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印加帝國秘魯—??</b></p><h5> <b>2021.02.25</b></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2016年2月22日20:05我們離開</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巴西伊瓜蘇</b><b>飛往</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秘魯首都利馬(Lima)</b><b>,當(dāng)?shù)貢r間21:45 到達,開始秘魯?shù)?~5天旅游。</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兩地時差2小時,實際空中飛行3小時40分鐘。機艙座位狹窄,很不舒服,加上這一天從早到晚的奔波,相當(dāng)?shù)钠凇P姨澣胱〉氖窍瞾淼蔷频?,寬敞舒適,得以緩解、放松。</b></p> <p class="ql-block"> <b>酒店窗外是條大街,巨寬的街面令我驚訝,它叫共和國大道(Paseo de le Republica),這是大道的夜景。</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第二天清晨大道的景色。</b></p> <p class="ql-block"><b> 不過,清晨我們就離開利馬,又去機場乘機飛往曾是印加文明的發(fā)源地,</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b><b>。</b></p><p class="ql-block"><b> 在秘魯?shù)穆眯刑幪幱杏〖游拿?,印加帝國的遺跡。所以什么是印加文明、印加帝國需先有所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為其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尊號,意為太陽之子。</b><b>印加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魯?shù)母咴貐^(qū),后來他們遷徙到庫斯科省建立了印加帝國。15世紀(jì)起勢力強盛,運用了從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各種方法,使得印加帝國的版圖幾乎涵蓋了整個南美洲西部。極盛時期的疆界以今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中心,首都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16世紀(jì)初由于內(nèi)亂日趨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3年庫斯科古城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b><b>。</b></p> <p class="ql-block"><b> 這張秘魯?shù)貓D里展示了我們在秘魯所到之處,它們多位于秘魯?shù)闹心喜俊?lt;/b></p> <p class="ql-block"><b> 車覽拍照(只要可能)是我旅行必做的功課,這是去利馬機場的街頭掠影:繁忙的交通,布滿天空的廣告,多色彩的房屋以及高大的石雕人物像。</b></p> <p class="ql-block"><b> 不到1小時,我們抵達利馬機場,候機的人很多。沒有想到在這里遇到電影明星宋丹丹一行人,她們也去庫斯科。</b></p> <p class="ql-block"><b> 我們乘坐的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智利南美航空公司</b><b>航班。利馬機場還停留不少</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哥倫比亞國家航空公司Avianca</b><b>的飛機,它是南美洲一家大的航空公司,不久前我從網(wǎng)上獲悉,2020年5月10日公司向法院提交破產(chǎn)計劃,同時保留重組權(quán)利。</b></p> <p class="ql-block"><b> 1小時20分鐘飛抵庫斯科機場。出口處擠滿人群,原來這一年六月秘魯將舉行總統(tǒng)大選。為選舉造勢,當(dāng)?shù)厝伺e著總統(tǒng)候選人頭像到機場迎接他們的候選人。</b></p> <h1> <b> 一.庫斯科(Cusco)</b></h1><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庫斯科古城位于秘魯?shù)陌驳谒股矫},</b><b>在印加統(tǒng)治者帕查庫蒂之下發(fā)展成為一個復(fù)雜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獨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職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見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工業(yè)區(qū)。</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十六世紀(jì)西班牙人占領(lǐng)這塊土地</b><b style="color: rgb(1, 1, 1);">,</b><b>西班牙人并沒有把印加人的神廟,城墻完全銷毀,而是在它們的基礎(chǔ)上再建自己的教堂,修道院。所以在庫斯科常常能看到一個建筑里存在了兩種風(fēng)格,兩種文明,而水乳交融了原有的建筑,在衰落的印第安城內(nèi)也有巴洛克風(fēng)格的教堂和宮殿。</b></p> <p class="ql-block"><b> 庫斯科地處安第斯山東坡熱帶雨林區(qū),其余均為山地、高原。機上俯瞰的庫斯科(Cusco)連綿的山巒。</b></p> <p class="ql-block"><b> 我們在山上(海拔3410米)一家餐廳午餐,庫斯科城就在我們腳下。菜肴很豐富,還有小樂隊伴奏。盡管我提前服用了紅景天,還是有點</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原反應(yīng)</b><b>,氣喘,不能下蹲。為避免消化不良,心臟負(fù)擔(dān)過重,雖味道很不錯,我也只吃了大約自己那盤烤魚飯主菜的1/4量。</b></p> <b> 小樂隊在伴奏。</b> <p class="ql-block"><b> 離開餐廳下樓,一位印第安老婦人在門內(nèi)擺攤賣手工編織品;街邊一位小商販把一輛裝滿小商品的售貨車擠進石墻根下;路旁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石頭砌起的廟宇,都給我留下一種印第安文化的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我們來到</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太陽神殿</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當(dāng)時還下著小雨(此張照片是參觀完出來拍的,雨已停了)</b><b>從一個小門進入。這座印加時代修建的太陽神殿,巨石建筑,外部金箔包裹,除了供奉太陽神外,還有月亮,星星,彩虹和雷電神,被稱為金廟或黃金花園。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金箔被掠奪,在這座太陽神殿上改造成了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b> 庭院里那口井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太陽神殿的中心,</b><b>”庫斯科”在南美印第安語言中的意思為“肚臍”,也就是世界中心的含義。</b></p> <p class="ql-block"><b> 五百多年前,印加帝國建造的“太陽神殿”</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墻不用任何粘接劑,</b><b>石頭之間幾乎無縫隙,連一片刀片也難插進,可見當(dāng)年的印加帝國工匠的技藝是非常之高的。</b></p> <p class="ql-block"><b> 西班牙殖民者來之后,在太陽神殿上建造了教堂,看看這張照片的印加建筑與歐式風(fēng)格是如此完美無縫對接。 </b></p> <p class="ql-block"><b> 教堂的回廊,張貼的黃金飾物以及墻上的一幅太陽神學(xué)說規(guī)劃區(qū)域的圖案(庫斯科城是依據(jù)它建造的)都讓我感到印加文化歷史的厚重。</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太陽神殿后花園,錯落有致的臺階下是大片的綠草地。</b></p> <p class="ql-block"><b> 花園里的倒掛金鐘,花色鮮艷,花形美觀別致</b>,<b>是中南美洲的原生植物。</b></p> <b> 我們走進庫斯科古城中心,即<font color="#ed2308">阿馬斯廣場(the Cathedral of the Plaza de Armas)</font>,當(dāng)年被認(rèn)為是世界中心的地方,十分壯觀,曾是印加帝國時期舉行慶典的場所。它后來也像南美其他城市一樣,因為西班牙殖民者在市中心這塊空地存放武器,而又被稱為<font color="#ed2308">“武器廣場”</font>。</b> <b> 最顯眼的是北側(cè)的<font color="#ed2308">庫斯克大教堂(Catedral Del Cuzco)</font>,磚紅色建筑,高高的鐘樓,威嚴(yán)的十字架,需要走上臺階才能到入口,這座教堂融會了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和巴洛克風(fēng)格。 </b> <p class="ql-block"><b> 廣場靠南聳立著</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印加王帕查庫提的金屬塑像</b><b>,手持權(quán)杖俯瞰昔日輝煌的武器廣場。</b></p> <b>廣場四周的<font color="#ed2308">石拱廊</font>內(nèi)都是商店、旅行社、餐廳、酒吧和咖啡店等,二層樓上有精美雕刻的木制陽臺俯瞰廣場,是一個放松身心的好地方。<br> 因為下雨,沒能多走動,拍下廣場更多方位的鏡頭。但僅僅這些鏡頭就已讓我非常喜歡這座印加文化與歐洲文化相得益彰結(jié)合的古城。</b><br> <p class="ql-block"><b> 離開廣場中心,我們?nèi)?lt;/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烏魯班巴(Urubamba)</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過夜</b>,<b>它是庫斯科到馬丘比丘途中的一個大鎮(zhèn)。在印加時期這一帶是王家的直轄區(qū),庫斯科的谷倉地帶,被稱為“圣谷"。這里海拔(2800米)低于庫斯科, 既利于休息又離去馬丘比丘的火車站近。</b></p><p class="ql-block"> <b>入住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Aranwa酒店</b><b>位于通向馬丘比丘(Machu Pichu)道路的一座經(jīng)過翻新的16世紀(jì)的莊園。小院的布置非常養(yǎng)眼,花花草草,別致的水池、教堂、石椅等等,女游伴們這兒留影。</b></p> <h1><b> 二. 馬丘比丘</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今天的目的地是秘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著名的馬丘比丘</b><b>。清晨我們離開酒店乘40分鐘汽車前往</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歐雁臺(Ollantaytambo)小鎮(zhèn)</b><b>, 這是圣谷中的一座小鎮(zhèn),從這里坐火車去馬丘比丘,可以稱為前往馬丘比丘的門戶?;疖囍坏今R丘比丘的山下,探訪古城需要再坐汽車。</b></p> <p class="ql-block"><b> 車站集市出售色彩鮮亮的安第斯山脈編織品。</b></p> <p class="ql-block"><b> 車站內(nèi)外有不少秘魯婦女穿戴印加女人的傳統(tǒng)服飾在兜售手上滿滿的印加特色貨物。</b></p> <p class="ql-block"><b> 當(dāng)我正在觀看穿過小鎮(zhèn)的烏魯班巴河水,湍急流過車站時,抬頭突然見到幾個中國小伙子,他們也乘坐這趟火車,去馬丘比丘。在這么遙遠的地方遇見生氣勃勃的他們,格外開心,我們互相問候后,一起合了個影。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全景天窗觀光火車的車廂</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很新穎,典雅舒適,墻上有壁畫,天窗更是讓游客飽覽沿途風(fēng)光,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b></p> <p class="ql-block"><b> 這條窄軌鐵路全長只有幾十公里</b>。<b>我遠眺車窗外,火車沿著烏魯班巴河谷一路前行,曲曲折折。左邊的烏</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魯班巴河波濤翻滾,</b><b>河水與我們同行向前奔騰而下,</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流經(jīng)馬丘比丘 ,最后匯入亞馬遜河 </b><b>。右邊山上的樹木越來越茂盛,進入郁郁蔥蔥的熱帶雨林地區(qū)后,體感明顯潮濕與溫暖。</b></p> <p class="ql-block"><b> </b><b>火車從歐雁臺出發(fā)到達終點站</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熱水鎮(zhèn)</b><b>,時長1小時45分鐘,這是秘魯藍色列車。</b></p> <p class="ql-block"><b> 熱水鎮(zhèn)的火車站(名為</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馬丘比丘火車站</b><b>)下車后,我們等候換乘巴士進山丘時,我與當(dāng)?shù)匾晃粙D女“嗨”之后,詢問她為什么來這里,她告訴我她是當(dāng)?shù)厝恕?,并留下這張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熱水小鎮(zhèn)是沿著烏魯班巴河而建,處于深山河谷中,兩邊都是森林茂密的陡峭山峰,有三、四座橋橫跨湍急河流的兩岸。岸上的商店、旅館、飯館林立。商店門口的大木雕像很奇葩,印加針織品五顏六色; 街道巷子狹窄,到處都是世界各地來的游客。</b></p> <b> 巴士穿過一座木橋,正前方可見馬丘比丘的地標(biāo)了,再轉(zhuǎn)彎,山壁上有多張馬丘比丘的各種標(biāo)志。其中一張為:馬丘比丘——國際土木工程歷史遺跡。我們已進入馬丘比丘地域了。</b> <b> 汽車行程約一個小時左右,我們抵達后還需耐心排隊進山,可見游客之多。</b><br>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馬丘比丘( Machu Picchu)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b><b>,位于秘魯山地自然帶和雨林自然帶的交界處,庫斯科西北75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b></p><p class="ql-block"><b> 大約在12世紀(jì),印第安部落在庫斯科谷地中逐漸強盛起來,1438年他們統(tǒng)治了安第斯山脈北部山區(qū),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印加帝國。16世紀(jì)初,鼎盛期的印加帝國人口多達600萬,雄霸一方,他們信奉太陽神,建立了完善的農(nóng)業(yè)體系。</b></p><p class="ql-block"><b> 印加帝國沒有自己的文字,印加人的歷史完全依靠印加人的口耳相傳。只有馬丘比丘遺址默默地向人們展現(xiàn)當(dāng)時的文明有多么發(fā)達,只有翱翔的山鷹目睹古城的雄姿。這時段長達400多年,包括西班牙人殖民統(tǒng)治的300多年及秘魯獨立后100年。</b></p> <p class="ql-block"><b> 直到1911年7月的一天,</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美國耶魯大學(xué)教授、探險家海勒姆? 賓厄姆</b><b>發(fā)現(xiàn)了完全掩蓋這一片厚厚熱帶樹林之下的古城遺址。圖片是海勒姆·賓厄姆(左一)和他的團隊, 照片源自:National Geographic。</b></p> <p class="ql-block"><b> 這個遺跡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3年</b><b>馬丘比丘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chǎn),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之一。</b></p><p class="ql-block"><b> 我開始與導(dǎo)游一起走進馬丘比丘。</b></p> <p class="ql-block"><b> 馬丘比丘遺址占地約5平方公里,分為梯田(或叫種植區(qū))和城區(qū)(居民區(qū))兩大部分。按規(guī)定,須單向游覽,不能走回頭路,所以一定要把想拍的都拍完再往下一個地方走。</b></p> <b>馬丘比丘古城約有200座建筑:神殿、宮殿、住房、浴場、監(jiān)獄等</b>。<b>全部用原石砌造,工藝精湛,體現(xiàn)了印加王朝的盛世輝煌。這些圖片上的標(biāo)記是導(dǎo)游解說時我注明或記錄下的。</b> <p class="ql-block"><b> 建筑之間有上百條石階梯河小路,石頭重數(shù)噸到十噸。印加人是如何把它們運上高山?又如何壘砌得如此平整順溜,還設(shè)計了排水出口、小水槽,至今還是一個不解之謎。</b></p> <b> 全團人員在山丘高處合影,結(jié)束馬丘比丘之行。</b> <p class="ql-block"><b> 結(jié)束游覽馬丘比丘之后,在出口處平臺又遇到宋丹丹一行人。此時我才知道這一行人的頭銜是“花樣姐姐攝制組”,我又做了一回追星族,分別與明星宋丹丹和王琳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沿原來路線返回庫斯科,一路風(fēng)光無限好。警察微笑對著旅客,雖然這是很小的舉動,卻是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友善;田野山丘景色美不勝收</b>。</p> <p class="ql-block"><b> 回到庫斯科就晚餐,進入一家傳統(tǒng)餐館。從走進南美,幾乎餐餐都有土豆,但口感十分細(xì)膩,味道鮮美。直到今天,我才知道</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南美是土豆的發(fā)源地</b><b>,有300多個品種。</b></p> <b> 好奇心,促使我走進域外的廚房看看,烤馕餅的爐灶上裝飾很特別;我還與一位穿戴印加婦女服飾的廚工合影。</b> <p class="ql-block"><b> 當(dāng)晚我們?nèi)胱焖箍频木频辏诙斐藱C返回利馬。</b></p> <h1> <b>三. 首都 利馬</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我們在庫斯科入住的酒店是四星</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ECO Inn</b><b>。酒店大門很一般,但大樓設(shè)計很有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早餐后,我們離開酒店,二十分鐘之后就到達庫斯科機場。十點乘坐智利航空公司航班飛往利馬。俯瞰在安第斯山脈下的庫斯科城,再見庫斯科!</b></p> <p class="ql-block"><b> 利馬是秘魯?shù)氖锥? 800萬人,約占全國1/4強;是秘魯?shù)恼?、?jīng)濟、文化及交通中心;也是美洲第三大城市,</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享有“南美洲最富庶、最優(yōu)美的城市稱號”。1988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b></p><p class="ql-block"><b> 該城見證了西班牙隊殖民統(tǒng)治及文化,600年的文化融合成了南美西班牙的風(fēng)格。 包括巨大的圣法蘭西斯修道院地下墓穴(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色彩斑斕的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圣馬路丁廣場(Plaza de San Martin)和大教堂(Catedral)。觀賞這些景點與建筑有助于我們了解利馬。</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我們第二次進利馬,抵達后,乘車路過時,我還是照樣車覽掠影。也許是郊區(qū)段的緣故,感覺有點荒涼。但房子是五顏六色的,經(jīng)過兩座不知名雕塑宗教神像,一些店鋪也不開門。</b></p> <b> 已過12點,我們先在一家中餐館午餐。有趣的是餐館門頭上掛的牌子中有個漢語拼音“<font color="#ed2308">CHIFA</font>,”——吃飯,這個字已成了與秘魯人通用相知的文字。</b> <b> 飯后,我們向中心行駛,這是車拍的<font color="#ed2308">圣馬丁廣場</font>。廣場正中央矗立著一尊美洲獨立戰(zhàn)爭中建有奇功的<font color="#ed2308">民族英雄圣馬丁將軍</font>躍馬橫槍塑像。并以這位南美解放之父圣馬丁命名,于1921年7月27日開幕,慶祝秘魯獨立100周年。</b> <b>圣馬丁廣場附近就是<font color="#ed2308">世界文化遺產(chǎn)武器廣場</font>又名中央廣場,是利馬的精神文化中心,在這里,你可以充分享受南美及印第安風(fēng)情,我們在這里停留較長的時間。<br> 最古老的部分是廣場中央的<font color="#ed2308">銅制噴泉。</font>廣場原是斗牛場和當(dāng)作宗教裁判執(zhí)行死刑的地方。其中央設(shè)一個焚燒爐,焚燒被判死刑的人。這個制度廢除之后,于1650年在原址建了這個噴泉。 </b> <b> 廣場上的<font color="#ed2308">秘魯總統(tǒng)府 </font>原先是完全依照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的風(fēng)格建造的。由于火災(zāi),1938年重建的總統(tǒng)辦公和官邸的戈貝爾諾宮,改為現(xiàn)在的法式巴洛克風(fēng)格。</b> <b> <font color="#ed2308">利馬大教堂(Palacio Arzobispal de Lima)</font>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從1535年開始修建,1625年初次建成,之后經(jīng)過多次的修復(fù)和重建,但依然保持殖民地時期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外觀。大教堂外華美的木制飄窗。</b> <b> 教堂旁的這一建筑是<font color="#ed2308">大主教宮(又稱總主教宮</font>),建于1922年,是第一任西班牙總督皮薩羅的住宅。正面的外墻上,兩排三、四米高雕花木陽臺醒目突出,幾乎蓋沒了這古典巴洛克式宮殿本身的華貴氣概。陽臺圖案繁縟復(fù)雜,木雕精美細(xì)細(xì)致,<font color="#ed2308">擁有全世界最美的木造陽臺的美譽</font>,也體現(xiàn)了西班牙建筑的審美觀。</b> <b>廣場上黃色建筑是<font color="#ed2308">利馬市政廳</font>,多張照片展示陽臺的漂亮。</b> <b> 這里是市政府廣場,每天正午都有衛(wèi)兵交接儀式。1821年,何塞·德·圣馬丁將軍在該廣場宣布秘魯獨立。</b> <b> 以城市中心的“武器廣場”為基點,輻射出條條街道溝通城區(qū)。我關(guān)注了下面幾條街:①這條道路的遠處終端是<font color="#ed2308">利馬文學(xué)館</font>。</b> <b> ?、趶V場西邊馬路上有類似英國倫敦的<font color="#ed2308">紅色雙層旅游巴士</font>,是旅客上下客車的地方。<font color="#ed2308">馬車</font>也有停放點,在那里載客到廣場周邊巡游。</b> <b>③另一條岔口上的兩位裝束特別的男子,不知來自何方?</b> <b>④ 還有一條街道,不知在搞什么聚會活動,樂隊在演奏。</b><br> <b>我們離開廣場,結(jié)束利馬游覽,沿太平洋東海岸南下奔赴230多公里之外的皮斯科(Pisco)。駛出市中心不遠,與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一樣,也是一片貧民窟,大多集中在郊區(qū)的山坡上,是緊密的簡陋木屋式建筑。</b> <h1> <b>四. 皮斯科——鳥島</b></h1><p class="ql-block"><b> 昨晚入住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Agustin酒店</b><b>面朝太平洋,陽臺上視野遼闊,泳池蔚藍;百舸五顏六色,海鳥展翅翱翔。</b></p> <b> 多名女工拿著工具,清潔酒店前沙灘,她們很樂意讓我拍照。。</b> <p class="ql-block"><b> 我們步行至海獅碼頭,游客很多。</b></p> <p class="ql-block"><b> 我們乘坐游艇去鳥島自然保護區(qū),圍繞鳥島和礁石觀賞各種鳥類。</b></p> <p class="ql-block"><b> 海岸對面不遠處有個半島,叫做帕拉卡斯Paracas。被半島遮擋視線的右前方,有個叫做</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貝勒斯特(Ballestas)的小島</b><b> ,現(xiàn)在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Ballestas Islands National Reserve) ,被通俗稱為鳥島</b><b>。據(jù)說,島上這些房屋中國華工曾在這里住過。</b></p> <p class="ql-block"><b> 鳥島由南、北、中三座島及6個礁石島組成,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北島面積最大。</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欽查群島是世界上三大鳥島之一,集聚了600萬只海鳥</b><b>,主要有海燕、海鷗、鸕鶿、信天翁等,還有從2.6萬公里之外飛來的候鳥--北極燕鷗。</b></p><p class="ql-block"> <b>出港不遠就來到</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帕拉卡斯半島</b><b>上一處斜坡懸崖前,看到一幅燭臺樣,神秘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安第斯?fàn)T臺”地畫線</b><b>,它長180米,高20米。這奇怪的燭臺畫線顯示的目的是什么?究竟何時何人所為,何時何人發(fā)現(xiàn),至今是個謎。</b></p> <b> 海上及 兩平方公里的小島,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的,除了鳥,還是鳥,也只有鳥。</b> <b> 海島被海浪自遠古不停的沖刷,形成各種各樣巖洞石橋??蔁o論是平坦的斜坡,還是嶙峋的峭壁,都被姿態(tài)各異的鳥群占滿。海面上和天空中,一樣的壯觀。</b> <b> 這石灘上一大片布滿令人眩暈的黑壓壓海鳥,每天它們要吃上千噸魚蝦,自然也留下了大量的鳥糞。</b> <p class="ql-block"><b> 鳥島的岸邊,還有數(shù)量眾多(據(jù)導(dǎo)游介紹有4000多只)的海獅,由于海水中的魚類資源極為充裕,有些海獅已經(jīng)過于肥胖了。</b></p> <b>保護區(qū)沒有讓游客們登島觀賞,而是快艇繞著圈在群島間的海面上穿梭,保護了鳥群的生態(tài)環(huán)境。</b> <p class="ql-block"><b> 非常有意思的是,了解到秘魯如此眾多的海鳥,使我知道與中國有關(guān)的一段歷史,回答了為什么秘魯華人會這么多的問題。</b></p><p class="ql-block"><b> 秘魯小島堆積了大量鳥糞,在沒有化肥的種植園時期,鳥糞是一種理想的肥料,成為一種搶手的“資源”。</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個世紀(jì)以前</b><b>,</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秘魯國家財政收入的80%居然是鳥糞出口</b><b>。簡直無法想象是吧?</b></p><p class="ql-block"> <b>由于廢止黑奴的法令使得黑奴數(shù)量不足,并且,秘魯政局一直很動蕩,歐洲移民望而止步。所以,當(dāng)時的秘魯勞動力極其匱乏,找誰來“挖鳥糞”成了難題。</b></p><p class="ql-block"><b> 秘魯政界、商人想出一個辦法:從清朝買勞動力。1</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849-1874年的“契約勞工”時期,中國向秘魯移民約10萬人,</b><b>許多華工變成終身奴隸。1874年清政府與秘魯正式建交,從此在秘魯?shù)娜A工成為自由人,他們大部分人選擇留在秘魯尋找新的生存機會,一些人成為小商人,經(jīng)營餐館、商鋪、雜貨店等。19世紀(jì)末期時,華人開辦的商業(yè)中心已在秘魯遍地開花。這些華人大多來自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福建廈門沿海地區(qū),因為裙帶關(guān)系,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秘魯移民政策放寬,紛紛選擇移民秘魯。更多的是20世紀(jì)70年代以后的新移民。經(jīng)過了一百多年的奮斗,華人已經(jīng)在秘魯站穩(wěn)了腳跟,逾百萬的華裔活躍在秘魯?shù)母鱾€階層中。目前秘魯人口3200萬,華人300萬約占1/10。</b></p> <h1><b>五. 世上最大謎團之一的納斯卡大地畫</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結(jié)束鳥島的游覽,一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皮斯科小鎮(zhèn)的飛機場,將前往150多公里外的納斯卡荒漠,從幾百米高空觀賞古人的大地杰作</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納斯卡地畫</b>。<b>我在機場的小商店,買了一塊納斯卡地畫冰箱貼(紅圈所示),又與工作人員合影,算是這趟旅行開始的留念。</b></p> <b> 總覺得到此地很不容易,是第一次,也是此生最后一次,登上小飛機前須來個留影。 </b> <b> 小型觀光機最多能搭乘15名游客;天氣不錯,飛機上清晰地看到地面的一切,與太平洋為鄰。幾分鐘后,我們已在面積約450平方公里的納斯卡荒原的上空。</b><br> <b> <font color="#ed2308">1939年美國考古學(xué)家保羅</font>博士乘坐飛機沿著秘魯南部的納斯卡荒原上古代引水系統(tǒng)飛行,一次低頭偶爾發(fā)現(xiàn)涂畫在納斯卡沙漠上,看起來像是機場跑道一樣的一些線條,這一發(fā)現(xiàn)震驚了世界。<br> 這種巨型的地上繪的納斯卡線條,除了廣大寬闊的直線外,描繪的大多是動植物。專家們將鑲嵌在線條上的陶器碎片作詳細(xì)研究后,證實<font color="#ed2308">“納斯卡線條”實際存在了2000年</font>。究竟是誰創(chuàng)造了它們并且為了什么而創(chuàng)造,至今仍無人能解。<br> 傾其畢生精力,與納斯卡地畫廝守50多年的德國科學(xué)家瑪麗亞·萊希說:“我永遠不可能解開荒原上所有的謎,而這正是優(yōu)秀古謎的真諦所在?!?lt;br> <font color="#ed2308">1994年,聯(lián)合國將納斯卡地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font>此后,秘魯也將該地列入保護區(qū),禁止游客進入。</b><br> <b> 半個小時的飛行,地表面開始出現(xiàn)畫線,但不清晰。為了俯瞰地畫時,機身需要做大幅度地傾斜,開始出現(xiàn)了各種幾何形狀的巨大圖面:</b> <b> 這是有沙漠,有山梁,有阡陌,有河谷,溝壑縱橫,也有畫線,荒野茫茫的景象。</b> <b>飛機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的來回翻轉(zhuǎn),加上時而大幅度傾斜飛行,好讓飛機兩邊的游客都能看清地上的畫面,這樣觀光了共一個半小時,結(jié)果人感到很暈,疲倦。好在上飛機前得到指導(dǎo),提前備點暈機藥,我則吃了一片防暈藥片。機艙也準(zhǔn)備好了嘔吐袋,不至于將機艙搞臟。<br> 我的照相器材一般,視力差,技術(shù)也不高。好賴最終照了幾張較有<font color="#ed2308">典型性的納斯卡畫線</font>,也有的是游伴發(fā)給我的,此行總算有收獲。</b><div><b> 所形成的坑道線條平均寬度約為十至二十公分,最長的可達約十公尺。所以由長度不一的線條所組成的圖案,其面積也有所不同。</b></div> <b>人們自然會問為什么納斯卡畫線長期不被風(fēng)吹亂,或被沙土覆蓋?<font color="#ed2308">能夠保存千年而沒遭受到大自然的破壞,答案是與納斯卡平原的氣候有關(guān)。</font>納斯卡平原是一個氣候干旱而貧瘠的高原,遍布高原的碎石,將陽光的熱能吸收及保留,從而散發(fā)出一股溫暖的空氣,在空中形成一個具有保護作用的屏障,令到高原上的風(fēng)不像平地般強勁。<br> 結(jié)束飛行,沒有忘記與機長合影,這也是我在秘魯?shù)淖詈笠粡堈掌?lt;/b> <b> 我們驅(qū)車4約小時,回到利馬入住的酒店已是晚上。一進大門,就聽見節(jié)奏感很強的音樂,抬頭一望是迎客的秘魯民族歌舞表演,這一下子大大緩解了我們這一天的疲勞。</b> <h5></h5><h3> <b>明天清晨我們將離開這里去機場,飛往智利,開始另一個南美洲之國新的旅程。</b></h3><b> </b><h5><b> (完)<br> </b></h5><h5><b> 音樂:秘魯知名樂曲《El Condor Pasa》,即 《If I Could》,稱為“老鷹之歌”。</b></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