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生前無人看得起,逝后無人買得起</b></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 -1890.7.29) 是后印象主義的先驅(qū),并影響了二十世紀(jì)藝術(shù),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xiàn)主義。梵高早期的作品受海牙畫派的影響頗多,以灰暗色系進(jìn)行創(chuàng)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和浮世繪,融入了他們的鮮艷色彩,并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獨(dú)特的畫風(fēng)。名作有《十五朵向日葵》、《阿爾勒的臥室》、《黃房子》、《鳶尾花》和《開花的杏樹》等。</p> <p class="ql-block">梵高博物館是“荷蘭風(fēng)格派運(yùn)動”建筑師杰里特·里特費(fèi)爾德 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設(shè)計(jì),他非常注重幾何造型和采光,利用日光透過天窗照進(jìn)展廳,盡量減少室內(nèi)燈光對藝術(shù)作品的影響,雖然很微小,但日積月累。梵高博物館于1973年建成并向公眾開放。</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860余幅油畫作品,梵高博物館收藏了200余幅作品,包含梵高在荷蘭時期,巴黎時期,阿爾勒時期,圣雷米時期,直至奧維爾時期的部分名作,這里的油畫收藏量占梵高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還有梵高創(chuàng)作的500多幅素描作品,梵高與弟弟提奧生前一起收藏的550余幅日本浮世繪版畫;還有影響過梵高的歐洲藝術(shù)家的作品,如蒙特切利、馬奈、莫奈、修拉、勞德雷克、西涅克、畢沙羅、高更和貝納爾等,以及受梵高作品影響的藝術(shù)家作品,如荷蘭野獸派畫家基斯·范·冬根和法國野獸派畫家莫里斯·德·弗拉曼克等;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梵高寫給弟弟提奧和友人的書信 902封,</span>形成了梵高博物館的非凡收藏。</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侄子文森特·威廉·梵高<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于1973年6月2日</span>榮幸地陪同當(dāng)時的荷蘭女王朱莉安娜一起出席了梵高博物館的落成剪彩儀式,并陪同女王一起觀看了梵高的作品,他為女王當(dāng)了一次梵高作品的頭牌解說員,此光榮使命非文森特莫屬!</p> <p class="ql-block">梵高博物館原設(shè)計(jì)是按每年接待六萬人次,但是這個估算現(xiàn)在看來過于保守,隨著梵高的名氣如日中天,參觀人數(shù)逐年猛增,原有的展覽面積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不能滿足接待日益增長的參觀者需求,于是梵高博物館在1999<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年建造了由日本著名建筑師黑川紀(jì)章 Kisho Kurokawa 設(shè)計(jì)的橢圓形側(cè)翼館。</span></p> <p class="ql-block">2015年,梵高博物館決定對新側(cè)翼館進(jìn)行擴(kuò)建,加建一個透明玻璃新入口大廳,通過地下通道把兩個展館連接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接待觀眾的能力,這個玻璃新入口大廳的設(shè)計(jì)項(xiàng)目仍然由日本設(shè)計(jì)師黑川紀(jì)章操刀,延續(xù)了橢圓型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新入口大廳把梵高博物館主樓 (左) 與側(cè)翼館 (右)天衣無縫地連接在一起,堪稱是美術(shù)博物館建筑史上的完美結(jié)合,是東西方完美融合的典范,成為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廣場上的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據(jù)梵高博物館官網(wǎng)統(tǒng)計(jì)資料顯示,1977年參觀梵高博物館的觀眾人數(shù)首次突破100萬人次,2002年觀眾數(shù)突破150萬人次,2016年創(chuàng)紀(jì)錄地突破200萬人次。</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大部分作品之所以能完好地保存下來,這與梵高的弟媳喬安娜·梵高-邦格Johanna van Gogh-Bonger (1862-1925) 和侄子文森特一直妥善保管分不開的。是他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子倆</span>成就了這座梵高博物館!讓梵高作品得以在博物館里永久地保藏和展覽,我們后人才有幸能在梵高博物館近距離欣賞梵高的杰作,真可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p> <p class="ql-block">梵高家譜之一:梵高的父母親、弟弟提奧和弟媳喬安娜。</p> <p class="ql-block">梵高家譜之二:梵高的三個妹妹和小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梵高博物館的十大鎮(zhèn)館之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吃土豆的人》1885</span></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一家人在結(jié)束了一天辛苦勞作后,圍坐在低矮屋頂?shù)姆块g里吃飯的場景。那盞昏暗的吊燈掛在簡陋的梁上,映照出畫面上的亞麻桌布和熏黑的墻,以及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農(nóng)民臉,右邊的女主人正在給一家人沖咖啡,就是這雙在農(nóng)田地里干活的手此時拿起盤子里的土豆充饑,梵高從農(nóng)民丑陋的面容發(fā)現(xiàn)了人的尊嚴(yán)和美。梵高畫了近40幅農(nóng)民的頭像習(xí)作,終于成功地以這幅《吃土豆的人》 作品展示了真實(shí)的荷蘭農(nóng)民形象,這是梵高創(chuàng)作的第一幅成名之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戴灰氈帽的自畫像》1887</span></p> <p class="ql-block">梵高于1886年移居法國巴黎投靠在巴黎古皮兒畫廊當(dāng)經(jīng)理的弟弟提奧。由于囊中羞澀,請不起模特,可能巴黎的模特兒還看不起這個剛從荷蘭來的鄉(xiāng)巴佬,所以他只好以自畫像伺候,這就是為什么梵高會有許多自畫像的緣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黃房子》1888</span></p> <p class="ql-block">梵高一直向往建立一個南方藝術(shù)家畫室,供志趣相投的畫家一起創(chuàng)作與交流,他在黃房子的右側(cè)租了一棟樓,有4個房間,邀請已經(jīng)在巴黎藝術(shù)界嶄露頭角的藝術(shù)家保羅·高更 Paul Gauguin 入住黃房子一起合作繪畫。在陽光照射下的黃房子與湛藍(lán)色的天空相得益彰,立體感很強(qiáng),黃房子左側(cè)為一家雜貨店??上S房子在二戰(zhàn)時被炸毀,不然世界上又將多一個梵高故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阿爾勒的臥室》1888</span></p> <p class="ql-block">梵高與房東簽訂了一年的合同,搬入了黃房子,他選擇了式樣普通的松木家具,床邊的墻上掛著他的作品:比利時詩人布赫的肖像和軍人米列耶的肖像;通過那扇虛掩的窗戶,梵高看到了最美的艷陽,梵高是這樣描繪臥室的:"這幅畫要由色彩來當(dāng)家……就是說要通過色彩,表現(xiàn)出休息或睡眠的氛圍。"空蕩蕩的臥室表明了他的孤獨(dú)和希望有人陪伴的愿望,家具都是成雙成對,梵高一生漂泊,多么希望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高更的扶手椅》1888</span></p> <p class="ql-block">梵高創(chuàng)作的這幅《高更的扶手椅》,顯示了他對高更的尊重,梵高自己用的是簡單的木椅子。梵高和高更在阿爾勒一起繪畫及交流創(chuàng)作體會。他們對藝術(shù)的觀點(diǎn)不同,在與高更發(fā)生爭論后的一個夜晚,長期的心理壓抑,導(dǎo)致梵高的精神到了崩潰的邊緣,他用剃須刀自殘了左耳,之后梵高被送進(jìn)阿爾勒醫(yī)院治療,高更便離開了阿爾勒返回巴黎,人走椅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十五朵向日葵》1889</span></p> <p class="ql-block">為了歡迎高更的到來,梵高專門畫了 "向日葵"系列的油畫,用來裝飾高更的臥室。他滿懷激情地繪畫,猶如一個馬賽人乘熱喝著濃味的普魯旺斯新鮮魚湯那樣,因?yàn)?lt;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向日葵很快就會枯萎,</span>所以他必須快速作畫。梵高筆下的向日葵花瓣,像閃爍著熊熊火焰,那樣艷麗華美,那樣優(yōu)雅細(xì)膩,<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色彩單純而強(qiáng)烈,粗厚有力的</span>旋轉(zhuǎn)筆觸富有運(yùn)動感。荷蘭梵高美術(shù)館收藏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黃色背景</span>《十五朵向日葵》是復(fù)作,這幅《十五朵向日葵》的原作館藏在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鳶尾花》1890</span></p> <p class="ql-block">這幅《鳶尾花》是梵高在離開法國南部圣雷米小鎮(zhèn)的圣保羅精神病院之前所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幅靜物畫。畫面中燦爛的藍(lán)紫色鳶尾花十分搶眼,它的花形猶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藏青色的鳶尾花束在鮮麗的檸檬黃背景下顯得栩栩如生,與放置花瓶的臺面,形成了對比,梵高偏愛黃色,他在這幅油畫大背景中使用了厚重的顏料,畫布要等一個多月才能干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開花的杏樹》1890</span></p> <p class="ql-block">1890年的春天,梵高得知他最親近的弟弟提奧和弟媳喬安娜生了一個兒子,并以梵高的名字文森特命名,非常開心,于是他畫了這幅象征新生命誕生的杏花,作為賀禮送給自己的侄兒。杏花是春天里最早開花的果樹,《開花的杏樹》象征著新生命。與梵高一貫奔放的畫風(fēng)不太相同的是,這次他舍棄濃烈炙熱的色彩,改用寧靜的藍(lán)色為主色調(diào),也沒有采用厚涂的筆觸,畫風(fēng)偏向日本浮世繪版畫,傳遞給人一種內(nèi)斂而幽靜之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麥田群鴉》1890</span></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作品中描繪了法國奧維爾的一片麥田。大片金黃色的麥子被風(fēng)吹得彎下了腰,一群烏鴉在麥田上飛翔,深藍(lán)色的天空烏云密布,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yuǎn)方,麥田在烏云的傾壓下,有種恐懼感,預(yù)示著災(zāi)難的風(fēng)暴即將來臨。三條道路伸往三個方向,道路的盡頭是一片迷茫與陰森,畫面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祥的預(yù)兆,或許可以理解為梵高在奧維爾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的內(nèi)心孤獨(dú)與絕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纏繞的樹根》1890</span></p> <p class="ql-block">這幅《纏繞的樹根》是梵高藝術(shù)生涯中最后一幅作品。梵高就是在1890年7月27日下午畫完這幅作品后,往自己胸部開槍受重傷,并于29日臨晨在奧維爾逝世,享年37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樹根的明信片與梵高的繪畫有著高度的契合度</span></p> <p class="ql-block">據(jù)荷蘭媒體報道,在梵高去世130年之際,他生前的最后一幅畫作《纏繞的樹根》的創(chuàng)作地點(diǎn),通過在一張老明信片中得到了確認(rèn)。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館長Emilie Gordenker和梵高弟弟提奧的曾孫Willem Van Gogh于2020年7月27日專程赴法國奧維爾出席了儀式,正式確認(rèn)了這一遺址。從梵高所畫的光線表明,這幅《纏繞的樹根》畫作是在下午結(jié)束時畫的,它提供了更多和梵高自殺有關(guān)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梵高臨摹的浮世繪作品欣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盛開的梅樹》1887 仿歌川廣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雨中大橋》1887 仿歌川廣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花魁》1887 仿溪齋英泉</span></p> <p class="ql-block">都說來而不往非禮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版畫藝術(shù)家</span>奧山儀八郎<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Okuyama Gihachiro<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07-1981)</span>看到梵高在上世紀(jì)臨摹了日本前輩浮世繪大師的畫作,對梵高詮釋浮世繪藝術(shù)敬佩有加。奧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儀</span>八朗于1953年也勇敢地把梵高于1887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唐吉老爹肖像》翻譯成日本的版畫,他沒有對梵高的原畫作任何改變,非常中規(guī)中矩。唯一有創(chuàng)意的是他把自己的名字“儀八郎”植入了畫面的左下角。</p><p class="ql-block">時隔66年,梵高在天之靈看到自己的《唐吉老爹肖像》油畫被翻譯成日本版畫一定感慨萬千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基老爹肖像》1887 梵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基老爹肖像》摹作 1953 奧山儀八郎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梵高博物館其它作品欣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葡萄、梨和檸檬靜物畫》188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圣瑪麗海灘上的漁船》 188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圣保羅醫(yī)院后面的麥田收割者》1889</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荷蘭的美術(shù)教育從娃娃抓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講解老師正在給小朋友介紹梵高的《卡米耶·魯林肖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荷蘭小學(xué)生們在認(rèn)真聽講梵高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千里迢迢來一次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也不容易,<span style="font-size: 18px;">熱情的觀眾都</span>希望在手機(jī)里保留幾張梵高名作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熱情的觀眾在拍攝梵高的名畫《臥室》</span></p> <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梵高生前賣出的一幅作品《紅色葡萄園》,當(dāng)時以400法郎的價格成交,此畫現(xiàn)收藏于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紅色葡萄園》1888</span></p> <p class="ql-block">在藝術(shù)史上,像梵高那樣得到世人如此崇敬和熱愛的藝術(shù)家為數(shù)不多。梵高在世時,從未感受過被崇敬和被熱愛的滋味,他一直生活在孤獨(dú)和被人鄙視的環(huán)境之中,所以他留給這個世界的遺言是:" 痛苦便是人生。"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梵高的書信展示</span></p> <p class="ql-block">梵高不僅以他的繪畫藝術(shù)而聞名,而且還是一位熱情洋溢的書信作家。他閱讀了大量的法國小說和美國小說,他書信里的文筆相當(dāng)流暢,而且不失幽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倫敦佳士得拍賣行拍賣《十五朵向日葵》的現(xiàn)場</span></p> <p class="ql-block">1987年3月10日,日本安田火災(zāi)和海事保險公司在倫敦佳士得拍賣行以3970萬美元的天價拍得梵高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五朵向日葵》</span>,這幅作品一時成了有史以來最貴的向日葵油畫作品,震驚了全世界!日本人在推廣梵高的藝術(shù)作品上絕對是有誠意的。《向日葵》從此確立了梵高在世界藝術(shù)界大師級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自3月中旬由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冠疫情COVID-19</span>暫停開放的荷蘭梵高博物館已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0年6月1日</span>重新開放,梵高的曾侄孫威廉·梵高親自在梵高博物館門口歡迎前來參觀的第一批觀眾們。</p><p class="ql-block">每年數(shù)以百萬計(jì)的梵高迷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走進(jìn)這個永遠(yuǎn)充滿魅力的藝術(shù)世界。雖然梵高短暫的生命之旅過早的結(jié)束了,但是他的藝術(shù)之旅卻從未停止過,而且這一旅程將一直繼續(xù)下去,永不止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梵高的《十五朵向日葵》前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色彩從荷蘭的灰暗到巴黎的鮮明再到普盧旺斯的明亮,每個時期不同的境遇和情感,都可以在他的畫作里尋到端倪。</p> <p class="ql-block">最后借用這首《文森特》的歌曲作為尾聲吧,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人們總能聽到這首歌,它一遍又一遍地循環(huán)放著,不離不棄地陪伴著孤獨(dú)的梵高和他不朽的藝術(shù)畫作,令人動容。</p> <p class="ql-block">這首歌是美國著名民謠歌手唐·麥克蘭 Don Mclean于1970年為紀(jì)念梵高而作,流暢的旋律,唯美的歌詞,抒情的歌喉,重現(xiàn)了梵高十年藝術(shù)道路上的孤獨(dú)。無名的墻上掛著無框的自畫像,聽起來讓人感到心酸,禁不住熱淚盈眶,這首歌感動了世界上熱愛生活、永不言棄、心存希望的善良人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致謝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