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來與一幫影友閑聊,聊到了梅州的古鎮(zhèn),特別是隨著大埔高陂水利樞紐工程的完工,屆時庫區(qū)將淹沒大麻鎮(zhèn)街道上的一些店鋪,大麻碼頭也將退出歷史舞臺,作為忠實于紀實的攝影愛好者,希望對大麻的歷史片段有所記錄,為后人留下一些文化遺存和鄉(xiāng)愁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節(jié)過后,幾位影友相約從梅城出發(fā),一大早驅(qū)車來到大埔縣大麻老街。甫一下車,古樸的味道伴隨著絲絲涼意撲面而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恰逢農(nóng)歷正月二十四,原本讓大麻鎮(zhèn)萬人空巷的“恭迎法妙仙母”(大麻迎姑婆)民俗活動自去年起因疫情原因被迫中斷。雖然是圩日,走在古鎮(zhèn)的大街上,依然感覺到街上人氣冷清,許多古老的房子都還空著,令我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古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上只有三三兩兩的居民悠閑走過,店鋪門里門外聚集著一些當?shù)乩先?,他們或在喝茶聊天,或在理發(fā)室剪發(fā)剃頭,顯得祥靜而休閑。在這次老街拍攝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整個古鎮(zhèn)上,老人的身影特別多,年輕人鮮有出現(xiàn)。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麻鎮(zhèn)現(xiàn)有的舊街主要是民國時期改造建設(shè)的,保存著混凝土騎樓,一條主街彎彎曲曲,拐了九道彎。大麻圩由鋪到圩市的形成,走過了漫長的歲月,自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麻”的由來,據(jù)說是由于古時大麻圩附近地勢低洼,盛產(chǎn)大麻(中藥、又叫火麻)而取名。大麻建制較早,明代已為集市,明、清沿稱大麻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jù)《明嘉靖?大埔縣志(鋪舍篇)》載:“大麻鋪在縣西六十里自三河至此,從大江而下”。鋪的字義一指今之商店,二指舊時的驛站。可知早在明代,大麻鋪已具集市和驛站的稚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民國?大埔縣志》記載:大麻舊稱“六福鄉(xiāng)”,鄉(xiāng)中有圩市曰大麻圩,街路4條,店鋪250間,是為全區(qū)集中之地。郵局電話所俱設(shè)于此,水路交通逐日有韓江小輪來往停泊。每逢四九圩期,各鄉(xiāng)圩船蟻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麻鎮(zhèn)最具特色的是蓮塘渡口,解放前許多人從大麻碼頭坐船下汕頭,再乘大船下南洋等地謀生,現(xiàn)在大麻大部分家庭都有華僑,是名副其實的僑鄉(xiā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幾年,蓮塘渡口承擔(dān)著韓江東西兩岸9個村、1個社區(qū)25000多人的渡運任務(wù)。該渡口現(xiàn)有渡船3艘,年渡運量約22萬人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至今日,大麻鎮(zhèn)早已沒有往日的繁華,甚至說是比較落寞了。多少年來,古鎮(zhèn)從迎接最初的一縷陽光,到送走最后一艘渡船,在日出月落中,度過自己的百年滄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再怎么落寞,也磨滅不了古鎮(zhèn)在歷史上,那光輝燦爛的一頁。古鎮(zhèn),古得風(fēng)骨不凡,古鎮(zhèn),古得似酒,愈久愈醇,愈加迷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許,引入時尚元素,對古鎮(zhèn)進行包裝營銷,激活古鎮(zhèn),讓百年古鎮(zhèn)成為當代人心靈歸宿,這樣就會讓大麻這個百年古鎮(zhèn)煥發(fā)出新活力。無疑,不失歷史韻味,又擁有現(xiàn)代氣息,這是一個百年古鎮(zhèn)最好的歸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