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歷史文化淵源厚重的山西

高原上的行者

<b>  訪古探幽圣地 ——山西</b><br><br> 很小的時候聽父親說過我小姑在山西,這是我最早知道山西,后來父親又說小姑在平遙。具有影響力的是大寨人在荒涼的山坡上開挖梯田,七溝八梁一面坡。感覺山西是個很窮落后的地方。后來有關山西的點滴慢慢就知道多了起來。但是,旅游卻從來沒有向往過。這次偶然的機會跟隨江蘇旅游考察團去山西采風觀光。確實是意外的榮幸。<br><br> 山西主要是黃土高原。高原內(nèi)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等地貌構成。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br><br><br> 山西的歷史文物有三萬多處,受到國家保護的有119處,全國第一。<br><br> 北魏統(tǒng)一了北方,結(jié)束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北魏建造的云岡石窟融印了印度文化、希臘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于一體,是中外文化的交融杰作。<br><br>中國歷史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就建立在山西。<br><br>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大唐王朝。<br><br>山西又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博物館。<br><br>踏上了這片土地才深知腳下黃土的厚重和歷史淵源。<br><br> 俯瞰山西大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千年無損的軍事設施</b></h3> 江南的六大古鎮(zhèn),共同的特點就是小橋流水樓臺亭閣。到了山西才知,山西介休有一世界罕見的袖珍古村——張壁古堡,其面積只有0.12平方千米,遠遠小于江南任何一個古鎮(zhèn),沒有小橋流水。 卻有宋、元、明、清時期的廟宇殿堂等20余處,還有三座完好的戲臺。不僅如此,其地下還有長達5公里上下三層縱橫交錯的地道。<br> 古剎 地道內(nèi)四通八達,有軍事指揮、關押戰(zhàn)俘、馬廄等場所。在地道中穿梭仿佛就像是迷宮,把村子連城一片。多個出口處在村外的大峽谷半空。據(jù)考證,這地道是隋末劉武周抗擊李世民開挖。距今已有1380余年的歷史, 下圖是上下三層相互交叉地道模型圖 <p class="ql-block">逝去的年華</p> 峽谷峭壁上的地道出口 古堡地處山中一片高地,海拔1020米,三面溝壑,一面靠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據(jù)導游說,這里早已是電影電視拍攝基地,四A級景區(qū)了。<div><br><div>  村中上千年的古樹比比皆是。厚重的歷史感直逼心頭。11月中旬這里就下了一場雪,背陰處的積雪一點都沒化,冷冽的山風使村子更加蕭瑟,幾家小鋪子,給村子平添了幾分生機。這里的柿子餅非常甘甜。大概是半干旱氣候的原因吧。據(jù)資料:這里的年降水量在400——620毫米。只有在這嚴重缺水的地方,才能鑄造出干燥灰黃的泥土,千年的地道才能堅如磐石。</div></div> 黃昏時分我們乘坐大巴沿著黃土坡道趕往臨汾,不知怎么搞的,一路上耳邊老是響起古人們鏗鏘挖地道的聲音,想象著這個小山村當年戲臺的熱鬧,想象著祠廟朝拜人群的虔誠和那煙霧繚繞的香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尋覓中國古代“華爾街”——平遙</b></h3> 古城平遙始建于西周時期(公元前827年。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侵擾,始建城墻,<br>1703年,康熙皇帝出巡路經(jīng)平遙,修建了四面城樓。春秋時屬晉國,戰(zhàn)國屬趙國。<br><br> 臨近下班時分,我們參觀了規(guī)模較大的票號院落,一進門就是過道,過道一側(cè)就是“營業(yè)”廳,出了過道往里走就是鏢局。<br><br>  多個院落都有不同的功能,如柜房、埠際帳房、總帳房。<br>再往后就是協(xié)理房、經(jīng)理房,管理人員辦公場所, 員工生活區(qū),當時無論總號,分號,上至掌柜,下至員工都要住在票號。<br> 金庫是在地下,取款時用繩索從“錢井”提出,所以“提款”一詞由此而來。<br>金庫“大廳”有一根樟木雕刻的神龍寶柱,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文物。<br><br>  不一會夜幕降臨華燈點亮,溫暖柔和的光線給冬日的平遙城添了幾分暖意。城中散發(fā)著美食的香氣,吆喝喧囂不減當年,據(jù)資料說,平遙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風貌。<br> 票號內(nèi)院 前臺營業(yè)廳 <p class="ql-block">“錢井” 提款一詞由此而來</p> 地下金庫的 神龍寶柱 朱元璋時期文物 地下金庫 用幾個小時瀏覽古城,跑馬觀花都跑不過來。第二天天沒亮就早早起床再看看這個古老的平遙。天寒地凍,人們還在睡夢中,不遠處三兩家早點鋪有蒸汽溢出,給寒冷的街心帶來幾分暖意。不一會城墻腳下傳來跑步聲。平遙人新的一天生活由此開始了。<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具有建筑博物館之稱的喬家大院</b></h3> 喬家大院位于祁縣喬家堡村正中,從高空俯視院落,很似一個雙“喜喜”字。院落可分為6個大院,內(nèi)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建筑面積4175平方米??傉嫉?0642平方米, 大門坐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瑯環(huán)”四個大字。<br> 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神話傳說龍生九子,其一為椒圖,形似螺螄,好閉口,畫其門上裝飾)獸銜接大銅環(huán),并鑲嵌著銅底板對聯(lián)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弊掷镄虚g透露著喬家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家經(jīng)過連續(xù)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后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br> 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門口的照壁 磚雕 進入大門是一條長80米筆直的石板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道兩側(cè)靠墻有護坡。道的盡頭是喬家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div><br> 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結(jié)構,正院主人居住,偏院是客房傭人住室。在建筑上偏院低矮些,既表現(xiàn)了尊卑有序,又顯示了建筑的上層次感。各院房頂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間巡更護院。<br></div> 喬家大院處處都是磚瓦插合,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石木雕,精工細做,一磚一瓦、一木一石都體現(xiàn)了精湛的建筑技藝。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br><br>  大院房間的屋檐下部都有真金彩繪,內(nèi)容以人物故事為主,除“燕山教子”、“麻姑獻壽”、 “漁樵耕讀”外,還有花草蟲鳥,等多種多樣圖案。所用金箔,純度很高,雖經(jīng)長期風吹日曬,至今仍是光彩熠熠。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筑考究,既規(guī)范又有變化,既有整體美感,又有局部特色,就連房頂上140多個煙囪也都各有特異。(冬天燒炕) 喬家廚房,地面的蓋板是“冰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孩子住所</h3> 大院各個門庭所懸的牌匾很多,一塊價值極高的是傅山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yī)學家。親筆題寫的“丹楓閣”匾(現(xiàn)存展于喬家第四院的東房內(nèi))。大院牌匾都是名人達官貴人的題詞,可價值連城。 辦婚事用房 大院建于清乾?。ü?756年),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為光緒年間,由喬景儀、喬景儼經(jīng)手;最后一次增修是1922年,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div><br>縱觀全院,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院里富麗堂皇,井然有序。<br><br>  不愧為建筑博物館之稱。身臨其間,美的讓人陶醉。這是其他古鎮(zhèn)及古民居無法比擬的。<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十多年前的愿望如愿以償</b></h3> 五臺山位于山西黃土高原,地旱樹稀。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像是手掌向上托舉,五指上伸的形狀,五指就是五個山峰,山頂無林,像是土砌平臺,故稱五臺。五臺山地勢相對平緩,不向黃山那樣盤旋陡峭。 五座山峰氣勢雄偉連綿懷抱,方圓250公里,最低海拔624米,最高3061米。<br>  除了虔誠的佛教信徒登臨五臺山朝拜文殊菩薩,很少有人能夠到達五臺,因臺懷鎮(zhèn)寺院群分布較多。到了臺懷鎮(zhèn)就等于到了五臺山。<br> 夜奔五臺山 五臺山是中國青廟(漢僧所?。S廟(蒙藏喇嘛所?。┕蔡幍姆鸾痰缊?,有宗教活動場所73處(其中黃廟10處)。著名的有院寺: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金閣寺、萬佛閣、碧山寺等。塔院寺就在臺懷鎮(zhèn),因院中的大白塔而得名,現(xiàn)為五臺山的主要標志。建于北魏,<br><br> 塔院寺 我們趕到臺懷鎮(zhèn)已是晚上六點半多了,大家沒有吃飯,直接去廣化寺,五臺山只有這個寺廟“下班”晚。只見寺廟上下里外燈壁輝煌,流金似彩,仿佛黃金打造,震撼心扉。僧人們整齊盤坐在殿堂念經(jīng)、頌經(jīng)歌,旋律柔美動聽,劃破了寧靜的五臺夜空,使我們頓感佛教圣地的莊嚴神圣。 廣化寺 第二天一早我們?yōu)g覽了臺懷鎮(zhèn)及塔院寺。然后趕往大同。 舉目遠望四周都是寺廟 休閑的僧人 最早得知五臺山是文革命時,從毛主席著作《老三篇》,“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張思德同志后來到五臺山工作”。那時就想以后有機會到五臺山張思德同志工作過的地方看看。在返回的路上,一直注意觀察有沒有張思德同志工作過的紀念地?不管怎么樣,五臺山我來了,半個多世紀前的一個愿望實現(xiàn)了。 下榻的賓館 五臺山黎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雕刻藝術寶庫——云崗石窟</b><br><br></h3>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長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閣子:讀音kan)252個,雕像51000個。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云崗石窟始創(chuàng)者——曇耀 按石窟造像內(nèi)容和樣式的發(fā)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div><br>  早期的"曇曜(tán yào僧人石窟始造者)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diào)。<div><br>  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于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br><br>晚期窟室規(guī)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br></div></div> 下圖曇曜石窟造像,是云岡最大的石窟,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 石窟中雕刻的樂舞和百戲雜技,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xiàn)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br><br>  中期石窟:是云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是北魏遷都洛陽以前,北魏最穩(wěn)定、最興盛的時期。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jīng)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歷時40余年。<div><br>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后(494年),云岡石窟大規(guī)模的開鑿活動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階層蔓延起來,他們充分利用舊有的技藝在云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的雕鑿又延續(xù)了20多年。</div><div><br>云崗石窟連續(xù)雕鑿60多年。<br><br></div> 下圖地面的溝痕是千年前的原始車轍 曇曜五窟位于中部,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 <div><br></div><div>左邊小洞窟是晚期雕琢的</div> 我國四大石窟的比較 敦煌莫高窟建自(公元366年) <br>麥積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br>云岡石窟 建自北魏 (公元453年) <br>龍門石窟建自北魏由大同遷都洛陽后(公元494年) <br><br><br>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jīng)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歷經(jīng)1000年的建造歷程。<br><br>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br><br>  龍門石窟建造于北魏年間,之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br><br>  這四大石窟都是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雕刻藝術,最早源于印度。<div><div>  </div><div> 敦煌石窟和云崗石窟都處于北緯四十度線上,石窟能完好保存到現(xiàn)在。是因年降水量少。避免了雨水的侵蝕。筆者2008年去過敦煌,這兩處的地質(zhì),建造模式基本相似。敦煌多為壁畫,云崗則是雕刻。<br><br> 九三年五月筆者去過龍門石窟,印象中不如這兩處震撼。但龍門石窟石質(zhì)看上去較堅硬。<br></div></div> 下圖是龍門石窟 下圖是龍門石窟 下圖是敦煌石窟 石窟是古代文化留下的一座藝術寶庫,雕刻內(nèi)容取材于佛教故事、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吸收了印度藝術要素,反映了佛教思想及文化的發(fā)展過程,這對于學習歷史文化研究繪畫雕刻藝術的朋友來說,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青少年,對于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大有益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空中樓閣——懸空寺</b></h3> “壯觀”為李白題寫 懸空寺位於北岳恒山腳下的金龍峽,距大同市約80公里,建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div><br>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60米,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br>這里山勢陡峭,兩邊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懸空寺就建在這懸崖上,驚險奇特,別具一格。<br></div> 每逢暴雨傾盆,雨水就從寺頂突出的巖頭上飛流直下,瀉入谷底,給懸空寺掛上了一排排晶瑩的水簾,頗為壯觀。<br><br>  懸空寺有152平米的面積,建有大小房屋40間。懸空寺的總體布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關帝廟、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釋迦殿、棧道等組合。<br><br>  寺內(nèi)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殿內(nèi)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祥安和,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br><br>寺下巖石上“壯觀”二字,是李白的墨寶。<br> 這次有幸登上懸空寺,爬了懸梯,走了棧道,穿了石窟,鉆了天窗,走了屋脊,步曲廊,多經(jīng)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抬頭仰視一線青天,俯首峽水長流,叮咚成曲,意境妙哉。 “懸”是懸空寺的特色,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承載重力的是打入巖石的橫梁。有了這些木柱,給人以安全感穩(wěn)定感。 值得贊美的是懸空寺的設計與選址。懸空寺建于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nèi),全身懸掛于石崖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遮擋了陽光的照射。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最大限度的減少了風侵、雨蝕、日曬。絕佳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之一。<div><br></div><div><br><br></div> 童年時候曾經(jīng)在筆記本插圖中見過空中樓閣懸空寺,這次能登上懸空寺的確很開心的。眼前的幸運來的很突然,很意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最早的皇家園林——晉祠</b></h3>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建造于西周(公元前11世紀),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div><br>  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早于蘇州園林5個世紀)現(xiàn)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塊、鑄造藝術品37尊。晉祠難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br></div> 圣母殿北側(cè)的周柏是北周時代種植的柏樹。距今已有3000多年,向南傾倒在圣母殿屋頂之上,與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有一柏樹支撐著它的軀干,使它沒有砸著屋頂。名曰“撐天柏”。<div><br>  三絕中最后一絕是難老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長生萍草,翠綠動人<br></div> 圣母殿 3000多年的周柏 <h3>  晉祠是以泉、渠水構成的景觀。祠內(nèi)水母樓鍵于難老泉泉源之上,泉水從其下涌出。經(jīng)樓前八角泉亭,流入石塘之中,然后用人字堰將水南北三七分流,這是晉祠自然景觀的中心。</h3>北方氣候干旱少雨,難老泉水數(shù)千年流淌不息,實屬罕見。<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建筑史上的奇觀——應縣木塔</b></h3>  應縣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邊。 <br><br>  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石臺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br>  <br>  各層均用內(nèi)、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nèi)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木架。純木結(jié)構、無釘無鉚。<br><br>  據(jù)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建筑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wěn)重莊嚴。 <br><br> 千年來,木塔歷經(jīng)了狂風暴雨、地震、戰(zhàn)爭,尤其是1926年軍閥混戰(zhàn),木塔中彈200余發(fā),至今彈痕可見仍然屹立。<br><br> 塔底層外檐由24根木柱支撐,下層每根柱負荷120噸,可是柱下石基上根本沒有窠臼,窠臼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是kē jiù,是指舊式門上承受轉(zhuǎn)軸的臼形小坑木柱直接站在石基上。<div><br>  據(jù)說有人,曾經(jīng)用一根細線,從石基和木柱間橫穿過?,F(xiàn)場看確實是如此。因木柱低端腐朽與石基之間產(chǎn)生縫隙。<br><br>  <br></div> 下圖立柱已腐朽裂紋,低面與石基之間可穿線 木塔第一層的釋迦牟尼佛像,高達11公尺,在塔內(nèi)仰望,周圍是金剛、天王、弟子等。筆法細膩傳神,為反應了遼代的繪畫風格。<br> <br>  比薩斜塔建于1350年完工,為8層大理石塔。<br><br>  埃菲爾鐵塔建于1889年,是一座鏤空結(jié)構鐵塔。<br><br>  應縣木塔建于1056年,是一座無釘全木塔,也是中國最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最高的木塔。<br><br>這三座塔并稱為世界三大奇塔。<br>  <br>  木塔自建成后,歷代名人掛匾題聯(lián),寓意深刻,為木塔增色 <br><br> 下圖上塊是明成祖朱棣在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縣,登城玩賞時題寫的;“峻極神功”。<br><br>  第二塊是明朱厚照在公元1508年督促大軍在應州(今應縣)一帶擊敗入侵者,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寫的“天下奇觀”。<br><br> 建筑歷史學家梁思成考察木塔說:“這個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師、不知名的匠人”。 <p class="ql-block">  遼代的這座木塔,美得使人心慌心痛。制作美篇時,深深的遺憾涌了上來,當初沒有仔細觀察,多拍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總之只有踏上這片黃土高原,才深感山西歷史文化的厚重源淵流長,山西是仿古探幽的圣地。山西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文 圖 :高原上的行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一年三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