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摘下草帽,洗去農村插隊鍛煉的風塵,招生到了省人民醫(yī)院護校。開始了我全新的人生,選擇了將是我為之奮斗一生的崇高職業(yè)。</p><p class="ql-block"> 護校學習畢業(yè)后我和另外兩名男同學一起分配到了手術室工作。我酷愛手術室的緊張工作與和諧的團隊氛圍,每一天配合不一樣的手術,如同每天清晨初升的太陽都是嶄新的一樣。就這樣一月月,一年年伴隨著我的青春年華,我在省人民醫(yī)院手術室工作了幾十年。我親眼目睹了手術室的變遷與發(fā)展,也親身經歷了四個不同時期的手術室的巨變,看到了手術室在幾代省醫(yī)人努力下的成長。</p> <p class="ql-block"> 我剛參加工作的1972年到1977年,醫(yī)院手術室位于五十年代初建立的仿古建筑三樓,灰色的墻厚實而高雅,大紅色的挑檐更增添了建筑的美感,走到位于三樓的手術室,彈簧玻璃門上印有“手術室”三個大大的紅字,隱隱的給人神秘的感覺,不由得對門內的工作產生遐想,而我卻對那種莊嚴和神圣的工作由衷的敬佩和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的手術室沒有現代手術室的科學與智能,比現在的手術室要簡單許多。五個手術間外帶兩個刷手間及幾間必要的輔助用房組成了那時候治病救人的專業(yè)場所。</p><p class="ql-block"> 手術室內的五個手術間各有分工,1號手術間多做婦科和普外科手術,2號手術間是骨科專用,3號手術間內的兩張手術床為眼科獨屬,4號手術間主要做大手術,還有在角落里的五號手術間,這里的一床、一椅是耳鼻喉科的舞臺。在這個手術室里我們每天要完成十幾臺手術,這在70年代初是個不小的數字和工作量。<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時我們醫(yī)院的職工大概才50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 手術室是單通道布局,地面全部是水磨石地板,呈現棕紅色。真要感謝建筑工人在施工時的負責和認真,以及保潔師傅每日多次的清潔保養(yǎng),水磨石地面總是一塵不染,光可鑒人。</p><p class="ql-block"> 手術間所有的門都是黃色的彈簧雙扉門,而房頂則是淡綠色木質天花板。正直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手術臺的正上方屋頂可見用紅漆刷就的標語,患者躺倒手術臺上,睜開眼睛就會看到“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語錄,當時人們樸素的認為: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患者一定會有增加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醫(yī)護也需要在做好全部手術準備后誦讀最高指示,由一人領讀,全體人員站立共同誦讀,誦讀結束后才能開始手術——切開皮膚……,一天的工作正式開始。說實話我真佩服那個時代人們對偉大領袖精神理解的是多么的深入骨髓,透徹心扉。</p><p class="ql-block"> 據說手術室是由蘇聯專家設計的,窗戶不僅很大而且是雙層大玻璃,占據了手術間大部分墻面,采光極好,十分明亮。在手術間隙偶爾往向窗外,透過朝北的的窗戶可以看到農舍的裊裊炊煙和在綠色田野中勞作的農民,還有歡快玩耍的孩童。朝東的窗外恰好有一顆很大的梧桐樹,隨風起舞的樹枝敲打得窗欞啪啪作響,樹影婆娑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p><p class="ql-block"> 隨著冬天的來臨,手術間內的供暖也隨之開啟,為了給手術患者保暖,醫(yī)院既提供水暖供應,還為手術室特別安裝了氣體供暖;待到夏天手術室就比較炎熱,因為沒有空調,醫(yī)院就會從冷庫購買大塊的冰來降溫,冰塊融化后冰水肆意流淌,不小心就會摔個大跟頭。即便如此手術量也會大幅度減少。夏季也是我們所稱的手術淡季。</p> <p class="ql-block"> 由于物質匱乏,當時的手術室對工作人員著裝沒有嚴格的要求,只有需要上手術臺的人員才可以穿后邊系帶的白色短袖刷手服。麻醉師和臺下的手術室護士,穿的與病房一樣的白大衣。并且所有的布類蓋單,包布等一切都是白色,難道這是人們稱呼我們?yōu)榘滓绿焓沟脑騿??幾年后醫(yī)院給手術室女護士做了綠花的連衣裙。按現在要求這裙子雖然不規(guī)范,但綠色圖案面料的引入是手術室職業(yè)裝進化的重要一環(huán),也應該是現代綠衣精靈最早的雛形吧。</p><p class="ql-block"> 病人躺的的手術臺也是五花八門,有醫(yī)院木工房自己做的木質手術床,也有上海醫(yī)療器械廠生產的機械手術床,最夸張的居然還有一臺1950年公私合營時期的床,經年累月的使用和不當保養(yǎng),這臺床除了能躺人以外,任何功能都沒有了,還差點釀成大禍。記得那是個周末,我的老師值班,患者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不幸在工作中傷到了手,只見他用一只健側手抓住另一受傷的手,一屁股坐到了床尾,只聽轟隆一聲,這臺不堪重負的手術床迅速的倒了下來,驚慌中的老師猛推了一下患者,小伙子目瞪口呆的看著眼前發(fā)生的一切,手足無措,驚恐不已,老師也嚇得不輕?,F在想來真是可怕,如果砸到患者,可不是僅僅是傷到手那么簡單。隨后這個手術臺就壽終正寢了。</p> <p class="ql-block"> 手術室設備很簡陋,沒有現代手術室的高精尖的儀器設備,沒有心電監(jiān)護儀,沒有止血用的高頻電刀,即沒有腹腔鏡更沒有手術機器人,就連麻醉機都是最簡單的103麻醉機。只是眼科有一臺咖啡色的解放前德國產的電凝器,還經常出現故障,使用的次數少之又少,基本處于半退休狀態(tài),就這樣也舍不得報廢。就連每日必須使用的托手板,輸液架都是醫(yī)院木工房自己制作。在這樣簡陋的環(huán)境下,要完成治病救人的重任,就更需要我們對工作的極端負責,對事業(yè)的極度熱愛,對患者觀察的極其細致和極致豐富的臨床經驗。</p><p class="ql-block"> 醫(yī)生做手術就要進行手衛(wèi)生,外科洗手和普通的洗手有很大區(qū)別。我們兩個刷手間各有一個大大的刷手池,有十幾個水龍頭。旁邊還有盛滿消毒液浸泡雙手的泡手桶,每個桶里大概有上萬毫升的消毒液。每位上手術的醫(yī)生護士都會認認真真的用肥皂液將手的每一個縫隙每一個褶皺刷洗三遍,每遍3分鐘,最后還要在消毒液中浸泡5分鐘。到了滴水成冰的冬季,泡在消毒液中就是冰冷刺骨的感覺,一直冷到心里。 長期的刷手、泡手,手部皮膚難免出現了皸裂,刷手時更是感到鉆心的痛。到現在我手部皮膚比同齡人都粗糙很多。這就是我們?yōu)樗姁鄣氖聵I(yè)的付出,也源于我們對職業(yè)的熱愛與忠誠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與敬仰。</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高精尖手術很少,心臟手術只有北京上海的大醫(yī)院才能完成。而我們醫(yī)院在及其簡陋又缺少相關儀器設備的情況下完成了一臺縮窄性心包炎心包剝脫手術。術前一周,針對患者安全手術的討論紛至沓來,醫(yī)生們就手術技巧和手術方法從多維度開展了好多場的研討,最終以減少對患者損害,手術效果最顯著,患者快速康復為目標,制定出最佳手術方案。醫(yī)生們缺乏手術經驗就查找文獻,找不到國際的就找國內的,甚至文革以前的資料;缺少先進的設備就靠麻醉師在術中嚴密觀察,沒有自動測量血壓的儀器,他們就不厭其煩的一遍遍手動測量;沒有心電監(jiān)護儀,內科醫(yī)生主動請纓攜帶心電圖機在旁保駕護航;欠缺順手的手術器械,護士們就利用業(yè)余時間去器械公司找,或自己動手改制。最終在全院醫(yī)護的通力協(xié)作下,克服重重困難,順利完成了手術。病人在對醫(yī)生和護士的千恩萬謝中順利康復出院了??吹讲∪说靡钥祻?,我們知道這個家里的頂梁柱又重新撐起了這個家,家庭又圓滿了??吹交颊咧貧w家庭,重返社會——這份成就感和滿足感是任何表揚和感謝都難以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針刺麻醉十分盛行,我們醫(yī)院也不例外,很多手術都是在針刺麻醉下完成。那時候有很多老外來醫(yī)院參觀,不管是專業(yè)人員還是旅行團,不論是歐美國家還是日韓東南亞,參觀醫(yī)院主要是參觀針刺麻醉,穿上白大褂,戴好帽子口罩露出藍色的眼睛,舉著相機不停的拍照,也許他們驚訝的是小小的銀針就能把人麻醉,驚嘆的是中醫(yī)的神奇,亦或是對我們的民族醫(yī)療產生了興趣?</p><p class="ql-block"> 當時“重癥肌無力”這個罕見癥的手術也是在針刺麻醉下完成的,患者是個姑娘,我們還專門準備了紙筆以備手術中交流,她很堅強,手術配合的很好,手術非常成功。后來在2000年代,當時我們已經搬到第三代手術室了,一天我在例行的手術前巡檢時碰到一個中年女性患者,她說很多年前在省醫(yī)做過重癥肌無力手術。我驚喜的發(fā)現她就是70年代那名患者,當她得知當年手術時我就在她身邊,她也激動的無以復加,我倆握著手回憶當年的情景,我夸贊她很堅強。她不停的夸獎省醫(yī),贊嘆省醫(yī)不但技術高超,對患者護理也是一流水平,所以她一次次選擇了省醫(yī)。</p><p class="ql-block"> 以前最多的外科手術到現在,因為醫(yī)療條件的改善和科技進步以及人們對醫(yī)學和保健的認知加深基本上在大型醫(yī)院幾乎絕跡。譬如傷寒病沒有了,因傷寒引起的腸穿孔修補術自然也沒有了,現在得了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只需口服藥物就能治愈,就不再需要做胃大部分切除術,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蛔蟲腸梗阻取蛔蟲術和胃柿石切開取石術,在臨床也基本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我和另外兩名男同學一起進入手術室是給手術室?guī)砹艘豢|清風,那么后來進入手術室的六位年輕的同事就是給這個集體注入了青春的血液,因為青春年少和對工作的那份熱情和執(zhí)著,我們每天都期盼能有更重要的工作或大手術安排給自己,我們暗暗競爭的就是誰能在手術室擔當重任。我們經常還會拿出自己的手術筆記偷偷的和別人的筆記比較一下,看看自己對配合的手術的理解和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每天下午查看第二天手術安排的時候,往往就是我們幾個年輕人相互之間“攀比”時刻,誰被安排大手術,新手術時,他的眼角眉梢都透著喜色,被安排一般手術的,雖不會面露不快,心中也會暗暗較勁。也鮮有小聰明的人,默默跟在護士長后面,這樣的小伎倆常常也能得逞一二,被委以重任。</p><p class="ql-block"> 時光就在你追我趕的氛圍中慢慢流失,我們也在這個追求進步的環(huán)境中成長。我們激情四射的青蔥年華和省醫(yī)手術室一起慢慢長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在這個仿古建筑的手術室工作了五年多的春秋,直到1977年我們搬進新的手術室。在這個過程里老師們教會我怎樣感謝我的職業(yè),讓我知道如何平等對待每一個生命,讓我學會了對生命的尊重與敬仰。那曾經過去的點點滴滴都是歲月的紀實,如同濃郁的咖啡,越久越香,越值得回味。這些珍貴的記憶讓我感動,那些逝去的年華讓我感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的青春花團錦簇、碩果累累,</span>見證了我的成長。我想說:感謝我懵懂的青蔥歲月,感謝我引以為傲的職業(yè),感謝我的老師,感謝我的省醫(yī),那里就是我的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