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 、革 命 遺 址 篇 【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 陜北革命搖籃之一——王家溝小學</b> </p><p class="ql-block"> 1917年2月,在全國一片討袁反帝浪潮中,清末秀才、縣立第二高小教師王廷倫回到家鄉(xiāng)王家溝,整修好自己的一處宅院,辦起了王家溝小學。1920年,改為縣立第三高等小學。為擴大影響,提升辦學質量,王廷倫自任校長,聘請瓦窯堡知名人士侯錫康為教務主任,明確提出尊師愛幼、剪發(fā)放足、男女平等辦學主張。同時,在學校革新課程設置,開設國文、算術、歷史、地理、體育、國畫、唱歌等,建起了操場,開展上操、打球、游戲等活動,排演文明戲,大力宣傳十月革命和五四精神,邀請謝子長等外校學生來校做時事報告,吸引了玉家灣上下川幾十個村莊的學生前來就讀,其中,吳岱峰、王士俊、史子芳、馮卓武、李景膺、楊庚武、楊國棟、南風池、賀晉年、魏佑民等成為著名革命人士。短短時間,班級由兩個發(fā)展到四個,學生由二三十人增加到百人以上。1923年,王廷倫調任安定縣城一高校長。1927年,王家溝小學遷往大王廟,1931年,王廷倫染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 中共陜北第一個農(nóng)村組織——任家砭支部 </b></p><p class="ql-block"> 1926年,謝子長先后三次到任家砭,介紹任廣盛入黨。隨后,任廣盛按謝子長指示,發(fā)展王士俊、強本直、景方等入黨。1927年秋,陜北第一個中共農(nóng)村支部在任家砭成立,任廣盛任書記,景方、強本直為委員,這是全縣黨組織大都遭到破壞轉入地下后,全縣唯一一個堅持并轉向更深入斗爭的黨支部。1928年春,中共安定區(qū)委在任家砭組建,任廣盛任書記,郭朗亭、趙福祥任委員,他們的革命活動使玉家灣一帶事實上成為當時陜北地區(qū)最主要的黨的秘密活動區(qū)。此后,從1929至1930年,楊鳳岐、馬文瑞等先后到任家砭任教,趙福祥、張宗孝等密切配合,組織建立貧農(nóng)會、婦女會、少先隊、兒童團等,把革命斗爭不斷引向深入。1931年,馬文瑞接任安定縣委書記,與慕嘉績、景悅禮、趙福祥等相繼建立了4個區(qū)委、13個黨支部,使全縣黨團員發(fā)展到300多名。在此期間,謝子長來到任家砭,對全縣革命活動給予了精心指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 陜北革命人才基地——大王廟高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1927年,王家溝小學遷至大王廟。1928年,經(jīng)謝子長等多方活動,魏佑民任校長,他和葉廷榮等幾位黨員教師白天上課,向學生宣傳革命思想,晚上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先后培養(yǎng)了路文昌、魏希文、吳習智等一大批革命人才。</p><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中共安定區(qū)委成立,任廣盛、馬文瑞先后任書記,區(qū)委設在大王廟高小。1930年春,中共安定縣委成立,馮文江、馬文瑞先后任書記,大王廟高小成為縣委機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1931年,大王廟高小黨支部成立,賈漢儒任書記。1933年,賀晉年回鄉(xiāng)到大王廟高小任教,任北區(qū)區(qū)委書記,秘密開展黨的地下活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