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首楊萬里的七絕應(yīng)該說是家喻戶曉的吧?可是,若是問到詩題,有些國人應(yīng)該就不是很清楚了吧?</p><p class="ql-block">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p><p class="ql-block"> 可是你曾想過嗎?凈慈寺在哪?為什么開篇詩人就寫到了西湖?這些疑問,直到這一次蘇杭的遠行,才有了最最真實的解釋。</p> <p class="ql-block"> 這一座飛檐翹角的碑亭里有康熙皇帝御筆親題的四個大字:南屏晚鐘(西湖十景之一)。這"晚鐘”二字指的便是凈慈寺的鐘聲。試想:彩霞滿天時,悠揚的鐘聲在暮色蒼茫的西湖上“當(dāng)當(dāng)”回蕩,蕓蕓眾生又做何感想?</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時,在我耳畔又回響起了那首兒時經(jīng)常會聽到的“我匆匆地走進森林中,它森林一叢叢……南屏晚鐘、隨風(fēng)飄送……”</p><p class="ql-block"> 在碑亭的南側(cè),便是這大名鼎鼎的凈慈寺。</p> <p class="ql-block"> 此刻的凈慈寺,在晨曦的薄薄霧氣中是這么的靜謐!我非常喜歡這杏黃色的寺墻與參差不一的綠意所營造出的叢林勝境!</p> <p class="ql-block"> 凈慈寺坐落在杭州南屏山慧日峰下,是西湖文化景觀中佛教文化的代表性古建。原為五代吳越國王錢弘俶為高僧永明而建,初名永明禪院;南宋時改稱凈慈寺,并建造了五百羅漢堂。為當(dāng)年西湖周圍300多座寺院之首。后經(jīng)歷多次毀修,現(xiàn)存為清代重修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相傳永樂年間,被叔叔奪走了皇位的建文帝曾隱遁于此,寺中有其遺像,狀貌魁偉,迥異常人。</p> <p class="ql-block"> 凈慈寺簡介!</p> <p class="ql-block"> 二層三檐的的鐘樓(可惜不是古跡)!</p> <p class="ql-block"> 白墻灰瓦,典型的江南建筑。再加這蔥郁的參天古木,來到這里,整個人似乎頓時就沉靜了下來,暫時忘掉了所有塵世的喧囂。正所謂:萬籟此都寂,唯余鐘磬音!</p> <p class="ql-block"> 矮墻、奇石、綠植、苔花、碧水、錦鯉,還有撲面的溫潤空氣,這一刻凈慈寺帶給你的,會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凈慈寺里最有神話色彩的濟公院。</p> <p class="ql-block"> 背靠運木古井(即為當(dāng)年的圓照井)小憩片刻。此時神飛暇想的是,一根根齊井口粗細(xì)的圓木噴涌而出!一根、二根、三根……一直到第七十根。</p><p class="ql-block"> 井口旁邊的是搖破扇而大笑的濟癲和尚。</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至今在這井底尚留有一根圓頭,只可惜我探頭張望了半天,僅看到了黑漆漆的一片。</p> <p class="ql-block"> 登上鐘樓,憑窗遠眺,眼前是這一幕幕的不忍打破的寧靜!</p> <p class="ql-block"> 視野盡處的塔尖即為南屏山支脈夕照山上的雷峰塔(古時有雷姓居此,故稱雷峰)!</p> <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洪武年間(1368一1398年),曾鑄了一口重約兩萬斤的巨鐘,可惜清末,銅鐘在戰(zhàn)亂中不知所蹤,自此鐘聲沉寂。直到1984年10月,凈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相助下,重鑄銅鐘。巨鐘高3.6米,直徑2.3米,重一萬公斤。造型古樸,外面鑄有全部的《大乘妙法蓮華經(jīng)》共計6.8萬余字。鋼鐘鑄造精良,每敲一下,余音長達2分鐘之久,余音裊裊,十分動聽。</p> <p class="ql-block"> 東坡居士的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道出了中國古代文人對竹的喜愛。竹,是他們的精神寄托。而勁竹那傲雪凌寒的氣節(jié)更是他們的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 在繁與簡之間,世人又能參悟到什么呢?正如我攝像時的取景,就經(jīng)常糾結(jié)于繁與簡、舍與留!同樣的景致,在不同人的審美里,美的表現(xiàn)是不一樣的。</p> <p class="ql-block"> 凈智莊嚴(yán)!人生應(yīng)該如此?。?lt;/p> <p class="ql-block"> 蓮,是佛教的圣物。佛祖與諸菩薩的蓮臺,就是最好的明證。在凈慈寺里,池中、缸中、瓶中,蓮花更是隨處可見。在清風(fēng)吹拂中,花與葉無不搖曵生姿,也似在宣揚佛法?。。?lt;/p> <p class="ql-block"> 在釋迦殿中,正好趕上了弘一法師的文獻資料展。</p><p class="ql-block"> 這位大師,可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傳奇人物。也是我景仰的大師之一!</p> <p class="ql-block"> 這是公元二至三世紀(jì)的彌勒菩薩立像,也是斷臂。不知為何,突然想到了古希臘的維納斯。</p><p class="ql-block"> 整尊菩薩像雙眼半睜,鼻翼高聳,面部表情優(yōu)雅自在,于眉目詳和中透露著一種自來的高貴。</p> <p class="ql-block"> 每一幅浮雕都詮釋的是一段佛教故事,人物雖小,但細(xì)觀之處卻是形象動人,肖像、服飾、動作、神情、乃至環(huán)境的刻畫無不精妙入微,恰到好處。在頂燈的照射下,更有一番魅力呈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民國文人對法師的評價誠如結(jié)語所示:李叔同是我們時代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p><p class="ql-block"> 致敬法師?。?!</p> <p class="ql-block"> 此為法師最經(jīng)典的相片。他原名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shù)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也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早年留學(xué)日本,歸國后擔(dān)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號弘一,后人尊其為弘一法師。</p> <p class="ql-block"> 上圖為法師圓寂前的絕筆:悲欣交集。但不知大法所云為何所指!</p> <p class="ql-block"> 凈慈寺為歷代文人所青睞,著名文學(xué)家袁宏道曾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長期寓居。</p><p class="ql-block"> 最后,以一尊莊嚴(yán)法像為作為結(jié)尾,結(jié)束凈慈寺的探幽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