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留學二三事 <p class="ql-block"> 提起我的留學往事,至今過去將近五十年的時間了。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經(jīng)歷漸漸淡忘了,但有些往事卻沉淀下來印在腦海里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三年初,根據(jù)中國和阿爾巴尼亞兩國軍隊簽署的互換留學生協(xié)議,我們在南京解放軍外國語學校(現(xiàn)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學習阿爾巴尼亞語的十二名學員于當年三月被派往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大學歷史語言系留學,領隊是國防部外事局的馬樹貴老師。</p><p class="ql-block"> 阿爾巴尼亞語是一門獨立的語種,也是一門比較難掌握的語言,在其文字和口語里時不時夾雜一些外來詞匯,要想了解這些外來詞還需要多少懂一些俄語、英語等單詞,好在我讀中學時學過俄語,對我的發(fā)音和讀單詞起到了一定幫助作用。當時學習阿語的人不多,連一本標準的漢阿語工具書都沒有,所以對我們這些初來乍到的學生來說,沒有字典學起來就比較費勁,有些疑難的字句往往還要借助查閱俄語和英語字典來理解。我們的授課老師又一句中文都不懂,課堂上倒逼著學生用阿語思維方式分析、理解和敘述,有些單詞全靠反復揣摩才能逐漸加深理解。不過當年的環(huán)境對我們的學習很有幫助。因我們和阿國同學同住同吃同學習,每天接觸交流自然促進語言的提高,尤其在口語和聽力方面,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請教阿國同學,他們都會主動熱情地過來幫助我們,不厭其煩糾正我們的發(fā)音直到正確為止。</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半年的緊張學習,七月學校陸續(xù)開始放暑假,阿軍方計劃安排我們班去都拉斯海濱軍官之家休假。這時我接到我駐阿使館武官處的通知,讓我和班里另一個同學常謙做好準備,陪同即將訪阿的解放軍八一足球隊。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我不知所措,剛到阿國僅半年時間,雖說我們在國內(nèi)有一年的學習基礎,但要達到翻譯要求畢竟還差很遠,不免心中沒底。</p><p class="ql-block"> 八一足球隊當時是國內(nèi)一支較強的足球勁旅,代表隊的領隊和副領隊由八一體工大隊的劉大隊長和政委率隊,隊員都是球隊的主力隊員。阿爾巴尼亞軍方對此友好訪問給予高規(guī)格接待,部長會議副主席會見全體隊員并合影留念,國防部官員全程陪同,除安排在地拉那和外地的友誼賽外還參觀游覽其他幾個城市: 都拉斯、愛爾巴桑、吉諾卡斯特等地。而我除地拉那外其他城市都沒去過,所以行前我盡量找時間翻看文字材料為翻譯做準備,但是對一些景點的歷史背景還是不甚了解,翻譯起來仍感到力不從心。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記得第一次翻譯時,因一個單詞的不懂而影響整句的理解造成翻譯卡殼,一時間鬧得滿臉通紅,翻譯的句子前言不搭后語,好在當時講解人得知我是新來的學生,便放慢了語速,慢慢地用簡單易懂的句子解釋,才讓我一點一點把緊張的心情放松下來,在大部分聽懂后再翻譯成中文。經(jīng)過幾場翻譯下來,邊實踐邊總結(jié),我心里多少有了些自信,翻譯時不那么緊張了。精神放松聽懂得就多,翻譯起來就更加自如。此外翻譯時,我盡量學著老翻譯的做法做速記,把幾個關鍵詞記下了來,這樣把腦子里記得和筆記串起來翻譯的內(nèi)容就更多更完整。在參觀和訪問中,我還要不斷地把中文翻譯成阿文,因所學的單詞數(shù)量有限,有些單詞一時想不起來只好用其它同義詞替代,雖然把意思翻譯過去了,但因句子的真實意思表達不準確而大打折扣。半個月的訪問,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使我的翻譯水平從零點提高到一個高度。當然這只是我漫長工作生涯的第一步,距離要求仍需要不斷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四年暑期,我們是在參加義務勞動中度過的。當年,阿爾巴尼亞人民在其勞動黨的號召下,包括大學生在內(nèi)的全體國民每年都要參加一段時間的義務勞動,支援國家經(jīng)濟建設。當時,我們同大學同學一起承擔修建一條從首都地拉那通往阿南部城市科爾察的鐵路,距離大概一百多公里。雖然距離不長,但鐵路沿線要穿越崇山峻嶺和許多不知名的河流,那里人煙稀少,生活條件極其簡陋。當時,阿國經(jīng)濟仍處在困難狀態(tài),施工機械化設備很少,大部分還是靠人抬肩扛。我們每天吃住在工地,清晨出工直到傍晚收工,整天風里來雨里去挖石墊土修筑路基,安裝枕木鋪設鐵軌。繁重的體力勞動對我們來說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好在大家齊心協(xié)力,克服種種困難,體現(xiàn)出中國青年吃苦耐勞的精神,最終和阿國同學一起按時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了建設任務。勞動期間,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劉振華驅(qū)車從希臘雅典赴阿國途中專程代表使館看望了參加勞動的中國留學生,鼓勵大家珍惜這次勞動機會鍛煉自己,為中阿兩國友誼做貢獻。</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夏天,結(jié)束了近兩年半的學習時光,我們軍隊留學生迎來了畢業(yè)時刻。在我們即將啟程回國時,國內(nèi)指示班里三名分配到海軍的同學,直接前往阿爾巴尼亞海軍基地擔任正在潛艇大修的翻譯工作。真可謂前腳邁出校門,后腳踏入職場,用現(xiàn)在流行的一個詞形容就是"無縫對接"。其他同學則按原計劃乘坐中國民航剛開通的北京——地拉那航班回國?;貒蠼?jīng)過短暫休假,我們陸續(xù)分配到陸軍和空軍,其中我和另外四名同學分配到空軍滄州航校,準備參加即將來華培訓的阿國殲——6飛行員的改裝任務。當年,組織的安排就是我們的志愿,組織把你放到那里你在那里踏踏實實地工作。直到一九八零年,我調(diào)到北京空軍研究所,才開啟了另一段與往不同的工作經(jīng)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