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南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qū),海拔900米到4000米,從河谷到山頂形成了從稀樹灌叢草地到寒溫性草甸及流石灘稀疏植被等七個生態(tài)體系。這里有目前世界上記錄到的緯度最高、海拔最高的熱帶雨林。此外,怒江大峽谷山高坡陡切割深,垂直高差4000米以上。這種垂直的立體氣候造就了這里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有著“世界物種基因庫”的美譽。是云南鳥類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也是觀鳥旅游的理想地方。在觀鳥界,滇西是公認(rèn)的國際觀鳥“金三角”,高黎貢山中的百花嶺又是公認(rèn)的“觀鳥圣地”,聲名遠(yuǎn)揚。</p> <p class="ql-block"> 人來鳥不驚,近幾年觀鳥熱潮,在國內(nèi)愈發(fā)流行,而位于高黎貢山南段中部的百花嶺,更是被譽為“攝友飆鳥圣地”。這里集版納雨林風(fēng)光、昆明春城氣候、騰沖溫泉功能于一體,堪稱高黎貢山中風(fēng)景優(yōu)美、氣候最舒適之地。高黎貢山位于中國西南邊陲,保山段山系,氣勢雄偉且地處要沖,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百花嶺珍稀植被豐富,生物多樣。由于人跡罕見,保護得力,現(xiàn)成為了戶外驢友和攝影愛好者的天堂。這里還是“畫鹛王國”之稱,畫鹛婉轉(zhuǎn)動聽、多變而富有韻律的鳴聲更是傳遍了森林的每一個角落。來到悲風(fēng)狂舞,蒼天四垂的山脊,還可以聽到白腹鳳鹛呼朋引伴的長鳴。</p> <p class="ql-block"> 白腹鳳鹛,是鳥綱,雀形目,綠鵑科,綠鳳鹛屬的小型鳥類,體長10至12厘米。上體從頭到尾黃綠色,有短的羽冠,頭頂微具黑色羽軸紋;眼先、眼周、耳羽和下體灰白色,尾下覆羽黃色。虹膜褐色或紅褐色,上嘴淺褐色或肉褐色,下嘴淺肉色,腳肉黃色。</p> <p class="ql-block"> 形態(tài)特征:白腹鳳鹛雌雄羽色相似。整個上體從頭到尾包括兩翅表面淡黃綠色,羽冠短但較明顯,額和頭頂具黑色羽軸紋,有的羽干紋不明顯,眼先、眼周和耳羽灰白色,小翼羽灰褐色,兩翅黑褐色,翅上小覆羽和最內(nèi)側(cè)次級飛羽與背同色,其余覆羽和飛羽外翻與背同色,頰和下體灰白色。</p> <p class="ql-block"> 棲息環(huán)境:白腹鳳鹛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與河谷地帶的常綠闊葉林與次生林中,也棲息于混交林和針葉林及其林緣疏林灌叢,冬季多活動在1000米以下的林緣疏林灌叢和小塊叢林等開闊地帶。</p> <p class="ql-block"> 習(xí)性: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也集成3至5只的小群,有時也和其他的小鳥混群。多活動在林下高的灌木頂枝或小樹樹冠層,有時也在高的喬木頂枝間跳躍。性活潑,行動敏捷,不似其他鳳鹛善鳴叫。</p> <p class="ql-block"> 食性:白腹鳳鹛主要以甲蟲、鱗翅目幼蟲、螞蟻等昆蟲為食。據(jù)在中國云南剖檢的3個鳥胃,幾全為昆蟲;但在貴州的解剖研究,則多以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兼吃少量昆蟲,這或許是不同季節(jié)的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 分布范圍:世界分布于中國、尼泊爾、不丹、文萊、孟加拉國、印度、緬甸、老撾、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貢山、西部滬水、騰沖、盈江、潞西、景東、西南部孟連、南部勐養(yǎng)、江城、綠春、東南部蒙自、馬關(guān),貴州南部興義、冊亨、惠水,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島和臺灣等地。</p> <p class="ql-block"> 保護現(xiàn)狀:白腹鳳鹛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p> <p class="ql-block"> 來云南高黎貢山,聆聽鳥精靈的交響樂。高黎貢山這座綿延百里的大山,百花嶺只是其中一角,這里的奇花異草,靈動美麗的小鳥,都是前往的理由。百花嶺百鳥飛翔畫面浮現(xiàn)公眾視野,千姿百態(tài)的山中群鳥,飛翔棲息的林間場景,浮現(xiàn)眼簾。各式各樣的鳥類艷麗壯觀,羽毛繽紛多彩,令人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