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間出現(xiàn)的“故”字款帶編號宋瓷(見圖),從型、釉、胎和神來看,小編認為是宋徽宗御貢官窯瓷無疑,而“故"表明這些瓷器極可能就是“南遷文物”。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民黨南遷文物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數(shù)量已散落大陸民間。中國民藏已保護了相當數(shù)量,但也有部份已流失海外。</p> <p class="ql-block">國民黨政府行政院訓(xùn)示教育部的“清理戰(zhàn)時文物損失委員會″清理戰(zhàn)時文物損失,調(diào)查結(jié)果是戰(zhàn)時我國公私文物共損失了3607074件又1870箱。由于國民黨將南遷文物部份由陸路部份運臺被阻,留藏在大陸。若干年之后,原責(zé)任人已故,后人將遺物逐漸大量入市。</p> <p class="ql-block">參考下官方記錄:</p><p class="ql-block">故宮文物南遷,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組織的文物保護行動。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guān)失陷后,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2月5日夜,故宮博物院的第一批南運文物2118箱從神武門廣場起運。至5月15日運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書畫9000余幅,瓷器7000余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余件,玉器無數(shù),文獻3773箱,包括皇史宬和內(nèi)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檔案,明清兩朝帝王實錄、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國的檔案史料等。還有《四庫全書》及各種善本、刻本,當時國內(nèi)發(fā)現(xiàn)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陀羅尼經(jīng)》五代刻本,國內(nèi)最古老的石刻“岐陽石鼓”。</p><p class="ql-block">文物抵滬后,在上海法租界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的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存放。同時在南京朝天宮搶建文物庫房。1936年存上海的文物分5批遷運至南京新庫房。1937年“七七”事變后,故宮南遷文物加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的文物又分3路運往四川,巴縣存80箱,峨嵋縣存7287箱,樂山縣存9331箱。1946年3處文物先集中于重慶,于1947年運回首都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運文物中的2972箱被運至臺灣,保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1951年后留在南京的文物陸續(xù)運回故宮博物院1萬余箱,剩余2221箱留于南京庫房,劃歸南京博物院所有。</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故宮文物南遷</p><p class="ql-block">時間</p><p class="ql-block">1933~1958</p><p class="ql-block">文物數(shù)量</p><p class="ql-block">19557箱</p><p class="ql-block">遷移到</p><p class="ql-block">南京</p> <p class="ql-block">1933年2月至5月,故宮、北平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jiān)的19557箱文物(其中故宮1.3萬余箱)從北平運抵上海。1936年底南京朝天宮庫房建成后,文物被運抵首都南京。1937年淞滬戰(zhàn)役爆發(fā),這批南遷文物加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前身)等單位的文物,分三路在日軍炮火下緊急西遷,開始了長達10年的萬里西行,運抵四川,直至抗戰(zhàn)后被運回南京。南遷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宮廷收藏,堪稱國寶,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東坡肉、著名的《快雪時晴帖》和在這批貨物中質(zhì)量最重的十個石鼓等。在15年里,南遷文物行程上萬里,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上百萬件文物中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p><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建院85周年、紫禁城肇建590周年,也是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5周年。故宮博物院倡議舉辦“重走文物南遷路”實地考察活動,得到臺北“故宮”積極響應(yīng),南京博物院也熱情參與??疾炻肪€按南京-貴陽-安順-寶雞-漢中-成都-重慶-峨眉行進,至2010年6月18日結(jié)束。考察路線的設(shè)計,主要考慮是否為文物南遷過程中重要事件發(fā)生地、遺存物是否豐富、當事人是否健在、當?shù)貦n案是否留存等因素。在樂山期間,考察團將考察樂山大佛、峨眉山博物館、報國寺、大佛禪院、安谷鎮(zhèn)故宮南遷文物陳列館,并考察樂山、峨眉兩地的文物存放地和存放遺址。將召開座談會,與當事人及其后代、共憶往昔崢嶸歲月。</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三年故宮南遷文物的決定是勇敢負責(zé)任的行為,反對的聲音和抗議行動波濤洶涌,連魯迅先生也賦詩表示不滿:“寂寞空城在,倉皇古董遷。”面對強大的反對力量,副院長馬衡擲地有聲地說:“河有兩岸,事有兩面。故宮文物外遷的確也有它的負面效應(yīng),因而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我們不愿看到今天的局面。但是國家亡了,總有復(fù)興之日;而文物毀了,將永遠不可復(fù)得。只要文物在,中華文化的根就不會斷,中華民族的精神就不會亡,中國人就不會做亡國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