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3~14日,在射陽縣城的射陽大酒店,曾經(jīng)的同學們在相識相知50年后再一次相聚。</p><p class="ql-block"> 聚會中大家把酒言歡,有詩歌朗誦,有歌舞助興,有相互間的交流,也有相互間的諄諄囑托。身在遠方,無法參加聚會的老師同學們遠程參與,線上線下,有祝福,有賀詞,有詩歌,也有視頻互動。</p><p class="ql-block"> 所有這一切,都是緣于50年前的首次相識,以及持續(xù)3年的朝夕相處。</p><p class="ql-block"> 也因此,這一次相聚,毫無疑問地再次打開了同學們塵封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 新醫(yī)班之于我們,有幸福,有歡笑,也有痛苦。它在我們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烙印,它是我們的共同記憶。</p><p class="ql-block"> 新醫(yī)班,又稱紅醫(yī)班。在普通縣中學的校園內有一個從事醫(yī)療衛(wèi)生專業(yè)的醫(yī)學班,這是射陽縣(也許全國)有史以來(元朝),700多年的歷史上,是第一屆,也是唯一的一屆。</p> <p class="ql-block">曾經(jīng)就讀的射陽縣中學現(xiàn)已面目全非,它的形象只存在于記憶中。圖為在原址新建的校園(門樓及教學樓),現(xiàn)變更為射陽縣高級中學</p> <p class="ql-block"> 新醫(yī)班于公元1971年2月創(chuàng)辦并開學,1973年12月24日畢(結)業(yè),學制3年,共分新醫(yī)一班和新醫(yī)二班,有學生93人。</p> <p class="ql-block">這是新醫(yī)班結業(yè)照,拍攝于1973年12月24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醫(yī)班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在文革中,新醫(yī)班的前身一射陽縣衛(wèi)生學校解體。醫(yī)療資源本就貧乏的射陽縣,近百萬的農村人口與全國的廣大農村一樣,更加缺醫(yī)少藥。怎么辦?在歷經(jīng)多年后,射陽縣的地方政府響應領袖毛澤東主席的號召(6.26指示),根據(jù)當?shù)貙嶋H狀況,決定為農村培養(yǎng)醫(yī)療衛(wèi)生人員,后稱“赤腳醫(yī)生",當時的宗旨是,(公)社來(公)社去,(生產)隊來(生產)隊去。</p> <p class="ql-block">本組圖片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宣傳畫,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同學們當時所在的那個年代和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 學員分別來自縣域范圍內的17個農業(yè)公社,射海、海洋、洋河3個漁業(yè)公社及射陽鹽場。根據(jù)縣政府分配的名額,從應屆初中畢業(yè)生中選拔。另有臨海農場代培的10位學員</p> <p class="ql-block">本組圖片為新醫(yī)班入學時的學生情況登記表(二班)</p> <p class="ql-block"> 赤腳醫(yī)生,是中國衛(wèi)生史上的一個特殊產物,它的出現(xiàn)對解決或緩解當時廣大農村地區(qū)缺醫(yī)少藥的問題,曾作出積極貢獻。在全國的數(shù)量,一度達到150多萬。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不再使用“赤腳醫(yī)生”名稱,鞏固發(fā)展鄉(xiāng)村醫(yī)生隊伍》一文,到此“赤腳醫(yī)生”逐漸消失。根據(jù)2004年1月1日起實行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從業(yè)管理條例》,鄉(xiāng)村醫(yī)生經(jīng)過相應的注冊及培訓考試后,以正式的名義執(zhí)照開業(yè)。赤腳醫(yī)生的歷史從此結束。</p> <p class="ql-block">圖為1974年6月26日,為紀念毛澤東主席“6.26”指示發(fā)表9周年,國家郵電部發(fā)行的一套《赤腳醫(yī)生》特種郵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我們新醫(yī)班的全體學生,正是赤腳醫(yī)生隊伍的一分子。三年的寒窗苦讀,換來的是一張結業(yè)證書,各自又回到了原來出發(fā)的地方,沒有編制,沒有工資,大家在迷茫中前行。因此,可以說,我們是歷史的見證人,我們是歷史的踐行者。</p> <p class="ql-block">此為射陽縣中學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3年12月23日為新</span>醫(yī)班同學頒發(fā)的結業(yè)證書。</p> <p class="ql-block">此為學業(yè)結束時部分師生的合影,拍攝于1973年</p> <p class="ql-block">拍攝于1972年,實習小組醫(yī)院實習結束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醫(yī)班倉促創(chuàng)辦。同學們到校后老師尚未到齊,亦無完整的教學計劃,甚至沒有教材。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老師同學們共同努力,邊學習邊探索。從一根針(針灸),一把草(草藥)開始,從自制教材開始,通過3年的理論學習和多次的醫(yī)院見習,實習,同學們掌握了扎實的系統(tǒng)的醫(yī)學理論知識,并具有了一定的臨床實踐能力。</p> <p class="ql-block">本組圖片為當時學生們手工刻寫印制的學習課本(講義)。硬筆字較好的陳昌余,張以堂等同學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p> <p class="ql-block">此為學習中的教材,數(shù)量有限,同學們無法人手一冊。因此,只能依教材人工刻印上述講義。</p> <p class="ql-block">此為1972年學習就讀期間,在醫(yī)院實習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煙揮不去,</p><p class="ql-block"> 不堪回首魂亦牽。</p><p class="ql-block"> 我們全體新醫(yī)人,雖歷經(jīng)滄桑,但砥礪前行。50年來,有人始終奮斗在衛(wèi)生戰(zhàn)線,用當年學到及其后不斷學習的醫(yī)學知識懸壺濟世,為每一個病人服務;也有人參軍,從政,經(jīng)商;有人在基層,有人在機關??傊?,在不同行業(yè)不同崗位上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貢獻,在磨難中成長,在奮斗中進步。</p><p class="ql-block"> 幾十年來,雖然人各一方,天南地北,但是大家不忘初心。始終認為新醫(yī)班是我們走向社會的起點,是人生初始階段的重要經(jīng)歷,有眾多的美好瞬間值得回憶。</p> <p class="ql-block">此為唐義同學執(zhí)筆書寫的《新醫(yī)人賦》,概述了同學們在校學習及畢業(yè)后的工作狀況和心路歷程</p> <p class="ql-block">圖為2021年3月14日,新醫(yī)班部分同學及其愛人,在相知相識50年(新醫(yī)班開學)聚會時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同學們在學校,不但系統(tǒng)地學習了醫(yī)學知識,也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保有一顆仁愛之心,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有各位老師的辛勤傳授,諄諄教誨。</p> <p class="ql-block">圖為恩師合影照,左起分別為劉訓宏老師,張宏吉老師,王祖堂老師,萬寶瑜老師,臧玉鉅老師。拍攝于新醫(yī)班同學40年聚會,時間<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3年12月,地點合德鎮(zhèn)</span></p> <p class="ql-block">萬寶瑜老師近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新醫(yī)班始終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畢業(yè)后多次聚會,大家開懷暢飲,交流心得,暢談人生。</p> <p class="ql-block">此視頻是相識相知50年聚會上,同學陳昌余及王定成的講話</p> <p class="ql-block">《春之約》系時廣忠同學抒發(fā)心聲,為同學們相知相識50周年而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畢業(yè)20周年一、二班合影照,拍攝于1993年12月鹽城</p> <p class="ql-block">畢業(yè)20周年時的新醫(yī)一班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畢業(yè)30周年合影照,2003年12月拍攝于合德鎮(zhèn)</p> <p class="ql-block">畢業(yè)40周年合影照,拍攝于2013年12月合德鎮(zhèn)</p> <p class="ql-block">相知相識50年聚會時的合影照。拍攝于2021年3月合德鎮(zhèn)</p> <p class="ql-block">孫志榮同學在聚會活動上講話</p> <p class="ql-block">樊杰同學在聚會上宣讀劉訓宏老師在外地發(fā)來的熱情洋溢的賀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倪慧同學為同學聚會作詩一首</p><p class="ql-block"> 沁 園 春 </p><p class="ql-block"> 賀新醫(yī)班相識相知五十年同學聚會</p><p class="ql-block"> 遙想當年,柳色青青,走進學堂。記蘆花飛雪,灘涂立鶴,湯頭識草,金石除殃。醫(yī)術紛呈,中西結合,救死扶傷擔責當。仁心佩,念蒹葭采采,物阜民康。</p><p class="ql-block"> 同窗鷗鷺凌霜。日月轉、朱簾織錦章。幸云霞縈繞,青梅煮酒,瑤琴回蕩,紅葉凝香。春去春回,萍分萍聚,雨霽斜陽氣韻昂。君知否?愿韶華莫負,地久天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50年風云變幻。從懵懂少年,到白衣天使,從少男少女到為人父母,現(xiàn)在各自退休,安享晚年,成了爺爺奶奶。</p><p class="ql-block"> 下面為收集到的部分同學的照片和影像,不分一班二班,排名不分先后。但愿每位同學的形象永駐各位心中,留住青春,留住美好。</p> <p class="ql-block">同學孫志榮及妻子</p> <p class="ql-block">同學樊杰與妻子及妻妹</p> <p class="ql-block">同學王定成與妻子</p> <p class="ql-block">唐玉民同學</p> <p class="ql-block">王正安同學</p> <p class="ql-block">陳昌余同學</p> <p class="ql-block">與妻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學章潔明</p> <p class="ql-block">同學倪慧</p> <p class="ql-block">戴建生同學,拍攝于1973年,新醫(yī)班結業(yè)照</p> <p class="ql-block">戴建生與妻子</p> <p class="ql-block">楊如民(左)與唐義同學</p> <p class="ql-block">時廣忠同學</p> <p class="ql-block">谷慶同學</p> <p class="ql-block">李順清同學</p> <p class="ql-block">孫德選同學</p> <p class="ql-block">王選明同學</p> <p class="ql-block">同學陳向榮與陳昌余</p> <p class="ql-block">同學袁茂江及張以堂</p> <p class="ql-block">李萬波與章潔明</p> <p class="ql-block">王美華與陳素芳</p> <p class="ql-block">韓鳳與張以堂</p> <p class="ql-block">皋錫美(右2)與孫志榮,李萬波及戴建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孫德選與王美華</p> <p class="ql-block">王兆標(左)與陳向榮</p> <p class="ql-block">孫志榮與朱明</p> <p class="ql-block">楊發(fā)成及張以堂同學</p> <p class="ql-block">劉淑玲同學(病故)</p> <p class="ql-block">陸體兵同學(故去)</p> <p class="ql-block">截止2020年12月,曾經(jīng)的同學因病因故離去的計14名,他們是陳必翠、陳翠蘭、劉定忠、劉淑林、陸體兵、喬中群、王一江、陳愛清、李德彩、陳月紅、徐德明、陳昌用、王家英、陳志華。愿他們在天堂安好!</p> <p class="ql-block">蔡順寶同學</p> <p class="ql-block">袁茂江(后)與王美華,陳素芳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學李萬波,曹志標,拍攝于1972年</p> <p class="ql-block">唐義同學</p> <p class="ql-block">同學王玲</p> <p class="ql-block">同學伊慧方與妻子</p> <p class="ql-block">同學楊健</p> <p class="ql-block">同學楊健(左2),王美華(右1)及同學愛人</p> <p class="ql-block">同學王汝蘭</p> <p class="ql-block">同學伊慧方,卞成生,時廣忠</p> <p class="ql-block">同學王定成,章潔明,曹志標</p> <p class="ql-block">同學吳朝龍</p> <p class="ql-block">同學吳朝龍,朱明,張以堂</p> <p class="ql-block">同學張桂林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同學朱明與劉洋</p> <p class="ql-block">同學王林</p> <p class="ql-block">同學陳素芳,張桂林及徐秀</p> <p class="ql-block">同學伊慧方,卞成生及時廣忠</p> <p class="ql-block">相識是緣,相聚是福。</p><p class="ql-block">愿同學們不忘初心,情誼永存;</p><p class="ql-block">愿同學們身體康健,闔家幸福;</p><p class="ql-block">愿同學們永遠開心,快樂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撰稿,編輯:戴建生</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初稿</p><p class="ql-block">影像資料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撰稿人收藏并保存,部分為</span>同學們提供,在此表示感謝。</p><p class="ql-block">希望老師及同學們提供不同時期的個人及相關照片或史料,以便充實補充。</p><p class="ql-block">希望老師及同學們對本文檔的不當之處提出修改意見,以便更加完善。</p><p class="ql-block">老師及同學們如有什么建議或設想,也請與本人溝通交流,以期更加完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別致謝孫志榮等居住在射陽縣城的同學們,是你們的發(fā)起、策劃、組織,使本次聚會園滿成功!</p><p class="ql-block">特別致謝陳昌余,唐義等同學所提供的早期的珍貴影像及文檔資料!</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19gv6vje?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重回軍營</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27gwmb0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相隔30年的聚會</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