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蘇軾無疑是最負盛名的一代文豪、藝林泰斗之一。他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文學家和畫家,而且是一位冠蓋千載的書法藝術大師。著名的《黃州寒食詩帖》即是蘇書藝術中的燦燦精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寒食詩帖》可謂蘇軾于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出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通篇書法起伏跌宕,氣勢奔放,光彩照人。蘇軾選在“寒食節(jié)”這天寫下這樣一紙詩帖,想來是有其深刻寓意的。當其時,他的心情肯定不佳,甚至是非常酸澀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蘇軾撰詩并書丹的《寒食詩帖》,墨跡素箋本,橫3.42米,縱1.89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寒食詩帖》雖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即蘇軾被貶謫黃州的第三年,時年蘇軾四十八歲。而蘇軾的被貶黃州,又是和北宋歷史上一件著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分不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公元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為參政知事(相當于副宰相一職),開始了歷史上有名的變法運動。但變法開始,就遭到了韓琦、歐陽修等元老重臣的反對。朝廷里很快形成了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亦即新黨和以司馬光為首的變法反對派,是為舊黨。就這樣,面對著改革問題,朝廷出現(xiàn)了兩黨相爭的局面。由于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和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勢不兩立,開始時蘇軾反對變法,受到了新黨的排斥;后來舊黨上臺,他又不同意全盤否定新法,遭到了舊黨的戒備;而后新黨把舊黨打下去時,而他由于態(tài)度不明確,始終被兩面所排擠。新黨、舊黨都視蘇軾為眼中釘、肉中刺,自然欲除之而后快。于是,“烏臺詩案”因一份“謝恩表”引發(fā)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元豐三年( 1080 ),蘇軾被調(diào)任為湖州太守。照例寫了一份“謝恩表”,刊行在“邸報”上。他表上寫的是:“您知道我很愚昧,又不能適應形勢,難以追隨那些新進的權貴;但又看到雖年老,卻不愛生事,就派我去管管小民……”這“新進”、“生事”就讓人聽出了弦外之音。誰是“新進”?誰“生事”?惹起了人們對新黨的嘲笑,也引起一些“對號入座”者的不滿。御史大夫舒直趁機向皇上奏了一本,說“蘇軾的謝恩表譏諷時事,搞得朝野轟動,爭相傳誦。蘇軾包藏禍心,怨望皇上,應口譏謗,訕瀆謾罵而沒有人臣之節(jié),萬死也不足以謝圣上。”他還從蘇軾寫的詩文中找出60多條詞句作為材料,證實蘇軾不滿朝廷,“訕上罵下”。比如說:“陛下發(fā)青苗錢,本來是接濟貧民,蘇軾卻說‘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教群吏學法令,蘇軾卻說‘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推行鹽法,蘇軾卻說‘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庇分胸├疃ㄒ采媳?,列舉了4點蘇軾該殺的理由。一時間,此事鬧得沸沸揚揚。案子由御史臺審理。當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就被人從湖州抓回京城,關進了御史臺監(jiān)獄。因為御史臺常植柏樹,柏樹又常常是烏鴉的棲息地,所以,人們常稱御史臺為“烏臺”。蘇軾因詩獲罪是由御史臺一手操辦的,所以此案就被稱為“烏臺詩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起初,蘇軾只承認一些詩句反映了民間疾苦,并無怨謗之心。但經(jīng)不住輪番的審訊、折磨,只得違心地承認有罪,并寫了“供詞”。例如《山村絕句》:“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本和“鹽法”無半點瓜葛,可“供詞”上卻說:“此詩意言山中之人饑貧無食,雖老猶自采蕨充饑,時鹽法峻急,僻遠之人無鹽食用,動經(jīng)數(shù)月……以饑鹽法太急也。”如此這般,簡直生拉硬扯,給自己無線上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蘇軾在文字羅網(wǎng)中作無奈地掙扎,只等著御史臺把罪狀和供詞編織就緒,待皇帝批準后殺頭了。但值得慶幸的是,蘇軾最終躲過了這場大難!據(jù)說有這樣幾方面的因素:一個原因是神宗本來不打算殺他,待看到蘇軾在獄中寫的詩時,更動了慈悲之心。這首詩是這樣寫的:“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昧自忘身。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另一個原因是,太皇太后曹氏的一條遺囑,救了蘇軾的命。據(jù)說,曹氏病危,神宗皇帝去看她,她說:“當年仁宗皇帝策試舉人回來,見到蘇軾兩兄弟的文章,很高興地對我說:我為子孫得到了兩個相才。如今不但沒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獄論死。蘇軾無非是作了幾首小詩,發(fā)了一點牢騷罷了,這是文人的習性,若是抓到了一點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羅織成罪,何以對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對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殺大臣的祖訓?”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朝臣的救援。據(jù)說,從蘇軾被捕之日起,救援的奏章、信函便如雪片般飛來。張安道在南京上疏,府官不敢接,他就派兒子持至東京開封登聞鼓院投進;王安石的女婿上書,揚言要在皇帝實錄上記下神宗不能“容才”;蘇軾的弟弟蘇轍則愿用自己的官職和薪水為哥哥抵罪。這些都促使神宗決心不殺蘇軾。其結果是,蘇軾被調(diào)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據(jù)說,蘇軾邁出監(jiān)獄門檻時,感慨萬千,揮筆寫道:“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公元1084年,宋神宗決定起用蘇軾,將他調(diào)入汝州。途經(jīng)南京時,他特意去看望了罷相在家的王安石,并安慰王安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王安石被蘇軾寬廣的情懷深深感染了。宋神宗死后,宋哲宗繼位,大權掌握在守舊派司馬光等人手里。他們想拉攏蘇軾,便升他為翰林學士。然蘇軾又不同意將新法全部廢掉,與司馬光當面爭吵起來。不久,蘇軾遭到了“自己人”的排擠,被貶到杭州任地方官。蘇軾到杭州后,筑堤植柳修湖,為當?shù)匕傩张艖n解難。如今,蘇堤已是垂柳成蔭,煙霧朦朧。凡游西湖者,無不對這位偉大的詩人充滿敬意!1094年,變法派占了上風,又將蘇軾貶到偏僻的廣東惠州,最后將蘇軾貶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島儋州。1100年,新皇帝宋徽宗登基,蘇軾被赦免。第二年,在北歸的路上,蘇軾在江蘇常州病逝,終年65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