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化州隨筆

恬淡

<p class="ql-block">寫在前面: </p><p class="ql-block"> 時代中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而我們偏偏處在一個塵土飛揚的時代之中。</p><p class="ql-block"> 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zhuǎn)換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p><p class="ql-block"> 一種錯角,以為回報即歸自己,非矣!回報實質(zhì)性是在償債,償還所欠的,人來到世上不容易,他將以一生償還欠債,空空而來,空空而歸,除了那三錢的靈魂在空間游蕩,余的都是虛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化州孔廟左邊蟾宮名字試釋</p><p class="ql-block"> 孔廟左邊是青云路,拾階而上,步步高升。過大門進二級宮殿便是蟾宮。</p><p class="ql-block"> 蟾宮,本指月宮,廣寒宮,后人將嫦娥奔月后所居住的屋舍命名為廣寒宮。而青云路指的是仕途之路,取平步青云之意,這也是化州習(xí)俗科舉時必到孔廟拜祭的原因之一。這兩者合為一體,除因宋朝首輔楊一清在孔廟讀書過外,主要是取自成語“蟾宮折桂”。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yīng)考得中?!都t樓夢》第九回:“彼時黛玉在窗下對鏡理妝,聽寶玉說上學(xué)去,因笑道:‘好,這一去,可是要蟾宮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lt;/p><p class="ql-block"> 民間傳說月宮中有三足金蟾,所以月宮也稱蟾宮。又說月中有桂花樹,吳剛砍伐但隨砍隨長,所以蟾宮折桂就是折月宮中的桂枝。在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場每年秋闈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yīng)試得中者(就是成為進士、舉人)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以此比喻科場得意。</p><p class="ql-block"> 蟾宮折桂也作蟾宮板桂,近義詞是:金榜題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恬淡</p><p class="ql-block">20200516</p> <p>高州寶光塔</p><p>一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br></p><p> 據(jù)《高州府志》記載,建造寶光塔,共耗費白金十三萬多兩。這些建塔資金分攤到府屬六個縣衙負擔,同時發(fā)動鄉(xiāng)民捐獻,縣中邑人李鎧捐資八萬。寶光塔位于高州市區(qū)西南部的鑒江河畔上,建于明代萬歷四年( 1576 )。</p><p> 該塔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通高 65.8 米,底層邊長 5.72 米。塔身全部用青磚砌筑。塔基為須彌座,束腰部分各面均嵌有花崗巖浮雕圖案 3 幅,每幅浮雕長 1.45 米,高 0.55 米。浮雕內(nèi)容分別有吉祥富貴、雙鳳朝陽、鵬程萬里、魚躍龍門,還有獨具特色的高州香蕉圖等。兩幅浮雕之間,鑲嵌一塊竹節(jié)形石浮雕相隔。竹節(jié)浮雕 0.55 米,寬 0.28 米?;拷氰偳兑蛔鹜兴κ扛〉?,高 0.55 米,寬 0.38 米。托塔力士雙手高擎塔身,給人以安全穩(wěn)重之感。</p><p> 寶光塔是廣東省最高的樓閣式塔,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1989 年列為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詩曰:浮圖九級俯江流,</p><p> 乘興摳衣豁倦眸。</p><p> 萬里雄風(fēng)吹短袖,</p><p> 四山疏雨澹高秋。</p><p> 星辰半自晴空落,</p><p> 云氣低聯(lián)遠岫浮。</p><p> 回首塵寰煙樹隔,</p><p> 猶疑飛鳥傍云游。</p><p><br></p><p>恬淡錄于20200619</p><p>注:詩系明朝知縣張曉所作,題為《秋日登寶塔詩》</p> <p>讀《在廣東,化州美食就是一種傳說》后感</p><p> 我認為,化州糖水倒是有歷史的本土文化。其他的牛腩,撈粉等應(yīng)是外來文化的滲透和演變。</p><p> 雞肉當然是化州特色美食,但與上例混為一體,有點格格不入。美食是大概念,包函了小食不能等同于小食。</p><p> 文化來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文化?;萏撬从跉v史。古早的化州,南蠻之地,瘴氣毒蟲,糖于解毒強身,需求促生產(chǎn)力,化州主產(chǎn)蔗糖,結(jié)合農(nóng)產(chǎn)品,從而產(chǎn)生了如:香芋西米露、綠豆沙 、番薯糖水 、綠豆海帶糖水、清補涼、龜苓膏......</p><p> 對糖的需求,使化州人直接把這些小食并稱為糖水。后來,化州糖水還包括了如:餃,面,撈粉,至牛腩粉等,從而形成了化州特有的小食文化。其實,上網(wǎng)搜一下,以“糖水”命名小食唯化州而已。</p><p> 化州糖水,獨一無二。</p><p><br></p><p>恬淡寫于去文樓返途中</p><p>20200612</p> <p>化州文樓白梅書房城</p><p>  化州文樓鎮(zhèn)白梅圩的白梅書房城,宛若散發(fā)著書墨梅香的山水畫,雖歷經(jīng)風(fēng)雨,舊貌仍得以保存。</p><p> 白梅書房城,始建于清朝,是一座由城池、城墻、書房、炮樓、居室構(gòu)成的城堡式村寨。占地四萬多平方米,其東、西、北三面環(huán)繞當?shù)氐奈荼成浇ㄓ谐菈团跇牵厦媸菚砍侵行慕ㄖ?,村民稱之為“屋廳”。整體布局完整,格調(diào)大氣,盡顯恢弘氣勢。</p><p>  書房城的中心建筑屋廳正面是一個大門,與旁邊兩側(cè)偏房相連,端正樸素,堅固厚重,很有古代城門關(guān)口的味道。屋廳頂上富有徽派建筑風(fēng)格的馬頭墻迎風(fēng)而立,簡簡單單幾片磚瓦的裝飾,讓建筑物一下子活潑起來。屋廳前面是面積三百多平方米的中間地堂,緊接著的是面積近千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與東西高聳的護衛(wèi)樓相連呼應(yīng),給人以一種“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的戰(zhàn)斗前夕的緊迫感。書房城內(nèi)二廳的彩色木門框上,有四個遒勁的大字——“忠孝廉節(jié)”,染色依然奪目。</p><p>  書房城開三門:中門“大夫第”、東門“參軍第”、西門“武德第”,分別位于屋廳的正南面,東面和西面。</p><p> 書房城為客家人吳氏先輩創(chuàng)建,約600年歷史。相傳明末清初,吳氏宗族的開宗始祖吳宗光,有一長孫名叫吳廷寶,號“玉溪”,后人稱“玉溪公”。吳廷寶自幼聰明好學(xué),文筆犀利,武功過人,是文武全才之人。他參加清朝省試考到武舉人的功名,為朝廷辦事屢建奇功,深得朝廷信任。</p><p> 白梅書院相對于化州南部的宗祠建筑群而言,白梅書院是較為優(yōu)質(zhì)的文化遺產(chǎn),整體建筑景觀優(yōu)美和文化底蘊較為深厚。</p><p><br></p><p>恬淡錄于20200613</p> <p>《化州隨筆》一</p><p> 下午,太陽高掛。我拖著疲憊身子走出小區(qū)。</p><p> 我必須出來活動,不可躺著,現(xiàn)在還不是我躺著的時候。去哪里呢?查到附近有一個“膠林公園”,去公園清清是很不錯的。</p><p> 所以我騎上摩托,從橘西公路至文雅路過河西汽車站,在導(dǎo)航指引下來到一座山腳上。遠遠望去,膠樹成林,翠綠可愛,四周轉(zhuǎn)了一下,找不到上山的路,農(nóng)家菜園倒是養(yǎng)得不錯,自建樓房圍墻也都接上山坡。應(yīng)該有路吧!我這個外地人找不到而已。無奈何,放棄登山(丘也,談不上山),騎車漫走。</p><p> 此處是下郭村,來到大景區(qū),名字很大:“孔文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意園”,心中一震。來化州10年,總想尋找化州的文化?;葸@一三江環(huán)繞之地域,南越后遷于此,古也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地理優(yōu)勢而傲居一方,歷史文化底蘊定然深厚。興致勃起,進園細細品來。</p><p> 無語。</p><p> 拍下如下數(shù)圖記之。</p><p><br></p><p>恬淡</p><p>20200420</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化州前址在文樓的假設(shè)試說</p><p class="ql-block"> 話說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辯州改稱化州,此乃化州命名之始。因州治西南三里石龍崗有石龍勝跡,以龍能變化,故名化州。此后歷經(jīng)易名,1994年定為化州市至今。</p><p class="ql-block"> 化州在地理上雖然和中國連成一片,但在三王五帝之時,化州并未納入中國的版圖,被中國人稱之為“蠻夷之地”?,F(xiàn)在化州城老(市)區(qū)在今河西街道,有老政府所在地,有鼓樓,清風(fēng)樓,古城墻,三官塘等為證,此處便是狹義上的化州。但是,這些歷史年份短,只能追溯至宋未明初。</p><p class="ql-block"> 那么,化州城的前址(最早期的化州)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筆者作出大膽假設(shè):在當今文樓鎮(zhèn)。</p><p class="ql-block"> 一,文樓的命名是后來名。傳說明-化州城郊門樓坡村董姓叔侄3戶遷居至此。當時文樓還是一片荒涼,尚無地名,故襲用原地名,叫門樓坡。后來文諧門音,叫文樓坡。1958年稱文樓人民公社,1987年稱文樓鎮(zhèn)。</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人口姓氏,董姓并非文樓鎮(zhèn)大姓,黃姓,吳姓和黎姓占的比例較大。</p><p class="ql-block"> 二,圩文化歷史悠久。文樓鎮(zhèn)西接廣西陸川縣,北靠廣西北流市,縣道X660、X620是以文樓圩為中心,呈Y字形出省,是粵桂兩省三市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決定文樓很早就成了經(jīng)濟中心。圩便是人群聚集而形成生活交流集市,顯然比化州城更早。</p><p class="ql-block"> 三,文樓的語言疊加性與化州老市區(qū)高變相同。文樓流行兩種方言,一是與廣州話有少少出入的“白話”,粵語的次方言;一是“涯話”,為粵西及廣西南部等地區(qū)的一類客家語方言。</p><p class="ql-block"> 四,水源是人群集居的前提條件。文樓鎮(zhèn)甲隆圩,處在粵桂交界處,四周由獅子嶺和銅鼓嶺及連綿起伏的丘陵環(huán)抱著,山腳形成溪流,是羅江的上游。人群的集居應(yīng)從上游開始,沿水路拓展開的。</p><p class="ql-block"> 五,文樓鎮(zhèn)大約一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活了,在那訓(xùn)村鬼兒堂嶺頂部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生活遺址。遺址西距羅江3里,東枕大山,面積約1200平方米,相對高度50米,遺物暴露于地表,有石器和陶器碎片。石器有打制和磨制的紡輪、裝飾石珠、石斧幾種,陶器紋飾有拍紋、綢紋、方格紋、水波紋等。這又是先于化州城出現(xiàn)人群集居的證據(jù)。</p><p class="ql-block"> 六,文樓鎮(zhèn)是現(xiàn)化州市轄區(qū)內(nèi)最古老的城鎮(zhèn),古建筑是歷史的見證。踏進文樓鎮(zhèn)的甲隆村,白梅村,河龍村等,都能看到一些頗有風(fēng)格的,建筑,雖年代久遠,但風(fēng)韻猶存。</p><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與現(xiàn)化州域(老市區(qū)部分)相比,遠在省尾國角的文樓鎮(zhèn)更可能是早期化州的前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恬淡寫于20200616</p> <p>《化州隨筆》 三</p><p><br></p><p> 是日,風(fēng)和日麗,藍天白云 ,昨天手術(shù)的余痛還穩(wěn)穩(wěn)有所感覺,為了忘卻記憶,乘著夏初的熱情到戶外尋找翠綠。</p><p> 化州古八景,是明代萬歷年間形成的八個 自然景觀,其中在化州古城區(qū)原府署要地的鼓樓至今是化州的標志性建筑物。而與之乎應(yīng)的清風(fēng)樓在哪呢?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都找不到,導(dǎo)航?jīng)]有標記。董總說應(yīng)該在“宏澤花園”附近。于是,我騎車前住。</p><p> 西堤路沿江已經(jīng)整改,清潔很多,紅色磚底的步行長廊漫延羅江兩旁,間或立一樓亭,柳樹依依,水流泛泛呈淡黃色,映上兩岸的綠坡,數(shù)只破舊的水泥船還在,恍惚在提醒人們:這羅江啊,化州的“三江六岸”美化工程還在加緊建設(shè)中。</p><p> 過了羅江大橋便是“宏澤花園”。遠遠望到的亭角,對應(yīng)舊圖便知,此處是是“清風(fēng)樓”了。</p><p> 清風(fēng)樓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年),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后幾經(jīng)修葺,亦多次易名。唐曰清風(fēng)臺,宋曰清風(fēng)樓,元改觀風(fēng)樓,明代也叫觀風(fēng)樓,清同治三年,知州張欽泰重修清風(fēng)樓,改名為魁星樓,后通稱清風(fēng)樓。</p><p> 清風(fēng)樓臨江的城墻保留古城墻的模式,見圖4和圖5,很陡坡的底部建有很小的臺階,12磚大,拾階而上的話只得側(cè)著走。城墻主體是直立的,無可攀登之處。于是,我繞著“清風(fēng)樓”找路,見一大院:化州公安局大院。</p><p> 門口警察把門,進與不進?口不能言,若問及情何以堪?古橘州八景之一阿。詩曰:</p><p> 龍山鳳井兩爭雄,</p><p> 百尺危樓俯碧空,</p><p> 三日一圩人不斷,</p><p> 雙流繞郭海相通,</p><p> 楓林樹色依天外,</p><p> 茅屋雞聲隔水東,</p><p> 臬府公余登覽處,</p><p> 大書樓上號觀風(fēng)。</p><p> 硬著頭皮,哈著腰點著頭,跟隨他人后溜進了大院,耳后的嘰里呱啦聲便當作為允行的話音吧。</p><p> 公安局大樓后院,“清風(fēng)樓”靜靜地躺在綠草上。清風(fēng)樓主體建設(shè)為水泥鋼筋混凝結(jié)構(gòu),外墻均由紅色磚塊砌筑,與古城墻相同品味。樓有三個拱門,兩個磚塊砌堵了,只留最右邊一個拱門。從門口進入,滿地垃圾,樓梯沒有扶欄。上了摟是八個柱子支撐的亭。亭為兩層疊加結(jié)構(gòu),亭角勾心,訴說變幻的歷史。</p><p> 望望羅江,江水東流,那么安靜。想起鄰居2305說過:現(xiàn)在的是建于現(xiàn)代,還是半成品。</p><p> 流年似水,人非人,物非物。正是: 梅花白向鬢根生,</p><p> 歲月蹉跎事欠成。</p><p> 讀過故書溫有味,</p><p> 借來新絮冷無情。</p><p><br></p><p> 恬淡寫于20200429日</p> <p>《化州隨筆》二</p><p> 參觀“孔文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意園”后,再向前300多米,有一琉璃大門亭,亭橫幅大字寫著“下郭村娛樂場”,遠遠望去,個了幾個籃球架,靜悄悄的,甚為不解。</p><p> 開車進去,右邊是文化長廊,左邊是階梯,上一個平臺,中間為仿古建筑,立一正幅白玉雕塑。知道了,此是冼夫人廟。見圖。平臺的左邊綠草成陰,好些悠閑!右邊廟外空地,供群體集散之用吧。操場建有看臺,從側(cè)面可知,下郭人喜歡運動,喜歡籃球,兩老人正繞著操場慢跑著。</p><p> 文化長廊展品多數(shù)已拆走,痕跡還在。長廊為丁字形,盡頭為玻璃展柜,許多栩栩如生的雕塑分類展出,玻璃很臟,該是很久沒搞衛(wèi)生的,或許是因為疫情,或許是因為生意。從玻璃外拍照本來就難,鍛煉的啊伯過來搭仙,衣服上印著“老干部大學(xué)”。他說:里暗外亮,難拍。我喉手術(shù)后講不出話只能比比劃劃。老伯熱心,又說了許多,帶我去到廟后一座二樓,一看我就明白。兩個牌子:一是老干部大學(xué),二是攝影協(xié)會。</p><p> 多次嘗試后,我拍下了下面三張相片,老伯笑顏大開,樹起母指點贊。三張相片分別代表古橘州“三奇”。老伯講了,但我聽不懂。點點頭,拜拜啦。</p><p> 到家已是4點有余,喝碗雞湯,趕緊躺床休息一會。</p><p><br></p><p>恬淡20200420晚</p> <p>冼夫人廟</p><p>譙國夫人,今廣東省電白區(qū)電城鎮(zhèn)山兜村人,后嫁于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善于結(jié)識英雄豪杰,公元550年,在參與平定侯景叛亂中結(jié)識后來的陳朝先主陳霸先,并認定他是平定亂世之人,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協(xié)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太夫人為“保護侯夫人”。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陳朝立。公元558年,馮寶卒,嶺南大亂,冼夫人平定亂局,被冊封為石龍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嶺南數(shù)郡共舉冼太夫人為主,尊為“圣母”。后冼夫人率領(lǐng)嶺南民眾歸附,隋朝加封譙國夫人,去世后追謚“誠敬夫人”。</p><p>后人為了紀念她的豐功偉業(yè)與高風(fēng)亮節(jié),在兩廣的高、雷、化、欽、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廟宇。其中廣東省電白區(qū)電城鎮(zhèn)的冼夫人故里最正宗,稱為娘娘廟。</p> <p>三奇:美女攝夫、飛梁就樹、黃蜂為媒。</p><p>化州古八景,是明代萬歷年間形成的八個 自然景觀,包括化州孔廟、新安曲徑封誥樓、長岐 華山李氏大宗祠古建筑群、南安佛子祠、那務(wù)冼太廟、楊梅陳氏大宗祠(含雷祠)、楊梅黃氏大宗祠(又稱狀元祠)、化州古城區(qū)府署要地鼓樓和清風(fēng)樓。州人就此繪成八幅水墨畫,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知州沈水在畫面題詩八首,為八景定名,并編入化州志,即寶山積翠、鑒水飛帆、立石中流、千秋夜月、登高野色、驪珠波光、龍岡盤石、鳳井鳴泉。</p> <p>《化州隨筆》四</p><p> </p><p> 到這一年齡,不說在養(yǎng)病,正常人也是早早醒來,而且初夏的氣息來得特別早,才寅卯相交,天就蒙蒙亮了。這一覺還是睡得穩(wěn)的,身體有點力氣,忘卻了不幸,惦念著尋找族親的夙愿,早飯后便速速起程。</p><p> 高德導(dǎo)航提示,走207國道,行程11.7公里,23分鐘到達南盛街道中心小學(xué)一一謝村村委會所在地。</p><p> 他鄉(xiāng)之人,出行總是憂心忡忡,加上老伴的叮嚀,轉(zhuǎn)了個路口馬上查看高德地圖。13.2公里?怎啦?悶心事!按提示掉頭回駛,又擇北京一路前行。14公里!拐入北岸街見到熟悉的星河酒店。</p><p> 唉,今天的天灰色的,見不到藍天,不明確的14公里太遠了。瞬間,人也覺得累,斗志溜得光光的。欣賞這“三江六岸”建設(shè)成果吧!</p><p> 又一處“濱江長廊”模式,二十多年前家鄉(xiāng)整治沿江路段,植樹建亭,鋪綠綴花,近幾年又建了棧道,紅地板磚路隨堤前延,這“三江六岸”呀也如此這般!和風(fēng)習(xí)習(xí),江面泛泛,花草撲面含香,行人三三兩兩,悠哉悠哉。種植分地段的,臨江以角花間美人蕉為主,石欄桿很堅固,靠岸處種桂花樹,小點,可以想象,當桂花迎風(fēng)齊放的時候,那會是一幅難忘的景況,花不醉人人自醉,美哉。雞蛋花有紅的,黃的,花黃相間的,倒也迷人。中間當然是棧道了,很長,總望不到盡頭。</p><p> 北岸望西堤,前天的“清風(fēng)樓”盡收眼底,“十里長街”仿古建筑倒映江上,三層樓鄰南客家檐角,頗有特色,形成了一幅亮麗的風(fēng)景線。</p><p> 沒走多久,覺得很累,提不起欣賞的勁兒,步子蹣跚著。趕緊拍好幾張照片,還是回家吧,尋找化州謝村族人事暫且擱置,他日身體康健再來尋尋覓覓。</p><p> 我盼望藍天白云,懷念韓江碧水,化州啊,你何日再現(xiàn)?</p><p> 正是:身在他鄉(xiāng)為異客,</p><p> 天下誰人能識君。</p><p> 紅花雖艷總有時,</p><p> 但望藍天見白云。</p><p><br></p><p>恬淡寫于20200502午后</p> <p>《化州隨筆》五</p><p> 古人說:瞎子耳朵聰。啞巴呢?心緒不寧。 今天兒子休假,抓住機會,讓兒子專車前往“謝村村”。</p><p> 印象中,“謝村村”應(yīng)該是一個謝姓人為主而形成的村落。古橘州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人文底蘊深厚,地理位置獨特,商賈云集,百業(yè)興墟。這里有謝姓族人的一份功勞。追朔歷史,清初明未的謝姓族人,如:謝兆熊,近代的謝明,謝文貴,謝周,謝文杰等都出自化州。我們應(yīng)該為謝姓寫美麗的一筆。</p><p> 午后才出發(fā),室外溫度35℃,烈日焰焰,灰色的天空也減不了初夏陽光的毒辣,從北京一路到北京五路,煙塵滾滾,車來車往,好一派繁忙景象。約走20幾分鐘,按“百度”導(dǎo)航指引轉(zhuǎn)入一鄉(xiāng)道,景色豁然開朗。綠野遼闊,田園風(fēng)光無限,打開車窗,隨風(fēng)聞上了淡淡的鄉(xiāng)村氣息,不規(guī)則的樓房此起彼伏,有一種顏色較為統(tǒng)一,那就是紅磚色。</p><p> 紅色是喜慶,也許因為我們姓謝,也許因為別的,總之,“謝村村”就在前面 —— 神的向往,心的歸屬。</p><p> 3.8公里之后,首先見的是“謝村小學(xué)”,南盛街道謝村村委會在學(xué)校左側(cè),新建的,商鋪一字排開。我們停車問路。一位異姓老廋(陳)很熱情地介紹謝村。老廋指著店老板娘,她就姓謝。謝村村很小,在中央位置,周圍有許多村落,“謝村小學(xué)”及村委是專門購置建在沿路上的,穿過?頭村進去的村落便是“謝村村”。</p><p> 謝村村真的很小,一望到邊,村中央有棵大榕樹,有水泥地埕。榕樹邊新廟堂,有大香爐(見圖4),這可是目前最美麗的建筑物了。還有一座樓房(圖2),可以看出,主人曾赫赫有名的,這與紅土角砌成的平房對比漂亮得多了。</p><p> 村里很靜,聽不到狗狗的叫聲,也看不到雞鴨戲逐,有位老阿婆坐自家墻邊,觀察我們動向。我們溝通有困難,看到了,心也“涼”颼颼的。</p><p> 回來的路上,兒子說:年輕人都出來打工了的,剛才幾次會車,小車都是高檔的。 </p><p> 這話不是安慰,兒子也許有點明白找“謝村村”的意義,他鄉(xiāng)為客阿,認宗便是孝,有宗便有靠。明白了,我心也寬多了。路過“謝村小學(xué)”的時候,我對兒子說:謝家人再窮不窮教育,能在這村里建一學(xué)校,不單是謝娃子孫的福氣,周邊各村的孩子也都能上學(xué),功德無量!我們問路的時候,那異姓老廋的熱情便是對謝村謝姓族人的肯定。</p><p> 正是:忠孝持家遠,</p><p> 詩書處世長。</p><p><br></p><p>恬淡寫于20200504</p> <p>《化州隨筆》 六</p><p> 又是星期六!周未的早晨空氣新鮮,太陽早早便爬上藍天,驅(qū)動著白云前飛,勞累了一周的人們沉默在睡夢里。</p><p> 我還是早睡早起,兒子知我惦記著“名教倒流灣”,理完家務(wù)便開車上路,中午不留飯的,得趕回家。</p><p> 真是好事多磨。從207國道接入483鄉(xiāng)道時,警察查車(注意,不是交警查車),懵了很久,看著穿著制服的警察只能在腦海中打問號,祈求早點走過來檢查。</p><p> 鄉(xiāng)道寬敞,6輛車并驅(qū)可行,這可是一條通往廣西的大路,過境還不是大事,過境后還可過國境,嘻嘻,那是走私的路,難怪警察經(jīng)常突然查車,看傍邊兩輛小貨車被扣,一切都明白了。明白了心平氣和!</p><p> 名教村到了,天卻變臉了,烏云把藍天麗藏了起來,村里靜悄悄的。</p><p> 這個秀甲一方的村莊,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據(jù)史記載,名教祖先最早始于福建。明朝后期,名教始祖文瑤公原居廣州新會縣。當時各路諸候紛爭不斷,各地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再加上后來自境外的倭寇入侵。一時間,血雨腥風(fēng),鐵馬金戈,民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那時,又恰逢鼠疫肆虐,人死如麻。人們驚慌失措,四散逃難。</p><p> 為躲避戰(zhàn)戰(zhàn)亂和自然災(zāi)害的襲擊,解決人多地少難以發(fā)展的困難。文瑤公毅然率子孫從新會縣羅江河畔,先在莞塘一帶生活了一年。后在一次打漁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羅江倒流灣風(fēng)光秀麗,魚肥蝦壯,是個千年難覓的風(fēng)水寶地。他又率全家老少從羅江下游溯江而上,在倒流灣這個美得醉人的人間圣地安家落戶,建設(shè)新的家園,并取名為“名教村”,意為“名不虛傳忠信孝賢,教無別術(shù)詩書禮樂”。名教歷代一直崇尚儒學(xué),男女老幼知書識禮,勤勞好學(xué),民風(fēng)淳厚,人才輩出,一代代把名教發(fā)揚光大,正所謂“名教有名,教子有方”。</p><p> 一方水土養(yǎng)活一方人。秀美的山水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使名教人杰地靈,英才輩出。古代有六品朝廷命官,近現(xiàn)代有一大批知名的學(xué)者專家教授及廳級干部,他們在各地建功立業(yè),成為從名教這片熱土地走出去的耀眼的星座。 </p><p> 歷史早已歷史,門樓亭過后卻斷橋殘墻,“倒流灣”水也不倒流,稱之為“倒流灣”,只因江面平緩看不清江水從哪而來,從哪而去,看似江水倒流而得名而已。翹道望去,倒流灣內(nèi)一片寬闊潔白的沙洲,河堤邊是一片翠綠的農(nóng)田,還有那尖尖的“文筆塔”,提醒著人們記住這一曾經(jīng)輝煌的歷史。</p><p> 路邊的“迎客亭”很新,旁邊的古樹很古,古樹釘上一塊小牌子寫著古樹的名字一一見血封喉!</p><p><br></p><p>恬淡寫于20200606晚飯后</p> <p>《化州隨筆》 七</p><p><br></p><p> 化州是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地處省尾國角,地勢平坦,多為山丘,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遠遠望去,高低起伏,坡度較緩,連綿不斷。丘陵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luò),頂部渾圓,植被翠綠,田野成片無邊。</p><p> 今天要去文樓甲降看“駟馬大屋”,乘著朝霞,伴著白云,欣賞不遠處的草原蒙古包,呼吸稻穗花香,感受樹木的夾道歡迎,心曠神怡。</p><p> “駟馬大屋”無人不知,走甲隆村鄉(xiāng)道,三問便到了。</p><p> 古屋前門正北,大門前地埕成長方形,大門向西偏北300°,大屋依山勢步步高建,靠山為東,青龍山綿延護持,白虎為空,大屋不開偏門,大門左右不開窗,內(nèi)埕約成正方,左右箱房對稱,設(shè)中廳,后座設(shè)兩天井,站立后座正廳可見大門外前埕照壁,照壁與圍墻成連,墻落差約20米,下為半月形風(fēng)水池,池水澄清。</p><p> 縱觀駟馬大屋,依山勢而建,三進式設(shè)計,成“下山虎”之勢。雖說不上氣勢堂皇,但作為民居,它的建筑是出類拔萃的。大屋其占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墻壁系青磚與泥磚混合徹成,既堅固又冬暖夏涼。屋內(nèi)設(shè)計為三座四重廊,大門額和中廳的墻梁上雕有花紋,但已在歲月的風(fēng)雨中模糊不清。讓整座大屋生輝的是屋內(nèi)中廳屏風(fēng)上皇上欽賜的匾額 “樂善好施”,雖歷經(jīng)幾百年的風(fēng)塵侵蝕,其字跡依然清晰可辨。這正是此座建筑數(shù)百人不毀之故,積善必有余余慶!</p><p> 離開大屋已是正午時分,烈日炎炎,饑渴難耐,跟周邊居民寒暄幾句便勿勿打道回府了。</p><p> 去時的歡樂接上歸程的冥想,這也稱“駟馬大屋”嗎?大屋老主人黎先生的后人又如何呢?</p><p> 古人曰:兒孫自有兒孫福!隨緣吧。</p><p><br></p><p>恬淡寫于文樓回家兩天后</p><p>20500614</p><p><br></p><p>駟馬拖車是一種古建筑模式,“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格局(落'即進的意思)。第一進有凹形門洞,俗稱‘門樓肚'。進大門,中間是過渡廳,有道‘反照'擋在正中。左右各一間房子,稱為‘前房'。一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通廊前端各有一門通火巷,左廊的門便叫‘青龍門',右廊的門稱‘白虎門'俗稱為‘龍虎門'。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一間房子稱為‘大房'。廳的前后各由八扇禪門隔起來。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天井左右各有一爿南北廳,南北廳前后兩端都有‘厝手間’,相接前后進的大房。三進的結(jié)構(gòu)與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后面隔開一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后庫'。后庫左右有門通后包。主體建筑兩邊各有一列與它平行的房子稱作火巷,由龍虎門及厝手間的內(nèi)外子孫門連接主體建筑。后包指三進后面的一列房子。整個建筑格局就像一駕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p> <p>化州隨筆 八</p><p>一一偶見丟失的陶器文明</p><p><br></p><p> 正午時分,異鄉(xiāng)的生活也與天氣一般,今天復(fù)制了昨天的靚麗陽光,藍天罩著輕盈的白云,熙熙攘攘,與云層下到處建筑的景象互相呼應(yīng),飛起了塵埃在蔚藍下顫抖,行人悠閑自得。</p><p> 上嶺村有一處荒蕪的低洼地,或許以前是內(nèi)江,洼地過去有山丘,樹木被砍得七七八八。村落以自然形式散落開,格外怡然。我喜歡村里的老人小孩,也時常到村里午游。</p><p> 鄉(xiāng)道的拐角靠山丘那一側(cè)有一處新挖地。顯然主人是要建新房的,把山丘整去了一大半,陡坡壘下許許多多的陶碗碎片,也有些成形完整。陶碗很粗糙,聯(lián)想起武松打虎三碗不過崗那些喝了摔的陶碗,有了好奇心。走近探究。陡坡約4米,上層紅土壤下有一“1~2“米的夾層,夾層也盡是破陶碗。</p><p> 是窯嗎?化州古時生產(chǎn)民用陶器嗎?左看右看都看不個端倪。還是請教“度娘”為是!</p><p> 2019年11月4日[獨家新聞]報道。</p><p> 化州城區(qū)上嶺村附近突現(xiàn)疑似宋代古窯址。破碎的碗礫與陶片遍布山坡,我們往上走了幾步,發(fā)現(xiàn)越往山上濃密野草下的泥土中半露在外的碗礫與陶片越來越多。這些都是瓷窯的磚頭、匣缽、殘瓷碎片、破碗爛碟和燒制瓷器用的瓦缽、碗模。我們隨手拾起幾塊碗模和陶瓷碗的碎片,有的還存在著窯變的裂紋,只是沒有見到碗底碟背上有任何標記。跟隨我們一起去探訪的茂名市收藏家協(xié)會副會長鄭成武介紹道,這次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上嶺村原是個龐大的窯場,尤其是發(fā)現(xiàn)了南宋中后期生產(chǎn)的茶盞,藏量頗大,在廣東屬罕見。</p><p> 內(nèi)心的興奮由然而生,十年的苦苦尋覓,尋找化州那丟失的文明,只因兒子在這片黃土地扎根,愛屋及烏!從東遷西,千里相隔?;莅l(fā)現(xiàn)疑似宋代古窯,藏在土中的文明,這與家鄉(xiāng)何等相似,因為我們也生活在有“宋窯”的地方。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大千世界的巧合,還有那三生三世的因果……</p><p> 日已西斜,惦記著留家的乖孫,急急打道回府,順便買下兒孫愛吃“羅非魚”。</p><p> 晚餐又有“清蒸魚”啦,家鄉(xiāng)的味道!</p><p><br></p><p>恬淡寫于</p><p>20210204晚睡前</p><p><br></p><p>注: 化州宋代上嶺窯醬褐釉茶盞和黑釉盞,都是仿造福建建陽窯建盞的外銷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