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是我第二次蒸燜子。第一次蒸好的燜子雖然夾了些許生芯,味道卻是很棒,初次嘗試也算成功,頓時信心滿棚。謀劃了一周,這次回家,我要再操作一遍。</p> <p class="ql-block"> 小時候,一進臘月,家家戶戶把喂養(yǎng)了一年的大豬搬上灶臺,而后做燒肉,燉大骨,大街小巷里竄起的肉香充著鼻翼,勾著肚里的饞蟲,年味就在人們的忙忙碌碌中漸濃了。蒸燜子——我們北方盛傳已久的地方特色小吃,是我味蕾上最神奇的美食。記憶中是姥姥準備好一大盆滑白的紅薯淀粉,肉鍋里混合了肉塊和大骨精華的湯汁燒滾,舀一大瓢“嘩”地沖在上面,手里攥著兩雙筷子,用力攪動著,等攪勻了褐色的粉漿,燜子的原料就算準備就緒了。在灶間大鍋中放上一面蒸篦,蒸篦上排好一溜淺口碗、敞口盤,一勺勺的粉漿被舀進去,鍋上騰騰地升著熱氣,混著肉香獨有的味道四處飄散。蒸熟了,最愛等掀開了蒲帽后,看原本滑溜溜的面糊糊卻組成緊緊實實的器具的形狀,盤狀的、圓碗形,那香噴噴的味道至今還回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 后來,印象最深的是在年前各種美食大工程完工之后,媽媽和鄰居一同合作蒸燜子,最嚴峻的步驟要數(shù)用肉湯潑粉漿了,那叫一個謹慎萬分?!皵嚶洌╨ao)了,沒蒸熟,全浪費了”,那時候這些后果是在年前的準備中任誰家都覺得臉上無光的敗筆。而媽媽是我們街上最能干的人,做出的燜子最是好吃,真真養(yǎng)刁了我的胃口。不似別人家要么發(fā)黑要么灰白的顏色,媽媽做的燜子紅褐色泛著油亮亮的光澤,最誘人了。熱乎乎的剛出鍋的燜子筋道彈嫩,聞著有肉香,吃著肉還多,總記得捧著小碗拿著小勺邊吹著燙氣,邊急急地往嘴里扒拉,還不忘頻頻點頭回應媽媽的詢問“好不好吃”,無與倫比地香!吃了蒸燜子,這年才過得完整、圓滿,蒸燜子,是兒時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吃燜子不再是過年的專屬,宴席上的八大碗中能吃到,超市里、飯店里什么時候也能買到,老媽平時也會拿燉了排骨的肉湯在煤氣灶上快速地做一兩碗,但還是只有過年時蒸的燜子最地道。</p> <p class="ql-block"> 這不,午飯結束后老媽讓我把備好的肉湯鍋溫在了灶上,又拿和面的面盆盛了多半紅薯粉,那可是由家里種的紅薯制作的。多么異常復雜的工序,上百斤的紅薯洗凈、去蒂、磨漿、沉淀、晾曬,還要細致地做好塵灰防護。一季度的種植,一整天的刨挖,一周的加工,才換來這樣干凈細滑的淀粉,精選食材,才能做出好料!</p> <p class="ql-block"> 肉湯開鍋了,濃郁的味道賽過了平日里的一切香味,挑揀出大骨、骨渣,撇去一些周邊漂浮的油花。聽媽媽的指揮譜好前奏,在淀粉上加入煮熟的大骨肉,還有醬好的瘦肉絲,切點蔥絲、剁點姜末,最后放點香油進去。先舀兩勺湯汁澆在肉料上,溫湯即可,將淀粉陰濕,和著淀粉拌勻,讓盆里的每一個角落都留有肉料。這時候的淀粉掌握在半干半濕的程度,接下來的步驟才是重頭戲,一手繼續(xù)倒肉湯,一手拿筷子攪動。之前我嫌面盆太小,攪動的時候施展不開身手,可老媽一口篤定——“絕對行”。慢慢地衡量著攪拌,才能判斷對湯汁的需求,分量就要剛剛好,大約是3比1的搭配吧。面漿順滑了,再用勺子翻,以防殘留干粉。哪有這樣小心翼翼,我握著勺子隨意劃拉,“你這閨妮怎么就不聽話”,媽媽著急地吼了一嗓子,我看見她手里的勺子抬了起來,一瞬間,很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下意識地閉了眼,嚇得!哈!媽媽接過手,從下往上翻動面漿,不能一個勁地攪,不然就攪落了,然后列舉了一堆誰誰家做失敗的案例,好嚴格的要求!攪拌均勻后,把面漿舀入圓盤里固定,八分滿。裝好了,我看那面糊不平整,就端起盤子要掂兩下,結果又招來一頓訓斥,掂實了不容易蒸發(fā),燜子會硬,低著腦袋偷著撇了好幾下嘴,太細致!</p> <p class="ql-block"> 終于上蒸籠了,在灶膛里點上木柴,一面守著老爸燒火,一面聽著他的“燒火經(jīng)”。蒸燜子先要小火,等開鍋升氣后燒中火凝固,再燒旺火加熟,再用中火蒸透,火溫了要添什么柴,太旺了又該怎樣,蒸一個小時的過程很是講究。透過玻璃蒸蓋,最上面一屜的燜子竟然像發(fā)面饅頭一樣高高地鼓了起來,我和孩子驚奇地喊著,爸媽卻笑著說這回的燜子肯定蒸得好。院子里香氣四溢,掀開鍋滿是晶瑩剔透,稍稍冷卻,扣盤、切分,切面處露出滿滿的肉料,孩子們興奮地圍著,給他們一人夾了一塊, “Q彈”,“真好吃,比哪一次的都好吃!”釗釗用手倒騰著咬著大口。</p> <p class="ql-block"> 的確,在記憶中的歲月里,其他人做的蒸燜子,以及我在別處吃過的,感覺都不及我家做的好吃,我們做的蒸燜子,蘊含著高湯里醇厚濃稠的肉香,包含著淀粉的滑爽,趁熱吃,柔柔糯糯,勁道十足,香濃十足,那是心里年味兒最濃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民以食為天”,不同的地域,飲食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家庭,飲食習慣也是千差萬別,即使對同一種食物,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口味偏好。能稱得上美的食物,它當然具備了流傳價值。蒸燜子的整個制作過程,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很有技術含量,只有經(jīng)驗豐富的人才能駕輕就熟地做得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好燜子。在媽媽的指導下我本次嘗試取得了完美成功,聞著燜子的香氣,自己竟舍不得吃。在食材的利用、選擇和制作上用心發(fā)掘和創(chuàng)造,因此,才造就了這樣具有鮮明特征的傳統(tǒng)美食,精細操作,適可而止,取得天然,留其自然,這些都是媽媽給我上的人生大課。</p> <p class="ql-block"> 蒸燜子,它凝聚了先人智慧,承載了家庭故事,更是我們最純真最純粹的親情記憶,那種舌尖上的味道質樸而又美好,永遠值得人去回味,也值得繼續(xù)傳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吃了蒸燜子,這年才過得有味道!</p> 商 靜? ?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