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青春祭

玉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重慶知青赴云南河口支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五十周年紀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04, 49, 0); 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44, 230, 201);">  題記:</b><span style="color:rgb(104, 49, 0); 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44, 230, 201);">風花雪月浸潤的筆觸,軟弱無力地寫下青春之祭。有多少平淡無奇的日子,催我去尋覓淺薄無聊的詩意。內心也許洶涌著巖漿,腿腳卻常常踐踏著塵泥。讓無價值的憂傷靜靜沉底,把一切醉心的往事銘記。倔強地面對辛酸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里總散落著回憶的甜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04, 49, 0); 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44, 230, 201);"> 別了,我們已經安放的青春!</span></p> <p class="ql-block">  云南河口一一支邊青年第二故鄉(xiāng),安放青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螞蝗堡火車站一一魂牽夢縈五十載。</p> <p class="ql-block">  溪東大橋是當年建橋連知青參與建造的。建成后結束了木船擺渡的困境。歲月流逝,大橋依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青春的向往</b></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的中國重慶,曾掀起一股支邊到云南,發(fā)展祖國橡膠事業(yè)的熱潮。1971年4月6日,作為支邊青年的一部分,我們這些十六七歲還沒長醒的少男少女,踏著青春的腳步,登上南去的列車,去到云南省河口縣溪東,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生產建設兵團四師十六團八營。</p><p class="ql-block"> 我們之中,不乏滿懷理想者。有的為圓當兵夢,有的為追趕《軍隊的女兒》《邊疆曉歌》腳步,有的要去建設邊疆,脫胎換骨改造。提起那段往事,人們往往想到寫血書,殊不知還有寫假信。三連知青羅瑜篡改在三線建設工作的父母來信,反對改成了支持,讓同學重抄后交給學校,騙過革委會。臨行前夜,幾個少女聚在一起吃憶苦飯。說吃了這頓飯,再大的苦我們都不怕。我們中有的因家境困難為父母分憂,有的因追隨喜歡的異性。而更多的,則是向往頭頂芭蕉,腳踏菠蘿的浪漫,是懷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無論為何而去,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都奔流著青春的熱血。“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和著青春的旋律,我們走向那片灼熱的紅土地。</p> <p class="ql-block">  踏著青春的腳步,乘上南去的列車。(借用百度圖片)</p> <p class="ql-block">  我們也曾經光榮過——1971年3月,重慶新民中學二連三排歡送支邊同學石勇、徐建華、李福全、周新渝、楊志清、秦祥光、李朝東、唐曙光、周剛、周家珍、吳素碧、楊云蓮、喻蓉、米憲、劉景云、鄭開琪留影。</p> <p class="ql-block">  青春的向往。1971年3月,重慶五十六中學(南紀門中學)二連六排歡送8位同學支邊一一林仲文、劉光前、秦援勝、陳貴、張以明、鄭開碧、陳志萍、劉云南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英俊瀟灑,氣宇軒昂—— 一連知青田和平,1971年拍于場部河邊。</p> <p class="ql-block">  做夢也想當軍人的一連知青,劉培全、劉祖洪、楊武成、鄧毅等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頂天立地的男兒們,知青張永富、鄧建國、黎少奎、岺援勝等人</span>成為了九連(武裝連)的一員,感到無比自豪。</p> <p class="ql-block">  做著軍人夢的八連知青李基建、冷政文。</p> <p class="ql-block">  不愛紅裝愛武裝—— 一連知青劉培全、王萍、何紹清。</p> <p class="ql-block">  頭頂香蕉,喜上眉梢——1971年二連知青張?zhí)煨蚺挠谶B隊。</p> <p class="ql-block">  1971年,米憲、劉榮維、羅瑜、何敬、胡家云、靳克英、在重慶聚集一起吃憶苦飯,到云南后去河口相館留影紀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青春的迷茫</b></p><p class="ql-block"> 來到邊疆,住的是竹屋土房。每逢雨季,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吃的是“九菜一湯”,即一大桶米湯,上面飄幾根韭菜。固體醬油是那時的下飯菜。偶有蔬菜,也是“老三篇”:南瓜、冬瓜加茄子。肉類便成了盤中的稀罕之物。到邊疆的第一年,三連八個月未沾油腥。第二年新年那一天,每人才分到大約不到一兩的豬肉,還是從鄰隊借來的。然而吃的時候卻歡天喜地。吃完了就有人肚子“鬧革命”。也許是長時間不沾葷腥,腸胃都不接受了。三連還吃過馬肉,那是跑到越南被打傷后逃回來的馬,眼看牠活不了了,連隊決定殺了它。吃著那匹喜愛的馬身上的肉,知青們心中真是五味雜陳。 </p><p class="ql-block"> 盼星星盼月亮地盼著發(fā)軍裝。盼到第二年,發(fā)的卻是麻布膠工裝,大家好不失望。河口氣候炎熱,氣溫常高于攝氏40度。有一年冬天開荒大戰(zhàn),脫掉上衣的知青,背上竟曬出水泡。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白天勞動,烈日炙烤,螞蟥侵擾?;氐今v地,蚊蟲叮咬。最怕的是蛇,山上河里,屋外屋里,不知啥時候就能撞到。有個知青晚上睡覺,早上醒來,發(fā)現(xiàn)頭竟枕在蛇身上,久久驚魂難定。南溪河對岸叫螞蝗堡,可見螞蝗數(shù)量之龐大。九連第一次砍壩,知青們都沒穿螞蟥套。剛走到荒林,腳上就爬了好幾條螞蝗,抓也抓不掉。一個女知青哭了,帶動了幾乎所有女知青,哭聲一片,在群山中回響。野蜂也如惡魔般可怕,不慎碰到蜂窩,成千上萬的野蜂嗡嗡嗡狂叫著,迅疾把你團團圍住,把毒刺刺進你全身上下。很多知青都被野蜂蟄過,而遭遇群蜂的,各連都有。 </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我們,不僅生活艱苦,精神生活也極其匱乏。書籍很少,一本好書會悄悄在各連傳看。偶爾放露天電影,知青們再累也要去看。三連知青為了看上一場電影,常冒著生命危險,在黑夜中擺渡過河。一年一次的探親假只有12天,好不容易回次家,見到故鄉(xiāng)和親人難舍難分。八連知青劉某,為了能在家多待幾天,竟去醫(yī)院割扁桃獲取病假條。盲目的熱情之后,很多人倍感失望。有人苦悶,有人迷茫,有人蹉跎,有人彷徨。許多的人在無望中苦苦掙扎,度日如年。還有人最終沒能掙脫,讓青春消逝在凄風苦雨中。北京知青穆某因戀愛被隔離。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南溪河水猛漲,他從被關押的屋內脫逃,從此杳無音信。重慶知青游某某,因說了當時被認為是反動的話而被隔離審查,他持槍上山又回到連隊,在打死打傷他人后,飲彈自絕。1971年到1976年,短短五年間,三連就有5名知青死于非命。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的青春,付出過多么沉痛慘烈的代價。我們中有的偷過連隊的蔬菜,偷過老工人的雞鴨,膽大的甚至偷過連隊的豬。許多男生打過架。和本連的打,和其他連其他營的打,和修路工打。打得天翻地覆,頭破血流。河口縣城那場與越僑的百人大戰(zhàn),至今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 苦悶的青春渴望慰籍,更多的人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談戀愛。剛到邊疆,三連宣布:不許穿裙子,不許談戀愛。一到晚上,某些領導就拿著手電筒四處照,看到男女知青在一起就抓。抓到了或罰繁重勞動,或被關押。然而,青春的渴望仍不可遏制,不少男女知青相依相愛,相伴走過那艱苦的青春歲月。而那些在困苦中撞開的青春火花,有許多仍盛開到現(xiàn)在,絕大部分在那片土地上戀愛結婚的知青,相濡以沫,白頭到老。</p> <p class="ql-block">  難忘的青春歲月,部分九連知青和二連知青。</p> <p class="ql-block">  我們年輕,我們好帥:三連知青胡發(fā)忠、靳水生、楊小平、楊立新、錢發(fā)忠、艾萬忠、唐良才、陳世新、王斌、王來發(fā)、張興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二連知青熊本亮(上圖)、張建群和一連知青余小康在南溪河邊留影(下圖)。</p> <p class="ql-block">  懷惴建設邊疆的理想一一五連知青雙胞胎姐妹賴新、賴華;五連知青黃永德、沈伊凡;腳踩菠蘿的五連知青賴新、賴華、李紅英、余明華;衛(wèi)生員五連黃永德、七連張建萍、四連王曉蘭在分場衛(wèi)生所相遇。</p> <p class="ql-block"> 風華正茂的六連北京知青;祖國的花朵,二連老工人子女,1972年拍于連隊。</p> <p class="ql-block">  向往美好的未來——二連知青楊文杰、董子貴、張建群、肖代昆;一年知青余小康、彭世林等。</p> <p class="ql-block">  我們初戀在八字河邊,我們幸福恩愛相濡以沫到今天一一四連知青王曉蘭、王偉建;三連知青胡家云、吳素碧。</p> <p class="ql-block">  大辮子又黑又長的姑娘真漂亮一一三連知青王世渝、胡玲;1975年底,農業(yè)學大寨工作組進駐三連,工作組成員三營六連胡德菁和知青胡家云、羅瑜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2年,一連部分知青冉啟秀、杜渝珍、高桂蘭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三連知青章素碧、米憲;1975年,五連衛(wèi)生員黃永德在衛(wèi)生室工作。</p> <p class="ql-block">  艱苦的生活壓不跨我們——九連知青鄧建國、周通義、黎紹奎、秦援勝。</p> <p class="ql-block">  純潔無瑕的少男少女:三連知青王斌、賴永兵、劉景云、鄭開琪、米憲。</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四連知青靳克英、羅壽貞、唐天華、何敬、王榮枝1971年拍于連隊路上。</p> <p class="ql-block">  我們是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三連知青胡明學、陳世新等;八連知青江孝感、譚祖懷等。</p> <p class="ql-block">  我們正年輕——三連知青胡發(fā)忠、艾萬忠、靳水生、袁國強、楊小平。</p> <p class="ql-block">  好兒女志在四方:一連知青田和平、黃文明、廖新民等;七連知青聞子歌、金建立、黃永紅、夏淑群、徐寅生、任亞林。</p> <p class="ql-block">  朝氣蓬勃的四連知青一一羅壽貞、劉子孝、靳克英、唐天華、何敬、王榮枝。</p> <p class="ql-block">  正值青春年華——二連知青熊本亮、劉洪群和一連知青陳永芳、鄧毅。</p> <p class="ql-block">  生活雖然艱苦,青春的笑容依舊綻放臉上——三連知青袁英華、明玲、喻蓉、楊云蓮等。</p> <p class="ql-block">  八連知青莫遠群、姚宗秀、劉澤軍、劉明慶洋溢著勞動后的快樂。</p> <p class="ql-block">  三連八字河邊的大黃桷樹,見證了我們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  南溪河畔思故鄉(xiāng):二連知青李興碧,一連知青王興渝、丁桂英。衛(wèi)生員葉興和、謝小玲、雷小娥;二連知青熊本亮、謝渝芬。</p> <p class="ql-block">  三連知青王世蓉等和老工人合影;1973年,三連知青袁英華、明玲、盧遠萍、王萬群探親時在春城留影。</p> <p class="ql-block">  姐妹情深一連知青鄧毅、閔澤蘭、解軍。</p> <p class="ql-block">  歡樂的七連女知青黃永紅、張建萍、陳雪玲、蘭玲、夏淑群、丁玉芬、陳繼輝、譚渝萍。</p> <p class="ql-block">  南溪河溪東大橋伴隨我們度過了那些艱難的日子:一連知青俞曉舒、楊祖益和八連知青彭忠碧、蘭新民、劉云、熊汝蘭。</p> <p class="ql-block">  我們威武不屈、剛強有力一一八連隊長李錫和(湖南人)、知青陳仲民、袁樸等。</p> <p class="ql-block">  上圖:三連知青鄭開琪和老工人子女合影;下圖:1972年,四連知青何敬、靳克英、劉子孝在八字河邊。</p> <p class="ql-block">  血氣方剛的男兒們:一連北京知青王行偉、王軍、關保成、武建、王金奎;上海知青姚晴賢、王復明。</p> <p class="ql-block">  “瑤族姑娘”真美——八連知青劉云、黎曉琴1971年攝于河口照相館。</p> <p class="ql-block">  邊境線上的五連知青一一段興德(指導員現(xiàn)役軍人)袁建設、鄧世全、彭時偉、宋文君等;五連知青馮有才、鄭明懷、賈雙伍、陳建初等和知青的后代(谷永華女兒)合影。</p> <p class="ql-block">  姐妹情誼長——三連知青王世渝、譚澤英、張小玲、王萬群。</p> <p class="ql-block">  戰(zhàn)友情——四連重慶知青唐天華、靳克英、徐建華和昆明知青趙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青春的奮發(fā)</b></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青春有過蹉跎,也有過奮發(fā)。我們稚嫩的肩膀曾扛起時代的重任,青春在奉獻中閃光。我們曾上山伐木,下田插秧;我們曾架橋修路,燒磚蓋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這是所有知青勞動的寫照。</p><p class="ql-block"> 從1971一1979的八年中,我們開墾了上千畝荒山,種植了上千畝橡膠林。還種植水稻、花生、油茶。為了增加出膠產量,我們披星戴月上山割膠。下雨了,別人往回跑,而我們卻往山上跑。在當時我國沒有橡膠進口的情況下,我們生產的橡膠片,支持了祖國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二連知青劉榮維,潛心專研割膠技術,用心管理膠林。每次上山都挑上一擔牛糞,堅持給膠林施肥鋤草。聽說保水很重要,她創(chuàng)新把植膠帶修整為內低外高。她所管理的膠林產量極高,割膠的傷樹率卻極低。走進她所管理的橡膠林,看到的是一番特別景象:干凈有序,少有雜草;橡膠樹干粗壯,枝繁葉茂;割面平整細膩,沒有損傷。成為全師的割膠能手。五連是水稻連,每逢插秧收割就搞大戰(zhàn)。人們天不亮就下地,直到天黑才回家。除了中午吃自帶盒飯,就是不停地插秧。連隊的高音喇叭喊著口號:“加油干,一天插到兩畝半”!要知道,是每人一天插兩畝半。那些年,大戰(zhàn)放衛(wèi)星,是知青們的家常便飯??巢荽蟾?,開荒大干,造田改土大干,插秧大干,割稻大干。為了提高橡膠產量,三連幾個知青到河口縣城掏糞,用船逆水拉到連隊附近。全連知青和老工人又把大糞一挑挑擔上山,施到橡膠林。九連是新建連,又是武裝連。除了少數(shù)領導和老工人,幾乎清一色知青。白天干著繁重的體力活,晚上還經常搞拉練。漆黑的夜里,背著背包扛著槍翻山越嶺,一走就是幾小時,跌倒摔傷了又爬起來跟上。竹屋建在水溪邊,竹子搭的床腿陷進泥土。床沒有鋪板,知青們自己上山去砍竹子,運回來不待曬干就鋪上。竹屋的隔墻有縫,隔壁說話聽得清楚,隱私也看得見。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知青們大干苦干,幾年間,使竹屋變磚房。使一座座荒山成為橡膠林。</p><p class="ql-block"> 1971年,三連一次燒壩,熊熊烈火如火龍般越過隔離帶,直撲橡膠林。如果大火不及時撲滅,必將迅速蔓延,燒毀一片片的橡膠林,還將殃及茫茫原始森林。拼死也要保住橡膠林!知青們奮力撲火。用樹枝撲打,脫了衣服撲打,一些女知青邊哭喊邊撲打。正在對面山頭砍草的知青看到了,也奮不顧身沖往火場。激烈奮戰(zhàn)后,肆虐的大火終于被撲滅,大片橡膠林保住了,損失被控制到最小。知青莫倫、艾萬忠等人受傷,一些女知青的頭發(fā)都燒卷了。事發(fā)之后,參與滅火的幾十名知青和老工人從未被表彰。這段英勇的故事也從未被人講述。知青們自己似乎也忘記了。</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青春,沒有索取,只有奉獻。在邊疆當教師的知青,有的常年背小學生過河;擔任衛(wèi)生員的知青,不僅擔負日常醫(yī)療工作,還為連隊熬大鍋草藥湯防病。有一年,甲型肝炎在連隊流行,二連衛(wèi)生員重慶女知青雷小娥,一個人上山采藥為隊友治療。八營在南溪河東岸,出行必乘渡船。重慶知青到后不久,修建了南溪河上第一座橋。這座橋后來成為昆明到河口的公路橋。幾乎所有的知青都為這座橋出過力?;蛲诳犹蜻\水泥運河沙。幾十年后,當我們重新踏上那片熱土,都會經過那座橋,并停下來向它注目。它靜臥在群山河谷中,娓娓地訴說著南疆的變遷,也記錄著我們曾經的青春。 在那片紅色的熱土上,知青們不僅是戰(zhàn)天斗地的猛士,也是守護國門的英雄。溪東地處邊境,三、四、五連與越南僅隔條八字河,六連與越南陸地接壤。這幾個連和九連的知青,白天勞動,晚上還要輪流持槍值崗。沒有月光的夜晚,邊境線上漆黑一片,風吹得沙沙響,芭蕉葉搖曳的影子常嚇得人怦怦心跳。盡管如此,知青們沒有逃避,數(shù)年如一日,在祖國的邊境值崗。九連知青曾抓捕過走私毒品的罪犯。40多年前,我們就戰(zhàn)斗在了緝毒前線! </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中越反擊戰(zhàn)打響。時任三連指導員的知青冷政文,帶領知青戰(zhàn)友跟隨部隊深入敵方偵查,冒著生命危險,和部隊一起排雷。時任七連指導員的女知青明黎力,帶領知青和老工人為作戰(zhàn)部隊提供服務。她以邊境摩擦的親身經歷,到各部隊做戰(zhàn)前動員,極大地激發(fā)了戰(zhàn)士們的斗志。七連知青朱先華已探親回重慶,得知反擊戰(zhàn)即將打響,毫不猶豫返回邊疆。時任分場副書記的女知青蔣素碧,得知六連被敵軍包圍,立即帶領武裝干事等人,披荊斬棘,翻山越嶺,穿過溶洞向六連疾行去支援。趕到六連時,勞保褲磨得看不出原樣。他們和堅守在山洞的六連戰(zhàn)友一起,沒有水喝,靠木薯充饑,直到部隊到來。時任八連隊長的知青李宗勝,擔任擔架隊長,跟隨部隊出生入死,搶救了眾多戰(zhàn)士的生命。反擊戰(zhàn)結束后,作為支前領導小組成員的蔣素碧,主動把受獎機會讓給了其他戰(zhàn)友。重慶支青李宗勝、冷政文、彭科云、張杰等均榮立二等功;三連重慶知青陳華柱、李億林、廖國富、劉國祥、王來發(fā)、宋在富、曾定華、張興富等榮獲三等功;八分場榮獲集體二等功;三連榮獲集體三等功。五連知青楊守義在戰(zhàn)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我們的青春曾在戰(zhàn)火中淬煉,青春的光芒在戰(zhàn)火中閃耀。</p> <p class="ql-block">  1979年6月,云南自衛(wèi)反擊勝利慶功會,河口農場八分場1O位代表到昆明參會,其中有四名重慶知青出席,他們是:李宗勝、冷政文、彭科云、張杰。</p> <p class="ql-block"> 冷政文同志在對越自衛(wèi)還擊,保衛(wèi)邊疆的戰(zhàn)斗中,岀色地完成支前參戰(zhàn)任務,榮立二等功。</p> <p class="ql-block">  這三枚軍功章分別是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頒發(fā)的功勛章、紀念章,云南省革命委員會頒發(fā)的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  1974年,云南省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先代會十六團全體代表合影(劉榮維代表八營參加會議)。</p> <p class="ql-block">  1973年,紅河州知識青年代表會,云建十六團全體代表合影(八營毛解民、劉榮維參加)。</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四師赴渝學習匯報團全體成員合影,八營明黎力、劉榮維;十三營尹麗瓊。</p> <p class="ql-block">  1971年,八連尚連長(現(xiàn)役軍人)和羅指導員,召集部分北京、重慶等地知青開會,介紹農場的發(fā)展前景;1973年洪步犁、肖代昆、楊文杰,一連知青余曉康、王仁強休息時讀報。</p> <p class="ql-block">  良師益友——北京知青張澍與重慶知青冷政文在一起學習。</p> <p class="ql-block">  解軍、鄧毅在分場中心小學教師宿舍門前看報。</p> <p class="ql-block">  1974年,二連團支部在河口烈士墓舉行活動。</p> <p class="ql-block">   1974 年二連團支部成員及團領導龔參謀、隊指導員畢金明;知青胡思明、張官碧、劉潤蘭、董子貴、張富財、張順煜、蘇東升在河口合影留戀。</p> <p class="ql-block">  割膠能手劉榮維正聚精會神割膠。</p> <p class="ql-block">  1973年,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專家團來八營二連四號山考察,劉榮維虛心向專家請教,聽專家們耐心指導講解。</p> <p class="ql-block">  八連知青陳紹渝在進行膠苗芽接;1975年,劉榮維等人在膠林測量產膠量。</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十六團知青與割膠模范羅桂友在一起;同年八分場割膠輔導員在場部集中培訓。</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團部宣傳干事魏祥杰組織知青研究寫先進事跡材料。</p> <p class="ql-block">  四連衛(wèi)生員王小蘭正在衛(wèi)生室工作;五連知青馮永才深夜在隊里站崗放哨;八連知青黎曉琴教老工人子女看畫報;五連小學教師陳建初業(yè)余時在河邊繪畫。</p> <p class="ql-block">  割膠工的快樂時光——知青冷政文。</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十六團集中有關營寫手,為出席功模會先進代表寫材料;三個重慶知青是一營楊維蓮、六營王慶菊、八營劉云;1974年,劉榮維光榮參加云南省知青先代會。</p> <p class="ql-block">  1975年,16團參加培訓的衛(wèi)生員,在蒙自南湖與昆醫(yī)教授、教師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衛(wèi)生員雷小娥、謝小玲(十一營五連)、葉興和在一起交流治病經驗。</p> <p class="ql-block">  二連衛(wèi)生員雷小娥正在給本隊知青注射。</p> <p class="ql-block">  踏著夕陽的余輝,走在收工路上,疲憊艱辛絲毫遮不注我們勞動后的快樂——八連北京知青劉蓼、段蘭;重慶知青冷政文、彭喬美、唐開玉、徐白容、鮑文育、田學萬、羅江。</p> <p class="ql-block"> 六連知青袁端午、劉云峰、袁恩培、符新建、萬廣國、田智偉;六連知青朱曉非和戰(zhàn)友在八字河邊翩翩起舞;憧憬未來更美好八連知青鞠世梁、劉明慶、劉澤軍等;1974年哥們自己搭建的茅草屋一一八連知青冷政文、韓句華、付德全。</p> <p class="ql-block">  積極向上、熱愛生活、向往藝術的八連知青一一袁樸、羅和平、劉澤軍、顧召義、羅友勝、莫遠群、姚宗秀、劉明慶、陳仲明。</p> <p class="ql-block">  1973年,七連知青勞動之余自娛自樂——簡延祿、黃永紅、張建萍、徐渝生、聞子哥、金建立、任亞林、汪建中、陳雪玲、蘭林。</p> <p class="ql-block">  手風琴伴奏,我們歌聲嘹亮一一五連知青;八連知青袁樸、劉澤軍練習拉小提琴。</p> <p class="ql-block">  鷹擊長空——八連武裝班羅江、李基建、付德全、冷政文。</p> <p class="ql-block">  做軍人夢的知青們,有的在練瞄準,有的在練習射擊……他們是:三連知青陳世新、楊立新,一連知青田和平等。</p> <p class="ql-block">  運動健兒正騰空投籃一一二連知青楊文杰等,拍于1974年本隊球場。</p> <p class="ql-block">  八連知青學習游泳一一劉玲、張克新、張曉鳳(昆明知青);五連知青快樂時光一一李紅英、孫慶碧、宋文君、楊小英、羅永芳、李昌秀、段興德(指導員)。</p> <p class="ql-block">  我們巡邏在邊防線上,九連知青黎紹奎、秦援勝;六連知青朱曉非;六連知青明黎力和戰(zhàn)友羅瑜在一起;六連知青明黎力、張群蘭、王有國、李樹國、朱新華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七連知青陳雪玲、丁玉芬、下夏淑群、譚玉萍、陳紅輝快樂地趕著馬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青春的情結 </b></p><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彈指揮間,半個世紀過去了。而今的我們,己年近古稀,白發(fā)蒼蒼。然而對第二故鄉(xiāng)的思戀卻揮之不去,對青春歲月的追憶,時常在我們的腦際縈繞。多少次夢回故里,多少人重踏那片紅土,甚至有人攜家?guī)Э诜低鶖?shù)次。幾十年來,京滬滇渝間往來頻頻,融成了大家庭。憶不夠的青春往事,道不盡的故土情懷。每一次和老工人、老知青團聚,彼此都倍感溫暖和喜悅。有人說,那個年代的人不提青春。那是因為那個時代恐懼和壓抑青春。然而,被壓抑的青春從來就不曾泯滅,它的確曾在每一個支邊人的心中燃燒。歷經幾十年,凝煉沉淀成為一種情結,那就是青春的情結。這種情結,系帶著我們的過去,連接著我們的現(xiàn)在和未來。</p><p class="ql-block"> 青春是悔還是不悔的話題至今還在被提及。誰說不悔?腸子都悔青了!因為支邊,我們尚未成年就遠離家鄉(xiāng)父老。誰說不悔?因為支邊,我們忍受過身體的痛苦,心靈備受折磨。不少知青被關押被打過,不少知青受過傷。知青何某在邊疆患上嚴重的腎炎,李某某何某某患支氣管哮喘,還有很多知青患風濕性關節(jié)炎、胃潰瘍、肺結核、心臟病、肝炎等等。誰說不悔?因為文革和支邊,我們過早放棄學業(yè),基礎教育的缺失,終身無法彌補。知識的匱乏,阻礙了自身的發(fā)展,以致多年后,我們中許多人又被裹挾進下崗的大潮。誰說不悔?我們中有的當初是優(yōu)秀學子,成績優(yōu)異,甚至有被老師稱為天才者。盲目的熱情慫恿我們過早中斷學業(yè),人生之路從此改道。然而,既悔,又有不悔。正是那些艱苦的磨礪,讓我們煉就了不屈不饒的堅韌品質,使我們對人生有了獨特的理解和領悟。有過支邊經歷的我們,生活字典里再沒有困難二字。在苦困中掙扎過的我們,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這是多么難得的精神財富!這也是我們青春的情結!這種精神財富和情結,支撐著我們闖過人生路上的一道道難關。我們中有的在那艱苦的環(huán)境中仍孜孜不倦地學習文化。有的后來成為博士、教授、教師、律師、醫(yī)師、工程師、會計師、經濟師。有的被評為勞動模范。有的成為企業(yè)家。不少人走上領導崗位。哪怕是下崗,我們也始終樂觀豁達,笑對人生??梢哉f,曾經身為支邊青年的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為祖國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悔的還有,知青與知青,知青和老工人,在那片熱土上建立的最珍貴的的友情。曾記得,天涼時,是老工人送來溫暖的棉被;曾記得,當我們不慎落入水中,是老工人和北京知青舍身相救;曾記得,病重了,是老工人抬擔架步行十里送我們到醫(yī)院;還記得,老工人、老知青教我們育苗砍草,砍壩開荒,教我們植膠割膠,插秧割稻。三連知青宋某胃潰瘍大出血,生命垂危急需輸血,知青曾某連夜冒險泅渡趕回連隊報信。人們爭先恐后報名,數(shù)十名戰(zhàn)友連夜步行十多公里。最終,退伍軍人、北京知青、重慶知青六個人的鮮血流入戰(zhàn)友的身體。那一片片橡膠林,見證著歲月中的真善美。那一條條河流,訴不盡淳樸真摯的友情。這種友情,早已融進我們的血液,銘刻于我們的骨髓,伴隨著我們走到人生的今日。這難道不是我們此生最大的不悔?不是我們青春的情結?</p><p class="ql-block"> 幾十年過去了,知青這個名詞漸漸被淡忘。然而中國知青和所有中國人一樣,都遭遇過歷史的厄運,都背負過國家的不幸。知青的命運,是那個時代中國人命運的縮影。對中國的歷史來說,知青現(xiàn)象僅如滾滾長江中的一滴水。對知青群體來說,那卻是人生中不可磨滅的記憶。青春的情結,奔流在我們的血液中,根植在我們的每一個細胞里,銘刻在我們心靈的最深處!</p> <p class="ql-block">  2006年,為紀念支邊35周年,三連部分知青回河口在連隊八字河邊戲水。</p> <p class="ql-block">  1995年,三連知青宋在富、章素碧夫妻倆在河口中越大橋留影,在連隊同部份老工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6年,三連部分知青返滇,在八字河中越邊境界碑留影紀念。</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北京知青嚴曙星專程來渝,參加三連慶祝支邊25周年聚會;2015年,北京知青陳嵐、鮑琪來渝看望三連知青。</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春八連北京知青張澍、范豫、毛解民帶著家屬來渝,部分知青陪同參觀大足石刻。2007年冬北京知青張澍來渝,南山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2年,時任九連、三連指導員的冷政文重返河囗,去九連往事不斷涌上心頭;站在三連四合院舊址上浮想聯(lián)翩,覺得這塊土地依然倍感親切;2017年,三連知青袁國強、楊小平、陳世新、楊立新返滇和留在河口的重慶知青全勝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八連昆明知青湯軍莉、朱蘭瓊來渝,部分重慶知青陪同游覽朝天門。</p> <p class="ql-block"> 見到您們格外親。2009年春,三連部分知青在重慶機場歡迎隊長傅慶康、割膠排長謝月忠;隊長傅慶康、割膠排長謝月忠來渝看望重慶知青和蔣素碧、羅瑜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09年,羅瑜去北京學習與三連北京知青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0年,三連北京知青梁維龍、方敏、葛繼興來渝和重慶知青歡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2011年,八連上海知青閔炳龍來渝和重慶知青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3年秋,八連的重慶、上海、昆明、北京知青在首都歡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2010年,三連部分知青陪同北京知青方敏、梁維龍、葛繼興游合川釣魚城。</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劉榮維攜丈夫、兒子、媳婦回河口時留影。</p> <p class="ql-block">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p> <p class="ql-block">  為紀念重慶知青支邊50周年,八連正在加緊排練節(jié)目。</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各連隊用不同形式慶祝支邊50周年。五連、六連的知青們分別慶祝自己的節(jié)日,載歌載舞,歡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八營七連知青返河口,紀念支邊五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  策劃:胡家云 米 憲 </p><p class="ql-block"> 統(tǒng)籌:胡家云</p><p class="ql-block"> 制作:胡家云</p><p class="ql-block"> 撰文:羅 瑜</p><p class="ql-block"> 素材提供:</p><p class="ql-block"> 劉榮維 靳克英 劉 云 蔣淑碧 </p><p class="ql-block"> 明黎力 雷小娥 黎曉琴 劉澤軍 </p><p class="ql-block"> 冷政文 陳嘉明 鄧 莉 劉培全</p><p class="ql-block"> 翁秀美 張素碧 陳世新 鄭開琪</p><p class="ql-block"> 徐建華、王曉蘭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感謝每一位給予支持和幫助的朋友,由于篇幅限制(只能容100張)和照片質量等原因,有的未采用,在此表示歉意,敬請海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