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父母之恩 天高地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剛剛過去的春節(jié)小長假中,一部電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對!那就是《你好,李煥英》。說實話,由于之前看過同名的小品,我并不是特別看好這部電影。走進電影院,完全是出于陪伴妻子女兒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與小品不同的是,在電影的結(jié)尾部分,賈玲撫摸著膝蓋上的補丁,突然想起“那時,媽媽應該還不會打補丁”,剎那間明白了:她的媽媽與她一起穿越了。那一瞬,我內(nèi)心深處某個特別柔軟的地方,似乎遭到了重擊。猝不及防下,我變得淚流滿面。很多人觀影過后,都感到了“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無奈和憂傷。而我那一瞬的淚流,則是因為我感到了父母對于子女的愛,是那樣細致入微、綿延不絕。</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故事從賈玲懷著“沒有做過一件讓媽媽感到高興的事”的遺憾開始。我們都跟隨著劇情,認為賈玲穿越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自己的遺憾。幫助青年時代的母親買電視、打排球,希望改變母親的命運,見證她與父親的愛情等等,一幕一幕,構(gòu)成了賈玲與母親的另一段情感,似乎心中的遺憾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緩解。但在那一個補丁的轉(zhuǎn)折下,原本應該是賈玲為母親做的事情,變成了母親主動配合她,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母親不想在彌留之際,讓女兒留下遺憾。還有什么人、什么情感,能夠讓一個人這樣為另一個人著想?我想,只有我們的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經(jīng),我認為自己是個很懂得孝道的兒子。特別是前年主動選擇自主擇業(yè),回家照顧家庭、陪伴母親后,朋友們都開玩笑說我是個大孝子。之前,我認為陪伴就是孝道。就像電影中的賈玲那樣,竭盡全力去做我認為能讓母親高興的事。在看到那個胖丫頭在電影中邊哭邊跑的時候,我才知道:多少年來,我看到了母親欣慰的笑,為自己終于可以為她做些事情,而偷偷為自己感到驕傲和自豪時候;其實,這也許是——她在逗著我樂。在她的眼里,我永遠是那個需要哄、需要逗、需要照顧、需要愛的小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前常常想,在我們?nèi)松那鞍氤?,是父母給了我們陪伴、照顧與保護;在后半程,我們應該同樣地去陪伴、照顧和保護他們。這是一種感恩,亦是一種回報。卻不知,雖已為人父母的我們,還是過于天真了。這一種恩情,哪里是能夠回報得了的?我們小的時候,肆無忌憚地對父母提著各種各樣的要求,索取和享受著父母溫暖的愛?,F(xiàn)在,我們有能力照顧他們了,但他們卻不可能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對我們提各種要求。細細回想中,才發(fā)現(xiàn)他們是那樣容易滿足。生日時的一套衣服,過年時的一個紅包,閑暇時為他們做的一頓飯,假日時的一次旅游,生病時的片刻陪伴等等,足以讓他們感動得落淚,欣慰得向老朋友們?nèi)ァ办乓?。他們始終擔心成為我們的負擔,他們始終關(guān)心我們的事業(yè),他們永遠希望我們能過快樂健康。不同的是,以前,他們用糖果玩具逗我們;而現(xiàn)在,他們用滿足的笑來逗我們。他們始終在付出,卻從不奢求回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國人的文化里,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教誨。而這種不求回報的恩情,豈是“滴水”那么簡單?又豈是“涌泉”就能夠回報的?我被影片中釋放出來的這種純粹而真摯的情感擊中,流淚的時候,恨不得如兒時一般,撲進媽媽的懷里,放聲痛快地宣泄自己的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從影院出來,看著女兒一臉的懵懂。她告訴我,也許是生活閱歷還不夠,沒有找到那種“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共鳴。而我,似乎從她身上找到了“回報”的方式。父母之恩,天高地厚,無以為報。但現(xiàn)在,我亦是為人之父。讓這種純粹真摯的情感延續(xù)下去,或許就是最好的回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觀影過后,我感到了為人子的幸福,感到了無以報恩的沮喪,卻似乎懂得了,如何去做一個合格的父親。</span></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百度圖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