被沒收并出售給私人,修士被驅逐。<br>1854年,熙篤會修士回購該處產(chǎn)業(yè)。1903年再度遭驅逐,撤到戛納附近,萊蘭群島圣托諾拉島上的萊蘭修道院。1988年恢復了塞南克修道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戈爾德 Gordes</b></h1><div><br></div><div>石頭城Gordes,音譯為戈爾德,被稱為天空之城,是一座典型的法國普羅旺斯小鎮(zhèn),它坐落于阿維尼翁東邊40公里,沃克呂茲Vaucluse山脊南部,海拔370米,面向呂貝隆山區(qū),石頭城小鎮(zhèn)常駐居民約為2000名。小鎮(zhèn)里的大部分建筑建于11世紀,距今已有一千年了,整個小鎮(zhèn)的房屋都是由當?shù)爻霎a(chǎn)的花崗巖堆積而成,呈梯形盤踞在一起,遠處看上去猶如一座空中之城,大氣磅礴,壁立千仞,所有建筑與山石融為一體,這也是“石頭城”名字的由來。</div> 眾多被日光洗的發(fā)白的石頭建筑與深深淺淺的綠色植物想拼而成的村莊。每年那里都會入選法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 石頭城以城中心的華美的小城堡而出名,小城堡是高盧時期最早的行政區(qū)卡瓦永城的主要城堡,見證了小鎮(zhèn)豐富的歷史和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苦難。在中世紀保護著他們的家園和傳統(tǒng)的生活,也因此同樣維護了普羅旺斯地區(qū)的傳統(tǒng)。 從外到內(nèi)小鎮(zhèn)戈爾德給人的印象就是石頭建筑,圍墻,房子,教堂幾乎都是石頭堆砌而成。其街道全由一塊塊石板鋪成,大部分房屋幾乎都是16世紀完整保存下來的,如今依舊堅固如初。繞著小巷子來到那片建筑,高低錯落的房屋建筑組成了聞名于世的小鎮(zhèn)風光。 哥德式村是當今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沿著山城的青石小路,隨處可見典型的南法景致。坐在依山而建的小酒館,品一杯當?shù)刈援a(chǎn)的紅葡萄酒,葡萄酒的芬芳,伴隨著山城中的點點風光,盡情體會普羅旺斯的壯麗和秀美。偶爾遠離大城市車水馬龍的喧囂,這種悠閑而愜意的感覺,只有在這寫意的普羅旺斯小鎮(zhèn)才能體會到,怪不得就連法國的前總統(tǒng)密特朗也甘愿在此隱居。 <h3><br></h3> <div>Chateau de Javon à Lioux</div><div><br></div><div>它是一座住宅城堡,建于15世紀末,當時該遺址和據(jù)點由教皇利奧十世捐贈給了最初來自托斯卡納的Baroncelli家族。這些佛羅倫薩和比薩共和國的貴族仆人已經(jīng)在那里有一座同名的城堡。</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La Distillerie de la Fraguette</b></h1> <h3><br></h3> <h3>空氣里彌漫著薰衣草的芬芳</h3> 如此茂盛的薰衣草田,如此純粹的紫色在高高低低的田園里綻開,在夏日的風中打開浪漫的符號,像那種最沉靜的思念,最甜蜜的惆悵,仿佛藏身于深愛者的心中卻永遠無法執(zhí)子之手的那種溫暖而憂傷的感覺。薰衣草lavender這種花語為"等待愛情"的紫色小花,不知迷倒了多少人,7-8月間的薰衣草迎風綻放, 濃艷的色彩裝飾翠綠的山谷,微微辛辣的香味混合著被曬焦的青草芬芳,全都在這片法國的大地上演繹萬種風情,交織成法國南部最令人難忘的氣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索村 Sault</b></h1><div><br></div><div>被稱為“薰衣草之都”, 是歐洲最大的薰衣草產(chǎn)地,它是一個位于大約海拔四百公尺的小鎮(zhèn),索村Sault只有一千多的人口, 整個小鎮(zhèn)被熏衣草的花海所包圍著。 與瓦朗索樂Valensole平原不同的是這里是山區(qū)熏衣草,地勢跌宕起伏,峰嶺險峻、蜿蜒的山脈。雖然說在仲夏, 普羅旺斯地區(qū)的路邊或者公園里也常看到薰衣草, 但是每年夏季一到, 很多法國人也不只是一次的去索村Sault感受熏衣草的味道,那里一片片紫色的高山熏衣草,好似舖了紫色地毯的大地,空氣中瀰漫著花香, 天空的藍, 山巒的綠, 加上薰衣草的紫, 一路上就只有 "藍, 綠, 紫" 點綴大地,十分夢幻,百看不厭。</div> <h3><br></h3> 索村小城保留了一些中世紀小巷,城內(nèi)還有一些精美的老櫥窗,從1515年開始延續(xù)至今,每周三的早上這里有集市。索村所在的地區(qū)也是以熏衣草出名,但是由于海拔較高,花季相對較晚,一般8月還能看到紫紫的熏衣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尼永斯 Nyons</b></h1> Pont de Nyons是一座中世紀的石拱橋,位于法國南部的Auvergne-Rh?ne-Alpes地區(qū)的Nyons的Eygues河上。 它完成于1409年,拱跨度為40.53米,這在當時是不尋常的。 Tour Randonne始建于13世紀末。 當時它曾作為防御塔(東戎)和監(jiān)獄。 大約在19世紀中葉,這座教堂改建為小教堂Not-Dame de Bon-Secours,并獲得了金字塔形的多層山墻頂部,頂部還有一個3.50 m高的瑪麗雕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Chateau de Beauregard</b></h1> 古堡改為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