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福州有三山,冶山只是屏山南側(cè)的一個小山包,從公元前202年閩越國的建立,越陏唐宋元明清,冶山雄踞于全閩要地,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始終是福州政治文化的中心。修繕提升后的冶山公園于二月四日小年這天開放,因其蘊藏著2200年的歷史文化,冠其名為《冶山春秋園》,以體現(xiàn)其厚重的歷史地位?!兑鄙酱呵飯@》三大版塊,主要景觀兩大塊,一是草坪和歐冶池范圍一塊,一塊是泉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古跡。草坪是新辟的,歐冶池和池邊亭臺是保護性修葺的。泉山幽靜樹密,摩崖題刻不少,仁壽堂則因其人文古跡可佇足觀賞。最波瀾壯闊的是《閩越開疆》雕墻,約60米長4米高,以越人南遷、佐漢滅秦、復(fù)立為王和建墻開疆4個篇章刻畫了歷史上閩越王城的恢弘氣勢。</h3> <h3>冶山,又名泉山、將軍山。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刺史裴次元于山辟球場,上有望京山、觀海亭等20景,并作詩20首記之。明弘治前又辟有“曲水流觴”,民國16~22年(公元1927~1933年)施景琛、陳衍等修復(fù)。1988年4月市人民政府整修冶山古跡,建道路直通歐冶池。 福州市人民政府一九九八年五月立</h3> <h3>公園入口矗立的閩越王無諸手握寶劍雕象。</h3> <h3>歐冶子鑄劍磨劍的俠客氣度雕象。</h3> <h3>歐冶池。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在歐冶池邊建城陰館。宋代地方行政中心仍在冶山周邊。彼時府衙內(nèi)有溝渠與西湖相通。蔡襄任福州知府時曾作詩說:風日朝來好,園林雨后清。游魚知水樂,戲蝶見春晴。草軟迷行蹤,花深隱笑聲。觀民聊自適,不用管弦迎。今日冶山春秋園也是矣。</h3> <h3>貢院墻。福建貢院原在孔廟附近,1471年明成化七年遷址到冶山一直到清末,這里是明清時期福建全省學子“鄉(xiāng)試”的場所。</h3> <h3>閩越開疆浮雕墻,4個篇章一越人南遷;二佐漢滅秦;三復(fù)立為王;四建墻開疆</h3> <h3>越人南遷 公元前306年,大禹后裔建立的越國被楚國消滅,越國遺民紛紛選擇了南遷福建,建立了閩越國,都冶山,王為郢。公元前111年在武夷山的另一閩越王余善公開叛漢,被漢軍所滅。漢軍留守閩北地區(qū),漢軍大多來自揚州一帶,故他們當屬吳越一系。</h3> <h3>書簡曰: 王無疆時,于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后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高帝復(fù)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后。東越、閩君,皆其后也?!妒酚洝す篡`世家》</h3> <h3>佐漢滅秦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閩越族首領(lǐng)無諸以佐漢滅秦擊楚有功,受封為閩越王,境地屬閩越國。</h3> <h3>福州作為閩越古都,從戰(zhàn)國(戰(zhàn)國春秋)時期起,至漢武帝元封元年被滅而焚毀,經(jīng)歷了一個多世紙的興盛和繁榮,這就是閩都最早的歷史。</h3> <h3>書簡曰: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后也,姓騶氏。秦已并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漢五年復(fù)立無渚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 《史記·東越列傳》故粵王亡諸,世奉粵祀,秦侵奪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諸侯伐秦,亡諸身帥閩中兵以佐滅秦,項羽廢而弗立。今以為閩粵王,王閩中地勿使失職?!稘h書·高紀》下<br></h3> <h3>復(fù)立為王 漢高祖劉邦復(fù)立無諸為閩越王,都東冶。</h3> <h3>建墻(城墻)開疆 建筑城墻,開疆拓土</h3> <h3>西漢時(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國遣大軍圍東甌(今浙江溫州),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閩越王郢遣軍攻南越國(漢時南越范圍即嶺南地區(qū)的廣東廣西大部,和湖南江西福建的部分,以及現(xiàn)今越南北部地區(qū)。漢時南越國屬九州管轄)。閩越國一時疆域甚大,浙江南部已并入閩越國,彼時東甌舉國內(nèi)遷江淮間,閩越國開疆拓土,福州冶都繁榮達百年之久但最終為漢所滅,冶山一度成為廢墟。</h3> <h3>仁壽堂,民國海軍宿將薩鎮(zhèn)冰晚年在城區(qū)的住所。該房依巖而筑,上下兩層,二廳,十二房,磚木結(jié)構(gòu)。邊有“趙壑橋”,及唐至民國時期的摩涯題刻數(shù)拾段,具有一定紀念意義及文物保護價值。</h3> <h3>仁壽堂正面</h3> <h3>仁壽堂側(cè)面</h3> <h3>仁壽堂邊側(cè)的趙壑橋</h3> <h3>泉山古跡觀海亭。昔時此能觀海,現(xiàn)時海早已退盡閩江口,故今在此只能觀景。</h3> <h3>泉山九曲,“九曲流觴”。</h3> <h3>泉山八曲 有崖石題刻:唐裴(次元)刺史 毬場故址</h3> <h3>唐 莆田人林蘊 在此題刻《泉山銘》山之秀耶,壓彼滄溟。人亶(dàn)生耶,蘊此至靈。展以群英,誰德不馨。</h3> <h3>通湖路(通西湖)的社會主義學院公交站邊有條百米長“能補天巷”,直達泉山。</h3> <h3>仁壽堂薩鎮(zhèn)冰故居展覽館里的銅像</h3> <h3>民國海軍部長愛國耆老薩鎮(zhèn)冰</h3> <h3>威武將軍,秀氣的翰墨</h3> <h3>薩鎮(zhèn)冰祖先是色目人后裔,先祖跟隨元世祖忽必烈屢立戰(zhàn)功,被賜“薩”姓。元末,薩氏一支來到福州,經(jīng)過世代繁衍發(fā)展,成為當?shù)匕舜蠹易逯弧?lt;/h3> <h3>清末,冶山旁的貢院被改為諮議局,武昌起義后貢院又被改為福建省臨時參議院。1921年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后于4月20日入閩訪問,在冶山貢院的至公堂發(fā)表演講。193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貢院至公堂改為“中山紀念堂”。貢院埕大街改為“中山路”。</h3> <h3>造型新穎的建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