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問世間情為何物,竟叫人生死相許<br>歌德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讀書筆記</h1><h1> 秦剛<br> 德國著名詩人作家歌德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通過一個剛步入社會,涉世未深的青年維特的愛情悲劇,反映十八世紀歐洲反對建專制,反對貴族制度和教會專橫,提倡“個性解放”“感情自由”“實現(xiàn)個人全面自由發(fā)展”的時代潮流,歌頌了青年人熾烈而忠貞不渝的愛情,揭示出維特愛情悲劇的產(chǎn)生的社會原因和自身的性格缺陷。給人們的愛情和婚姻以深刻的啟示。<br></h1> <h1> 《少年維特之煩惱》以第一人稱的書信體形式,讓主人公維特面對面地向讀者敘述自己的愛情故事。維特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愁善感。初春的一天,他高高興興地告別家人和好友,來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為的是逃避由于自己多情而欠下的,一筆永遠也無法償還的感情債,擺脫心中的一切煩惱。這位靠父親遺產(chǎn)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對山村的生活情調(diào)和自然景色無不感到濃厚的興趣。在他的眼里,山村的一切天堂般的美麗:青山幽谷、晨曦暮靄、村童幼女……使他感覺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煩惱。沒過多久,在一次舞會上,維特認識了當?shù)匾晃环ü俚呐畠壕G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綠蒂是一個天真、美麗且又勤勞、善良的少女。在她母親過世后擔負起慈母的職責,照顧幼小的弟妹。維特眼里的綠蒂是個具有女性理想傳統(tǒng)美德的姑娘,她的一言一行都令他傾倒。盡管知道綠蒂已經(jīng)定了婚,但維特還是想方設法與她交往,追求歡樂與幸福。他一天見不到綠蒂就失魂落魄。</h1> <h1> 綠蒂的未婚夫阿爾伯特旅行回來以后。維特立刻感到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戀愛的甜蜜頓時變成了痛苦,歡樂頓時變成了煩惱。阿爾伯特見多識廣,才華橫溢,精明能干而且很有理智,對維特也以禮相待,一片至誠。更主要的是綠蒂忠于自己的未婚夫,不能再把愛情獻給維特。維特深感自己與阿爾伯特相比處于下風,既無勇氣與自己的情敵競爭,又不甘心自己心愛的人被情敵占有。帶著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他想與阿爾伯特辯個孰是孰非的問題。維特認為:在神圣感情支配下的行為,包括罪過與自殺,都值得人們同情與理解;阿爾伯特則認為;感情狂熱會使人失去理智,變成醉漢和瘋子,最終只能是自我毀滅。維特為了擺脫綠蒂未婚夫給他造成的痛苦與煩惱,聽從朋友的勸告,下決心離開心愛的綠蒂,告別給他帶來歡樂與幸福的小山村。維特在離山村遙遠的地方找到一個工作—在公使館當秘書。他盡可能使自己適應這份工作,然而官僚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他。在同事中他也尋覓不到志同道合者,這一切也使他產(chǎn)生許多煩惱。正當他感到百無聊賴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結(jié)識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的友善和信任,給維特帶來了一絲安慰。更是他感到高興的是,他在一次散步時認識了一位在迂腐環(huán)境中仍不失其自然天性的可愛 姑娘封B小姐。他們擺談得十分投機,維特愛上了她,盡管她有個不討人喜歡的姑媽。封B小姐在維特心中的地位酷似綠蒂,因此充當了綠蒂的化身。就在這時,維特得知;綠蒂與阿爾伯特已經(jīng)完婚,他一直渴望的愛情成了泡影,但他在絕望中仍然思念著綠蒂。</h1> <h1> 一天,維特在 C伯爵府上吃飯,飯后一批令維特討厭的男女貴族要聚會,維特原想離開,可是B小姐的出現(xiàn)使維特不由自主地留了下來。他想與B小姐攀談,而B小姐卻顯得頗為尷尬,他一氣之下想要離去,卻又邁不開步子。結(jié)果受到無聊貴族們的輕侮,最后被C伯爵體面地請了出去。這件事鬧得滿城風雨,這對自尊心極強的維特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維特深感公使館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于是決心離開黑暗、腐敗、虛偽的官場。此后,他應一位侯爵將軍之邀,去了侯爵的獵莊,這期間他曾想從軍,但在侯爵的勸告下,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侯爵待他很好,但維特在那兒始終感到不自在,心中的煩惱無法消除。維特一直懷念著綠蒂,,于是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依舊,但人事全非。心愛的綠蒂早已成為了阿爾伯特的妻子。昔日向自己談起深愛自家女主人的那個青年長工,如今由于失戀,成了殺人犯。維特竭盡全力想拯救那個年青人,傾注其全部感情為其辯護,結(jié)果于事無補。善良的村民一個個慘遭不幸。維特自身在工作上、社會上、愛情上處處碰壁以后,深感自己已到窮途末路,痛苦和煩惱到極點的他,任憑感情驅(qū)使朝著自己可悲的結(jié)局一步步走去。圣誕節(jié)的前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后的訣別。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光芒。他對綠蒂朗誦了奧希恩的悲歌,同時緊緊地擁抱著她。兩天后,他留下令人不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念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綠蒂丈夫的手槍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jié)束了自己的痛苦與煩惱。</h1> <h1>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塵世間青春期的紅男綠女都都可能遇到的煩惱,只是如何對待和化解煩惱,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法。僅僅是男女情愛的問題,不值得長嘆短吟,大書特書。歌德筆下維特的煩惱,是歐洲文藝復興之后,人們追求個性解放、感情自由,追求人全面自由發(fā)展所要需要掃除的障礙,也是當時反封建、反貴族專制,反教會專橫的時代需要。所以維特的愛情悲劇,激起社會強烈的共鳴。維特對愛情至死不渝的追求的精神,成為千古詠流傳的經(jīng)典故事。</h1> <h1> 維特在日記中寫到“我只是對以往常見的現(xiàn)象有了最生動的體會:就是某些稍微有地位的人,對平民百姓總是采取冷冰冰的疏遠態(tài)度,仿佛一接近他們就會失去什么似的;至于一些舉止輕浮,漫不經(jīng)心之徒,卻故意裝出紆尊降貴的神氣,骨子里卻想叫窮百姓更好地嘗嘗他們傲慢的滋味。我清楚地知道,世人不平等,也不可能平等;但是我總覺得那些自以為是為了保持尊嚴必須和所謂下等人疏遠,那他就跟一個因為失敗而躲避敵人的懦夫一樣可恥的人”小說在這里直接把矛頭對準封建貴族專制社會的不平等,說出了社會底層群眾的心里話。</h1> <h1> 小說的主人公維特多才多藝,情感豐富,憤世嫉俗,有一顆善良和樂于助人的心。他熱愛自然,對鄉(xiāng)村中自然美的東西體會最深刻,在瓦爾海姆村口溪流邊看到的鄉(xiāng)村小店和菩提樹下兩個孩子自然流露的神態(tài)使他著迷“這個發(fā)現(xiàn)增強了我今后皈依自然的決心,今后一切都要聽從大自然的安排。,只有大自然才是瑰麗多彩,無窮豐富,永不枯竭的,只有大自然才能造就偉大的卓越的藝術家?!笨吹酱笞匀坏拿溃S特從內(nèi)心涌出對當時社會的所謂清規(guī)戒律和要求人們墨守成規(guī)的反感“有的人或許更多地贊成規(guī)章法令,主張墨守成規(guī)博取中產(chǎn)階級社會的贊賞。信奉這種主張的人是永遠不會做出卑鄙下流的事來的,正像循規(guī)蹈矩,奉公守法的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臭名昭著的無賴和討厭的鄰居一樣;但是另一方面,所有的規(guī)章戒律,不管怎么說,統(tǒng)統(tǒng)破壞了自然界真正的表現(xiàn)和真正的感情!”帶著這種離經(jīng)叛道的念頭,少年維特對已為人婦的綠蒂窮追不舍,期間理智也曾使他面對現(xiàn)實,采取逃避的方法來來解除自己的煩惱,而且在后來的生活中也有了轉(zhuǎn)移替代綠蒂的情感對象封B小姐??稍诠桂^遇到官僚氣十足的上司對其工作上的吹毛求疵和C伯爵府晚會上社會名流對他歧視和嘲笑,使他看透了官場的虛偽和人性的冷漠而憤然離開。</h1> <h1> 維特在日記里憤然寫到“那討厭的社會地位是最最惹我惱火的。雖然我也像任何人一樣,知道等級差別的重要性,它也給了我許多好處,但它卻成了我的絆腳石,妨礙我享受人世間瞬間的幸福和一星半點的快樂?!碑斔麘罹舻难埧途余l(xiāng)間時,雖然侯爵對他很好,可由于性格和思想上的差異,使維特感到不自在,始終無法消除煩惱,他只好再次離開侯爵,回到原來山村,正是這樣與其個性格格不入的社會環(huán)境,使維特一步步走絕望,而在鄉(xiāng)間遇到綠蒂父親過去的秘書,因失戀而成為瘋子和一個青年長工愛上了寡居的雇主而殺人,維特推己及人出面為青年長工辯護失敗,這兩件事的強烈刺激下,小說的主人公維特的煩惱越來越難以控制,終于走上了自殺來解脫煩惱的不歸路。</h1> <h1> 我們說維特的悲劇既是社會的悲劇,也是他自己的性格悲劇。因為他對綠蒂窮追不舍的愛情,對他個人而言是一種熾烈純真的真情實感的表露,而從社會規(guī)則來講,就是一種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是很難調(diào)和的。其實古往今來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習性和興趣愛好與所處環(huán)境的社會規(guī)則規(guī)范;單個社會成員與社會全體成員之間利益的沖突和矛盾是必然的,也是復雜的,有時甚至是根本不可化解的。而矛盾和沖突是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和表現(xiàn)主題的重要素材,這也是少年維特的煩惱成為百年經(jīng)典,引起后世關注和爭論不休的原因。著名劇作家兼文藝評論家萊辛就指出“這部小說必須要有個簡短而冷靜的結(jié)尾……換一個有類似天性的青年,也許不至出此下策。作者不該讓人自殺,違背天性活動的情緒,連一個小姑娘也幾乎不會原諒”俄國杰出的文藝評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贊同萊辛的觀點,他說:“把主人公病態(tài)的幼稚理想化,對青年人會產(chǎn)生有害的影響”。</h1> <h1> 小說中綠蒂的丈夫阿爾伯特是一個見多識廣,精明能干,處事理智的青年。對于維特追求綠蒂的行為,他顯得理智而冷靜,跟維特以朋友相處,以禮相待,一片至誠。在小說中維特認為:“在神圣感情支配下的行為,包括罪過與自殺,都值得人們同情和理解”而阿爾伯特則認為“感情的狂熱會使人失去理智,變成醉漢和瘋子,最終只能是自我毀滅”他的大度和至誠和綠蒂忠于忠于自己丈夫的態(tài)度,反而給維特造成了痛苦和煩惱,在朋友勸告下,維特才下決心離開心愛的綠蒂,告別給他帶來歡樂幸福的小山村,到遙遠的地方工作,以期擺脫煩惱。當維特為情所困,再次來到村里,他只是告誡綠蒂盡量避開,少和維特接觸,沒有表示嫉妒和不安。當維特離開時,以路途安全為由向他借手槍時,他也慨然應允。他的這種冷靜和大度一方面是他對自己妻子的信任和對自己愛情所處地位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使讀者對他產(chǎn)生一種處事圓滑,甚至是陰險狡詐的聯(lián)想,因為畢竟維特是使用他的手槍自殺的?。?lt;/h1> <h1> 綠蒂面對維特的一片癡情,能夠忠于自己的丈夫,懸崖勒馬,理智地與維特分手。之后盡量不與維特單獨見面。當維特始終擺脫不了煩惱,最后來向她述說煩惱時,她于心不忍,甚至有些動搖,說明她在內(nèi)心深處還是愛著維特的。她想給維特推薦一個般配的女友,但又覺得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缺點,沒有人能與他相配“這么想來想去之后,他模糊而又深深地感到,她的心中隱藏著一個秘密的愿望,雖然她不肯向自己坦白,這就是把維特留給自己,不能保留他,也不許可保留他,她自己卻又經(jīng)常,這樣反駁自己。她那美好的、純潔的、通常是易于排遣的,十分輕松的心情受到陰郁的重壓,阻斷了她幸福的期望。她內(nèi)心抑郁,眼睛也讓烏云給蒙住了?!?lt;/h1> <h1> 維特給她朗誦奧希恩的悲歌時,她竟然讓他緊緊地擁抱了她。維特離開時,說自己不會再見到她了,綠蒂說“維特,你能夠再見到的,你一定能夠和我們重新相見,但是你要克制自己呀。唉,你為什么生就這付急躁的脾氣,干什么都感情用事,提得起,放得下,我求求你……你要克制自己呀!憑你的心靈,憑你的知識、憑你的才能,難道不會給你帶來快樂、做一個堂堂的男子漢!把你傷心的愛情從我這個人身上移開吧,她除了憐憫你,別的什么都不能做呀……天下這么大難道沒有一個姑娘中你的意、耐著性子去找尋吧。我敢向你發(fā)誓,你會找到她的;我已經(jīng)擔心好久了,怕你一陣子陷在這個小圈子里不能自拔。為了你。為了我們,克制自己吧!出門去旅行一次,散散心,十分重要!去尋找你真正的另一半,然后回來,我們做一對高尚 的普通朋友。”當維特向阿爾伯特借手槍時,她內(nèi)心是擔憂甚至是恐懼的,但她怕引起阿爾伯特的疑心而沒有阻止,按丈夫的吩咐把槍遞給了維特。應該是對維特之死,她是預感到了而無法阻止。這一切都為小說增添了的悲劇效果。</h1> <h1> 小說對鄉(xiāng)村風景的描寫,是風情畫卷似的,徐徐展開,層次感強,引人注目,而以信件和日記形式述說豐富的個人情感,是熾烈和細膩的,感人至深。人物之間的對話是簡潔明快的。一個情節(jié)簡單的為愛殉情的故事,讓作者寫得蕩氣回腸,凄婉動人。小中見大,個人的愛情悲劇,融進反封建,反貴族專制,反教會專橫的時代潮流中,凸顯出積極的社會意義。</h1> <h1> 德國偉大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約翰.沃爾夫?qū)?封.歌德(1749—1832年)出生于萊茵河畔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雖是法學博士,知識淵博,但仍然遭到占統(tǒng)治地位的貴族蔑視與排斥;母親是家境貧寒的市長的女兒。因此歌德在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對封建等級制度和腐敗的貴族社會的厭惡情緒。歌德先后在萊比錫和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法律,兼學科學與藝術,獲得博士學位。青年時期的歌德是“狂飆激進運動”的騎手。曾應邀擔任魏瑪公國的樞密顧問,想借此機會一顯才華,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結(jié)果碰壁。此后他潛心于文學創(chuàng)作。最終成為德國歷史上的一代文豪,給德國和人類留下一筆豐富多彩,光輝巨大的精神財富。他與席勒合作,奠定了德國資產(chǎn)階級古典文學的基礎。</h1> <h1> 歌德重要的作品有《少年維特之煩惱》劇本《葛茲.馮.貝利新根》《哀格蒙特》和《伊利革涅亞在陶里斯島》小說《親合力》、《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威廉麥斯特的漫游時代》晚年有自傳《詩與真》詩劇《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出版后,由于批判了腐朽社會、憤世嫉俗、安排維特自殺,激發(fā)了反抗情緒,重重觸痛了封建統(tǒng)治者和反動教會的神經(jīng)。他們極盡惡毒攻擊、肆意詆毀只能事,對小說極其作者進行謾罵和圍剿。有的說小說“褻瀆神明,危害基督教,敗壞優(yōu)良的社會道德風氣”有的抓住少數(shù)青年模仿維特自殺之事,借題發(fā)揮大罵作品是“一部極不道德的該受天譴的書”斥責歌德不該寫這樣一部引誘青年人自殺的壞書。當時德國的某些邦國宣布《少年維特之煩惱》為禁書。焚燒已經(jīng)出版的書。</h1> <h1> 我們今天閱讀這部小說,可以了解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的文藝思潮和社會狀況。學習借鑒歌德把詩歌般的語言融進小說寫作的技巧和方法。對于少年維特的煩惱,可以從青春期少年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去理解和品鑒,但絕不可仿效他對愛情瘋狂追求和以死殉情,解脫煩惱的行為。因為在一個人一生中,愛情固然重要,但它畢竟只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傷逝》中說得好“人只有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比松谑啦粌H有愛情,而且還有詩和遠方,更重要的是要承擔社會責任,如果人人都為自己的私情和私利而放棄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人類的生存發(fā)展還有什么意義,社會也將不成其為社會了。<br> (2021年2月25日秦剛寫于蓉城齋)<b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