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理發(fā)師” 這個職業(yè)在古代怎么稱謂?</p><p class="ql-block"> 只要你讀過《竇娥冤》、《桃花扇》這些元曲或者明清小說,你一定知道,古時候其實他們的社會地位都十分低下的,叫做“待詔”。從“待詔”到“理發(fā)師”,那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事,西方的發(fā)型技術流入中國后才有的稱謂,“理發(fā)師“往往要有精湛的技藝,要向師傅認真學習多年,悟性要求高,出師之后才能開門店的。</p><p class="ql-block"> 鄉(xiāng)間理發(fā)師大多是男角,我們小壩出名的就有兩個,一個是彭家“娃子”,經營地點在下頭街橋邊;一個是劉家“官?!?經營地點在上頭街。</p><p class="ql-block"> 認識他們的時候,我已經工作了,之前呢,不會舍得錢找他們理發(fā)的,因為沒有錢。我們家塘坎村,屬于小壩黃泥大隊。村里大人們基本上都會理發(fā),大家“集資”買一個推剪,誰家的孩子都可以剪,天晴的時候,趁出來曬太陽的機會,就在李子樹腳擺幾個凳子,發(fā)長的孩子們都圍了上來,理了一個又換下一個,哪怕很多時候由于推剪用得老化了,把頭發(fā)扯得老痛老痛,依然堅持在村子里剪。如果誰的頭上虱子、“幾子”(白色的虱子蛋)太多,那就用一把剃頭刀,直接就把老袋刮成“光胡蘆”。這一招,我爹也會。</p><p class="ql-block"> 我工作后,理發(fā)除了“官?!本褪恰巴拮印?,一理就是二十年?,F在,他們都已經六七十歲早也沒有做這個行當了。前些天我在街上遇到娃子,他拉著我的手擺了好半天,實在太親熱。他告訴我,他兒子、姑娘家的娃娃些全部都上大學了,而且有兩個都工作了。————小壩人愛和我討論的話題就是,有多少孩子讀書,多少孩子上大學,多少孩子參加國家工作,并以些為榮的。所以對于之前的“老畢節(jié)”市而言,文化區(qū)在海子街,而海子街的文化區(qū)又在下半區(qū),即小壩。</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我離開小壩來到畢節(jié)謀生,偶爾回去的時候,只要頭發(fā)稍長點,還會去官保家或娃子家理發(fā)。</p><p class="ql-block"> 我爹直接不在畢節(jié)理,堅持回小壩去,隔兩三個星期,他就要去理一次。早晨起床的時候,他往往會問我:</p><p class="ql-block"> “你哪哈去小壩?</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他在想,如果我回去的話,就蹭我的車去,這樣就節(jié)省錢了,只花費理發(fā)的錢。理發(fā)的錢從兩角,漲到伍角、一塊、兩塊、五塊。其實呢,我并沒有事要去的意思,只是為了滿足他的心愿,就告訴他:</p><p class="ql-block"> “咦!正好今天要下小壩去,你有事?。俊?lt;/p><p class="ql-block"> “我就說如果你去呢,我陪你去,我去找小官保剃個頭發(fā)刮個胡子,長了。“</p><p class="ql-block"> “好啊,馬上吃了早就走?!?lt;/p><p class="ql-block"> 我爹壓根不會想到我是騙他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小壩,他就去理發(fā)刮胡子,我呢,暫時離開他去找個人吹牛,等他大約整完了,接他。其實往返的油費都是幾大十呢!完全可以在畢節(jié)的理發(fā)店里舒舒服服的坐起理的。但我爹相信,蹭車去小壩理很便宜。而且,還可以去見見他的老朋友些。</p><p class="ql-block"> 一轉眼,我爹已經走了半年了。</p><p class="ql-block"> 我愛去拍小壩的理發(fā)師些,拍他們的時候,常常想起我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