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陵知青重陽祭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丁淑敏(黃陵知青)</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老中國一條龍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的故鄉(xiāng)在黃陵</div>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陵縣是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以炎黃子孫謁陵拜祖的神圣殿堂而久負盛名,以孕育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不朽搖籃而著稱于世。”<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視頻截圖 丁淑敏</span></p> 一部大型知青專題電視紀實片《老三屆-與共和國同行》,全片二十集,每集30分鐘。在第一篇開篇1分34秒時,出現(xiàn)了黃陵知青祭祖團在原黃帝廟前的合影。我進行了截屏,細細端詳,圖片中的二十多名知青清晰可辨,我就位于第二排靠近中心的位置。沒想到我們的這次祭祖活動被歷史記錄,不禁心緒澎湃,努力記憶追述當(dāng)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一九九四年重陽節(jié),北京知青赴黃陵祭祖回訪團一行二十八人,于十月十一日離京,沿著我們當(dāng)年上山下鄉(xiāng)插隊的路線,重返黃陵祭祖。我有幸作為知青回訪團的領(lǐng)隊,見證了那難忘的歷程。<br> 時值仲秋,車行駛于銅川至黃陵的公路(當(dāng)時還沒有高速公路),川道兩側(cè)山色秀美,彩葉相間,賞心悅目。待盤旋攀上宜君塬,駛?cè)朦S陵田、候莊地界,大家不禁心緒萬千,按奈不住的思鄉(xiāng)之情無以復(fù)加,紛紛下車,遙望黃陵川道留影拍照。<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攝影 王桂生</span></p> 自一九六九年插隊黃陵,已是二十五年光陰,當(dāng)年十五六至十八九歲的知青都已邁入不惑之年。許多人離開黃陵后,一直沒有機會回來,也沒有參加過祭祖活動。這次作為知青回訪團的成員,都感到無比榮幸,對即將進行的祭祖和返村充滿期望,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都在情理之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敬我始祖,愛我中華,是炎黃子孫共同的傳統(tǒng)。九.九重陽民間祭祀軒轅黃帝,是從漢代開始保留至今的祭祀大典,已延續(xù)兩千余年。各省、市、自治區(qū)及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等都會派代表出席。賓客云集,高朋朝圣,盛況莊儀,隆重虔誠。每年重陽節(jié)民間祭祀已成為黃陵縣重大的活動。黃陵縣作為知青插隊的第二故鄉(xiāng),受邀組團前來拜謁,表明黃陵縣委、縣政府對知青的善待和尊重。此次,作為與黃陵縣結(jié)為友好縣市的北京市朝陽區(qū)黨政代表團,由區(qū)委副書記帶隊一行十八人,也應(yīng)邀前來拜謁祭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攝影 王桂生</span></p> 知青全部被安排在軒轅賓館,這在當(dāng)年是黃陵縣唯一的涉外賓館。當(dāng)天下午,由常務(wù)副縣長賈永祿陪同,參觀黃帝陵擴建修復(fù)工程。<br> 整修黃帝陵(主要是黃帝廟)工程分兩期,第一期于九二年清明奠基,同年八月開工,目前,已完成工程總量的百分之六十,至九五年清明前基本完成。依照規(guī)劃設(shè)計,整修后的黃帝陵包括廟前區(qū)、廟區(qū)、神道、功德壇和陵園區(qū)五個部分。廟前區(qū)采用“入口廣場—軒轅橋—龍尾道—廟前廣場”的空間序列,以平直的軒轅橋和陡然升高的龍尾道的空間對比形成氣勢;廟祭廣場將容納五千余人,“祭祀大院”由門殿、廊廡、鐘鼓樓組成,形成天人合一、博大精深的氛圍;神道沿線設(shè)“人文內(nèi)涵”的紀念標志;功德壇東臨軒轅廟,西望縣城,南對印臺山,北接陵道;陵園以“漢武仙臺”、墓冢及滿山茂盛的古柏為依托,與山峰形成整體,體現(xiàn)莊嚴、肅穆。整個陵園將主要體現(xiàn)漢代風(fēng)格,以有形的山川和建筑,展現(xiàn)無形的崇高和神圣。<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整修黃帝陵對于弘揚中華文化,激發(fā)民族情感,振奮民族凝聚力,具有特殊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br> 聽著陵區(qū)建設(shè)負責(zé)人的介紹,看著即將完工的長六十六米、寬七米花崗巖石料的多孔平板式軒轅橋,花崗巖面層的龍尾道及廟前廣場,占地十三點九萬平米的印池,其工程的氣勢和宏大已經(jīng)不難想象。大家不禁紛紛相約,待全部工程完工后,一定再前來參觀拜謁。<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攝影 王桂生</span></p> 當(dāng)晚,知青們聚在一起,明確這次回訪的主題一是祭祖,二是為黃陵的振興、發(fā)展,盡我們的微薄之力。本著能為黃陵做些什么的愿望,與黃陵的各界人士進行接觸,建立新的聯(lián)系,從各自工作的角度作出努力?;氐奖本┖螅^續(xù)從多方面做好促進工作。同時,協(xié)商決定為黃帝陵的整修捐一筆款,盡一份心意;還為第二天的祭祖做了必要的準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攝影 王桂生</span></p> 重陽節(jié)上午八點五十,按中央各部門、各省市、各新聞單位、港澳臺海外僑胞、各捐款單位、地縣代表等依次列隊,幾十支隊伍齊聚黃帝陵園內(nèi),知青團也位列在其中。<br> 正九時,民祭軒轅黃帝逸仙盛會隆重開始。所有主陪祭人員向前跨半步,鞠躬肅立。擊鼓三十三響,代表三十三個省、市、自治區(qū)、特別行政區(qū);鳴號十二響,代表十二億炎黃子孫。金號三匝,大樂三吹,大銅三發(fā),細樂三奏,鼓樂齊鳴。<br> 專有執(zhí)事清掃祭亭,懸掛黃帝像。隨著儀式的進行,各隊列依次敬獻花籃。知青也隨列敬獻。待敬獻餅羹時果、敬獻金銀斗、上香、奠酒后,主祭人恭讀祭文。最后,由執(zhí)事率眾人繞陵一周,撒五谷、水酒、紙錢、餅羹于陵上。<br> 至此,莊嚴肅穆的祭祖儀式完畢。<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攝影 王桂生</span></p> 緩行進在陵園中,面對郭沫若手書“黃帝陵”墓碑,繞行巨大的陵寢,蒼翠的古柏群中,五千年的黃帝手植柏、掛甲柏生機勃勃,“漢武仙臺”保存完好,孫中山、毛澤東的祭文碑列于亭中,黃陵不愧為“人文初祖”的發(fā)祥地,更成為炎黃子孫追思先祖,寄托情思的一方圣土。我們有幸插隊于黃陵縣,更有幸親歷祭祖的全程,神圣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晚上的祭祖文藝晚會,由孫中山《祭陵詞》為內(nèi)容的歌舞,展示先祖功德,體現(xiàn)“古老的東方一條龍,龍的故鄉(xiāng)在黃陵”的文明歷史淵源;優(yōu)美的舞蹈描繪出《黃陵八景》的美麗風(fēng)光。 當(dāng)天下午,在黃陵體育場,舉辦了廣場民間文藝匯演。分“重陽鑼鼓”、“吉祥社火”、“歡樂歌舞”、“萬民同樂”四章,以黃陵鑼鼓及民間歌舞為主,由延安鼓舞團、民間藝人、中小學(xué)生為主體,集中展現(xiàn)富有黃土風(fēng)情的陜北傳統(tǒng)文化。演出后,在縣城主要街道,進行了秧歌社火、彩車游行。<br>黃陵縣的經(jīng)貿(mào)洽談活動和物資交流會也在祭祖期間同時進行。<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祭祖后的第二天上午,知青團前往店頭,參觀三十萬噸煤臺及店頭鎮(zhèn)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攝影 王桂生</span></p> 下午,縣六大班子成員與知青回訪團的成員進行了座談。黃陵縣的領(lǐng)導(dǎo)對座談會非常重視,縣長薛光明專門介紹了黃陵縣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fàn)顩r。我們也事先有所準備,將此看成是回訪的重頭戲。<br> 座談會氣氛熱烈、真誠,進行了近三個半鐘頭。先后有十四位知青發(fā)言。許多人表達了對黃陵縣魂牽夢繞的懷念之情,激動得不禁眼含熱淚;更多的是介紹了自己在北京的工作情況,結(jié)合自己擔(dān)任職務(wù)的行業(yè)特點,為黃陵今后的發(fā)展和建設(shè)獻計獻策。如:在黃陵的煤炭外銷加強行業(yè)聯(lián)系,綠化事業(yè)人才培養(yǎng),擴大黃陵縣的對外宣傳,促進林果業(yè)的發(fā)展等方面。有的索要資料,有的將帶來的材料留下。每個人的發(fā)言都得到縣領(lǐng)導(dǎo)的充分肯定,贏得陣陣掌聲。與會人員達到了思想、感情上的交流與共鳴。<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會上,二十八名知青向黃陵縣贈送了一幅字畫,上寫“中華民族發(fā)祥地,改革開放換新顏”,代表在黃陵插隊的近兩千八百名知青,祝福黃陵縣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謀求更大的發(fā)展。二十八名知青為黃帝陵修復(fù)工程捐資二千八百六十元。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攝影 王桂生</span></p> 座談會直至傍晚,六大班子的領(lǐng)導(dǎo)專門設(shè)宴招待知青回訪團成員。晚宴上,縣長薛光明代表黃陵縣向知青贈送印有黃帝標志的挎包和書籍,領(lǐng)隊丁淑敏代表知青接過禮物,并向薛縣長及各位領(lǐng)導(dǎo)敬酒致謝。整個晚宴氣氛熱烈、和諧,大家都無比激動,暢談甚歡。 <p class="ql-block"> 尋訪當(dāng)年插隊和工作的足跡,拜望共同工作、生活的鄉(xiāng)親和老領(lǐng)導(dǎo)、老同事,也是這次回訪的內(nèi)容之一。在縣委縣政府的安排下,知青分別回到原插隊的九個鄉(xiāng)鎮(zhèn)的十幾個村子,看望患難與共的第二故鄉(xiāng)的鄉(xiāng)親。</p><p class="ql-block"> 我乘車登上隆太塬,前往曾工作了七年的阿黨鄉(xiāng)探望。鄉(xiāng)黨委年輕的書記熱情地接待,見到了幾位曾一起工作的老同事。鄉(xiāng)政府大院還是原來的面貌,令人睹物思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攝影 劉平懷</span></p> 下午,我又前往插隊的隆坊強村,由于天下小雨,村中道路泥濘難行,只見到幾位二隊的老鄉(xiāng)。新搬上塬的上村規(guī)模整齊,家家磚窯整潔明亮,院落寬敞大氣。因時間關(guān)系,未來得及去老村子看望,頗為遺憾。同在強村插隊的葉其榮在上午回村時,受到熱烈歡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當(dāng)晚,我還和葉其榮去縣體育場附近,看望了曾任縣知青辦主任的孫秀蓮。老孫現(xiàn)任人大副主任,當(dāng)年對插隊知青和留任在黃陵工作的知青關(guān)心愛護,猶如老媽媽般慈祥和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照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知青回訪團來黃陵的信息不脛而走,前來探望知青的老領(lǐng)導(dǎo)、老同事絡(luò)繹不絕。阿黨原公社書記張志珍夫婦和幾位老同事也到賓館與我相聚?;厥淄?,似乎又回到當(dāng)年的舊時情景,感到深厚的友誼。幾天來,親眼看到自改革開放后,黃陵的農(nóng)村和縣城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大家都感到今后黃陵前途無量,特別令人歡心鼓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在黃陵的日日夜夜,充實而又珍貴。第五天,大家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別了第二故鄉(xiāng)。隨后,回訪團兵分兩路,多一半去延安參觀,少部分直接去西安后返京。<br> 我隨多數(shù)人去了延安,見到延安火車站,參觀了楊家?guī)X、棗園、延安革命紀念館,登臨寶塔山。延河水依舊,寶塔山巍峨。延安的城市韻味濃厚,有著明顯變化和新的發(fā)展。<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照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回程的頭天夜里下起了雨,車行宜君塬上,白雪皚皚,不禁想起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一詞。如今,看黃土高塬惟余蒼莽,一片北國風(fēng)光,山舞銀蛇,塬馳蠟象,分外妖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這次祭祖活動,雖然時間有限,但安排緊湊,大家都感到圓滿,難忘,不虛此行。每位知青都得到有縣長簽名印章的黃帝陵參觀紀念證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黃陵縣委、縣政府為知青提供了一次“讓我走一回”的機會,使我們圓了“回頭望”的思鄉(xiāng)之夢,拜謁了中華民族的先祖,重歸黃土高塬,使知青與第二故鄉(xiāng)延續(xù)著割舍不斷的情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 《丁淑敏簡歷》</p><p class="ql-block">丁淑敏 1953.6 大專學(xué)歷;</p><p class="ql-block">北京呼家樓中學(xué)初六八屆;</p><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72年,黃陵隆坊強村插隊知青(72年加入共產(chǎn)黨),72年底轉(zhuǎn)干;</p><p class="ql-block">73年-79年任阿黨公社婦聯(lián)主任、革委會副主任;</p><p class="ql-block">79年-90年,河北省完縣(現(xiàn)順平縣)廣播電視局編輯、編播組長;</p><p class="ql-block">90年-2001年底,北京朝陽區(qū)左家莊街道辦事處工委辦副主任、婦聯(lián)主任、紀檢委副書記;</p><p class="ql-block">2002年-2004年,新源里社區(qū)黨委書記;</p><p class="ql-block">2013年,黃陵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