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遙縣,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qū)現(xiàn)存最為完整的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12月平遙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平遙舊稱“古陶”,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一直是縣治所在地。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墻,洪武三年,在舊墻垣基礎上重筑擴修,并全面包磚。</p> <p class="ql-block">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更新城樓,增設敵臺??滴跛氖辏ü?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筑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分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墻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制;墻墻以外稱新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遙城墻現(xiàn)存有6座城門甕城、四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墻段于2004年倒塌,其余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墻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聽雨樓</p> <p class="ql-block">【平遙縣衙】坐落于平遙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筑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向南,呈軸對稱布局。南北軸線長二百余米,東西寬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遙縣衙作為中國現(xiàn)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縣衙。</p> <p class="ql-block">縣衙整個建筑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結構合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禪蒞臨縣衙考察時欣然題詞:“平遙縣衙古衙之最”。</p> <p class="ql-block">【協(xié)同慶錢莊博物館】位于平遙古城南大街市樓旁邊,坐西朝東。是由榆次聶店村王姓與平遙王智村米姓洪洞投資開始的大錢莊。錢莊于咸豐六年(1856)創(chuàng)立,明國二年(1913)歇業(yè),歷時58年。開業(yè)期間,分號遍布全國,有33個分號。重點在我國的西北和西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西行西安在平遙落腳時,協(xié)同慶曾經拿出20萬兩銀子送給慈禧太后做盤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館是個七進院落,有30個展室,是平遙規(guī)模最大的錢莊院落。可惜我們那天到的太晚,博物館已經關門,否則可親眼看到晉商大院的富豪和深邃的歷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中國鏢局博物館】位于平遙古城南大街61號,是明末清初鏢局的舊址,主要介紹中國鏢局發(fā)展史以及在明清時期,中國有名的十大鏢局、十大鏢師和走鏢過程中的軼事趣聞。跟錢莊博物館一樣,沒能入內參觀。</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夜色下的平遙古城別有一番韻味,遠遠望去燈光映襯下的古城樓在夜色中也溫柔了許多。</p> <p class="ql-block">在這家百年老店里,我們吃到了最正宗的山西的刀削面。</p> <p class="ql-block">亮麗多彩的古城,在燈火的輝映下顯得色彩斑斕美不勝收,各種酒吧和客棧門口都有招待在攬客。穿梭在溫婉可人的古城夜色中,感受著這座歷史古城帶給我們的文化氣息。</p> <p class="ql-block">平遙市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建筑,不打燈光,晚上一片漆黑,如要看清真面目最好是白天來。</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時300于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山西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歷史文化名鎮(zhèn)靜升鎮(zhèn)。建筑格局繼承了中國西周時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既提供了對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在私密氛圍的要求,做到尊卑貴賤有等,上下長幼有序,內外男女有別,且起居功能一應俱全,充分體現(xiàn)了官宦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guī)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王家大院凝瑞居(敬也堂),是弟弟王汝成居住的地方,包括桂謦書院、蘭芳居花院。古人“以東為首,以西為次”,所以老大王汝聰?shù)脑鹤釉跂|,且門樓高,老二王汝成的院子在西,門樓底。然而,因為老二官位比哥哥高(老大五品,老二四品),所以老二的宅門要比老大的闊,老二家門前掛著四個紅燈籠,老大家門前只掛了兩個。這就是所謂的“兄讓弟闊,弟讓兄高,兄友弟悌”。</p> <p class="ql-block">獅子滾繡球,寓意財源滾滾,事業(yè)興旺。</p> <p class="ql-block">沉浸在王家的故事里,眺望著這些年代久遠的亭臺樓閣和遠處的風景,撫摸著身邊精雕細刻的門窗家俱,還有那些飽經歲月風霜的字畫,想象著當年這個大宅子里的一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家歸來不看院,真的并非浪得虛名!也許王家大院不似江南園林輕巧靈秀,綠意盎然,建筑的色彩單調了些,于是王家人就用心雕,用情描,以自然山水為畫,以珍禽異獸為畫,以歷史掌故為畫!</p> <p class="ql-block">《養(yǎng)正書塾》,王氏兒童的啟蒙教育場所。王家大院內有不同的書塾,以應對兒童和少年的教育,可見王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p> <p class="ql-block">《蘭芳居》,蘭芳居為視履堡花園,園內花香四溢,建筑僻靜幽深,藏而不漏。</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臺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有宗教活動場所85處,多朝皇帝前來參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廣化寺》,廣化寺歷史悠久,是五臺山著名的華嚴道場。在其殿后至今還保存著一座北宋元豐三年(1080)的一座八角單亭閣式石塔?,F(xiàn)有殿堂6間,房間60余間。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內供面善口笑的彌勒佛,背后為韋馱菩薩,兩山墻間為單檐四阿頂,前出廊。</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chuàng)建于東晉(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毀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歷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閣(大殿),現(xiàn)存殿宇為明弘二年(1489)由鐵林果禪師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檐九脊歇山頂,是五臺山臺懷中心區(qū)最大的殿宇。殿內正中佛臺上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近十米,是五臺山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寺內都不能拍攝)。</p> <p class="ql-block">大雨中前來祭拜的人不見少,大家懷著虔誠的心情,祈禱世界的美好,祝愿天下太平和家人的平安健康!</p> <p class="ql-block">站在殊像寺內,遠處五臺山大白塔在雨中隱隱可見。大白塔的全名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內,塔院寺也因其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白塔是五臺山的一大標志,也是五臺山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原叫“玄空閣”、“玄”取自于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懸空寺建成于公元491年,懸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懸空寺”建筑極具特色,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懸空寺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2010年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樓內高三層,長約8米,寬約4米,有純陽宮、三官殿、三教殿和雷音殿。</p><p class="ql-block">北樓高三層,長約7米,寬約4米,分別為五佛殿、觀音殿、三教殿。</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呈“一院兩樓”般布局,總長約32米,閣樓殿宇40間。懸空寺的總體布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又是下雨,導游耽心團友們年齡偏大不安全,不鼓勵大家上到懸空寺,就在下面拍拍照,我和瞿爺爺還是爬了上去,不想留遺憾。</p> <p class="ql-block">我們手腳并用,在窄窄的梯子上,身體盡量往里面靠,不過您如患有恐高癥,還是不要上去了,安全第一??</p> <p class="ql-block">南北兩座雄偉的三檐歇山頂高樓好似凌空相望,懸掛在刀劈般的懸崖峭壁上,三面的環(huán)廊合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棧道飛架,各個相連,高低錯落。</p> <p class="ql-block">全寺初看上去只有十幾根大約碗口粗的木柱支撐,最高處距地面50米。其中的力學原理是半插橫梁為基礎,借助巖石的托扶,回廊欄桿、上下梁柱左右緊密相連形成了一整個木質框架式結構,也增加了抗震度。</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第五窟,位于云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叻智昂笫?,后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叩乃谋跐M雕佛龕、佛像。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shù)膬蓪臃叫嗡?,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guī)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云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p> <p class="ql-block">北魏,云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xù)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p> <p class="ql-block">因洞窟內不能拍照,這是唯一的一張哦。云岡石窟怎一個震憾了得,實在是讓人驚艷!石窟里的佛像色彩還是那么的鮮艷,一座座雕像是那么的美麗,可以想像佛教在北魏時期是多么的昌盛。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中國古代佛教藝術博物館!這些難忘的記憶只能默默地留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席地而坐,靜靜的感受這千年的穿越,心中充滿著對神佛的尊崇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望。</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雁門關位于山西忻州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作為明朝古建筑,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中華第一關”。</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長城,為明代萬歷三十三年(1605)巡撫都御史李晉元在古長城基址上復筑而成。西起白草口,東至新廣武,高8至10米,上闊4.6米,全長5033米,每120米建敵樓1座。現(xiàn)存完整敵樓有“針扃”、“控隴”、“壯櫓”、“天山”等,此外還置烽火臺、壕塹,是中國明長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雁樓》位于天險門之上,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頂,面闊5間,進深4間,四周圍廊,古時為兵丁巡察、瞭望之處。原建筑毀于1937年,于1989年復建,現(xiàn)為雁門關建筑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關署》位于關城內天險門與地利門之間,又名守備衙署。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筑面積660平方米,設有正門、東西廂房、正堂、兵刑工房、科簽房、幕廳、齋室等。</p> <p class="ql-block">在3000多年的歷史歲月中,雁門關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作為古代中國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雁門關見證了中國歷史進程;作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匯點,雁門關見證了民族融合的艱辛歷程;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前古商道,雁門關成就了晉商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磧口古鎮(zhèn)》位于晉西呂梁山西麓,黃河之濱,臨縣之南端。明清至民國年間,憑借黃河水運一躍成為北方商貿重鎮(zhèn),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之美譽,是晉商發(fā)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巨石上刻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p><p class="ql-block"> 磧口鎮(zhèn)</p> <p class="ql-block">黃河的對岸就是陜西的地盤了。</p> <p class="ql-block">鎮(zhèn)內西灣村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磧口是華北通往延安的主要運輸口岸,當時鎮(zhèn)內建有軍工廠、軍衣廠,為繁榮邊區(qū)經濟和解決八路軍、解放軍的物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東渡黃河夜宿于磧口,后轉到西柏坡指揮了全國解放戰(zhàn)爭?,F(xiàn)鎮(zhèn)內保存有毛澤東東渡黃河紀念碑和路居處等。</p> <p class="ql-block">小東西看到有陌生人走來,趕緊跑過來把小小的身體擋在了門口,看到這個情景心頭忽然一熱!</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處,可以看到對面山腳下的一個個窯洞。</p> <p class="ql-block">《黑龍廟》,磧口的標志性建筑,也是主要的景點之一,現(xiàn)與磧口古鎮(zhèn)建筑一起,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龍廟歷史記載始建于明代,后又多次修補。這座寺廟無法拍到全貌,只好來個側影。</p> <p class="ql-block">清晨,古鎮(zhèn)還未醒來,店鋪大門緊閉。</p> <p class="ql-block">云丘山冰洞群是世界三大冰洞奇觀之一,也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天然冰洞群,屬于制冷機制最為復雜的地熱負異常型冰洞,全球權威專家至今無法破解其形成原理。因其成因復雜、規(guī)模最大、365天全年都有冰,所以云丘山冰洞群也成為了最具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天然冰洞群。</p> <p class="ql-block">現(xiàn)有冰洞群共有16個,其中1號冰洞群已經正式對外開放。云丘山1號冰洞群洞腔相互貫通,洞內總長199米,最寬處有12米,最高有15米。洞體四壁結冰,冰柱、冰筍、冰鐘乳、冰石花以及其他冰晶景觀結構分布整個空間,堪稱冰的童話世界。</p> <p class="ql-block">五彩繽紛的顏色,現(xiàn)場感受非常強烈,真是一步一景,大大小小的冰凌晶瑩剔透,在燈光的映照下顯出夢幻般的魅力,猶如龍宮御舍。</p> <p class="ql-block">頭戴著防撞帽子,身披厚厚的長大衣,還是冷的嗦嗦發(fā)抖!真怕手機失靈。</p> <p class="ql-block">《堯廟》始建于晉代,后經唐、元、明、清歷代修建,不斷擴大,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現(xiàn)坐落在山西臨汾市堯都區(qū)堯廟村。</p> <p class="ql-block">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圣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堯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平陽成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fā)祥地之一,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p> <p class="ql-block">在堯廟內有10多座石碑,記載了堯王的豐功偉績。</p> <p class="ql-block">在堯廟里找到了陸氏列祖列宗!真讓人開心!這是意外的收獲????</p> <p class="ql-block">堯廟內的千年古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偷懶,此次山西之旅的小結都放在一篇文章里了(除了云丘山的塔爾坡古村落)所以每個景點也只是淺嘗輒止了,美友就看個大概吧。第一次踏上這塊陌生的土地,伴隨著旅行過程才漸漸對它有所認識。那無限的風光,那壯麗的山河,那豐厚的文化底蘊,時刻都在震憾和感動著我們!忽然想起歌唱家郭蘭英的那首歌:“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p> <p class="ql-block">圖/文 陸荷芳</p><p class="ql-block">部分資料摘自網絡(鳴謝)</p><p class="ql-block">感謝您的來訪和瀏覽????????????</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