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丙察察”或“丙察察線”,即滇藏公路建設(shè)里滇藏新通道里面的丙察察路段,即丙察察公路。是眾多進(jìn)藏線路當(dāng)中的一條。南起云南省貢山縣丙中洛鄉(xiāng),經(jīng)西藏林芝地區(qū)察隅縣察瓦龍鄉(xiāng)到察隅縣城,全長287公里,臨江、峭壁、陡坡、急彎、砂石路、炮彈坑是丙察察的重要特征,是滇藏新通道里改造難度最大的路段。</p><p class="ql-block"> 丙察察線穿越三江并流區(qū)域,海拔從幾百上升到5000米,所以一路會經(jīng)過各種地貌和氣候,相對其他的成熟的進(jìn)藏線路來講,更原始,路上經(jīng)過的村莊也更淳樸。</p><p class="ql-block"> 這也是一條民族風(fēng)情絢爛的進(jìn)藏路!</p><p class="ql-block"> 沿線基本概括了西藏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經(jīng)典要素,沿途可欣賞到丙中洛、怒江第一灣、石門關(guān)、哈達(dá)瀑布、通天瀑布、玉立石壁等神奇景觀,并可以領(lǐng)略到多民族的風(fēng)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適逢麗江納西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三多節(jié)”,相互邀約玉龍戶外一行6人,踏上了這條策劃已久的丙察察穿越環(huán)游之旅。</p> <p class="ql-block"> 原本計劃走德貢公路從麗江到丙中洛,既節(jié)省時間,又可以順便登一下孔雀山,無奈由于封閉施工,一行人繞道大理,由怒江州州府六庫經(jīng)獨庫公路北上貢山。</p> <p class="ql-block"> 中午抵達(dá)六庫,平鍋一家還接待一行人干了一頓味道純正的手抓飯??????</p> <p class="ql-block"> 第一晚(14號),夜宿霧里村。霧里村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寧靜美麗的小村莊,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東岸,去秋那桶村的途中的怒江對面。村里約有60戶人家,有藏、怒和傈僳族,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霧里村最有名氣的茶馬古道。 聽說有著一千多年歷史,是迄今為止保留得較為完好的茶馬古道。 </span></p> <p class="ql-block"> 滇藏線的分界點,過了這個埡口,鋪裝路面也隨之消失,開啟了263公里的砂石路。</p> <p class="ql-block"> 老虎嘴,過了老虎嘴,就到了丙察察線上唯一一個隧道:雞爪骨隧道。因為要趕到第二個住宿點甲應(yīng)村,所以一路上并未做過多停留。</p> <p class="ql-block"> 丙察察線上臭名昭著的大流沙坡,稍有風(fēng)吹草動就砂石翻滾,建議車輛行人上午風(fēng)小時快速通過。有的人又稱大流沙坡是卡瓦格博身上永遠(yuǎn)無法愈合的傷口。</p> <p class="ql-block"> 察瓦龍鄉(xiāng)上又一打卡點。</p> <p class="ql-block"> 比丙察察線更虐的道路——丙察左線,即丙中洛到左貢縣的毛路,幾乎都是S型的上坡路,也是山貓唯一一次變速箱高溫報警的路段(都是沒有摸到山貓脾性惹的禍??????)</p><p class="ql-block"> 該路段也是去往甲應(yīng)村的必經(jīng)之路。</p> <p class="ql-block"> 從察瓦龍到甲應(yīng)村的路只有50多公里,但從海拔1990米的察瓦龍一直到4200米的甲應(yīng)村埡口,這么短的距離爬升近2200米,說這是一條天路一點也不為過。</p> <p class="ql-block"> 過了這個牌子,將進(jìn)入信號盲區(qū),名副其實的秘境甲應(yīng),此行第二晚(15號)營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6, 38, 41);"> 甲應(yīng)村,絕對的世外桃源,與世隔絕的凈土,如同仙境一樣自然環(huán)境。這里四面環(huán)山,抬頭見雪山,低頭見草地。</span>清晨,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雪山呈現(xiàn)日照金山美景,村莊慢慢蘇醒。傍晚,夕陽西下,東面的雪山日照金山,村子慢慢變暗。星空低垂,月色如霜,大自然也進(jìn)入沉眠。甲應(yīng)村至今僅有四戶藏族人家。這里無電,無網(wǎng),無手機信號。</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早上,我們穿過牧場和原始沙棘林,近1個半小時就來到了梅里雪山懷抱中的冰湖,冰很厚,可以在上面行走,站在冰面上,恍若置身于童話世界。</p> <p class="ql-block"> 在甲應(yīng)村吃過午飯,一行人繼續(xù)一路北上趕往察隅縣城。</p> <p class="ql-block"> 察瓦龍到察隅段全程228公里,途中要翻越三個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埡口,雄珠拉埡口4636米,昌拉埡口4498米,益秀拉埡口4706米。一天之內(nèi),經(jīng)歷了陡峭的怒江峽谷、貧瘠的干熱河谷、茂盛的原始森林、壯觀的冰川雪山。怪不得稱為第7條進(jìn)入西藏旅行的公路,也是進(jìn)藏路線中最為艱險、風(fēng)景也最優(yōu)美原始的路線。</p> <p class="ql-block">丙察察線上的S拐</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16號)晚上8點半左右,終于翻完了丙察察線最后一個埡口——益秀拉埡口4700米,下榻察隅縣城。</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從察隅前往波密。</p> <p class="ql-block">藍(lán)寶石般的然烏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02, 102, 102);"> 林芝桃花溝:從波密縣城西邊大概10公里的嘎朗村出發(fā),就進(jìn)入了波密桃花溝,桃花溝主要分布在波堆藏布江河谷,主要是野桃花,樹干很高,花團(tuán)錦簇的,從海拔2600米到海拔3300米,因為海拔和溫度的不一樣,桃花依次綻放,含苞待放、欲開未開、熱烈綻放,整個四月,在這里都能看到不同的形態(tài)的桃花。盛開的朵朵桃花,被雪山包圍著,色彩繽紛的藏族房屋在桃花林若隱若現(xiàn),一幅世外桃源的畫卷展現(xiàn)在眼前,景色非常優(yōu)美。</span></p> <p class="ql-block"> 古通村桃花。也許是時間關(guān)系,到達(dá)嘎朗村時,只有少數(shù)桃花零星開放,相比之下,嘎朗村對面的古通村倒是開了不少,于是,一行人直奔古通村投宿。</p> <p class="ql-block"> 第四天(17號)入住波密縣桃花溝古通村藏民貢秋旦巴家,客廳超豪華??????</p> <p class="ql-block">古通村樹齡700年的桃樹</p> <p class="ql-block"> 第五天(18號):從波密古通村前往280公里之外的米林縣派鎮(zhèn),一睹雄偉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和南迦巴瓦峰。派鎮(zhèn)是離墨脫最近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在墨脫還未通公路之前,就是墨脫人來采購、運輸生活物品的中轉(zhuǎn)之地,所以它還有一個名稱叫轉(zhuǎn)運站。</p> <p class="ql-block">此生必駕318:通麥特大橋</p> <p class="ql-block">南迦巴瓦。明峰老師攝</p> <p class="ql-block">佛掌沙丘:位于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強風(fēng)口地段,秋末至春末期間勁風(fēng)如颶,該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頭的河沙,經(jīng)年復(fù)一年地吹送搬運并堆積,便形成了這一特兀的地貌景觀。</p> <p class="ql-block"> 第六天(19號):從派鎮(zhèn)返回波密縣城,準(zhǔn)備前往墨脫。</p> <p class="ql-block"> 魯朗,在藏語意為“龍王谷”,是318國道必須經(jīng)過的一個地方,以前是叫魯朗小鎮(zhèn),現(xiàn)在改名叫做魯朗國際旅游小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橫跨在帕隆藏布江上的扎木大橋,通往墨脫的必經(jīng)之路,扎墨公路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 扎墨公路上第一個檢查站。</p> <p class="ql-block"> 果果塘大拐彎:位于墨脫縣德興鄉(xiāng),距離墨脫縣城約12公里。在此處,人們可見奔涌而來的雅魯藏布江水如蛇形般突然轉(zhuǎn)向,罕見的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峽谷間云霧繚繞,繁茂的植被掩映在云霧之間,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 墨脫公路的危險系數(shù)高達(dá)五顆星。同時墨脫公路也被稱為是世界上的最危險的公路之一。雪山、峽谷、森林、河流都是修建公路需要考慮,再加上溫度和凍土的影響,難度可想而知。塌方和泥石流是最常見的問題,除此還有高頻的自然災(zāi)害發(fā)生,都給墨脫公路帶來了一系列的難度。路途遙遠(yuǎn)加上各種危險使墨脫公路的修建時間從建國至今,2013年正式通車。</p> <p class="ql-block"> 墨脫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qū)林芝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115米。面積31394.6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萬畝,森林面積3200萬畝。截至2011年,墨脫縣轄1個鎮(zhèn)7個鄉(xiāng)(含1個民族鄉(xiāng)),60個村。境內(nèi)的居民主要為門巴族和珞巴族。雅魯藏布大峽谷主體段都在該縣境內(nèi)。</p> <p class="ql-block">來上一鍋地道的墨脫石鍋雞??????</p> <p class="ql-block"> 墨脫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圣的“蓮花寶地”,又名“白馬崗”。在某種意義上,墨脫作為一種象征而存在,這里是全中國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的縣,地處世界第一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深處,有人稱,在到過墨脫的人面前不要言路,意思是說這世上再沒有比到墨脫更難走的路了。正因如此,墨脫公路實行單進(jìn)雙出的限行政策。</p> <p class="ql-block">第七天(20號),夜宿墨脫。</p> <p class="ql-block"> 頭天晚上,下了一夜雨,大家不免為今天能否順利出墨脫而憂心忡忡。</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大撼和山貓在蜿蜒曲折、陡峭濕滑的扎墨公路上極速狂奔,只為在天氣變壞之前趕到埡口,平安返回。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隨著海拔的逐漸攀升,一路的小雨逐漸變?yōu)橛陫A雪,來時的路段,不時出現(xiàn)過水路面,在離海拔4100米的嘎龍拉隧道還有近10公里處,雨夾雪也變成漫天雪花,路兩旁積起了高達(dá)50厘米的雪墻。由于大車和兩驅(qū)車輛打滑,必須加裝防滑鏈而耽擱,一行人在此路段受阻近倆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 風(fēng)雪路上偶遇老鄉(xiāng)沙瑪利宏,一位精干帥氣的寧蒗小伙??</p> <p class="ql-block"> 越野性能強悍且只吃粗糧的大撼??和山貓????,一路載著我們爬山涉水??????</p> <p class="ql-block"> 翻過嘎龍拉隧道,天氣隨之放晴,一路雪景風(fēng)光無限好。</p> <p class="ql-block"> 第八天(21號):從墨脫返回波密,沿318一路南下,翻過海拔4300米的安久拉山,夜宿八宿。全程333公里,行車7小時,加上安久拉山雪封山堵車2小時,到達(dá)八宿藍(lán)湖驛站已是晚上9點。</p> <p class="ql-block"> 第九天(22號):八宿到鹽井。全程450公里,是此行最艱苦漫長的一天。從八宿一路下到怒江橋,再爬怒江72道拐,翻4600米的業(yè)拉山,再經(jīng)邦達(dá)鎮(zhèn)下到左貢,在左貢縣城草草吃過午飯,再翻上5000米的東達(dá)山后,又下到登巴村,再翻3900米的覺巴山后下到瀾滄江邊如美鎮(zhèn),再翻4300米的拉烏山后下到芒康縣 城,最后再翻過滇藏界山——4400米的紅拉山后一路下到2300米的鹽井。</p><p class="ql-block"> 這趟是名副其實的穿三江(瀾滄江、兩穿怒江),翻五山, 總里程456公里,原計劃10個小時的車程,由于業(yè)拉山和東達(dá)山大堵車,到達(dá)鹽井溫泉酒店時,已經(jīng)是晚上九點,整整干了一個對時。</p> <p class="ql-block">蔡鍋和藏民共舞一曲舂墻舞??</p> <p class="ql-block">怒江72拐</p> <p class="ql-block"> 雄偉的怒江大橋位于高山峽谷之間,橫跨怒江,全長74米,海拔2730米,因其地勢險峻又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故被稱之為川藏公路國道318線的“咽喉”要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對于當(dāng)年修橋的歷史,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當(dāng)年,一名還不到20歲的小戰(zhàn)士在查看橋墩澆筑情況時不慎掉入橋墩,身體和橋墩凝固在了一起。后來重新修建此橋,戰(zhàn)士們?yōu)榱思o(jì)念這名小戰(zhàn)士,將其它橋墩拆除,唯獨留下曾經(jīng)小戰(zhàn)士掉入的那根橋墩,一直保存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家喜歡這座大橋嗎,一座用血淚換回來的大橋,一代又一代的英雄為我們負(fù)重前行。如果有機會,建議來看一下這座大橋的雄偉,是我們中國人民的驕傲!</span></p> <p class="ql-block"> 鹽井美食——加加面。原本還打算干他個三四十碗,結(jié)果只干了十碗就敗下陣來,真想象不出人家103碗是如何吃下去的??????</p> <p class="ql-block"> 芒康鹽井古鹽田位于西藏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āng),距縣城 107 公里 , 214 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海拔2300 米 左右 。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芒康鹽井古鹽田就開始手工制曬鹽,至今已有1300年歷史,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后記: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一行人可以走得更遠(yuǎn)。謹(jǐn)以此文感謝此次行程的總策劃平鍋、金牌領(lǐng)航老蔡,總務(wù)勇哥和最佳副駕斌仔,期待下一次的219大環(huán)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注:部分文字來自網(wǎng)絡(luò)及驢友日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