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敵臺、烽火臺是長城的孩子,那些因各種原因而未納編的,就是沒有戶口和身份證的“黑孩子”。無論客觀的遺失,還是主觀的遺棄,都將造成中國長城歷史資料的遺漏,都是令人遺憾的事情。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題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安峪長城,位于霧靈山北麓,東連燒香峪長城,西接遙橋峪長城。本次穿越,只是大安峪東段,大溝到樓灣子部分。</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這段長城沒有什么墻體,只有幾座孤樓隱藏于霧靈山茂密的叢林之中,需要我們按沒譜的軌跡一一找尋?!皼]譜”,是位資深戶外驢友,也是長城墻迷前輩,我相信他的軌跡靠譜,所以一下車就趕緊打開六只腳“循跡”。</p><p class="ql-block"> 時值金秋時節(jié),京冀交界的霧靈山可謂五彩繽紛。心想,無論長城樓臺是否精彩,一趟正宗的紅葉之旅總該悅目賞心。果然,北京市密云區(qū)新城子鎮(zhèn)的大溝村,以一場華彩盛宴歡迎著我們。</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 大溝村的楊樹</h3> 大溝村來過,上次的這里是終點(diǎn)。一年前,也是金秋時節(jié),我們從東面的黑谷關(guān)、五虎水關(guān)、菠蘿蓋和燒香峪一路穿越而來。這次無縫接龍,繼續(xù)向西,朝向大安峪進(jìn)發(fā)。<br> 大溝村往南,是一條稍有坡度的水泥路。秋高氣爽,天晴無風(fēng),沒走幾步,大家紛紛減裝。真正的爬山,是快到了正鼓樓的時候。據(jù)說,正鼓樓很有看頭,我卻無暇他顧,隊(duì)伍已在水泥路右側(cè)沿一條小沖溝開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 正鼓樓的洼地</h3> 開始,大家還爭先恐后,但沖溝兩側(cè)滿是荊棘灌木,無從下腳,只好一路縱隊(duì)。由于溝里滯留了大量的石塊、沙礫與土渣,走起來一步一滑,即使四驅(qū)也很難發(fā)力。更大的問題是,蹬掉的塊塊渣渣很容易落到后面隊(duì)友的身上甚至頭上。這不僅臟,還有危險。于是,盡量走在溝沿,并拉開距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 開始上山</h3> 一頓悶爬,好不容易脫離了那條沖溝,左轉(zhuǎn)進(jìn)入林間小路。此時的灌木已被喬木取代,視線很受遮蔽,雖然坡度不小,但起碼沒有安全隱患,走來從容了許多。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 林間穿行</h3> 遇到第一座臺子,已是一小時之后。此臺只余臺基,規(guī)整條石砌筑,推測為敵臺,但無官方稱謂及其他資料。按蟲子的稱呼,喚作“大安峪東6樓”。此臺,上身磚墻全無,填餡的毛石碎石裸露,另有幾塊殘磚散布。其實(shí),這是此條線路上的第二座臺子??聪x子游記,前面還有座石臺,他記為“大安峪東2臺”。我只顧悶頭爬了,忽略了那堆亂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 大安峪東6樓</h3> 這是山脊的左側(cè),地處林間空地,視野相對開闊。南望霧靈山,層巒疊障,明暗如波,群山自成畫作。于是,大家紛紛在此拍照留念,甚至坐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 霧靈山北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 隊(duì)友留影</h3> 接下來,一段小坡度下降后,隊(duì)伍再度鉆進(jìn)密林,持續(xù)爬升。忽見小路分岔,右邊有布條指示,手臺里有隊(duì)友說山頂有座“林隱樓”,值得一看。當(dāng)下心喜,“此行樓子沒有幾個,這絕對不容錯過!”我和票哥、老高等幾位便向右轉(zhuǎn),繼續(xù)上山。由于枝葉過密,只好且走且鉆。果然,幾棵喬木環(huán)圍著一座石基磚樓。大概是海拔高了的緣故,這里樹葉零落,枝條如亂發(fā)簇?fù)?,拍照很不方便?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 大安峪東5樓</h3> 此為空心敵臺,也無官方名稱,蟲子稱其“大安峪東5樓”。從南、西、北三面看,都是單窗獨(dú)眼,只東立面多一券門高懸。雖體量較小,但內(nèi)部也有筒拱廊道與通道,形成回形?;乩戎醒?,夾墻上有蹬道。樓頂脫離了樹枝的遮掩,視界頓開。但垛墻盡失,殘磚散落,難掩破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 大安峪東5樓西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0 大安峪東5樓蹬道入口</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1 大安峪東5樓蹬道出口</h3> 與大部分空心敵臺的門窗和廊道、通道一一對應(yīng)不同,此樓箭窗既未嚴(yán)格居中,也沒對正廊道,有些不當(dāng)不正的感覺。一隊(duì)友說,“古建筑不是很講究結(jié)構(gòu)對稱嗎?”我說,“也不一定!”她說,“看來我的強(qiáng)迫癥又犯了。”其實(shí),如此結(jié)構(gòu),箭窗如果居中,并不利于廊道采光;即使對正廊道,也將采光不均。每面開兩窗固然好,但體量小則不必要??傊?,開幾個窗?窗開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道理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2 林隱樓下拍照</h3> 從樓上下來,早不見了票哥與老高。于是,離開林隱樓,沿軌跡向南再轉(zhuǎn)西,加快步伐追去。約半小時上得山梁,小路再度分岔。見一隊(duì)友從西側(cè)返回,“去拉個抽屜吧,那邊有個樓子?!辈挥谜f,該是“大安峪東4樓”。<br> 果然,順山脊而下,不遠(yuǎn)處林蔭中透出一堵帶垛口的磚墻。此樓,東、北兩面完好,但西南角坍塌??梢钥闯?,是2×3的形制。東立面的一門一窗,分別對應(yīng)著兩筒拱券室,但南券室?guī)捉鼰o存,只北券室尚余半截;北立面的三孔箭窗對應(yīng)著回廊與通道,幾乎全部露天。這里的看點(diǎn),是門窗與通道的雙券雙伏,以及完好的菱角磚檐。如果不是坍塌過于嚴(yán)重,應(yīng)該很威武、壯觀。這一點(diǎn),在后來轉(zhuǎn)向南側(cè)山梁上回望時,得到了證實(shí)。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3 大安峪東4樓東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4 大安峪東4樓北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5 大安峪東4樓西北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6 大安峪東4樓東南角</h3> 正欲離開,一不小心,被地面堆積的殘磚絆了跟頭,所幸那撒了手的相機(jī)與手機(jī)都無大礙,但雙手都破了些皮。退出此樓,東上山坡,見票哥、老高等幾位朋友正在午餐,遂加入其中,分享了他們的美食與啤酒。之后,再不敢單溜,步步緊隨五人小分隊(duì)。<br> 飯后起步,接連右轉(zhuǎn),向東向南再向西,兜出一個半圓的弧線。這段坡度不大,但要時上時下,而且屬于側(cè)切,容易打滑,很難提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7 遙望前隊(duì)</h3> 又遇岔路,軌跡顯示向左,但要再上大坡。向右則有布條指示,而且道路相對明顯。集體研究決定,向右奔西北方向。豈知,這就錯過了“大安峪東1臺”。據(jù)說,也是個毛石壘砌的石臺,該為傳遞信號之用。<br> 側(cè)切山坡,轉(zhuǎn)而直上,爬到山梁,已是午后兩點(diǎn),陽光明媚。無論遠(yuǎn)山近坡,無論紅楓的葉片還是杜鵑的枝條,逆光里的質(zhì)感與美韻,都堪稱極致。如此賞紅,很是過癮,不免多拍了幾張。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8 逆光里的樹葉</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9 逆光里的樹葉</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0 霧靈山北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1 霧靈山北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2 隊(duì)友留影</h3> 穿過光影閃爍的樹林,再度上崖。票哥早早上去,指揮大家一一通過。沒想到,剛上崖頂,就要下崖,而且是個斷崖。不過還好,有前隊(duì)留下的繩子。只是要排隊(duì),急不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3 票哥崖頭指揮</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4 等待下崖的隊(duì)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5 老高下斷崖</h3> 下斷崖后,進(jìn)入一片叢林。再度鉆出,已是面西,又一崖頭壁立。逆光中,一驢友小憩,那畫面很具詩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6 隊(duì)友小憩</h3> 來到崖頭,但見隊(duì)友前行的身影,穿梭于一個個小狗牙之中,由此知道前面的路也不輕松。鏡頭右轉(zhuǎn),透過樹梢,即見又一敵臺矗立,必是“大安峪東3樓”無疑。敵臺遠(yuǎn)方,崇山峻嶺的懷抱里是霧靈湖,早就向往而未能成行。此刻,群山連綿,碧水一灣,紅葉璀璨,敵臺偉岸,這幅畫足夠美吧?于是,很想撲進(jìn)去!可前面又?jǐn)嘌逻B連,所幸都不大,小心就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7 大安峪東3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8 又一道斷崖</h3> 大安峪東3樓,官稱“密云 143號敵臺”。與東5樓相像,此臺形制也非典型。不過,不再“一面兩眼,其他一眼”,而是“兩面一眼,兩面兩眼”。其中,東、北兩面各單孔箭窗,而南立面箭窗成雙,西立面則有一門一窗,那門又是高高的懸門,無梯可上。所以,不明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大概,正是由于此樓位于孤崖,且門口高懸,人不便進(jìn),才保存得如此完好,可謂“完美樓”了。在此,我抱了抱那扶搖直上的墻角……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9 大安峪東3樓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0 大安峪東3樓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1 大安峪東3樓西北墻角</h3> 離開東3樓,才真正撲進(jìn)了五彩畫卷。不過,畫卷下面,卻暗藏著若干斷崖,令人驚喜相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2 離開大安峪東3樓下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3 大安峪東2樓前的斷崖</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4 隊(duì)友小憩</h3> 一番驚心動魄之后,又看到了一條石殘臺基座,該是“大安峪東2樓”,官稱“密云 142號敵臺”的所在。望見票哥和老高他們正在那里休息,于是趕將過去,大家合影后就此下山。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5 大安峪東2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6 大安峪東2樓上的小合影,領(lǐng)隊(duì)拍攝</h3> 下山途中,屢有大坡度下降,上面的人踩下的石子與浮土,難免落在下面隊(duì)友的身上。于是,只好一再拉大距離,以至于下到溝底,又不見了小分隊(duì)的兄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7 下山途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8 下山途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9 下山途中</h3> <p class="ql-block"> 終于來到水泥路上,路邊有“樓灣子水關(guān)遺址”文保碑,但此處為埡口,哪里會有什么水關(guān)所在?這種立碑位置的不到位現(xiàn)象,見的多了也就不較真了。真正的水關(guān)位置,票哥前去找了。原來,埡口西邊的坡下才有河,水關(guān)只能在那一側(cè)。順便,票哥還把“大安峪東1樓”即“密云 141號敵臺”也找了。他說,下周末的接龍,就從那里開始。</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0 樓灣子水關(guān)遺址文保碑</h3> 票哥還說,“我走了六個敵臺、一個石臺和一個水關(guān)。”與票哥相比,我丟了敵臺、石臺、水關(guān)各一個,其實(shí)還有那個“大安峪東1臺”,我們小分隊(duì)都丟了。也就是說,一共九個樓臺(水關(guān))卻丟了四個,比例實(shí)在夠高的。又一想,豈止我們墻迷丟呀,那專門普查的也丟,他們丟的更多。正鼓樓到樓灣子這一段,他們就給漏了大安峪東6東5東4三敵臺,更不用說那兩座石臺。這只是正鼓樓西側(cè)的,那東側(cè)也漏了好幾座。早在燒香峪東坡的“密云 144號敵臺”,《中國長城遺產(chǎn)》網(wǎng)上的長城就中斷了,一直到大安峪的“密云143號敵臺”之間,寬達(dá)幾公里的地段上,竟有多達(dá)十來座敵臺漏掉,“這是什么情況?”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1 燒香峪西3樓、西2樓,西1樓,東2樓,以及144號、145號敵臺</h3> <p class="ql-block"> 根據(jù)上次燒香峪下撤和這次正鼓樓上山的觀察結(jié)果,結(jié)合其他墻迷的資料,這些敵臺包括:燒香峪東2樓,海拔866米,僅存條石臺基;燒香峪東1樓,海拔788米,僅存條石臺基;燒香峪西1樓,即“沒眼樓子”(尖溜樓子),海拔877米,殘存部分墻體;燒香峪西2樓,海拔約833米,僅存條石臺基及部分青磚下堿;燒香峪西3樓,海拔約784米,僅存條石臺基。另有,燒香峪西1臺,海拔約864米,毛石殘臺 ,雜草覆蓋;燒香峪水關(guān),海拔約770米,現(xiàn)水門無存。</p><p class="ql-block"> 合計(jì),從密云143號敵臺到密云144號敵臺之間,共遺漏敵臺8座、石臺3座、水關(guān)1座。同樣是長城的孩子,但他們卻沒有“戶口”和“身份證”。造成他們“黑孩子”的問題,我不想猜測什么原因。只想說,“如此大面積的遺漏,將導(dǎo)致整個長城敵臺、水關(guān)編號的系統(tǒng)錯誤;建議有關(guān)部門及早勘察與彌補(bǔ),并調(diào)整后續(xù)敵臺與水關(guān)編號。”</p><p class="ql-block"> 回過頭來看,這兩個秋天,燒香峪段長城與大安峪長城給我的遺憾顯而易見,但更顯而易見的還是這個時節(jié)里長城固有的熱烈與華彩之美。也許,世間事必定是得失共存,震撼的美感就該有一定的遺憾來搗搗亂。反之,亦然。今后的長城之旅,必定也是。</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2 燒香峪西1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