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東木古意(十)

冰河

鐵血東山之五(終篇):深溝石洞藏好漢---探訪東木紅色遺址遺跡及中共東木地方黨組織史略述<div><br> 在人們的印象中,麻城作為革命老區(qū),紅色蘇區(qū)主要是乘馬、順河地區(qū),其余地區(qū)是白區(qū),特別是東木地區(qū),包括麻(城)商(河南商城)邊、麻(城)羅(田)邊、麻(城)岡(黃岡)邊地區(qū)(包括羅田、張家畈和熊家鋪一部分地區(qū)),本地產生了國民黨軍閥夏斗寅(晚年配合共產黨解放武漢)及多名偽縣長,在當地影響很大,同時既有國民黨正規(guī)軍長期駐扎,又有地主武裝民團、小保隊,且與商城反動勢力勾連,更兼封建宗法勢力強大,幾乎是革命活動的空白地帶。劉鄧大軍南下麻城時,麻城大部尚未解放,木子店爆發(fā)了震驚全國的反革命暴亂,故此,我一直以為東木的革命活動可以忽略不計。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加之實地探訪,才徹底顛覆了老印象:東木也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流淌著許多革命先烈的鮮血!<div> 早在1920年3月,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董必武在武昌創(chuàng)辦私立武漢中學,播撒革命火種,就有一批麻城青年受到革命思想熏陶。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王幼安入黨,1924年后,又有一批進步青年入黨,1925年冬,麻城縣第一個黨組織——麻城特支在縣城無河一道橋成立(王幼安、蔡濟黃先后任書記),次年5月,李濟棠(李梯云)在羅麻兩縣交界的滕家堡(今羅田縣勝利鎮(zhèn))成立共青團羅麻特支,其麻城主要活動的區(qū)域在東木。1926年10月,陳濟棠在滕家堡主持成立中共商(城)、羅(田)麻(城)特別支部委員會,其中閻云鵬、方瑟兮負責麻東工作,先后建立了8個黨支部,其中6個現(xiàn)屬羅田,兩個屬麻城,分別是孤燈坳(屬丁家坳殷郊園)黨支部,書記為李芳原;余家沖黨支部,書記為胡立中(后脫黨),余家沖現(xiàn)屬張家畈。孤燈坳黨支部是現(xiàn)今木子店區(qū)域最早的基層黨組織。與此同時成立的還有乘馬崗支部(書記徐子清),可見大革命時期,麻城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麻東、麻西是同步的。</div><div>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麻城的黨組織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div><div>一是“黃麻起義”后恢復重建,二是創(chuàng)建、保衛(wèi)、發(fā)展蘇區(qū),三是蘇區(qū)喪失后轉入地下活動。期間,先后有商羅麻特別區(qū)委(商城南、羅田北、麻城東)、黃(岡)羅(田)麻(城)特別支部,活動于麻東地區(qū),但因敵人破壞,活動時間均不長。據區(qū)志記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木子店地區(qū)曾是紅25軍和紅28軍同國民黨反動派的正規(guī)軍、地方保安團、土豪地痞進行激烈斗爭的戰(zhàn)區(qū)。1935年6月,紅28軍與國民黨獨立五旅614團激戰(zhàn)于斷水山,打敗國民黨軍。1936年,高敬亭、陳少敏領導的游擊隊、便衣隊、手槍團在木子店地區(qū)堅持游擊戰(zhàn)爭三年。</div><div>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麻城的黨組織經歷了恢復重建、在創(chuàng)建抗日民主根據地中發(fā)展和在奪取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中堅持三個歷史階段。其中在麻城羅田交界的邊區(qū)恢復了黨組織,1942年3月,鄂東地委派丁兆一、來新淼等地方干部帶武裝到麻東執(zhí)行牽敵任務,建立了麻東工委,書記丁兆一。1943年5月在麻羅邊界地區(qū)又建立起羅麻工委(又稱中心大區(qū)委),書記廖鵬。</div><div> 解放戰(zhàn)爭時期,麻城黨組織經歷了收縮轉移、中原突圍后堅持地下斗爭和奪取最后勝利發(fā)展壯大的三個歷史階段。1946至1947年,張體學、姜一、廉希圣、游書成等同志,曾隱蔽在長嶺關東側吊橋溝一石洞里,指揮鄂東北地區(qū)的游擊戰(zhàn)爭。 1947年10月,麻東麻西北率先解放,麻東、麻西縣委成立,同時成立兩縣愛國民主政府。麻東縣委縣政府駐地木子店臺子塆;1949年麻東麻西兩縣委合并成立麻城縣委。1948年3月劉鄧大軍主力轉出大別山后,先后成立羅麻工委、羅麻縣委,統(tǒng)一領導麻東、羅北兩縣工作,1949年2月撤銷羅麻縣委,兩縣分開。</div><div> 麻城全境解放后,于1949年成立麻城縣委、麻城人民民主縣政府,管轄全縣10個區(qū),其中梅莊、東木為第七區(qū)。1951年改東木為麻城縣第九區(qū),劃出梅莊部分為第十七區(qū)(木棲河區(qū))。1952年10月,東木區(qū)劃入新成立的勝利縣,1955年8月,勝利縣撤銷,東木區(qū)回歸麻城。1958年9月撤東木區(qū)委,建立東風人民公社黨委,1959年2月東風人民公社黨委改稱東木人民公社黨委,1961年恢復東木區(qū)委?!拔母铩逼陂g,一度撤銷東木區(qū)黨委,成立丁家坳人民公社黨委,1981年7月又改為木子店人民公社黨委,1984年改為木子店區(qū)黨委,1986年麻城撤縣設市,1987年9月全市撤區(qū)建鄉(xiāng)(鎮(zhèn)),成立木子店鎮(zhèn)黨委至今。</div><div> 東木地區(qū)從中國共產黨組織的誕生到解放,同全國一道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僅解放戰(zhàn)爭時期,就有216位同志血灑這里,全鎮(zhèn)各類烈士墓據統(tǒng)計共有53處。在抵御外敵,以及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中,還有許多無辜群眾裹挾、牽連其中,失去生命的不在少數。<br></div><div> 曾經蒞臨木子店領導斗爭、及本土堅持斗爭的部分領導人有:</div><div> 高敬亭(1907——1939):河南省新縣人,原名高志原,1927年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鄂豫皖蘇區(qū)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的紅軍主要領導人。1931年7月,他當選為鄂豫皖特區(qū)蘇維埃政府主席,兼任光山縣委書記。1935年1月,高敬亭主持第三次重建紅二十八軍,任軍政治委員。他領導紅二十八軍和蘇區(qū)人民在鄂豫皖邊區(qū)堅持游擊戰(zhàn)爭,1938年2月,紅二十八軍和豫南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任支隊司令員,率部開赴抗日前線,1939年6月,高敬亭被錯殺于安徽省肥東縣青龍場。1977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為其平反,并追認為革命烈士;<br> 王樹聲(1905——1974):湖北麻城人,共和國軍事家、開國大將,時任鄂豫軍區(qū)司令員,解放后任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br> 段君毅(1910——2004),河南省范縣白衣閣人。時任六縱政委、中共鄂豫區(qū)委書記,解放后擔任過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北京衛(wèi)戍區(qū)第一政委、中顧委常委;<br> 劉子厚(1909——2001),河北省邢臺市任澤區(qū)人,原名劉文忠,化名馬致遠,早年參加組織并領導冀南暴動,在北方從事地下革命活動并擔任政治、軍事領導人,時任中共鄂豫區(qū)委副書記兼鄂豫行署主席,解放后歷任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八大二次會議增選)、委員(擴大的八屆十二中全會增補),第九屆、十屆、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br> 廉希圣(1916——2015),山西省昔陽縣人,老紅軍,抗戰(zhàn)勝利后與張體學等一起在麻東堅持斗爭,解放后曾任湖北省農辦、農委副主任、省顧問委員會委員,享受正省級待遇。<br> 張體學(1915—1973),原名張體照,河南省光山縣 (今屬新縣)人。早年參加鄂豫皖蘇區(qū)紅軍,先后擔任“鄂東抗日游擊挺進隊”隊長(后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獨立游擊第五大隊”)、中共鄂豫邊區(qū)黨委領導下的鄂東抗日挺進獨立團政委、新四軍五師十四旅政委、鄂豫區(qū)第四軍分區(qū)司令員(轄麻城、黃岡、羅田和浠水),鄂豫軍區(qū)獨立師師長。解放后歷任大冶地委書記兼軍分區(qū)政委、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副主席、省委副書記、湖北省省長、省委書記處書記及常務書記、代理第一書記、武漢軍區(qū)黨委副書記,省軍區(qū)黨委書記兼政委,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全國第一、二、三次人大代表。</div><div> 游書臣(1909——1982),麻城縣木子店區(qū)游家沖人,自幼家貧,1947年7月任游家沖村農會主席,在解放軍主力部隊轉出大別山后,堅持在東木地區(qū)打游擊,歷任東木區(qū)副區(qū)長、區(qū)長,麻城縣農會副主席、白果區(qū)區(qū)長,白果區(qū)、閻河區(qū)區(qū)委書記,麻城縣委委員、副縣長,1958年兼國營龜山茶場黨委書記,1973年離休。<br>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打工經濟的興起,中共麻城市委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江浙一帶成立了專門面向麻城務工人員(主要來自木子店和張家畈)的黨組織,派駐專職干部,協(xié)助當地進行管理和服務,無疑是地方組織建設的創(chuàng)舉。而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推行,鄉(xiāng)鎮(zhèn)機構改革拉開帷幕,一些設在鄉(xiāng)鎮(zhèn)的事業(yè)單位,面臨機構撤并、職能轉換、人員分流,部分干部甚至丟掉了鐵飯碗;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征程中,又有一大批來自城市機關事業(yè)單位的駐村扶貧工作隊活躍在鄉(xiāng)村;庚子之年,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肆虐之時,那些沒有編制、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村、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無不沖在最前線,演繹出偉大的抗疫之歌!尤其木子店鎮(zhèn)成為全市唯一零疫情的鄉(xiāng)鎮(zhèn)!期間,雖無戰(zhàn)爭年代的血雨腥風,但也充滿血與火的考驗,正是東山鐵血精神在新時代的再現(xiàn)!在接下來的探索中國之治、基層善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鐵血東山人依然會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div></div> 丁家坳村孤燈坳,位于公路邊,對面是原丁家坳糧店,側邊是現(xiàn)丁家坳中心小學。孤燈坳的得名,一說是過去這里荒無人煙,只有一戶人家在此做生意,一到晚上,就只有孤零零一盞燈。另有一說與朱元璋有關。不管怎樣,現(xiàn)在這里一片雜亂,作為曾經的麻東第一個地下黨支部所在地,至少應該立個標志才行。隔壁羅田縣就做得不錯。 這是羅田縣勝利老街(古名滕兵堡、滕家堡)的金鳳樓,麻羅最初的八個地下黨支部之一,現(xiàn)屬羅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我們幾位攝影人應長嶺關村熊德平書記之邀,拍攝吊橋溝風光。他把我們帶到溝底一個石頭撐起的小洞,石洞非常隱秘,僅可容數人,外人很難發(fā)現(xiàn)。還介紹說這是張體學當年打游擊時養(yǎng)傷的所在。我以為此說牽強附會,隨便拍拍就離開了。直到駐村以后,深入探究,才知道張體學與東木大有淵源。張體學是新縣八里畈人,1931年就參加紅軍,所部紅25軍活動于皖西北,距長嶺關很近。1933年紅軍兩個師合并成立紅28軍,張體學任軍首長(應該是徐海東)貼身交通員、警衛(wèi)員,在一次突圍中,張體學身負沉重的銀元袋與部隊失去聯(lián)系,直到四天以后才歸隊,銀元分文不少。這四天應該是在吊橋溝養(yǎng)傷。有人考證救護張體學并送水送飯的當地大嫂叫漆乘英。后來,張體學隨部隊長征到達陜北,國共合作以后,受中央派遣,張體學又回到鄂豫皖,任紅28軍政治部參謀??箲?zhàn)時期率領新四軍五大隊一直在鄂東堅持游擊戰(zhàn)。1946年張體學帶領鄂東軍分區(qū)掩護中原突圍,敵強我弱之下,在大別山區(qū)堅持游擊戰(zhàn)數月,才轉輾到達延安。1947年春,根據黨中央戰(zhàn)略部署,張體學又回到大別山區(qū)。10月中旬,任鄂豫區(qū)第四軍分區(qū)司令員,轄麻城、黃岡、羅田和浠水。此時張體學是野戰(zhàn)部隊首長,再也不會鉆山洞了。在此洞隱蔽并指揮打游擊的是廉希圣、游書臣等人。游是本地人,熟悉路況,作戰(zhàn)勇敢,多次立功,逐步成長為區(qū)、縣領導人。 1947年8月,劉鄧大軍6縱隊解放木子店,10月,建立麻東縣、區(qū)、鄉(xiāng)三級愛國民主政府,麻東縣委、縣民主政府在臺子塆成立,張劍石、丁連山先后任縣長。1948年10月并入麻羅縣委,1949年3月,與麻西縣委縣政府合并,成立麻城縣委、麻城人民民主縣政府。這是位于細石嶺村臺子塆的 麻東縣政府舊址。并列的朱毛畫像超有時代感,四周墻壁寫有列寧語錄。附近還有大片老房子,可惜倒塌的差不多了。這所房子有幸被作為傳統(tǒng)教育基地,得以保存。這里應該還是當年國軍171師師部所在地。 縣政府的馬燈??h政府成立后,立即開展土改,在東木激起巨浪,也引發(fā)反動勢力的瘋狂反撲。在我的想象中,這些馬燈,曾經照亮過第五戰(zhàn)區(qū)張淦將軍的作戰(zhàn)地圖,也曾照亮土改隊員訪貧問苦的田間小道,見證了麻東剿匪拉鋸的血腥殘酷,更見證了改革開放以后的安定繁榮。 麻東縣政府的外景。 縣政府內景。老房整修后,安置了兩位五保老人。大廳與時俱進,改名“初心廳”。 解放麻城的功勛部隊——二野六縱,首任司令為麻城人王宏坤。挺進大別山時,司令部設在滕家堡,離木子店不過十多里路。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東木犧牲的最大干部余清,本名石辟瀾,廣東潮州人,1940年至1942年擔任廣東粵南省委宣傳部長,1943年入延安入中央黨校學習??箲?zhàn)勝利后調任河南省南樂縣委工作,1947年秋加入劉鄧大軍南下干部大隊,準備派回廣東工作。9月間作為南下干部臨時派到麻東縣做群眾工作。不幸遭遇鄭家賢為首的反革命暴亂,因保護無辜群眾而犧牲。在東古城建有紀念碑和烈士墓。此圖拍攝于2007年,系為麻城烈士陵園改造所拍,墓地今整修一新。 位于丁家坳的十九烈士墓,也是紀念犧牲的解放軍戰(zhàn)士。 位于長嶺關吊橋溝入口附近的張體學紀念廣場,現(xiàn)在成了鎮(zhèn)、村舉行大型戶外活動的場所。雕塑立意不錯,可惜建得小氣了些,可能是資金不夠的原因吧。不管怎樣,吊橋溝現(xiàn)在是全市黨員教育基地,配合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已初見成效。 “文革”時期,丁家坳人民公社赫赫有名,一度取代了東木區(qū)。這是當年建設的“新農村”,還保存有大片房屋,高大的拱形門樓,氣勢不減,那時的移河改道、山坡造田,也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流金歲月。 “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標語,是七十年代的口號,只有六十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才能理解其含義。 孤燈坳對面的糧店,曾經是計劃經濟時期最重要的公家部門,糧倉修得十分堅固,媲美軍事工事,防火水池、油料倉庫一應俱全。面向馬路開了一個門市部,當年交公糧、買糧食的人可謂絡繹不絕。糧店雖然廢棄多時,但還有兩間倉庫仍在使用,看樣子還是做糧食生意。原來糧管所的職工,現(xiàn)在自謀職業(yè),多半還是搞本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