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西北師范大學(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位于甘肅省蘭州市,是甘肅省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重點大學。入選國家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為國家重點支持的西部地區(qū)十四所大學之一。由北京師范大學對口支援西北師范大學。</b></h5><h5><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在甘肅省眾多高等學校中,蘭州大學雄居榜首,西北師范大學緊隨其后,名列第二,在全國123所師范院校中排名第15位,屬四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令人惋惜的是該校至今沒能進入“211”、“985”行列。</b></h5><h5><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1977年恢復高考,我被該校歷史系錄取,成為文革后首屆大學生。1978年03月~1982年01月,在此學習,獲得學士學位。闊別近38年,2019年11月03日,帶著九歲四年級的小孫子來到母校,祖孫攜手,故地重游,漫步校園,尋古探幽,飲水思源,感慨萬千。</b></h5><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b></p> <h5>這是一座具有高貴血統(tǒng)的學府,是北京師范大學留在祖國西部的明珠。古色古香的校門,彰顯了它歷史的厚重。西北師范大學是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學校,幾經(jīng)變革,校園的格局和建筑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大致建筑格局沒有變。</h5> <h5>學校前身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發(fā)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1923年改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1937年“七七”事變后,國立北平師范大學與同時西遷的國立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共同組成西北聯(lián)合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改組為西北聯(lián)合大學下設的教育學院,后改為師范學院。</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行政樓鳥瞰。</span></p> <h5>行政樓</h5><h5>1939年西北聯(lián)合大學師范學院獨立設置,改稱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1年遷往蘭州??谷諔?zhàn)爭勝利后,國立西北師范學院繼續(xù)在蘭州辦學。1958年劃歸甘肅省領導,改稱甘肅師范大學,1981年復名為西北師范學院,1988年更名為西北師范大學。</h5> <h5>行政樓</h5><h5>抗戰(zhàn)勝利后,大學開始回遷,大部分師生走了,卻把校名留給了西北,部分教師選擇留在了這里,支持西北的教育事業(yè)。從此西北師大便在蘭州正式扎根。</h5> <h5>行政樓</h5><h5>與正門(北門)正對的是頗具歷史感的一號行政樓。1956年建設的老樓是承載西北師大歷史和記憶的文化載體,歷經(jīng)60年的風雨變成了危樓,于2016年4月被拆除,按照原樣在原址上進行了復建?,F(xiàn)在的建筑依然是中間高兩邊低、左右對稱、中規(guī)中矩,雕花紋飾與過去一樣美麗,從中似乎依舊能感到當年先賢們奮斗的氣息。</h5> <h5>西北師大校訓:“知術欲圓,行旨須直”</h5><h5>上句是說掌握知識要廣博無所缺憾,又能融會貫通而靈動善變。下句是說做人的宗旨必須端直方正,品行合于道德,一生有所持守。這是著名教育家、曾任國立西北師院院長的黎錦熙(1890年~1978年)于20世紀40年代為畢業(yè)生題寫的。石頭蘊涵經(jīng)典,校園飄溢書香。</h5> <h5>“木鐸金聲”</h5><h5>作為夏商時期金屬響器的鐸分為兩種,以木為鈴舌的謂之木鐸,以金屬為鈴舌的謂之金鐸。木鐸司文,用于宣教政令。金鐸司武,用于指揮軍隊。在117年的歲月里,她迷人的華彩經(jīng)一代代師大人的涵磨濡礪,已具象化為古樸典雅的“木鐸”,矗立在西北師大校園里。古銅色的肌理加上灰褐色的斑駁,望之肅然,即之溫然。</h5> <h5>1946年,母?;貧w北平復校,一部分師生永留西北,繼續(xù)建設西北師范學院,西北師院以后又發(fā)展為西北師范大學,但以“木鐸”為徽識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澳捐I金聲”從此以蘭州為基地,遠播西域。</h5> <h5>西北師大與北師大同出一脈,兩校的?;帐求@人的相似。校徽上的標志物都是木鐸,這是它們作為血親的證據(jù),就如同古代戰(zhàn)亂中離散兄弟身上佩掛的傳家玉佩,是它們在日后相認的信物。</h5> <h5>西北師大精神:愛國進步,誠信質樸,艱苦奮斗,自強不息。</h5> <h5>校園石刻——“質樸”。此石是2009年八九屆政治系校友畢業(yè)20周年贈送給母校的。</h5> <h5>祖孫校園小憩。</h5> <h5>行政樓西側的建筑,是新落成的文科樓,3層紅色主體建筑靠北一側的樓頂,又聳立著7層灰色的高樓,似乎在營造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h5> <h5>新文科樓遠眺。</h5> <h5>西操場</h5><h5>西北師范大學作為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學校,其各項體院運動開展的也是有聲有色,特別是運動場地多,目前西北師范大學各項運動場地齊全,運動設施齊全。每年一度的學校運動會就在西操場舉行。</h5> <h5>原理科樓</h5><h5>教學一號樓,位于中苑路(中軸線)南端。老理科樓雖然很陳舊,但很堅固,現(xiàn)還在使用。</h5> <h5>東操場</h5><h5>標準的400米塑膠跑道,健身運動的好場所。西北師范大學的運動場地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以兩個操場為中心的兩邊,兩個大型操場一個是運動會,一般的運動使用,一個是足球場。</h5> <h5>文學院、國學中心、哲學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西北文化研究所。</h5> <h5>文學院、國學中心、哲學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西北文化研究所。</h5> <h5>研究生院</h5><h5>西北師范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具有悠久的傳統(tǒng),早在1918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陳寶泉在學校設立“教育專攻科”,聘請德國教師,輸入德國教育思想,研究教育學科和教育問題。</h5> <h5>校園秋色。</h5> <h5>體育學院</h5><h5>體育學科歷史悠久,是我國高校最早成立的體育系科之一,初創(chuàng)于1917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體育學院是在原體育系和公共體育教學部基礎上于1999年組建成立的二級學院,自開設體育師資培養(yǎng)專業(yè)以來,為國家尤其是西部地區(qū)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體育專門人才。</h5> <h5>體育樓</h5><h5>體育學院現(xiàn)設體育系、民族傳統(tǒng)體育系、公共體育教學部、體育科研所、場地器材管理中心等教學管理機構。</h5> <h5>體育樓</h5><h5>體育學院被確定為教育部國家級體育藝術骨干培養(yǎng)培訓基地;中國足協(xié)C級教練員崗位培訓基地;甘肅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中心。體育學院已經(jīng)形成了教學、訓練、科研一體化的格局,科研氛圍濃厚,科研成果顯著</h5><h3></h3> <h5>田家炳教育書院</h5><h5>田家炳先生,是香港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家炳基金會主席。新落成的西北師大“田家炳教育書院”,由田家炳先生捐資500萬元,省政府配套200萬元,師大自籌1600萬元,總投資2300萬元興建。大樓總面積16042平方米,是我省第一家采用最新隔震技術的公共建筑,可容納3600名學生上課。書院的建成,將大大緩解該校教學用房不足的矛盾。</h5> <h5>“天外來石”——1982/83屆酒泉校友為母校百年校慶贈送的禮物。</h5> <h5>外國語學院</h5><h5>現(xiàn)為學校最大的教學科研單位之一,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1939年國立北平師范大學西遷陜西城固,更名為西北師范學院,同年設立英語系。1950年,英語系改為外國語文系,分設英語、俄文兩個教研組。1958年更名為外語系。1990年外語系分設外語系與外語教學部。1999年12月學校進行院系機構改革,將外語系與外語教學部合并,成立外國語學院。</h5> <h5>五號教學樓。</h5> <h5>校園秋色。</h5> <h5>舊文科樓遺址——當年的歷史系就坐落在此樓里</h5><h5>在悠悠百年、云卷云舒中,百年師大風骨猶存,但卻無法抵擋歲月的侵蝕。舊文科樓,這棟曾陪伴了無數(shù)師大學子的“老伙伴”更是傷痕累累,再難負重前行。拆除后的舊文科樓遺址,頗有澳門大三巴的韻味。</h5> <h5>舊文科樓遺址</h5><h5>對于許多師大人來說,舊文科樓就像一個年邁的智者,雖然腰身不再挺拔,卻更加穩(wěn)健而富有魅力。校園里那些歷經(jīng)滄桑的老建筑,那些花花草草,那些水泥石板路,滿滿的都是溫情回憶。</h5> <h5>舊文科樓遺址</h5><h5>2016年的春天,當這棟見證著學校的風雨歷程,承載著數(shù)代師大人的歷史記憶的老建筑要被拆除,立時引發(fā)無數(shù)校友和師生感懷之情,有呼吁手下留情的,有寫詩、寫文章懷念感傷的,更有一些校友借此機會回到母校再憶青春的,滿滿的是眷戀不舍。</h5> <h5>舊文科樓遺址</h5><h5>懷念舊文科樓里老師們諄諄教誨、行色匆匆的同學們,還有舊文科樓頂那篇承載著青春的藍天。</h5> <h5>舊文科樓遺址</h5><h5>核桃樹旁,久歷滄桑,未及擁抱你,轉眼成追憶……整體拆除不再重建,成為遺址景觀,舊文科樓終成記憶。</h5> <h5>舊文科樓遺址</h5><h5>這就是我們歷史系七七級教室,1978年03月~1982年01月,在這個教室里我度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活。站在爺爺當年上課的教室里,小孫子顯得格外興奮。</h5> <h5>舊文科樓遺址</h5><h5>我們班教室對面,就是八二屆(秋班)的教室,和我們同一年畢業(yè),一個班在1982年01月,另一個班在1982年07月,出現(xiàn)了一年之中有兩屆畢業(yè)班的罕見現(xiàn)象。</h5> <h5>舊文科樓遺址,位于東北角的一樓階梯教室</h5><h5>舊文科樓于1953年開工建設,195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磚混結構,蘇式風格,樓梯寬大、窗戶寬闊。上世紀80年代,因其對面又修建了一幢9層的新樓,里面住進去了時髦洋氣的外語系,被大家叫做新文科樓。而住著淺吟低唱的中文系、博古論今的歷史系和學貫中西的教育系的文科樓,自然而然地就被叫做舊文科樓了。</h5> <h5>舊文科樓遺址,位于東北角的一樓階梯教室</h5><h5>歷經(jīng)60多年的風風雨雨,舊文科樓因為年久失修被鑒定為危樓,無法修復。在2013年4月,學校委托甘肅土木工程科學研究院對舊文科樓做了調查和勘測,鑒定舊文科樓屬于有重大安全隱患的高危建筑,建議拆除。</h5> <h5>舊文科樓遺址,位于東北角的一樓階梯教室</h5><h5>在校友們的呼吁挽留、留戀不舍中,令無數(shù)校友牽掛感傷的舊文科樓,學校廣泛征求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的意見,發(fā)布舊文科樓原址綠地廣場建設方案意見征求公告,面向全校師生和社會各界,征集建設方案。</h5> <h5>舊文科樓遺址</h5><h5>校友賦詞:沁園春 文科樓拆了</h5><h5> 柳岸桃鄉(xiāng),店橋十里,隴上學宮。賴文星垂苑,北魁南斗,傳經(jīng)布道,首皓經(jīng)窮。育李培桃,犁云播雨,喜看春花遍地紅。樓將墜,剩昔年老樹,寂寞芳叢。</h5><h5> 徘徊燕子巢空, 憶舊日,堂前授業(yè)翁。有湘潭耆碩,匡廬舊主,嵊州文纛,東魯詩嵩。嶺外人師,隴南博導,薪火相傳繼逝蹤。應無恨,任夷為平地,正好栽松。</h5> <h5>舊文科樓遺址</h5><h5>西北師范大學作為一所百年老校,留存著許多時光的痕跡,屹立于校園60多年的“舊文科樓”里,一代代學子在這兒暢談夢想、飛揚青春,烙上學校的人文印記。而今,這座建筑因為年久失修,已被拆除,只留下遺址景觀。</h5> <h5>舊文科樓遺址</h5><h5>校園蔥蘢、書聲瑯瑯,大學校園留在每個人心中的,都是一段最美好的歲月。那里,流淌的是青春記憶,鐫刻的是單純過往。</h5> <h5>資料:舊文科樓歷史照片</h5><h5>舊文科樓建成于1954年,磚混結構,蘇式風格,樓梯寬大、窗戶寬闊。這棟在校園屹立了60多年、被視為百年師大重要的文化積淀和精神圖騰的老樓,三年前因年久失修被鑒定為危樓而被拆除,將在原址建設舊文科樓遺址景觀。</h5> <h5>舊文科樓身后的老核桃樹還健在,已被列為“蘭州市古樹名木”,加以保護。</h5> <h5>西北師大校長與美國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學校長共植的“友誼樹”,偉岸挺拔、茁壯成長。</h5> <h5>丁香樹,見證著歷史的變遷。老校園不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濃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其部分老建筑還承擔著日常教學及科研的任務,是校園文脈的形成過程中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h5> <h5>逸夫圖書館——書籍海洋,知識的殿堂</h5><h5>歷經(jīng)百余年的發(fā)展變遷,圖書館積累了豐富的館藏資源,形成了以古籍文獻、民國時期以及建國后五六十年代文獻為標志的館藏特色,為甘肅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h5> <h5>逸夫圖書館</h5><h5>圖書館現(xiàn)采用國內先進的匯文圖書館業(yè)務集成管理系統(tǒng),以及遠望谷 RFID 智能圖書館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借、藏、閱一體化,自助借還,統(tǒng)一門禁的現(xiàn)代化管理運行模式。</h5> <h5>逸夫圖書館——書籍的海洋,知識的殿堂</h5><h5>圖書館設有辦公室、綜合業(yè)務部、采編部、借閱部、期刊部、古籍部、咨詢與技術部7個職能部門</h5><h3></h3> <h5>圖書館旁的竹林,郁郁蔥蔥,生機盎然。</h5> <h5>博物館</h5><h5>西北師范大學博物館(the Museum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是在整合學校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建設的綜合性博物館。成立于2000年,2002年10月建成向校內外及社會大眾開放,2012年進行整體改建?,F(xiàn)設有校史、歷史文物、甘肅彩陶文化、古代書畫藝術、動植物標本、古生物化石與地礦標本等6個基本陳列,館舍面積3300多平方米,現(xiàn)有各類藏品8000余件。</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博物館。</span></p> <h5>博物館前的李蒸雕像</h5><h5>李蒸(1895—1975)字云亭,河北省唐山人,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影響的教育家之一,早年留美,主修鄉(xiāng)村教育,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自30年代起先后出任北平師范大學和西北師范學院院長十余年。1949年后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會兼文教組副組長、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團結委員等職。</h5> <h5>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h5><h5>是西北師范大學創(chuàng)辦最早、實力最強的一所理工學院之一。下設物理系、電子信息工程系和實驗中心三個教學單位。設有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凝聚態(tài)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所、信號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五個研究單位。擁有原子與分子物理博士學位點,物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電路與系統(tǒng)碩士學位點。擁有原子分子物理省級重點學科和應用物理校級重點學科。</h5> <h5>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h5><h5>“勤學敬業(yè),嚴謹求實”一直是該院師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本科教學是該院多年來的工作重點。“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加強能力培養(yǎng)”是該院近年來本科教學形式的明顯特色。</h5> <h5>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h5><h5>在這樣一種優(yōu)良傳統(tǒng)和辦學思想的熏陶和鼓舞下,一批批教師在教學戰(zhàn)線上辛勤耕耘,才使得該院的教學工作多年來一直處于全校的先進行列,為社會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優(yōu)秀的物理教育和科研人才,對甘肅和西北地區(qū)乃至全國的教育事業(yè)和經(jīng)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h5> <h5>校園秋色。</h5> <h5>學術會堂,外貌略顯滄桑。</h5> <h5>教育技術學院</h5><h5>前身為西北師范大學電化教育系,電化教育系于1984年在全國率先招收兩年制電化教育專業(yè)??粕?,1985年經(jīng)教育部審批,增設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本科專業(yè)。2003年9月,經(jīng)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是西部地區(qū)設立的第一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h5> <h5>大學生藝術教育中心。</h5> <h5>學思園</h5><h5>位于逸夫圖書館后方,課外讀書的好場所。</h5> <h5>學思園</h5><h5>學思園臺階側面是呈青綠色的片巖材質地磚,上面立著一座書形的方石,上面鐫刻著《勸學》:“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h5> <h5>學思園的“知學”石。</h5> <h5>學思園的“知學”石。</h5> <h5>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h5><h5>計算機專業(yè)正式創(chuàng)建于1983年,是甘肅省高校最早建立的計算機專業(yè)。1983年學校設立計算中心,1984年成立計算機科學系。2000年由數(shù)學系、計算機科學系、計算中心合并組建數(shù)學與信息科學學院。2012年由計算機科學系、計算中心、網(wǎng)絡教育學院合并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現(xiàn)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物聯(lián)網(wǎng)工程系、公共計算機教學部、甘肅省物聯(lián)網(wǎng)工程研究中心、甘肅省現(xiàn)代遠程教育中心、西北師范大學網(wǎng)絡中心、計算機應用研究所、信息安全研究所、實驗中心。</h5> <h5>校園小憩。</h5> <h5>教學十號樓D</h5><h5>位于校園的西南角,是當年我們的學生宿舍區(qū),現(xiàn)已改為教學區(qū),學生宿舍已整體遷到校外金牛街的藍天公寓。</h5> <h5>教學十號樓A。</h5> <h5>路邊宣傳牌:“凝心聚力 共譜新篇”。</h5> <h5>藝苑</h5><h5>西北師范大學敦煌藝術學院廣場。</h5> <h5>敦煌藝術學院</h5><h5>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成立于2014年5月,是經(jīng)甘肅省教育廳批準,由西北師范大學和敦煌市人民政府共同創(chuàng)辦,實施全日制本科學歷教育的普通高校二級學院。</h5> <h5>敦煌藝術學院</h5><h5>西北師范大學是我國最早從事敦煌學研究和培養(yǎng)敦煌學人才的高校之一,早在上世紀20年代起,著名史學家陳垣就在北平師范大學講授敦煌學知識,出版《敦煌劫余錄》。20世紀3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黃文弼、閻文儒、何樂夫,隴上著名學者馮國瑞,敦煌學家常書鴻等,均曾在我校任教。后有金寶祥、呂斯百、李鼎文、洪毅然、趙逵夫等教授,在史、文、藝術等系開授敦煌學有關課程。</h5> <h5>常書鴻雕像</h5><h5>常書鴻(1904~1994年)滿族,河北省頭田佐人。1932年畢業(yè)于法國里昂國立美術學校,1936年畢業(yè)于法國巴黎高等美術??茖W校。歷任北平藝專教授,國立藝專校務委員、造型部主任、教授,教育部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1943年任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1949年后歷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h5> <h5>美術學院</h5><h5>1949年11月,學校為適應國家藝術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將原三年制的勞作專修科,改建為四年制的藝術系,當時是我國師范院校中最早設立美術專業(yè)的五所院校之一,首任系主任由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家呂斯百先生擔任。1996年,學校在原美術系和音樂系的基礎上,合并成立了西北師范大學敦煌藝術學院。2006年1月,成立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h5> <h5>美術學院</h5><h5>學院現(xiàn)設有美術學系、藝術設計系、基礎教學部、實踐教學部、敦煌藝術研究中心、圖書資料管理中心等內設機構,有美術教育、中國畫、油畫、版畫、視覺傳達設計、環(huán)境藝術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等多個本科專業(yè)方向,具有藝術學、美術學兩個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h5> <h5>美術學院</h5><h5>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是教育部設立的十一所體育與藝術師資培養(yǎng)培訓基地之一,在2002年中國大學藝術學科總排名中名列第19位,在師范院校中名列第4位。</h5> <h5>美術學院</h5><h5>70多年來,先后有呂斯百、常書鴻、洪毅然、劉文清、韓天眷、汪岳云、黃胄、陳興華、張階平、楊鳴山,陡劍岷等多位藝術大師在這里辛勤耕耘,為學院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優(yōu)良的辦學傳統(tǒng),為甘肅乃至西北和全國的美術教育事業(yè)做出了一定貢獻。</h5> <h5>美術學院</h5><h5>學院擁有一支教學經(jīng)驗豐富、專業(yè)基礎扎實、整體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h5> <h5>美術學院</h5><h5>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前身是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勞作專修科,設立于1939年,現(xiàn)為西北師范大學所設18個學院之一。</h5> <h5>美術學院</h5><h5>近年來,學院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之余,完成了大量的科研與創(chuàng)作工作,出版專著和教材,發(fā)表論文,在國內外各種學術期刊發(fā)表作品和各類展覽展出美術作品千余件,上百件美術作品獲得省級以上獎勵。</h5> <h5>學生工作發(fā)展研究中心</h5><h5>正在舉行“今聲有你”——校園歌手大賽。</h5> <h5>學生工作發(fā)現(xiàn)研究中心</h5><h5>正在舉行“今聲有你”——校園歌手大賽。</h5> <h5>清真食堂</h5><h5>好親切!四年來我就餐的地方。</h5> <h5>清真食堂</h5><h5>位置未變,模樣已改。</h5> <h5>學生浴室。</h5> <h5>留學生公寓</h5><h5>學校與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土耳其法蒂赫大學、土耳其埃爾吉耶斯大學、日本福岡國際大學、摩爾多瓦自由國際大學、摩爾多瓦國立大學、韓國高麗大學、蘇丹喀土穆大學、白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等海外院校建立本科學生互換交流、教師教學科研成果交流等聯(lián)系。</h5> <h5>專家樓</h5><h5>由原西北師大副校長馬競先(雪祁)題寫。馬競先(1911~1997),1971年起在甘肅師范大學工作,曾任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h5> <h5>家屬樓。</h5> <h5>西門</h5><h5>進入西門的東西走向的道路兩側,一些學院已經(jīng)搬往新校區(qū),但建筑前的門牌,仍在默默地告訴人們,這里曾經(jīng)是它們創(chuàng)造輝煌的場所。</h5> <h5>告別母校</h5><h5>發(fā)端京師,扎根西北。117年,一路走來,永遠的安寧東路967號,永遠牢記:“知術欲圓,行旨須直”的校訓。</h5> <h5>歷史老照片</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7年11月21日,《人民日報》發(fā)表《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并配發(fā)社論《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揭開了因文革而中斷十一年之久的高考的序幕。</span></p> <h5>1981年春夏之交,上大學三年級時歷史系全班到炳靈寺游覽,右前方是本人。</h5> <h5>畢業(yè)實習期間,在某中學實習講課。內容:“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h5> <h5>西北師大歷史系八二屆(春班)畢業(yè)照(我在第四排左三)。</h5> <h5>西北師范大學位置圖</h5><h5>西北師范大學位于蘭州市安寧區(qū)安寧東路967號,北依北山,南臨黃河,環(huán)境優(yōu)雅,風景如畫,莘莘學子負笈求學的理想之地。</h5><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 恢復高考,圓夢大學</p><h5> 1977年,因在文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復,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擯棄“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的“工農(nóng)兵大學生”入學方法,改以“統(tǒng)一考試、擇優(yōu)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當年的10月21號,中國各大媒體公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將于一個月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在鄧小平的關懷下,高考破例為大齡知識青年開了綠燈。招生文件特別規(guī)定:“對實踐經(jīng)驗比較豐富并鉆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年齡可放寬到30歲,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兩屆高中畢業(yè)生)?!睘椤袄先龑谩遍_了綠燈。</h5><h5> 當時的我,年屆而立,在蘭州市一家區(qū)級文化館任美術干部。1966屆高中畢業(yè),“老三屆”中的老大哥,下鄉(xiāng)返城、參加工作、結婚生子,孩子只有三歲多,拖家?guī)Э?。聽到這個消息,很是興奮。考還是不考?內心反復斗爭。單位領導的態(tài)度是不反對,但不能耽誤工作,也不專門給復習時間。</h5><h5> 上大學,一直是我的一大心愿。早在1966年夏,高中畢業(yè),躊躇滿志,準備填報志愿,報考大學。沒想到,一個“五·一六通知”吹響了文革號角,開始了十年噩夢……大學夢失之交臂。怕考上了孩子無人照看,家務重擔全都壓在妻的身上;又怕考不上面子掛不住,旁人笑話。</h5><h5> 關鍵時刻,是妻力挺,全力支持,表示家庭困難一定會克服。寬慰我說,考上了更好,上個臺階;考不上還在原單位工作,有飯碗,面子算什么???</h5><h5> 決心已下,時間緊迫,找資料,重溫學業(yè)。工作不能耽誤,家務還得照顧。雖然撂下課本已有十余年,畢竟都是學過的內容,復習起來也不太吃力。一個多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h5><h5> 考試時間是1977年12月2、3日。我被分在蘭石廠子弟中學考場??荚囀歉魇∶},老師黑板手抄題。第一天,考生眾多,場面壯觀,人多可以用“烏泱烏泱”來形容。我的內心很淡定、很自信:我是受過12年完整教育學的“高六六屆”,人群里和我一樣的不會太多。2日上午考政治,考生坐滿了考場,到了下午考數(shù)學,教室里剩下的不考生就不到一半了。我因坐在最后,向監(jiān)考老師申請坐到前面空位,看黑板更清楚,并得到了允許。數(shù)學考題讓我興奮,內容都在復習范圍之內。如魚得水,一氣呵成,一旁的監(jiān)考老師投以贊許的目光。3日上午考語文,下午考史地/理化。 </h5><h5> 最終我的成績是:語文78、數(shù)學98、政治85、史地90,總分:351,平均:87.75。也算提現(xiàn)了我實力和水平,錄取有望。數(shù)學丟的2分,有點兒冤,不是做錯了,而是一題差一步?jīng)]做完。當年全國報考人數(shù)是570萬,錄取人數(shù)為27萬,錄取率僅為4 .7 %,29:1。我有幸成為這4.7%中的一份子。雖然成績不錯,但因年齡偏大,沒有錄取到我心儀的學校和專業(yè)(重點大學的國際關系專業(yè)),而被西北師大歷史系錄取,一個我填報志愿位于最末位的學校和專業(yè)。考慮到已過而立之年,這是人生最后一次機會,能有這樣的結果,也算是差強人意。后來得知,許多大齡高分考生都和我一樣,大多被分配到師范院校、普通院校。</h5><h5> 1978年03月,恢復高考首屆大學生開學的日子。也由此開始了和大學的“親密接觸”。歷史系全班錄取了50人,后來擴招,又錄取14名“走讀生”。64人,我以351分名列第二(第一名352分)。同學來自五湖四海,來源復雜,工作生活閱歷相去甚遠,年齡相差懸殊,小的17歲,大的31歲,實屬罕見。當年的政策,凡有五年工齡者,可帶工資上學。我已工作八年,帶著43.16元的工資,完成了學業(yè)。八人一個宿舍,很是擁擠。每天都是宿舍、教室、圖書館、食堂,四點一線,只能在周六回家。</h5><h5> 大學的學習環(huán)境和中學完全不同。這里是知識的海洋,有知識淵博的教授教誨,有浩瀚的圖書資料,能使大學生接觸廣博的知識,培養(yǎng)必要的專業(yè)技能,學習與人處事的方法。</h5><h5> 大學有教書育人的良師。這里聚集著眾多學者和專家,他們精通本專業(yè)的基礎理論,了解最新的學術成果,具有豐富的科研實踐經(jīng)驗,熟悉教育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在這些良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可以系統(tǒng)準確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識。同時,通過耳濡目染還能從這些良師那里學到做人的道理,培養(yǎng)良好的學風,接受人格的熏陶。</h5><h5> 讀大學能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和學到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大學教育,是教我們“如何思考”的。至于“思考什么”并不是重點。所謂的思考,就是對人間事物和流行道理,抱持一種質疑與探究的態(tài)度,并推展出屬于自己的結論,而并不僅僅依賴外界給定我們的現(xiàn)成答案。這或許也是讀過大學與不讀大學之間的一種區(qū)別。在精神層面,良好的大學教育,有助于個人三觀的正確固化,有助于個人人格的完善,使我們有機會走向更覺醒、更明辨事理、更自在、更充實人生的道路,也就是走向更幸福的人生之路。</h5><h5> 1982年元月,完成了四年的學業(yè),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大學生面臨畢業(yè)分配。那時我即將35歲,步入中年。當年的大學畢業(yè)生可是“香餑餑”,炙手可熱,各單位都搶著要。年齡大的、帶工資上學的原則上是“哪來哪去”。我沒回原單位,被分配到省教育廳,從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直到退休……</h5><h5> 此生最感到自豪的是:1954~1960年小學,1960~1966年中學,1978~1982年大學。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4年=16年,受到了完整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一天都沒少,雖然中途因WG中斷了12年。</h5><h5> 四年大學生活,也有無法彌補的遺憾,因經(jīng)濟條件差,竟沒有在師大校園里留下一張照片,再去拍照,已是數(shù)十年后的事了。</h5><h5> 感慨:西北師大源于北京師大,抗戰(zhàn)時遷到蘭州;我所就讀的中學蘭州西北中學也是抗戰(zhàn)時從北京內遷蘭州;我出生在北京,故鄉(xiāng)是北京,陰差陽錯,也落戶蘭州。北京、蘭州,蘭州、北京,“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lt;/h5><h5> 人生的道路很漫長,關鍵就幾步。慶幸在關鍵時刻我做出了正確的抉擇。高考改變了個人命運,也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上大學,是我人生的轉折點,完整了我的人生歷經(jīng),社會地位、生活質量都得以提高。也想到了我的不少同齡人,才華出眾,卻因各種原故,沒能參加高考,失去了一次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令人扼腕嘆息。比起他們,我是幸運兒。感謝恢復高考政策的決策者;家有賢妻,相夫教子,含辛茹苦,默默奉獻。衷心感謝妻的鼎力相助,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使我完成了學業(yè);感恩母校西北師范大學的哺育之恩!</h5><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h5>謝謝觀賞!</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