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探秘雞籠山

惠風在衣

<h3><br>  雞籠山是蘇州陽山北麓的余脈,主峰108米。唐人陸廣微《吳地記》記載:“以形似雞籠, 因名。”    </h3> <h3>雞籠山孤立在陽山北面,緊挨觀山,和陽山之間,隔著一個樹山村。蘇州著名的爬山路線陽樹線,一般是從陽山南側(cè)起爬,向北至大石山丶樹山村而止。雞籠山上主要為果園丶茶林,山又不大,驢友很少到訪。2020年起,在雞籠山麓的白泥礦洞被驢友探訪宣揚,一時成為網(wǎng)紅,成為驢友打卡之處。雞籠山也因此一夜成名。</h3> <h3>雞籠山麓白泥礦洞,幽深曲折,景色奇異。</h3> <h3>蘇州有兩座雞籠山,另有一座,在天平山南,因山上有石,如雞冠丶雞爪得名。</h3> <h3>相比天平山側(cè)的雞籠山,陽山北面的雞籠山,更顯得神秘。這是因為,這里留下了太多的傳說及歷史遺跡。</h3> <h3>先說雞籠山的名字。就有幾個傳說。</h3> <h3><br>  傳說一:北宋滅亡,康王(就是后來的宋高宗趙構(gòu))一路南逃,擔驚受怕到了雞籠山,人困馬乏,見天色已晚,就地宿營,不覺沉沉睡去。迷迷糊糊中,突然一陣雞鳴把康王驚醒。康王見曙色微明,急急跨馬繼續(xù)奔逃,一直逃到杭州,才算安定 下來。事后得知,如果那天不被雞鳴 叫醒,差一個時辰,金兵就追到了。康王做皇帝后,感激雞籠山的金雞打鳴報警,下旨 在雞籠山駐扎軍隊,保護這座神山。在雞籠山下,確實留下了不少宋代 建筑遺跡??脊旁l(fā)現(xiàn)有宋代瓦當、滴水、重唇形板瓦、長條 形橫道磚、圓柱形建筑部件、雕刻有靈芝紋的建筑飾物等。因為康王當了皇帝,皇帝在雞籠山下睡過一夜,后人 就把雞籠山叫做憩龍山。  不過,憩龍山還有另一個說法。說的是夫差。夫差一念之仁,放越王勾踐回國。勾踐經(jīng)過“十年教訓、十年生聚”,趁 夫差傾全國軍力北上爭霸,發(fā)起突然襲擊,滅了 吳國。夫差兵敗,因不愿受越王羞辱,自殺身亡。夫差的遺體,據(jù)《越絕書 》、《吳越春秋》載,被越王勾踐埋于“秦余杭山卑猶”。秦余杭山,就是陽山。卑猶,是陽山邊上一個小山,但究竟是哪座山?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考了。很多人包括民國元老李根源,也曾到雞籠山尋找 夫差墓,最后“無所得”,只能“仍存疑”。但當?shù)乩习傩湛诳谙鄠?,認為夫差就葬在雞籠山一帶,并把他的安憩之地,叫做了“憩龍山”?! ?lt;/h3> <p class="ql-block">另有一說,認為雞籠山其實叫啟龍山。在《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姑蘇志》、《吳郡志》、《見聞錄》等地 方文獻、筆記中,廣為記載了一個關(guān)于陽山白龍的傳說。說是東晉隆安年間,陽山下有個姓繆的姑娘,一天外出,日暮時途中遇雨, 有一個白衣老人,留她避雨住宿。第二天早晨醒來,老人已不知去向,繆 姑娘只好自行回家了。過了些日子,繆姑娘的肚子大了起來,父母深以為恥, 將她趕出家門??姽媚锼奶幤蛴懀叩椒置?,產(chǎn)下的竟是 一個大肉球。她又驚又怕,把肉球扔到水里,不料肉球綻開,一條小白龍破殼而出,霎時風雨大作,電閃雷鳴,繆姑娘驚嚇過度,香消玉殞。小白龍山中盤桓多日,不肯離去,直到它確信母親不會再活 過來了,才騰云駕霧而去。鄉(xiāng)民把繆姑娘埋在了一個山塢里,就是如今的 陽山白龍塢、龍母冢。繆姑娘的生產(chǎn)日期是農(nóng)歷三月十八日,從此每到這一天, 白龍必來看它母親,來時前十天,必定風雨交加,老百姓感念白龍孝母,后來建 了一座龍母廟。至今在陽山西側(cè)有兩座小山,叫恩山丶顧山,也是為了紀念白龍報恩,顧望母親的意思?!栋垙R記》云:相傳東晉隆安中,繆氏女因出歸途,日暮天欲雨,忽遇老人,詢姓氏居 所,愿假避雨,待旦而前語,竟失老人所在。已而有妊,父母惡而逐之,乞 食于鄰。逾年產(chǎn)一肉塊,棄之水中,忽焉塊破化為白龍,蜿蜒母前,若有所 告者。母驚仆地,須臾雷電晦冥,風雨交作,良久開霽,則白龍夭矯于山椒 。俄頃復還產(chǎn)所,視母已死,乃飛騰而去。鄉(xiāng)民厚葬其母于此,今所謂龍冢 是也。自是憑巫以求立祠,且言所產(chǎn)白龍已廟食長沙。于是鄉(xiāng)民建龍母廟于 山巔。每歲三月十有八日,龍歸省母。前期旬日,天氣峭寒,四山煙雨,乍 晴復合。正誕之辰,龍必見形,或長身尋丈,隱現(xiàn)于眾山之上,或小如蜥蜴 ,依于廟貌。暴風雷雨溡溝號木,則其驗也。</p> <h3>據(jù)說白龍每年來龍母廟探親,都是以雞籠山當客棧的,“山之來龍,至是而 發(fā)”。也就是從這里啟程的意思。因此,雞籠山,實為啟龍山。</h3> <h3>還有傳說,涉及到東晉司空陸玩。就是那位把靈巖山上屋宅捐建為寺院的陸玩。陸玩年輕時就有好名聲,當官后更注重操 守,累遷至 司空?!八究铡睘椤叭敝唬禽o助國君掌握軍政大權(quán)的高級官員。陸玩死后就葬在雞籠山。傳說陸玩下葬時,有 石鳳凰從土中飛出。后人評說,因陸玩生前清風亮節(jié),鳳凰也來參加他的葬 禮。雞籠山也因此又被本地人叫做“鳳凰墩” 。 陸玩的兒子陸訥,做到吳興郡 守,死后,也葬在雞籠山。<br></h3> <p class="ql-block">雞籠山是如此之神奇,又撲朔迷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jù)記載,雞籠山頂有土墩,是春秋時期遺跡,結(jié)構(gòu)比較特殊,主要特征是:在山體基巖上, 用石塊平行壘砌兩壁,從底部往上逐步內(nèi)收,上用大石板蓋頂,然后在石室 頂上及四周覆蓋泥土。石室一端為喇叭口,另一端用石塊封堵。整個石室呈 巷道式,底寬上窄。 迄今為止,蘇州近郊已發(fā)現(xiàn)石室土墩的山嶺,除了雞籠山,還有七子山、上 方山、五峰山、虞山等。石室土墩又稱為烽燧墩、藏軍洞、炮墩,都與軍事用途相 關(guān)聯(lián)。但也有專家持祭天說、墓葬說、居住說的。民間有“北筑長城南筑墩 ”之說,比較傾向于軍事用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雞籠山另一個吸引人的古跡,是明代岳岱《陽山志》中的記載:“雞籠山有洞,戶在巔,中有石磴,盤旋而下 。昔有探者曰:其去甚遠,燭盡而返,上聞風濤舟櫓聲,太湖林屋之通穴歟 ?”這個神秘的洞穴,洞口在山頂,很深,有石磴供人拾 級而下,因為黑,需點燭而行,但一支蠟燭燃盡,還不能到達洞底。人在洞中,會聽到風濤舟櫓之聲,仿佛置身太湖底下,不禁讓人懷疑是否這個洞與西山林屋洞相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2021年的春節(jié),為了尋訪傳說中的土墩丶石洞,我獨上雞籠,在茂密的山頂林木和多刺灌木叢中辟路前行。好在山并不高,雖然舉步艱難,終于登頂成功,并幸運找到了其中的三個石室土墩。</h3> <h3>尋訪的路十分難走,因為不知道方向,全憑經(jīng)驗披荊斬棘。</h3> <h3>沿途經(jīng)常看到這種深坑,不知是否人工所為?</h3> <h3>雞籠山“石室,在龍塢上,其寬僅可置床幾”。從歷史記載可知,雞籠山上有不少石室土墩。蘇州博物館曾經(jīng)于1995年對雞籠山頂部土墩進行過調(diào)查,一共發(fā)現(xiàn)九座石室土墩。2006年,又對雞籠山西部山上三座石室土墩進行了物探調(diào)查,并從西向東依次編號D1、D2、D3。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三座石室土墩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特別是D1號石室土墩頂部發(fā)現(xiàn)兩處盜洞。經(jīng)過搶救性發(fā)掘,雞籠山石室土墩被確定為春秋墓葬。一批出土文物,主要包括幾何印紋硬陶器皿、原始瓷碗以及玉飾品。玉飾品基本都是小件,大多殘缺,有玉瑗、彎月形玉飾、玉墜飾、瑪瑙玦、綠松石珠、管飾件、水晶飾件等。<br>石室土墩被多次盜挖及破壞。其中D1號石室土墩自西漢末年開始遭到第一次毀滅性破壞以來,到唐宋直至明代,該石室被后人多次挖掘并破壞。</h3> <h3>盜洞</h3> <p class="ql-block">當年搶救性發(fā)掘,從D1號石室土墩內(nèi)出土的彎月形玉飾非常罕見,通常是王公貴族佩帶的;一塊玉瑗雖然僅殘存了三分之一,但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花紋和真山墓出土的玉瑗一模一樣;一塊殘缺僅1.5厘米大小的玉瓏非常漂亮,比真山墓出土的玉瓏更加精致。其它玉器也與真山大墓出土文物相近。同時,D1號石室土墩位于雞籠山西部最高峰,海拔111.2米,其北部與真山大墓遙遙相對,通過發(fā)掘已確定為吳王墓的真山大墓海拔只有76米。D1號石室土墩墩底直徑約50米,墩高約10米,墩內(nèi)石室長13.5米、底寬1.84米、內(nèi)高4.6米,甬道長約11米、寬3米、高約5米,是整個雞籠山最大的一座石室土墩。真山大墓旁有從葬墓,D1號石室土墩旁的D2號同樣判定為從葬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基本判斷D1號石室土墩為春秋時期的貴族大墓,墓主身份目前傾向認為是吳國的越族貴族。真山大墓為豎井式,具有中原特點,為吳國王族墓。而雞籠山的墓為A字型,近年研究認為是春秋越民的墓葬。泰伯奔吳,建吳國,吳國的原住民為越族人,歸順泰伯。越族人中的貴族大墓,即為A字型。</p> <h3>由于山頂植被茂密,只找到了三個土墩,已經(jīng)深感震撼!</h3> <h3>竹林中依稀可辨人行痕跡</h3> <h3>在林中穿行</h3> <h3>下山路上,發(fā)現(xiàn)一大片竹林。</h3> <h3>雞籠山并不大,但由于林深枝茂,很容易迷路。加上一個人尋訪,還是有些危險,不得已匆匆下山。最遺憾是沒能找到方志中記載的深幽古洞。下山路上,在茶田中遇一位老婦。她說,雞籠山上是有一個極深的山洞,在山腰靠上位置,小時候她曾去玩過,后來被政府封閉了,洞口淹沒在草叢中。她曾努力尋訪,卻再也找不到了??磥矸街居涊d不是空穴來風,期待熱心驢友,提供線索。</h3> <h3>在上雞籠山之前,經(jīng)過樹山。樹山是一座小山,僅三十幾米高,在雞籠山西南,陽山西北。很多驢友錯把大石山當作樹山,其實是以訛傳訛。</h3> <h3>這才是樹山</h3> <h3><br>樹山舊稱圌山,俗名殳山、如山。明《長洲縣志》:“迤北為彭山、溫山、圌山,臨太湖?!痹陔u籠山西0.9公里處。南北走向,南北長48米,東西寬27米,海拔39米。山頂有較寬闊的平地,南半部山體巖石裸露,北半部平坦,形成正方形平臺。山上曾發(fā)現(xiàn)春秋中晚期陶器碎片。山北半部平臺有一長9米、寬6米石坑,隨葬品已盜空。</h3> <h3>樹山</h3> <h3>從樹山遙望大石山</h3> <h3>樹山頂上是平臺,密生竹林</h3> <h3>最后來張照。由于雞籠山已被封閉管理,我是從這里向茶農(nóng)借的道。希望進山的驢友,能夠遵從管理,友好出入山林,以共同守護好我們的青山綠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