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陳濟生老先生的靜功纏絲太極拳拳照</h3> <h3>靜功纏絲太極拳簡化48式視頻5——8集</h3> <h3> 靜功纏絲太極拳48式拳譜如下: 1 預備式 2 起勢 3 捧球 4 抱球 5 攆球 6 大捋 7 攬雀尾 8 十字單鞭 9 左右展翅 10 白鶴亮翅 11 左摟膝拗步 12 左手揮琵琶 13 右摟膝拗步 14 右手揮琵琶 15 左摟膝拗步 16 搬攔捶 17 如封似閉 18 十字單鞭 19 左右展翅 20 白鶴亮翅 21 右左摟膝拗步 22 回身摟膝 23 斜攬雀尾 24 十字單鞭 25 抱虎歸山 26 肘底捶 27 左右倒攆肱 28 順步單鞭 29 左右云劈手 30 斜單鞭 31 左高探馬 32 右分腳 33 右高探馬 34 左分腳 35 轉(zhuǎn)身右蹬腳 36 玉女穿梭 37 野馬分鬃 38 上步挫掌攬雀尾 39 上步七星 40 栽捶 41 上步蓋馬捶 42 大捋 43 童子拜佛 44 擰步跨虎 45 回身摟膝 46 攬雀尾 47 如封似閉 48 合太極 完 </h3> <h3> 視頻(5) 29.云開手(可做成云劈手) 30.斜單鞭 31.左高探馬 32.右分腳 33.右高探馬 34.左分腳 </h3> <h3> 視頻(6) 34.左分腳 35.轉(zhuǎn)身蹬腳 </h3> <h3> 視頻(7) 36.玉女穿梭 37.野馬分鬃 38.上步挫掌攬雀尾</h3> <h3> 視頻(8) 38.上步挫掌攬雀尾 39.上步七星 40.栽捶 41.蓋馬捶 42.回身大捋 43.童子拜佛 44.擰步跨虎 45.回身摟膝 46.攬雀尾 47.如封似閉 48.合太極 完</h3> <h3> 此靜功纏絲太極拳48式視頻是本人用手機從電腦屏幕拍攝下來的陳老先生演練的108式中,根據(jù)48式動作名稱剪接編輯而成的。</h3> <h3>附: 我練太極拳的體會<br></h3> <h3> 我的第一個武術老師是陳盛甫教授,教授育人,文、武、德并重,?使我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長進。在1967至1982?年的十幾年間,除了授我底功拳、長拳、鞭桿等拳械功夫,還授我六十六勢、四十八勢和八十八勢太極拳,使我對太極拳有了初步認識。1982年,我考上?了陳教授?的武術研究生,開始鉆研奧妙頗深的太極拳。后經(jīng)恩師介紹,得識我的第二位老師陳濟生先生,從先生學習并研?究?太?極?拳。不到一年時間,我便感覺到先生的太極拳確有獨到之妙處。當時,研究腦電圖和經(jīng)絡波的專家王德堃老師兼任我的論文指導老師,我們共同測試了這套太極拳的功能,發(fā)現(xiàn)練此套拳者全身經(jīng)絡活動與練其他太極拳者大不相同,這種經(jīng)絡波不僅波?幅?和?頻率增加,而且???????波型和節(jié)律異常和諧完美,王?????老師稱贊這種太極拳是和諧與美的統(tǒng)一。<br></h3> <h3> 通過幾年的學習和鍛煉,我深感先生的太極拳是從實踐和理論中悟出來的統(tǒng)一體。這套一百零八勢太極拳,具有三大特點:即?靜?功?、?纏絲和活步。靜者,內(nèi)功養(yǎng)神的真諦。一切內(nèi)功,或曰松、靜、虛、空、無等,無不從靜中來,亦向靜中去。先生為了便于后學者的學習和理解,命曰靜功。每當我感到身體疲憊頭腦困乏之際,只以此太極拳中預備式站好入靜,一、兩刻鐘后,即覺疲勞消?失、頭腦清醒,甚而頓生靈感,?此拳真是打開身心潛能的鑰匙。<br></h3> <h3> 所謂纏絲,先生擬之曰轉(zhuǎn)圈,尤其強調(diào)大圈、中圈、小圈的轉(zhuǎn)動,比如做大捋這一動作時,兩臂平肩伸出,不僅隨腰部的轉(zhuǎn)動而轉(zhuǎn)大圈,?而且兩臂還要沿自身的縱軸做旋內(nèi)??????、旋外(即手心向上下)?的轉(zhuǎn)動,這就是小圈,而大圈、小圈又去圍繞腰部的中圈轉(zhuǎn)動,同時兩胯、兩膝、兩足,亦都隨腰部轉(zhuǎn)動而轉(zhuǎn)動。在練習中,先生要求務必以腰為主軸,四肢為車輪,以腰胯帶動軀干,?以軀干帶動四肢轉(zhuǎn)動????。即肩轉(zhuǎn)胯亦轉(zhuǎn)、肘轉(zhuǎn)膝亦轉(zhuǎn),而且腕與踝、掌與足、指與趾無不同時運動、相應相合,即所謂“六合”。所謂纏絲,先生曾以近取譬如擰毛巾,使全身肌肉自胯關節(jié)的起止點被拉開,使肌肉象被擰的毛巾那樣拉長。久而久之,全身肌肉變長,不但動作輕松不受阻礙,而且長了無窮的力量。運動解剖學指出,肌肉力量的大小,不僅由肌肉的橫斷面的大小,而更重要的是由肌肉的長度決定,當肌肉收縮之前和收縮完畢,二者之間的差越大,肌肉力量就越大。練習當中,先生不僅要求全身關節(jié)撐圓旋轉(zhuǎn),而且要求全身肌肉同時擰旋拉長形成一個整體,這不但具備了整體的力,而且刺激了肌腱中的本體感受器,增強了感覺機能。據(jù)王德堃老師的經(jīng)絡學說:肌束之間構成低阻抗的道路名為波導管,是經(jīng)絡的通道,而這種拉長肌肉的運動會更好地強化和刺激這種經(jīng)絡通道,使真氣暢通。因此每次練完這套太極拳都會有全身舒適,經(jīng)絡暢通的感覺。纏絲在技擊推手當中,更是奧妙元窮,先生常說?,纏絲者,轉(zhuǎn)動也,譬如球體受力,無不轉(zhuǎn)化。<br></h3> <h3> 觀看先生練的活步太極拳,真是一種美的享受,然而這種快速不斷的活步,乃是從定步的虛實中磨煉出未的。開始練拳,先生強調(diào)二足要分主力與吸力,主力者,支撐體重的主體,但意念之中又不可用來支撐全部體重。這樣雖然是實,卻隨時可以變實為虛。吸力者,雖然不用以支撐身體重心,?但腳不可離地,還要有欲離而又不離,欲將地面吸附于腳底的意念,這樣就可以隨時將虛變?yōu)閷?。?jīng)過主力與吸力的練習,可以使腿腳氣血暢通,機能增強。達到高級階段,則可做到身靈步活,步法輕靈,綿綿不斷,有如行云流水。數(shù)年來,我越來越認識到,先生的太極拳有如取之不盡的寶庫,令人回味無窮,今后定要努力學習,爭取較好地繼承和發(fā)揚這一寶貴文化遺產(chǎn)。<br>山西大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所<br>李有甫<br>1986年?5?月</h3> <h3> 僅供學習參考! 2021年2月10日 完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