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直在看央視一套近期播出的《覺醒年代》。劇中的辜鴻銘其人,此前幾乎一無所知,而他竟曾經(jīng)是那么學識蓋世,大名鼎鼎!無語無語之慚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都是剛剛從網(wǎng)上學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大釗曾評價辜鴻銘說: “愚以為中國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鐘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于二十世紀之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語堂盛贊辜鴻銘在中國“二百年無出其右”,他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完成全部英式教育的留學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辜鴻銘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擁有13個博士頭銜。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chuàng)獲甚巨。并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并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戈爾訪華,辜鴻銘閉門謝客,說對方不懂《易經(jīng)》,也不懂東方文化之精髓,不如回印度整理詩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來華時友人特別提醒:“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去見辜鴻銘?!苯娲堉榈情T拜訪后感嘆到,“聆聽指教,不虛此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與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書信往來探討國際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無緣會面的圣雄甘地尊稱辜鴻銘為“最尊貴的中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寫《中國人的精神》,通過比較西方物質實用主義,告訴國人我們的“道、義、禮”文化,擁有永恒的生命力,要強烈自信愛國。他把《論語》《中庸》《大學》等翻譯成英文出版,告訴世界,中華文化是“深沉、博大、純樸、靈敏”的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3年前,辜鴻銘在北大進行了一次轟動的演講《論中國人的精神》。他說,我們中國???? 人,有其他民族沒有的一種精神,那就是“溫良”。日本人也講究禮貌,我個人認為,他們的禮貌是沒有芬芳的花兒,中國人的禮貌是發(fā)自內心的,是一種名貴的散發(fā)著芬芳的香水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說,英國人純樸、深沉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但沒有純樸;美國人純樸、博大卻不深沉。法國人辜鴻銘不遺余力地贊美中國人。他總結到,只有中國人具備了四種最優(yōu)秀的精神特質:博大、純樸、深沉,溫良。他認為,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難以言表的溫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同情心和人類智慧的力量!比如中國人記憶力驚人,用同情心和心靈的力量記事強于用頭腦記事;再比如,中國人有禮貌。禮貌的本質是什么呢?體諒,顧及,照顧他人的情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辜鴻銘說,中國人的精神是人性深處的情感,這個不同于外國人,外國人用的是腦,中國人用的是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人的精神是“禮貌”:他會從心底里體諒別人,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照顧別人的情緒,也就是利他主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說,甚至,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他身體上或者道德上的缺憾,即便無法補救,也會被他身上的文雅品質所淡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辜鴻銘在北大的講壇上說:“我們之所以學習英文,是為了用我國溫柔敦厚的詩教,去化諭那些蠻夷。”他居北京時,洋人絡繹來訪,都說:“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國年間,辜鴻銘可謂是享有國際聲譽的大師,他精通英、法、德、俄、希臘、拉丁、馬來亞等9種語言,他在國外獲得過13個博士學位。他把每一種語言都能運用到爐火純青。辜鴻銘對西方諸多國家均有深厚的文化造詣,他最推崇的卻是國學,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種固執(zhí)的偏愛。他將中國的《論語》和《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在東方理論中還加入歌德、席勒等學者之妙語,以理想主義之熱情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妙藥”。他對西方文明進行了尖銳的批評,用詞之精準,用意之深刻讓各國學者們汗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辜鴻銘自小在國外求學,他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直到遇到了留法的中國博士馬建忠,才知道了《易經(jīng)》《論語》《春秋》等經(jīng)典的華夏文明,于是他又開始拼命學漢語,讀古書,甚至偏執(zhí)地要以“中華文化訓導洋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深入學習中國文化,辜鴻銘回到國內在晚清重臣張之洞門下任職二十年,一邊幫張之洞統(tǒng)籌洋務,一邊精修國學,他以特立獨行的思想為宣揚中國文化吶喊,他把《論語》《中庸》《大學》等中國經(jīng)典翻譯成英文、德文、法文等,反復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辜鴻銘用英文寫成的《中國人的思想》(又名)《春秋大義》確定了他在世界上的學術地位,人們研究中國文化,往往會說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辜鴻銘的觀點恰恰相反,他認為中國文化最關鍵之處在于“單純”和“貼近心靈”,這也是辜鴻銘飽學西方文明后最終歸服于中國文明的根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30日,辜鴻銘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直到老年時,辜鴻銘依然能夠一字不差地背誦彌爾頓的無韻長詩《失樂園》(全詩一萬行),正如他當年在課堂上給北大的青年們講授英文時的情形一樣。此詩彌爾頓創(chuàng)作時雙目失明,處境極其艱難,而晚年的辜鴻銘雖未失明,卻在一遍遍地背誦中喟然長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辜鴻銘就在他的英文課上,對學生說:“我教你們學習英文,不是讓你們崇洋媚外的,是讓你們走出國門,讓洋人看看我們中華文化的風采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所以,“守舊”“辮子”不過是辜鴻銘的外在表現(xiàn),珍貴的是,他心中那熾熱的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和自信,以及對國人的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精通這么多歐美國家的語言,卻一點崇洋媚外的思想都沒有,這也是一個奇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當碰到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說三道四時,他就會反唇相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辜鴻銘將那些“高大上”的歐美人罵了一個遍:英國人傲慢、美國人庸俗、法國人虛偽、俄國人殘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還說,洋人絕不會因為你剪了辮子、穿上西服就尊重你,而當你全盤西化時,他們只會更加瞧不起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這番話,讓那些一看到歐美人就要頂禮膜拜的人情何以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午戰(zhàn)爭結束后,辜鴻銘曾向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贈送過一本英文版《論語》。伊藤博文挑釁稱,孔子的學說雖然延續(xù)了2000多年,但已經(jīng)不適合20世紀了。辜鴻銘卻告訴伊藤博文,孔子教導學生的方法,就如同數(shù)學里邊的加減乘除一樣,兩千多年前,三三得九,如今到了二十世紀,三三依然得九,不會得八。伊藤博文啞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在北大圖書館講臺上,回懟胡適、梁啟超等人:“2000年前的孔子何罪于今人哪?孔子教人方法,如數(shù)學家之加減乘除,2000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不會三三得八。自家不精將題目算錯,卻怪發(fā)明之人,毫無道理。這也叫新文化運動,瞎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的辜鴻銘正是因為有著廣博的見識,才更加深切地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與珍貴。他深知列強的炮火并不會讓其文化更高貴,與此相反,戰(zhàn)爭只是野蠻和殘酷的象征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無疑,辜鴻銘是民國初年的一個文化怪杰,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樹和西方文明之枝嫁接而成的一個奇特的文化個體,故當時西方人流傳著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待續(x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續(xù)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清以來,正值中國國家形象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形象被海內外嚴重扭曲,辜鴻銘寫作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時轟動西方,后被譯為多種文字,該書充分闡述中華民族的精神和中國文明的價值,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的獨特價值,改變了很多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同時也揭露了西方文明的深層弊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間已經(jīng)過去這么多年,今天的人們早已經(jīng)生活富裕,國泰民安。可是,很多人已經(jīng)忘記了中國人應該有的精神和風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在央視一套播出的《覺醒年代》,北京大學教授辜鴻銘演講的《中國人的精神》真是太精彩了,一百多年前的話語今天聽起來依然振聾發(fā)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者張中行先生曾經(jīng)說:“我想,如果說這位怪人還有些貢獻,他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在舉世都奔向力和利的時候,他肯站在旁邊喊:危險!危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世再無辜鴻銘,今天的教授、學者有時候也會罵人,憂道的少,憂貧的多。打開北京大學官方網(wǎng)站,在“歷史名人 ”一欄里,已經(jīng)沒有辜鴻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