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一生心血付杏壇—— 民國省贛女師校長譚達先生

匹夫

<font color="#ed2308">畢兆祺/文</font> <p class="ql-block">  讓我們把歷史的時鐘撥回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十一日,即譚達校長逝世的第三天——</p> <font color="#ed2308">譚達校長肖像</font> <p class="ql-block">  贛水嗚咽,鷓鴣哀鳴;山松肅立,坡草含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天上午,仍然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的江西省立贛縣女子師范學校的數(shù)百名師生,聚集在西津路郁孤臺下的陽明書院校區(qū)的“樂群廳”,緬懷贛城杏壇女宗,萬人稱頌惜英年早逝的校長譚達先生。師生們追思譚先生長校女師十五年的點點滴滴,說到動情之處,個個哀慟難抑,涕泗橫流,哽咽有聲。師生們還吟唱起贛城音樂人一天前剛剛創(chuàng)制的挽歌《譚故校長悼歌》。歌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愁云旭嶺,雨黯蠃峰。贛水聲咽,三千桃李泣春風。吁嗟乎!我校長!教育青年,品學是崇,刻苦耐勞,潔己奉公。意志艱貞,任輾轉(zhuǎn)遷移,病魔纏繞,十五年如一日,未稍懈松。吁嗟乎!我校長!允矣,教界賢哲,女界匠宗。胡天不吊,降此鞠兇!吁嗟乎!吾黨小子,今后何從,今后何從?遺教炳在,永銘五中。為學業(yè)事業(yè)而奮斗,相期立德立言立功。以慰我校長在天之靈,以副我校長訓勉之初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低沉幽綿的樂音,在賀蘭山下,郁孤臺前,在陽明書院里,久久地回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譚故校長悼歌</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 杏壇女宗遺徽在</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譚達先生(以下統(tǒng)稱先生),號友梅,生于前清光緒壬寅年(1902年)八月,歿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九日。江西永新縣譚家村人。先生之父步洲公,為清代優(yōu)增生,母親文氏,生子女六人,先生排行第二。步洲公重視家庭教育,子女六人,都受過高等教育(如先生兄家恪畢業(yè)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陸軍軍醫(yī)學校</span>,兄家湛畢業(yè)于香港大學,妹通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等),成為社會知名人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生自小即在父親創(chuàng)辦的開智小學讀書,聰敏好學,勤謹耐勞,過目成誦不忘。年紀稍長,尤其喜歡閱讀志士仁人的傳記,以及烈女傳、女誡一類的書籍,也喜歡閱讀科學方面的著作。課余,則幫助母親料理家務,學種棉花,從未間斷過。她從小就學會了刺繡等針線活,凡是家人的衣服,都是自行剪裁縫紉。先生常常對人說,我們國家的女子,每每都要依靠男人才能活,就是因為自己沒有學到一門職業(yè)技能的緣故,實在令人遺憾。因此,江西省立女子職業(yè)學校在全省招生,她毫不猶豫報名參加考試,后錄取在該校染織科,學成后順利畢業(y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國七年(1918年),先生與南康謝伯欽成婚。謝伯欽就讀于北京陸軍軍醫(yī)學校。畢業(yè)后奉任為浙江陸軍第十師軍醫(yī)院醫(yī)官,先生與之同行。當時,陸軍醫(yī)官的薪金微薄,先生盡力節(jié)省開支,家務事都自己做,不雇傭工,每月一定要節(jié)存下一些錢,匯寄給南康婆婆及家人,作為衣食之用。她的丈夫伯欽醫(yī)術精湛,每到一地,都會有人找他看病。曾經(jīng)有人寒冬之夜來敲門叫他出診,丈夫磨磨蹭蹭老不得出門,先生頗為不滿地對他說:“病人家盼醫(yī)生,勝過大旱之時盼望云雨,醫(yī)師早到一個時辰,病人家就會減少一分焦慮。”極力催促丈夫早點出門。而她自己也起床,為丈夫點燃火爐、煮好熱茶,做好晚點,等丈夫回來好驅(qū)寒。就這件事,先生的仁慈心懷即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國十五年(1926年)國民革命軍興起,先生催促丈夫孑身前往參與工作,任國民革命軍前第八軍軍醫(yī)處長,自己則回永新縣娘家。十六年四月,突然傳來丈夫因操勞過度,患腦充血病殉職于湖北漢皋軍營的消息。聽此惡耗,先生日夜哀泣,痛不欲生。直至她的父母一再開導安慰,才幡然改悟。她含淚對父母說:“我是不該這樣!人生在世,本來就有自己應盡之天職。今后我之天職,除了奉養(yǎng)婆婆撫育兒子盡自己未盡之職責外,我還有學業(yè)、事業(yè)在。今后,我唯有遵守父母的訓導,以盡我之天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久,先生即前往漢皋迎接丈夫靈柩歸家,將丈夫安葬在南康旭山山腳下。她親自為丈夫撰寫墓志,購置墓碑,自己書寫,自己鐫刻,以志不忘之情。這年,先生才二十六歲,其子尊度才五歲,婆婆年近六十歲。先生唯恐老人傷心,自己卻忍著悲痛,強作鎮(zhèn)靜,照常做事。每日晨起,為婆婆疊被子,洗便器,洗衣服,督促兒子讀書,或燒茶做飯,澆花種菜。有空,則自己讀書,鉆研復習準備投考大學的各門學科。夜晚,則陪伴婆婆宿寢,同她老人家籌劃家務事。凡是這些繁雜瑣事,即使先生任校長了,每日歸家,也還是照常去做,從未改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稱贊她,覺得像先生這樣有恒心去做事的女子,實在少見。當?shù)氐泥徖镟l(xiāng)親,教育自己的女兒、媳婦,都與先生作比較,拿先生作榜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國十七年(1928年)秋,為了進一步深造,先生赴上海,考入上海大夏大學教育系學習,更加勤奮讀書。她黎明即起,梳洗后誦讀,寒暑假也在學校修習學分,甚得諸位教師及同學的稱贊。民國二十年(1931年)冬修業(yè)完畢之后,受聘為上海女子中學,任教務主任?!耙?二八”事變發(fā)生后,回江西南昌省立女子職業(yè)學校任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為先生三十歲以前的大致情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贛女師?;請D案</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 事業(yè)千秋秀雙江</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秋,社會動蕩不安。因受時局影響,(贛州)江西省立第二女子中學的學生家長,為自己孩子的安全著想,多不愿意讓子女就學。時為江西省政府主席兼任教育廳長的熊式輝深為關切,乃遴選委任譚達先生為該校校長,勉勵她“嚴加整理,以挽頹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生奉命蒞校,即籌劃開學上課。她力謀改進校風,整飭學風,提高學生學業(yè)程度。先生奉行以人格教育、勞動教育和科學教育為主旨的“三大教育”。對于那些家境貧寒,生活不能自給或來自淪陷區(qū)域,已斷絕了經(jīng)濟來源的優(yōu)秀學生,先生常常慷慨解囊,或商請其他教職員去資助他們。經(jīng)一番整頓,不久,先前那些不愿來校上學的學生,都紛紛來校上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年冬天,贛城駐軍修筑西門外護城壕,指定贛城各機關學校及各保甲,分段包干工程,限兩星期完成。有人估計女師學生體力較弱,恐怕難以勝任,先生一笑置之。其他學校為按時完工,大多停課來完成勞役。先生卻不這么做。她認為停課勞動會妨礙學生學業(yè),卻上午照常上課,下午親率全體師生員工前往分派地段勞動,僅一星期女師包干工程即宣告竣,博得遠近稱道,覺得難以置信。湖南《大公報》、南昌《掃蕩報》及贛縣各報,皆撰文記頌此事。《大公報》文中頌以詩云:“夫人城外陣云高,娘子關前膽氣豪。百里梅關金鎖鑰,于今添得女兒壕?!?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秋,教育廳下令改省立二女中為省立贛縣女子師范學校,仍然委任譚達先生為校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生認為,師范生將來要為人師,國家社會之強弱盛衰系于一身,因特別加以嚴格訓練。所以,凡是省立贛縣女師畢業(yè)的學生,后來服務教育的,多得到社會的好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年十月,因為景鳳山校址缺乏運動場,先生率領學校中小學教職員工至附?。罾暇f道署)校內(nèi)左側(cè)荒地開拓,共完成六百立方米土方工程,辟出一百米跑道、二百米跑圈,供學生運動之用。又因為附小校舍雖經(jīng)前任建有八間外,校舍仍缺乏,甚感困難。先生乃向中小學教職員及學生家長募捐,添建教職員住室、幼稚生活動室、圖書室、儲藏室、傳達室等十五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二十三年(1934年)暑期,教育廳長程時煃鑒于先生長校僅兩周年,卓有成績,來校讀書者日眾,景鳳山校舍狹小,容納不下,乃下令省立贛縣女師遷入西津路陽明書院辦學發(fā)展,所遺景鳳山校舍,仍作為學校財產(chǎn)。</span>學校搬遷,<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先生覺得雇人搬運校具,花費太大,于是年十月一日,親自率</span>教職員工<span style="color: inherit;">,自行完成了這項工作,為學校節(jié)省了不少開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日郁孤臺下的陽明書院</span></p> <p class="ql-block">  女師陽明書院校區(qū)原本沒有圍墻,上課的時候,常有過路的輕薄男子從窗子向女學生投擲小石子和紙條,極大地干擾了學校正常教學。先生想法籌集資金,在校園四周筑起了圍墻。因為精打細算,??钣杏啵驮诋斈?,先生又修筑了陽明書院的校前馬路,新建了校門,整修了校園的多處階磴,另在校園空地添建了女生浴室、廁所各數(shù)間,并添購圖書、儀器多種,購置縫紉機、織襪機多架,為擴大附設女子職業(yè)補習班之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生長校僅歷三載,省立贛縣女師校務蒸蒸日上,地方人士及學生家長都以學校有這樣的校長為幸,以自己的子女能在贛女師這樣的學校讀書為幸。然先生仍感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年暑月,在??械摹督魇×②M縣女子師范學校一覽》所撰《弁言》一文中,先生有一段話,足以證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韶光荏苒,瞬經(jīng)三載。念本校過去之艱危,時覺繼承之匪易。先哲云:‘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達不敏,敢不殫精竭慮以求之?今者,校風之整飭,校務之改進,課程之提高,設備之擴充,均幸逐漸實現(xiàn),久經(jīng)規(guī)劃遷移之校舍,亦幸于去秋遷入賀蘭山下之陽明祠矣!經(jīng)費雖遜于前,但與諸同仁,審慎支用,點滴歸公,亦未覺窘迫。惟歷任規(guī)章表冊,諸多散失,無從據(jù)以遵循參考,一條一目,必須從新創(chuàng)擬,尚期邦人君子,不以鄙棄,進而教之?!?lt;/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年(1936年)十月,于學校創(chuàng)校十二周年之際,先生又從學校能否保住自強不息之精神,如何為將來培養(yǎng)更好的師資,如何進一步加強“人格教育”“ 勞動教育”“科學教育”,如何繼續(xù)努力進展不已,應培養(yǎng)何種女子人才等五個方面,撰文加以闡發(fā),與全校師生共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觀先生所言所行,其鞠躬盡瘁服務教育的精神,謙虛謹慎節(jié)儉持校的品德,訓勉學生的熱忱,都令人欽佩感動。</p> <font color="#ed2308">郁孤臺下的田螺嶺巷</font> 女師校內(nèi)原有唐刺史李勉創(chuàng)建的望闕臺,因年久失修,傾倒過半。敗瓦殘磚,常常隨風雨而飄落。先生屢欲拆除重建,曾與地方官紳發(fā)起募捐,因限于經(jīng)費一直未能如愿。<br><br><div>  二十六年春,先生決然呈請上級撥還本校二十四、二十五兩年節(jié)余???,再增加若干募捐所得,作為拆除重建望闕臺費用。是年四月終于興工,建筑起新式樓房兩層,上為圖書館,冠名“藏修樓”,并請國民政府原主席林森題署“古望闕臺”匾額。下為學生自修室,則請省教育廳程時煃前廳長題署“禮義廉恥之堂”六字。<br><br></div> <font color="#ed2308">國民政府原主席林森,曾代表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zhàn)</font><br> <p class="ql-block">  是年七月抗戰(zhàn)軍興,日寇飛機不時來贛城空襲。先生以師生生命為重,認為“萬事莫如防空急”,即備材興工,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在校內(nèi)運動場,建筑防空洞六個,以防空襲。因近年來初中生日益增加,學校還添設初一、初二義務班各一班,以六個班經(jīng)費維持八個班的學生教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六月,日機連續(xù)數(shù)日轟炸贛城,市區(qū)慘遭損失。校后郁孤臺前亦墜落炸彈一枚,好在修筑了防空洞,才未造成多大傷害。因情勢危急,各機關、學校、居民,乃紛紛遷徙。先生一面電請教育廳移校鄉(xiāng)村,同時通告員生,先行離校,自率無家可歸的學生及校工等十余人留校照料。先生白天躲避城外,夜晚則返校收檢圖書儀器及一切校具器皿,一 一打理裝置好。經(jīng)四五晝夜未曾稍睡安食,精神身體俱感疲勞,先生之病根即種于此時。而先生卻不以為意,又冒炎暑赴鄉(xiāng),尋覓校址。擇定南康鳳崗圩后,又返城雇舟船裝運校具,至鳳崗籌備開學,并為附小在附近租定校舍,使中小學生得以同時開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戰(zhàn)亂,物價逐年激漲,高初中學生又日益增多,幾至四百人。其時??钇娼I,先生只得商同員生取消早餐,日食粗糙菜飯兩頓,生活艱苦,營養(yǎng)缺乏,先生之病體,日漸孱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先生事業(yè)心極強,各項設備,皆求完整,員工生活,更為重視。先生常帶病親率師生員工,開辟操場,添建教室,并租賃民田為菜圃,吩囑教職員家屬及學生栽種菜蔬以減輕生活上的負擔。又組織福利社加緊生產(chǎn),以減免學生應繳雜費。由于先生想方設法,所以雖遷校于窮鄉(xiāng)僻壤,贛女師學生生活還算較安定,所交學雜費,也總是要少于其他學校。</p> <font color="#ed2308">郁孤臺舊照</font> <p class="ql-block">  三十一年(1942年)十月為先生長校贛女師十周年紀念,適逢蔣經(jīng)國先生任江西第四行政區(qū)督察專員,乃頒給學校匾額一方,署“百年樹人”四字并序。序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譚校長友梅主持校務,勤奮闕職,憂勞十載,嘉惠士林,其獻身教育之精神,彌資感佩。用題匾額,以彰其致力贛南培植桃李之功績云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月,社會各界頌以詩文,先生受領之余,心甚感慨,常語同學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吾人以后,惟有益加奮勉,互相策勵,以圖報答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十二年(1943年)四月四日,南康縣府舉行各中校學生講演競賽。三日晨,大雨如注,同仁皆勸先生不必躬親率生參加。先生曰“女生外出集會,非自去關照,如有他故,何以對其家長?”竟換裝赤腳,冒雨率生前行。是日狂風暴雨,自朝至暮未息。此次參賽雖獲勝利,奪得一、二、三名錦標,而先生身體受損甚重,血崩之病因不時發(fā)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病情, 出于無奈,先生只得向教育廳請假一月,由妹妹譚通陪同赴桂林診治。抵達桂林,因設備不全,先生病未診治,反趁此機會,鞍馬勞頓,遍赴桂林各校參觀學習,以資借鑒?;匦V?,即以其所獲,改進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十四年(1945年)一月,贛城各機關學校,因日寇向贛南進擾,紛紛遷徙贛河東岸。先生電請教育廳,擬遷興國。后奉令遷移偏僻鄉(xiāng)村,即督率員工將圖書儀器及重要物資,深夜秘密疏散于附近各鄉(xiāng)村。因此,雖經(jīng)敵寇侵擾,學校損失尚微,實賴先生計劃周詳之功。</p> <p class="ql-block">  二月四日贛城淪陷,先生率留校員生百余人,避匿于南康倉下村,困居兩月,竟接濟斷絕!先生與員生等,于是設法籌辦米糧菜蔬,自己擔水,自己砍柴,自己做飯,以資度日。時四境之內(nèi),寇匪麇集,時來騷擾,以致一夜數(shù)驚。先生又商請地方人士,組織守望隊,以防不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贛城失陷后,贛河西岸各中學均未開學。先生以青年失學,有傷國家元氣為憂,乃于三月中旬,派人至南康橫市鄉(xiāng)擇定校址,籌備復學。四月一日在該鄉(xiāng)中心小學正式上課,來學者四百余人。六月底,日寇又騷擾唐江鳳崗諸鄉(xiāng),并逼進橫市,各機關倉皇奔逃坪市避難。先生于是將校具書物,匆匆收檢疏散,率同留校員生避于坪市溪上村。七月十日,坪市、橫市淪陷,遂又告驚,先生再率同留校員生又奔走于上猶紫陽鄉(xiāng)黃謝村。又過一周,日寇退兵,先生才同員生返回坪市,又思考著手招考新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八月中旬,聞敵寇投降,抗戰(zhàn)八年終獲勝利。先生歡喜異常,精神為之勃發(fā),即派人分赴各處檢收疏散物件,運回贛城西津路陽明書院本校。是月二十六日,率員工冒烈日風雨,經(jīng)橫市、沙溪、鳳崗,九月二日抵贛城,六日招生開學,十二日正式上課。連日清理校舍,整頓圖書校具,籌辦開學事宜。因先生常馬不停蹄,寢食俱廢工作,至為勞瘁,身體日漸衰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生自二十八年(1939年)以來,五次搬遷學校,艱辛備嘗,如非堅毅之人,確實難以忍受。</p> <font color="#ed2308">陽明書院左側(cè)陽明精舍</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 駕鶴西去享哀榮</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間,先生因常在外風雨跋涉,歷受濕熱之侵,患痢疾一月有余,元氣又加虧損。十二月某夜因巡視寢室摔倒,又致扭傷腰部。其子尊度于次年一月間由長汀國立中正醫(yī)學院請假歸家侍母,先生至二月中旬精神身體稍健。目睹各年級學生能打破舊歷新年習慣,如期到校,先生心中甚感安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日,因醫(yī)學院開學期近,先生乃命其子返校復學。豈料三月四日午后,先生病勢突然加??!五日凌晨,先生自感難以康復,乃請住校教職員數(shù)人,至寢室口授遺囑,殷殷以學校為念,同時分別召集各年級學生,叮囑其堅守平素之訓示,努力為人為學,不負國家社會之期望。各級同學無不為之泣涕悲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日凌晨三時許,先生竟溘然長逝,年僅四十五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譚達校長遺囑</span></p> <p class="ql-block">  先生以身殉職的消息傳出之后,在贛州城引起人們極大的震動,也引起省里乃至中央的極大關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生以身殉職的第二天,贛縣《民國日報》《正氣日報》《民眾日報》《幹報》等數(shù)家報紙都及時發(fā)布了消息報道?!墩龤馊請蟆废⒎Q,“昨日上午三時,(譚校長)在該校樂群廳逝世,全體師生悲悼萬分。及至天明,全體學生整隊入樂群廳與譚氏作最后一別。每人均涕泗交加,其情極慘?!痹搱筮€以《悼譚達校長》為題發(fā)表社評文章,對譚達校長的不幸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對譚達校長忠誠于教育事業(yè)的事跡給予高度評價。文章稱,“校長譚達辦事認真,主持校務十五年中,并以刻苦耐勞、潔己奉公見稱,現(xiàn)死于安貧樂道的崗位上,誠不勝其悼念?!蔽恼逻€拿譚達校長與另一些人對比,寫道:“現(xiàn)在社會上有幾多人孳孳為利,大爭小奪;苦守崗位,以傻干姿態(tài)出現(xiàn)的,究屬太少。我們對于譚校長畢生盡瘁教育的精神,至深敬仰?!?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生以身殉職的第三天,《幹報》又以《一位校長之死》為題發(fā)表文章。文章披露,“早在十余日前,她知病入膏肓,無可救藥,曾經(jīng)口授遺囑,殷殷以校為念,并作聯(lián)自挽:‘樂育菁莪,回溯十五春秋,盡瘁鞠躬,我自怡然無愧怍;毋傷訣別,所望三千桃李,依仁志道,各仍黽勉下功夫?!菆允貚徫豢喔傻木?,以及愛護學校希望他們繼續(xù)上進的摯意,不是表露無遺了嗎?”文章還披露,“她身后蕭條,幾乎無以為殮,四區(qū)專員楊明先生,除于她死后派員前往吊唁,并特電教廳程廳長,說她致力教育十余年,宵旰辛勤,頗堪矜式,請予從優(yōu)撫恤與表揚?!倍摆M縣縣長張愷先生,也以她身后蕭條,贈予治喪費五萬元。她死后的榮哀,即此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譚達校長逝世后,四百多人發(fā)來唁電、唁函、挽詩,送來挽聯(lián),其中不乏社會賢達、各界知名人士及黨政要人。時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王陵基,囑省府破例給兩萬元治喪費,并親題誄詞,深悼譚先生。誄詞如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誄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陵基敬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猗歟女士 巾幗之英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持校務 歷久彌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事姑孝養(yǎng) 慈惠遠聞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既義且勇 謙而不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黌舍屢徙 備嘗艱辛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如斯篤厚 未享脩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克家有子 能述清芬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其人雖渺 女界典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江西省教育廳廳長程時煃,即時發(fā)來挽聯(lián),聯(lián)曰:“十五年樂育群英成績斐然已為地方培女學,一千里驚聞噩耗人才難得豈從巾幗失賢師?!背虖d長還特撰文紀念,對譚達女士生平備加贊賞。程廳長在文中稱:“(余)知其待人真誠,持躬清正,平日對于校務之處理,異常努力,且能以學校為家庭,視學生如子女。誨人不倦,十余年如一日,故甚敬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個人名義送來挽聯(lián)的還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第四行政區(qū)專員楊明、贛縣縣長張愷、南康縣縣長高清岳、上猶縣縣長劉文淵、贛縣參議會參議長陳體乾、贛縣地方法院院長彭吉翔、省立贛縣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校長舒信文、省立贛縣女子中學校長熊淑媛、信豐縣立中學校長楊毓棻、省立糖職學校校長林夏、省立大庾中學校長劉趙璧、省立龍南鄉(xiāng)師校長葉新、贛縣夏府中學董事長戚坦天和校長賴汝模、幼幼中學校長陳家英、贛縣縣立中學校長湯馬偉、東南高商校長陳建中、南京第四空軍醫(yī)院院長齊續(xù)哲、省立助產(chǎn)學校校長熊云珍、省立上猶簡師校長黃德元、新贛南廣慈博愛院院長魏晉、贛縣縣立簡師校長曾衍茂、兩湖職業(yè)學校校長李崙高等。各界知名人士周蔚生、鐘起衡、張廣鴻、陳銳、郭大力余信芬夫婦以及譚達先生的親屬等。</p><p class="ql-block"> 贛城數(shù)十所學校還以學校的名義送了挽聯(liá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年五月十一日,譚校長安葬之前,后來被稱作贛南教育界三大泰斗之一的周蔚生先生,為之親撰《譚友梅校長墓表》。文中介紹,女師諸弟子,在贛城公私立中等學校之公有林地,贛縣東郊山名為“兎子窩”一處,擇地為墓,“奠安魂魄,俾春秋祭掃,綿遠無褫”。表文中,周蔚生先生還將譚故</p><p class="ql-block">校長長校十五年之大旨,高度概括為“曰‘慈’曰‘儉’”二字,稱“史輒有言,‘慈’故能勇,‘儉’故能廣”,并慷慨議論,大加闡發(fā)。<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年十月十三日,學校校園西面,為紀念譚故校長而修建的建筑“友梅軒”竣工,同樣被稱作贛南教育界三大泰斗之一的另一泰斗鐘起衡先生,則特意為此撰寫《友梅軒記》一文,述其盛事。欽敬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還是當年十月,教育部部長朱家驊頒發(fā)褒獎令,表彰生前努力教育事業(yè),做出顯著成績的譚達故校長。褒獎令如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教育部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發(fā)文人字第二八二七三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查江西省立贛縣女子師范學校故校長譚達生前努力教育事業(yè),成績顯著,遽因積勞病故,殊深軫惜,應予明令褒揚,以勵來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此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部長 朱家驊</span></p> <font color="#ed2308">教育部令圖片</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 三千桃李泣春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在悼念譚達先生的諸人中,那些稱先生為“媽媽”,先生視她們?nèi)缗畠旱南壬谛5茏蛹皻v屆弟子,他們的一些回憶文章,情感尤為真摯動人,悲傷哀慟。<br>  <br>  先生的弟子,后又在母校任教師、訓育主任的劉淑如用凄涼的筆調(diào),再現(xiàn)了譚先生彌留之際的情景——<br>  大家圍在她的病榻面前,聽取她最后的一次教訓。在晨光慘淡之中,她逐一地和我們招呼過,小心地叮囑后事,用虛弱乏力的聲息對我說:“……淑如……這是你的母?!乙郧啊侨绾喂芙棠銈儭銘撌呛苊靼椎摹谶@里……十五年中……我所有的精力……都貢獻完了……至今……”她的聲音給哽咽住了,干枯的眼角溢出幾滴淚水。我的心像被一萬支箭戳刺著,我緊緊地握住她的兩手,俯身在她的面前,這是我唯一僅能作的衷心答語。當時我竟說不出半句話來。過了好一會,她干癟的唇邊,才又斷斷續(xù)續(xù)發(fā)出聲音:“……淑如……你應當加倍的努力……體念……我……維持本校的……苦心……繼續(xù)我……刻苦耐勞的……精神……保持……原有的……優(yōu)良校風……使它永遠不墮……”(《憶梅師》)<br><br><br>  初秋三學生李祖馨則滿懷深情地用文字為恩師作了一幅畫像:<br>  <div>  她年約四十多歲,身體不大健強,有著一頭烏黑的頭發(fā),常剪得短短地齊著耳根,梳得整齊不亂,老是被壓在幾個簡單的發(fā)卡下面。額上有幾條細細的皺紋,猶如池塘內(nèi)被微風吹著的水面,時上時下。在伊微笑的當兒,那潔白的細齒,便由淺紅色的唇內(nèi),慢慢地顯露了出來。鼻子上常架著一副圓圓的眼鏡,一眼望去,使那慈祥的面孔,益加顯明。伊不好奢華,青藍色的布衣,是伊的“家常便飯”,伊這種簡單樸素的妝式,令人一見,便知道伊為人的貞潔與莊嚴。這,便是我輩三千弟子所共欽佩的女界明燈——譚校長友梅先生。(《我所知道的譚故校長》)<br><br>  譚先生原本是有一頭長長的至密的黑發(fā)的,據(jù)說,盤在腦后,可以當枕頭睡覺。后來她嫌長頭發(fā)早上起來要費時梳理,才毅然剪去了。先生曾教導我們說:“你們不要專門顧惜著表面的美觀,把一頭頭發(fā)梳得花樣翻新,又高又亮,香噴噴的。你們應該把這些梳頭搽油的工夫,拿來探取學識,使自己的軀體內(nèi)不致于空虛?!?lt;br>  先生開始是應允丈夫的遺言而留長發(fā)的。她曾親口對我說:“……為了往日的諾言,為了爭取金不換的光陰,剪發(fā)的問題在我腦中盤算了許久。結(jié)果,在一天的早上,我終于不再猶疑,毅然決然出人意料地,剪去那一大段累贅無用的長發(fā),因為我想,留著長發(fā),不過是留著無益于事的一縷癡情,我不相信我先生在天之靈會怨我,因為愛惜光陰而不踐諾言。在剪發(fā)的當兒,我還暗地里立了個誓,‘既然毀了前約,我應當在學業(yè)上,在事業(yè)上,努力下功夫,以彌補我悔約的過失?!保ń杲堋栋l(fā)的故事》)<br></div> 丈夫的去世,固然使得她悲傷心碎,可是她始終不會忘記做人的意義和使命。她須要繼承先夫的遺志。所以,只有加強她刻苦努力的信心,來開辟她未來的新生命,來創(chuàng)造她的新事業(yè)。她不作無益之悲,惟有向大遠的前程邁進,才找得著生活的意味。這種識見的卓越,思想的超脫,是一般女界中所具有的嗎?她除了意志堅貞思想超絕之外,她更能曲全婦道,上順翁姑,下?lián)崛跸ⅲㄦ埠颓?,姑嫂相得。在社會上,她是個事業(yè)有作為的戰(zhàn)士,在家庭里,她還是個三從四德不可多得的賢女子哩!她的節(jié)操可參松柏,她的人格可驚鬼神?。ㄆ蔟R宗《蓋棺論定的譚故校長》)<br><br>  是譚故校長,使得歡送女兒入學的家長,一日多似一日。女子教育隨之發(fā)達,贛南的女子便不再不聞不問地悶坐囚籠——閨房,學那愚笨的傻勁了。她們亦能與男子一樣地活躍于廣庭大眾中,追求她的光明,創(chuàng)造她的前途。(吳玉梅《我知道的譚故校長》)<br><br>  記得,那是春雨連綿的季節(jié)。由于日寇的騷擾,學校地處交通不便的鳳崗,幾百號人的糧食又成了問題。你為了整個學校,冒著大雨,跋涉往返二百余里的路程,好不容易買到了糧食,回來時,已是滿身盡濕。然而你精神煥發(fā),像是著了無上的安慰。當晚,你召集我們集合,興奮地告訴我們:“民生”問題解決了,你們可以安心地讀書了!第二天,糧食就到了鳳崗,我們又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然而,你,我們尊敬的梅師,卻勞累得病倒了?。ㄒ鼊ζ肌兜棵穾煛罚?lt;br><br>  大冷天,是你最早離開溫暖的被窠,督促我們起床。每天,你也同我們一樣地穿著短衣布裙,在我們學生后面做著早操,認真地做各種動作。每當天氣變寒時,常常是你最關心我們的身體。你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提著一盞半明半暗的燈,悄悄走進我們的寢室,檢查我們的被子蓋好了沒有,像媽媽一般地呵護著我們。(師三 李家瑩《悼譚故校長》)<br><br>  孩子們的哭泣/感動天上的神祗/它也陪著我們下淚/但是/什么才能填滿/失去了媽媽的孩子/空虛的心/眼淚洗不掉的傷心/?。瘚寢專斈悴莩林氐臅r候/我們/孩子們的心幾將撕碎/我只默默地/向上帝禱告/我情愿以我身代我媽媽/但是/如今/死神卻兇暴地搶走了你/絲毫不肯留情/啊/媽媽/偉大的媽媽/我心中蔽著這一大塊黑影/怎能撤得清(節(jié)選劉亞貞的詩《眼淚洗不掉的傷心》)<br><br> <br><div>  我回來了,可是我再不能看見母親了,你住的房間里,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寂靜無聲了。是什么奪去了我的母親?是一個我們貧寒的家,還是十五年來壓在你身上的重負和那日積月累的苦勞?十五年來苦辛備嘗而且?guī)锥炔ミw,今日重返原址,校舍無恙,山河依舊,可母親啊,你卻撒手西歸了?。ㄗT先生之子謝尊度《哭母》)<br></div> <font color="#ed2308">今日郁孤臺</font> <p class="ql-block">  譚先生駕鶴西去了,人們景仰她,崇敬她,懷念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們景仰先生,她是贛南杏壇令眾人矚望的一座豐碑!</p><p class="ql-block"> 人們崇敬先生,她的離去是萬千學子抹不掉的心中傷痛!</p><p class="ql-block"> 人們懷念先生,她是贛南教育史上不會被人們忘記的一代女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譚達先生一生戮力躬行她在女師倡導的“不尚虛榮,不涉浮華,尊重人格,愛惜光陰”的校訓,弘揚“刻苦耐勞,潔己奉公”的校風。該校教員兼附小校長吳炳烈先生歸納了譚校長言行的三大特點:“(一)刻苦耐勞,潔己奉公。長校十五載,??钪幚恚^對公開,毫不沾染。(二)愛護學生如己之子女,非惟督導糾正其“人學之端”,即日常飲食起居之事,亦常親行詢問視察,以期其生活之適當。(三)為人誠實慈儉,氣度寬宏,光明磊落,襟懷高超?!笨芍^精到中肯,實事求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教育廳程時煃廳長在紀念譚達先生的文章中曾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余服務三十余年,任各省教育行政長官,逾二十余年,所見辦事能如女士之勤勞盡勉者,實不可多得,非平日對教育事業(yè)有其真誠之信仰者,曷克臻此?斯人云亡,豈止一校之不幸,實全省全國之不幸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縱觀譚達先生獻身教育之一生,得程廳長如此盛贊,實乃當之無愧!</p><p class="ql-block"><br></p> 本文材料主要來源:<br>一、《江西省立贛縣女子師范學校???lt;br>二、《江西省立贛縣女子師范學校一覽》<div>三、 舊《江西教育旬刊》(多期)</div> <font color="#ed2308">譚達校長簽署的省立贛縣女師學生畢業(yè)證書</font>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關于江西省立贛縣女子師范學校</span></h1><h1><br></h1><h1> 江西省立贛縣女子師范學校(簡稱“省立贛女師”)1924年初辦于贛州城景鳳山玄帝廟,1927年學校改名為江西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后,與江西省立四中、江西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合并為江西省立贛縣中學,不到一年又分出,遷址于豆豉凹(今贛州市城區(qū)西津路)郁孤臺下的陽明書院。歷任校長有歐陽魁、蕭家訓、吳瑛、夏西和、張來儀、譚達等,其中譚達先生長校時間最長,達十五年之久。</h1><h1><br></h1><h1> 該校是江西省創(chuàng)辦較早的一所女子學校。該校致力于由過去強國保種的賢妻良母式的女子教育,轉(zhuǎn)變?yōu)橹塾谂颖旧淼慕逃?,即女子的“人格教育”“人之模范”的女子師資教育,為促進男女平等,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女子教師隊伍,為促進贛南的文化、教育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h1><h1><br></h1><h1> 該校師資力量非常雄厚。據(jù)1935年編制的江西省立贛縣女子師范學?!锻瑢W錄》統(tǒng)計,先后在該校任教(含任校長)過的大學畢業(yè)生,有清華大學2人(陳家英、歐陽勛)、北京大學9人(蕭家馴、鄒延芳、張開第、劉懋勤、李會瀛、彭績澍、李景飛、歐陽蘭、龍?zhí)N化),日本中央大學、日本女子大學、日本東京文理科大學各1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前身)9人,國立北平女子師范大學3人,國立北平工業(yè)大學3人,國立北京法政大學2人,國立武昌師范大學5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3人,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文科大學共4人,國立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南京女子師范大學共6人,(上海)大夏大學8人,(上海)震旦大學、上海新華藝術大學、上海同濟醫(yī)科大學共5人,香港大學、南開大學、交通部南洋大學、國立湖南大學、湖南晨光大學各1人。還有其他一些國內(nèi)名牌專科大學的畢業(yè)生都在該校任過教。</h1><h1><br></h1><h1> 贛州一個規(guī)模并不大的女子師范學校,何以能吸引這么多的國內(nèi)外名牌大學的畢業(yè)生來校任教,至今仍是個謎,讓人覺得不可思議。</h1><h1> </h1><h1> </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