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我的401 我的11室

吳筑清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做<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個美篇,是為了留住401在我心中的那些記憶,雖然我只是11室的一名普通工作者,做的也是很局部的工作;雖然文中講的都是瑣瑣碎碎的小事;雖然由于年代久遠(yuǎn),會有一些事情記得有誤,但那都是我對那段美好時光的回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 在大學(xué)學(xué)習(xí)六年畢業(yè)了,1966年應(yīng)該走進(jìn)工作單位的大門,但由于文革緣故,<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8年9月,才被分配到401所101室,只在401所工作了三個星期,就和同年分配來的大學(xué)生一起到東北的部隊農(nóng)場接受工農(nóng)兵的再教育。在部隊農(nóng)場呆了一年半,1970年3月回到40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們回到401后和農(nóng)場戰(zhàn)友拍下了這張照片,我的好友邵月明將要調(diào)回家鄉(xiāng)湖南,我們幾個為她送行,這張照片也是我在401的第一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吳筑清 許明霞 張厥英</p><p class="ql-block">后排:邵月明 劉淑清</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到401后,我就沒有再回101室,而是被分配到12室的一個課題組,這個課題組是由12室組建,承擔(dān)117大項目中的一個小項目。</p><p class="ql-block">  在12室參加的項目就是1968年401所決定搞加速器生產(chǎn)核燃料的項目,也就是孫漢城、曹德彰、潘垣、王德育、葉宣化等人提議的“電子環(huán)加速器研究”(簡稱“煙圈”加速器),由于是11月7日宣布成立研究室,因而得名為117室,由王世信任書記,當(dāng)時的成員有:姜恒剛、曹德彰、周文振、葉宣化、顧潤觀、馬中玉、李柷霞等人,研究的各個課題分配在其他研究室,由承擔(dān)的各個研究室組織人員參加。</p><p class="ql-block"> 1970年至1973年期間,我們12室先后有好多人參加了117項目的研究,比如參加研究“煙圈”加速器中的調(diào)制器、電子槍和磁場等項目,我初來乍到,什么也不懂,跟著老同志學(xué)習(xí),覺得很有意思噢!</p><p class="ql-block"> 1971年9月,我和我們組的步順福、李有智以及12室的其他一些同志一起參加了所里組織的百花山拉鏈。</p> <p class="ql-block">  1973年“煙圈”加速器研究項目下馬,<span style="font-size: 18px;">開始研制100MeV強流短脈沖電子直線加速器,</span> 各室將原參加117項目的研究人員調(diào)整后調(diào)入該室,還增加了一些人員,人員最多時達(dá)100人左右。當(dāng)時成立了理論組、電子槍組、磁場組、電源組、微波組、真空組、機(jī)械組、機(jī)加工組和精加工組等。117室由徐義全任書記,由吳鐵龍任室主任。</p><p class="ql-block"> 這一年我們電子槍組里有的人回到12室,有的調(diào)離401,分別前我們拍了合影。</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劉天祥 李德榮 楊德清 陳成杰</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吳筑清 潘齡鶴 楊真媛</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步順福 管革新 王承博 李有智</p><p class="ql-block"> 原本還應(yīng)該有楊天祿,但當(dāng)時他調(diào)到了調(diào)制器組,就沒有參加這次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兩張照片讓我又回到那個值得懷念的歲月。</p><p class="ql-block"> 楊德清是我進(jìn)401后第一個直接帶領(lǐng)我進(jìn)行科研的小老師,跟他一起工作很默契,在他的帶領(lǐng)下我們完成了磁場線圈的三維空間手動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煙圈加速器下馬后,楊德清調(diào)回他的母校云南大學(xué)任教。</p><p class="ql-block"> 劉天祥是我們的開心果,外號叫“稀飯”,他是技藝高超的工人師傅,可以用玻璃管吹出一套精致的真空系統(tǒng),簡直就是藝術(shù)品。我想拜他為師學(xué)習(xí)吹玻璃,哪知手藝沒學(xué)成,還把手和咀燙出了水泡,學(xué)藝到此為止了。這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p><p class="ql-block"> 稀飯還有一技之長,就是放電影,是401的義務(wù)電影放映員。他的媳婦是廣東農(nóng)村的婦女生產(chǎn)隊長,無法調(diào)進(jìn)京,也就無法在北京解決夫妻兩地分居問題,于是稀飯就調(diào)回廣東了,電影放映這一技術(shù)使他在縣城的電影院得到了電影放映員這一職位,可以養(yǎng)家糊口。然而,若干年后卻得到他病逝的噩耗。這兩張照片成了我們對稀飯永遠(yuǎn)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楊真媛是我們的大管家,大家都叫她“楊司令”,當(dāng)年室里有一個互助會,就是參加的人,每個月每人從工資中拿出2元存入互助會,誰遇到困難,或者臨時需要用錢,都可以從互助會里借,但需要做一個還錢計劃,以后逐步還錢,這個互助會就由楊真媛管理,賬目是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 直到現(xiàn)在,我們每次聚會,都是楊司令張羅、組織和結(jié)算,不虧是大管家??!</p><p class="ql-block"> 潘齡鶴是這里唯一一位不是12室的成員,他和我,以及李有智是同一屆的畢業(yè)生。</p><p class="ql-block"> 李德榮和陳成杰在117室人員調(diào)整后回到了12室,這次聚會后,他們和楊德清一樣與我們留在117的人分別了。</p><p class="ql-block"> 王承博、管革新、步順福、李有智、楊真媛和我留在了117,潘齡鶴不久回到了117的電源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約在1974年,401所將117研究室改稱為11室。</p><p class="ql-block"> 研制100MeV直線加速器,第一步是研制作為實驗性的14MeV強流短脈沖電子直線加速器,簡稱“小器”。</p><p class="ql-block"> 這一年,“小器”方案成型并開始研制。</p><p class="ql-block"> 就在這一年,我得了一場大病,一病就是一年半,養(yǎng)病期間實實在在得到了研究室全方位的關(guān)懷,得到了許多同事熱情的幫助。1975年下半年養(yǎng)好身體后,我回到研究所繼續(xù)上班。</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時,“小器”研究初見成效后,需要總體調(diào)試,由于經(jīng)費緊張,建不起像樣的廠房,室里決定自己動手,于是,1976年由全室出力建成了干打壘的廠房。我也參加了這項工程,作為工程負(fù)責(zé)人的姜師傅為了照顧我的身體,分配我管理軌道運送材料的小車的控制電閘,后來又作為電工吳芝瑞的幫手參加配電室的裝配工作。</p><p class="ql-block"> 當(dāng)年,筆桿子周文振的文章《干打壘精神永放光芒》在401廣播站播放后,我們戲稱他的干打壘精神可是在401上空飄揚噢!</p><p class="ql-block"> “小器”研制過程中,我參加的磁場組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組長是楊文斌,組員有劉桂蘭、張彥霞、呂玉珠、徐秀玲、史鳳珍和我。這個組完成了小器的磁場系統(tǒng)設(shè)計、線圈制作、溫度分布測量等工作,特別是線圈繞制難度很大,我們磁場組在完成任務(wù)過程中成為了一個團(tuán)結(jié)、協(xié)作、生動、活潑的集體,這種友誼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在姜恒剛師傅指導(dǎo)下,在干打壘廠房中繞制線圈,書記徐義全也參加我們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我們用自制的架子繞制的線圈。</p> <p class="ql-block">  1977~1980年 為進(jìn)行14MeV“小器”出束實驗,需要建造正規(guī)抗輻射的廠房,如果按照正?;椖窟M(jìn)行,要報計劃、報預(yù)算,而且需先報部里批準(zhǔn),再報北京市規(guī)劃局,等待時間會很長。由于工程不復(fù)雜,為了趕進(jìn)度,401所決定自己干,于是由11室牽頭施工,所里大力支持,在原基礎(chǔ)上將干打壘拆除,建成了混凝土的廠房,全室每人三天義務(wù)勞動,由侯榮華師傅現(xiàn)場指揮。</p><p class="ql-block"> 1979年“小器”聚束段出束,1980年加速段出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小器”研制部件逐步完成的基礎(chǔ)上,進(jìn)入100MeV的研究,此時要建立實驗室,要進(jìn)行各課題研究,經(jīng)費成了大問題,為了節(jié)省經(jīng)費,徐義全書記親力親為,將被污染的615廠房除污,帶領(lǐng)劉忠孝等人將615改建成辦公室和實驗室,至此,11室才有了自己的“領(lǐng)地”,還為以后的擴(kuò)建留有了余地。</span></p><p class="ql-block"> 1981年完成了“小器”穩(wěn)定性改進(jìn),并驗收結(jié)題,同時完成了100MeV總體方案與各系統(tǒng)方案的設(shè)計。幾個組搬進(jìn)了615,100MeV加速器研制工作全面展開。 </p><p class="ql-block"> 1982年徐義全調(diào)院科技處,王永樂接任書記,后來吳鐵龍退休,楊天祿接任室主任,再后來,王永樂調(diào)走,翟興林就任書記。</p><p class="ql-block"> 徐義全書記是文革時期軍管會的軍代表,軍管會撤走,他就轉(zhuǎn)業(yè)留在了所里,初到11室時,大家因為對軍管會有看法,所以對他也先入為主的有看法,但是通過他在11室的工作,完全改變了大家對他的印象,認(rèn)為他是一位懂專業(yè),敢擔(dān)當(dāng),工作又細(xì)致的好領(lǐng)導(dǎ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從楊文斌參加“小器”改造后,我們磁場組就由馬佑梧來領(lǐng)導(dǎo)了,我們幾個就在馬佑梧的麾下開始了100MeV加速器磁場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在馬佑梧的領(lǐng)導(dǎo)下,我們首先開始了建立磁場測量系統(tǒng)的工作。進(jìn)入八十年代,微機(jī)已經(jīng)開始在我國應(yīng)用。80年代初在我國掀起了第一次計算機(jī)普及高潮,我們也開始學(xué)習(xí)計算機(jī)應(yīng)用技術(shù)了,并且和九室合作為懷化一家單位做了一臺數(shù)控機(jī)床的數(shù)控部分。懷化感謝我們,運來了許多冰糖橙,室里分給全室人員,皆大歡喜噢!</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們磁場組又把當(dāng)時外單位研制的光柵數(shù)字顯示系統(tǒng)應(yīng)用到我們的磁場測量中,和13室金余恒合作研制了計算機(jī)控制的磁場測量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計算機(jī)控制的磁場測量系統(tǒng)??梢栽谌S空間自動測量不同位置磁場數(shù)據(jù)、自動讀取、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并繪制曲線。</p><p class="ql-block"> 1984年401所改名為“中國原子能科學(xué)研究院”。</p><p class="ql-block">  1984年,我們室在圓明園開會,研究100MeV加速器的有關(guān)問題,此時,徐義全已經(jīng)擔(dān)任副院長了,分管電物理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4年底,院里決定100MV加速器下馬,1985年研究室決定各個課題組收尾、結(jié)題并存檔。部分人員調(diào)研探傷加速器及其應(yīng)用,并完成了4MeV探傷加速器方案,開始進(jìn)行探傷加速器的研制。</p><p class="ql-block"> 那時,也已將14MeV“小器”改造成為了輻照加速器,承攬民用輻照服務(w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5年6月我們電子槍組張戈要去讀研究生了,為此,我們拍攝了全組成員最完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們電子槍大組是研究電子槍本體、電子槍電源、磁場聚焦及測量,還有束流診斷等項目,我們這個集體是一個團(tuán)結(jié)的團(tuán)隊,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電子槍組大組長是史秀珍,她也是從12室調(diào)過來的,是一個心地善良、關(guān)心同志,認(rèn)真負(fù)責(zé)的好組長,我從她身上學(xué)到了許多東西,在我后來到新單位工作后,每當(dāng)遇到比如如何對待年輕同志,如何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都會想起她是怎么做的,我也就怎么去做,效果很不錯。</p><p class="ql-block"> 記得在室里組織過一次拔河比賽,我們電子槍組奪得了冠軍,其實不是我們的力氣有多大,而是我們組里有一位體育“健將”張英華,他不僅足球踢的好,還通曉拔河的技術(shù),在他的指導(dǎo)下我們用技術(shù)戰(zhàn)勝了其他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在室工會擔(dān)任了工作,想把大家的生活搞得活躍一些,于是就開始組織大家去旅游。</p> <p class="ql-block">  1985年夏,組織大家去十渡游玩。我和張彥霞、翁珍珊、劉桂蘭和呂玉珠留下了這張珍貴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85年10月,又組織大家去潭柘寺游玩。(左起:楊真媛 吳筑清 樊秀英 關(guān)秀芬 史秀珍)</p> <p class="ql-block">  1986年夏天,我們曾去慕田峪長城游玩。</p> <p class="ql-block">  1986年10月,我們?nèi)矣秩サ搅饲逦髁暧斡[。</p> <p class="ql-block">  楊真媛、楊天祿和我是從12室調(diào)到11室的,再加上步順福,在20號樓415房間我們四人的辦公桌相對擺放,面對面坐在一起工作了很長時間,成為了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  我們室的女同胞很少有機(jī)會在一起拍照,所以這張照片很珍貴啊!</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呂玉珠 丁書林 陳家茵 史秀珍</p><p class="ql-block">后排:靳正敏 劉桂蘭 張梅芳 張彥霞 楊真媛 吳筑清 于艷杰</p> <p class="ql-block">  100MeV直線加速器下馬后,11室接受研制探傷加速器的項目,交給我的任務(wù)是探傷加速器射線拍照的調(diào)研,調(diào)研從查閱資料開始。</p><p class="ql-block"> 1986年,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恰好有一個調(diào)進(jìn)城里的機(jī)會,于是我就離開了401。</p><p class="ql-block"> 調(diào)離之前,電子槍組聚餐為我送行,離開這么好的研究室,離開這么好的同事,真是舍不得!</p> <p class="ql-block">  1986年,我調(diào)到國家檔案局的科研所,所長就是徐義全。</p><p class="ql-block"> 離開401一年后,有機(jī)會又回到院里辦事,看見老廠房的橫幅,見到老朋友,真是高興的不行!</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回到11室參加高級職稱資格考試,和周文振、潘雨力、楊真媛高興地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1993年,我和徐義全所長在北戴河辦培訓(xùn)班,住在401北戴河的招待所,在這里遇到了楊天祿和關(guān)再亮,更是見到好朋友唐祖梅。</p><p class="ql-block"> 唐祖梅是我在12室的好朋友,直到現(xiàn)在,我們還有微信聯(lián)系。記得那時她把母親接到401,我去她家看她母親,她母親給我做好吃的飯菜,還做肉松給我,讓我?guī)Щ丶?,這時我才知道在商店買的肉松原來還可以在家里做,而且還那么好吃。</p> <p class="ql-block">  1994年,檔案局在昆明開技術(shù)交流會,沒想到我和徐義全在昆明龍門遇到了楊天祿,真有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23日,我們原12室的全體人員在原子能院有一次大聚會,老同志相聚分外親切。</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這一屆畢業(yè)分到12室的同學(xué)們與書記程紹英、室主任許庭寶合影,當(dāng)年風(fēng)華正茂,如今已步入中老年。</p> <p class="ql-block">這是當(dāng)年12室曾參加117項目的成員:</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崇金臣 馬玲娣 吳筑清 史秀珍 楊真媛 李有智 田德元 </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羅開元 楊天祿 許庭寶 陳成杰 李德榮 徐正卜 管革新 楊忠漢</p> <p class="ql-block">  1999年,我們調(diào)離401的人員,又回到401,在老科協(xié)參加11室的座談會,回顧二十年前“小器”研究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97年,在劉桂蘭家,我們共同慶祝馬佑梧六十大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張彥霞于2001年5月7日病逝,我們失去了一個好姐妹。</span></p><p class="ql-block">  2002年11月26日我們在小史家聚會,邀請張彥霞的愛人于學(xué)義參加,共同追憶張彥霞和我們的情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28日,我們在徐義全家聚會,田永福和王惠璋都參加了。</p> <p class="ql-block">  2005年11月14日,我們?yōu)殛愇目?0大壽。</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0月2日,電子槍組的劉晨和夫人夏海燕從美國回來探親,楊文斌夫婦也從無錫來到北京,為此<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家又聚在一起了。</span></p> <p class="ql-block">  2009年1月9日,院里舉辦紀(jì)念“一堆一器”50周年的活動,室里也舉行了直線加速器回顧與展望新年座談會,久未見面的退休老同志齊聚一堂,每個人都非常興奮,互相之間有著說不完的話。</p> <p class="ql-block">電子槍組合影</p> <p class="ql-block">真空組合影</p> <p class="ql-block">微波組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2日,這一年是強流短脈沖直線加速器出束35周年,也是侯師傅80周年壽辰,以這個名義,大家又歡聚一堂,共敘友誼。</p> <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25日,楊司令組織我們聚餐。</p> <p class="ql-block">  史鳳珍是我們的好姐妹,2015年她得了重病,我們2016年1月12日相約去她家看望她,本想安慰她,結(jié)果反而是她樂觀的態(tài)度安慰了我們。沒想到三個月后她就去世了,她比我們都年輕,但先我們而去,太傷心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30日,我們又聚會了,這次是祝徐義全八十大壽。</p> <p class="ql-block">  2017年3月31日,研究室舉行直線加速器研討會,請老同志回院座談。這次回去看到老朋友身體健康,看到年輕人意氣風(fēng)發(fā),雖然我們漸漸老去,但卻心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電源組合影。</p> <p class="ql-block">真空組合影。</p> <p class="ql-block">微波組合影。</p> <p class="ql-block">電子槍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401工作了有十八年之久,讓我懂得了什么是科研,怎樣搞科研,更學(xué)習(xí)了如何發(fā)揮團(tuán)隊精神。這些對我后來的工作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11室工作,讓我有了許多良師益友,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我都向他們學(xué)到了許多許多。</p><p class="ql-block"> 所有這些,都是在離開401,離開11室后才體會到的。</p><p class="ql-block"> 我更是常常想起在401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時常向室里的老同志請教,傾聽他們的意見,比如曹徳彰,他是我敬重的校友和學(xué)長,他學(xué)識淵博還平易近人;老贠(贠慶英)、 侯師傅、姜師傅,還有小崔師傅,他們對我們提出的任何加工要求都能給出積極的建議,幫助我們完成任務(wù)。直至我調(diào)走后,回到室里請他們幫助時,仍依然如此。</p><p class="ql-block"> 401的學(xué)習(xí)氣氛很濃,大多數(shù)人幾乎每天晚上都要看一會兒書;70年代初,掀起了一股學(xué)習(xí)英語的熱潮,對我們曾經(jīng)只學(xué)習(xí)俄語的人,是一個好機(jī)會,當(dāng)時我們許多人就跟著廣播電臺學(xué)習(xí)英語;80年代,我們又因形勢發(fā)展需要,從二進(jìn)制開始,學(xué)習(xí)計算機(jī)技術(shù)……。正是這種好傳統(tǒng)的潛移默化,使我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可以應(yīng)對自如。</p><p class="ql-block"> 我們11室是一個能為共同目標(biāo)奮斗的集體,<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個團(tuán)結(jié)和諧的集體,一個生氣勃勃的集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關(guān)心、愛護(hù)、幫助室里的每一位同志是我們研究室的傳統(tǒ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室里會盡量幫助解決夫妻兩地分居問題;幫助解決大家遇到的各種困難,記得葉宣化生病時,室里安排男同胞分工輪流看護(hù)和照顧他;魏我素生病住在城里的醫(yī)院,我們女同胞也分工輪流看護(hù)她,直到她去世;我病好后回到所里,副書記老隗(隗永生)想方設(shè)法幫我改善住房,從小北屋換到了較大的南屋。</span></p><p class="ql-block"> 我更記得和磁場組的女同胞們一起的時光,我們一起去坨里上萬九隊采摘蘋果;在生活上互相幫助,那時為了省錢,衣服都是自己做,縫不好的褲子,鎖不好的扣眼,只要拿給張彥霞,第二天她就會把做好的活兒拿給你;遇到想不明白的事,劉桂蘭會用幾句話讓你茅塞頓開;呂玉珠永遠(yuǎn)是那么樂觀,雖然她正經(jīng)受著許多病痛的折磨;我也會每周從城里帶回她們托我買的物品。 </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組長馬佑梧領(lǐng)導(dǎo)這些伶牙俐齒的女同胞可真是不容易,論斗嘴他絕不占上風(fēng);但論學(xué)識,我們沒有人不佩服他的,絕對服從他的安排。他還是足球迷,談起足球世界杯,那可是滔滔不絕噢!</p><p class="ql-block"> 正是這種親密的友誼使我們不管調(diào)到哪里,不管過去了多長時間都沒有斷了聯(lián)系,這里的最大功臣還是我們的楊司令,是她像紐帶一樣拉住了大家。</p><p class="ql-block"> 我也常懷念那些離我們而去的我的領(lǐng)導(dǎo)、我的同事、我的好友,他們是:吳鐵龍 王世信 隗永生 姜恒剛 顧潤觀 葉宣化 宋忠恒 魏我素 侯金銘 倪兆荇 羅景韶 王承博 劉天祥 張彥霞 高文繡 史鳳珍 張英華 徐秀玲 ?;萦?朱印賢 劉忠孝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許友森 朱菊珍等。</span></p><p class="ql-block"> 離開401已經(jīng)38年了,每每和401的朋友相見,每每回憶起401,那真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