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5年底,我去了趟東北。游覽了夜幕下的哈爾濱中央大街、冰燈園和東北虎林園,吉林的霧凇奇觀和豐滿水電站,長春的長影廠和偽滿皇宮舊址,沈陽的故宮和張氏帥府,大連的星海廣場和棒槌島國賓館………。那廣茅的土地,壯闊的城市,嚴寒的氣候,潔白的冰雪,豪爽的男女,還有雅俗共賞的二人轉(zhuǎn)和鮮美爽口的哈啤,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列列在目。</p><p class="ql-block"> 哈爾濱,黑龍江省省會,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面積5.31萬平方千米,為中國省轄市中陸地面積最大者。它是金、清兩朝發(fā)祥地,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在哈爾濱阿城,清朝肇祖猛哥帖木兒出生在哈爾濱依蘭。</p> <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亞教堂,位于中央大街東側(cè)的透籠街,是遠東地區(qū)最大的東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積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903年,中東鐵路建成通車,沙俄軍隊侵入哈爾濱。為穩(wěn)定軍心,1907年,圣索非亞教堂破土動工,當年落成;1923年第二次重建;1997年6月修復后更名為哈爾濱市建筑藝術館。</p> <p class="ql-block"> 教堂氣勢恢弘,精美絕倫。平面設計為東西向拉丁十字,墻體全部采用清水紅磚,上冠為巨大飽滿的洋蔥頭穹頂,統(tǒng)率著四翼大小不同的帳蓬頂,形成主從式的布局。四個樓層之間有樓梯相連,前后左右有四個門出入。正門頂部為鐘樓,7座響銅鑄制的樂鐘恰好是7個音符,每次由訓練有素的敲鐘人手腳并用,敲打出抑揚頓挫的鐘聲。</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的穹頂</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街,建于1900年,號稱中國最長步行街,北起松花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全長1400余米。</p> <p class="ql-block"> 街上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筑71棟,匯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折衷主義及現(xiàn)代多種風格,是國內(nèi)罕見的一條建筑藝術長廊。街道上鋪著整整齊齊的花崗巖石塊,每塊長18厘米、寬10厘米,酷如俄式小面包,精巧光亮,那是由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jiān)工,于1924年5月鋪就的。</p> <p class="ql-block"> 暮色漸濃,中央大街開始流光溢彩。路上的燈大都為黃色,金燦燦照在路旁的樹木和建筑上,顯得更加亮麗輝煌。這樣美的街,就是得吃過晚飯再來慢慢逛!</p> <p class="ql-block"> 冬天到哈爾濱就是奔著冰天雪地而來,璀璨的闕樓前來往游客不斷,擋在景頭前非要成為陪景。</p> <p class="ql-block">瓊樓玉宇,閃閃發(fā)光</p> <p class="ql-block">那不是圣索菲亞教堂嗎,試試坐冰滑梯?</p> <p class="ql-block">這座橋晶瑩剔透,太漂亮了</p> <p class="ql-block">冰燈為烈士墓增輝</p> <p class="ql-block"> 當年鄭緒嵐和關貴敏的“我們來到太陽島上”“讓我們蕩起雙槳”唱響大江南北的時候,我們還正在讀大學,從那時起就向往太陽島和松花江了。如今雖值寒冬,不能在松花江劃槳了,但太陽島和松花江還是必須得去的。</p><p class="ql-block"> 源于白頭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和小興安嶺的嫩江在扶余縣匯合始稱松花江,折向東北流至同江縣注入黑龍江。冬季的松花江,凍得結(jié)結(jié)實實的,冰層有半米多厚,可以走人和馬車。厚厚的積雪踩上去軟綿綿的。哈爾濱市內(nèi)的這段江面寬約100多米,設有滑雪圈、滑冰道、打冰嘎、開雪地坦克、騎冰上自行車等游樂項目,大人小孩都可以體驗。</p> <p class="ql-block">試一下坐狗拉雪橇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在松花江北岸月亮灣滑雪場,我頭一次穿上滑雪靴,拿起滑雪杖。雖有教練在旁指點,但一開步就滑倒,爬起來又滑倒,出盡了洋相,也算一次難得體驗。</p> <p class="ql-block"> 太陽島,靠近松花江北岸,總面積88平方千米,已建成的風景旅游區(qū)面積38平方千米。很多年前,這里盛產(chǎn)鳊花魚,女真族對鳊花魚的發(fā)音為“太宜安”,于是此島就被稱為“太宜安”,傳至今日早已變成太陽島了。史料記載,早在三百多年前,清王朝將這里作為水師營地開發(fā)利用過。20世紀20年代,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哈爾濱日漸發(fā)展成為水陸暢通的商埠重鎮(zhèn),太陽島就成了外國僑民避暑度假的勝地,許多歐式建筑都是那時候留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辨不清哪是田哪是江</p> <p class="ql-block"> 廣闊的草原,縱橫的河流,平緩坡地上的灌木林帶,水量充沛的江漫灘濕地,都是這里的特色景觀。春季山花爛漫,芳草萋萋,綠葉盈枝,鳥雀鳴樹;夏季綠柳如煙,繁花似錦,天藍水碧,沙白流急;秋季金葉復徑,芳草含露,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眼下天地一色,冰雪交加,銀裝素裹,分外妖嬈。游客們在太陽島上打雪橇、抽冰尜、乘冰帆、堆雪人、坐馬拉爬犁等,冰雪游樂活動十分豐富。一年一度的雪博會就是在這里舉辦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認不出哪是河哪是路</p> <p class="ql-block"> 松花江北岸的東北虎林園,占地144萬平方米,與太陽島風景區(qū)毗鄰。內(nèi)有成虎園、幼虎苑、科普展館各一處。成虎園面積36萬平方米,散放著30只野性猛虎,游人可乘專用車穿行于群虎之間。</p> <p class="ql-block"> 公路上溜達的大老虎多么自在,汽車到了面前也不理不睬。 </p> <p class="ql-block"> 從車頂窗往外扔雞就不一樣了,看,老虎們一擁而上!幾只雞很快入了肚腹,有家伙耍小聰明,干脆在車頂守窗待雞。</p> <p class="ql-block">這是只白虎,很少見的</p> <p class="ql-block"> 離開哈爾濱我們坐夜車去吉林市,這是我最后一次乘坐綠皮火車。列車在雪原上奔馳,車廂里的列車員是個年輕小伙,一口東北普通話很好聽。他一刻也沒有閑著,先是送開水,再是兜售食品飲料和小紀念品,最后講起了笑話、變起了魔術,不時引得大家哄堂大笑。</p> <p class="ql-block"> 吉林市曾是吉林省的省會,現(xiàn)為其下轄的地級市,也是中國唯一與省同名的城市,居住著漢、滿、蒙、回、朝鮮等35個民族,有霧凇之都和京劇第二故鄉(xiāng)之稱。它是滿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滿語名為“吉林烏拉”,意為“沿江的城池”,因康熙皇帝東巡吉林城所作《松花江放船歌》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被稱為“江城”、“北國江城”。</p> <p class="ql-block"> 來吉林主要是看霧凇和豐滿水電站。霧凇島是看霧凇的最佳去處,它位于烏拉街的江邊。這里的霧凇既潔白似玉,又格外厚重,持久不落。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使霧凇島的冬季霧氣籠罩,別處難得一見的霧凇,在這里卻幾乎天天降臨。而且因為這里遍布垂柳,便于水汽附著,霧凇形態(tài)也特別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瞧這恩愛的一對</p> <p class="ql-block">對岸的田野房樹朦朦朧朧恍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 據(jù)俄羅斯杰巴里采夫斯克霧凇專業(yè)站對上百年來各種霧凇觀測資料的分析,吉林霧凇的形成,不光因為氣溫很低,而且水汽也很充足。能同時具備這兩個形成霧凇的極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條件,實在是難得。</p> <p class="ql-block"> 松花江在市中心呈S型流淌,綿延十幾千米,上游20千米處的豐滿水電站流出來的水使江里的水溫保持在4攝氏度左右,江面上充滿了水汽。</p> <p class="ql-block"> 在冬季,當室外氣溫達到零下25攝氏度左右的時候,水汽附著在江兩岸的垂柳上,就形成了霧凇。</p> <p class="ql-block"> 看罷霧凇,前往豐滿水電站,它就在霧凇島上游20千米的松花江上。始建于1937年,是當時亞洲規(guī)模最大的水電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電站大壩</p> <p class="ql-block"> 發(fā)源于長白山天池的松花江水力資源極其豐富,日本侵略者對此垂涎已久。1937年,關東軍司令部指令其扶持的偽“滿洲國”出面,5年內(nèi)在松花江上建成18萬千瓦的豐滿水電站,偽滿電氣建設局局長本間德雄制定了修建豐滿水力電氣發(fā)電所的規(guī)劃。1942年大壩蓄水,1943年5月29日首臺機組投產(chǎn)發(fā)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壩內(nèi)的江面還有些殘冰</p> <p class="ql-block">上游的江面很寬闊</p> <p class="ql-block"> 隕石博物館,位于松花江南岸,就在吉林大橋附近,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以隕石雨為專題的博物館,收藏著全世界十幾個國家送來的各類隕石標本。</p><p class="ql-block"> 1976年3月8日15時許,隨著一陣震耳欲聾的轟鳴,一群天外來客突然降落在吉林市和永吉縣附近方圓5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其中最小的一塊剛好落進一位老農(nóng)的背籮里。當時共收集到隕石標本138塊,碎塊3000余塊。其中被稱之為“大陸一神”的一號隕石重177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隕石。經(jīng)測定,吉林隕石的母體原是太陽系火星與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的一顆行星,年齡約為四十六億年。</p> <p class="ql-block"> 長春,吉林省省會,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yè)基地和電影制作基地,軌道客車、光電技術、應用化學、生物制品等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搖籃。有“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它曾是偽滿洲國首都,見證了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的完整歷程,具有眾多歷史古跡、工業(yè)遺產(chǎn)和文化遺存。</p><p class="ql-block"> 偽滿皇宮博物院,原是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進行政治活動和日常生活的場所,有緝熙樓、中和門、懷遠樓、同德殿等建筑景觀,還可見到溥儀用過的一些物品。</p> <p class="ql-block"> 溥儀的一生充滿悲劇,三歲登基,像個受人擺布的木偶,不出三年便被趕出皇宮;中年出任偽滿洲國皇帝,當了日本人十多年的傀儡,結(jié)果成了蘇軍戰(zhàn)俘;在戰(zhàn)犯管理所接受教育改造十多年后,才終于過上幾年安寧的平民生活。</p> <p class="ql-block">幽深的走廊,就像那漫長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宴會廳</p> <p class="ql-block">溥儀的“御座”</p> <p class="ql-block">書房</p> <p class="ql-block">臥室</p> <p class="ql-block">會客室</p> <p class="ql-block">這張桌子見證了那段屈辱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溥儀坐過的汽車</p> <p class="ql-block"> 久聞東北二人轉(zhuǎn)大名,吃過晚飯,我們就去看二人轉(zhuǎn)。它是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已有300多年歷史,通俗易懂,幽默風趣,深受東北乃至全國民眾尤其是廣大農(nóng)民的喜愛,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最初的二人轉(zhuǎn),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diào)(俗稱“小秧歌”)。后來隨著關內(nèi)來的移民增多,不斷吸收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的精華,表演形式與唱腔和內(nèi)容更加豐富。 2006年,東北二人轉(zhuǎn)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 舞臺上燈光璀璨布景華麗。一男一女載歌載舞配合默契,滿口俚語笑話,葷素搭配插口打渾,引來滿堂笑聲。藝術檔次算不上很高,但卻很接地氣。</p> <p class="ql-block"> 沈陽,別稱盛京、奉天,是遼寧省省會,中國重要裝備制造業(yè)基地,有“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之美譽。 </p> <p class="ql-block"> 沈陽有“一朝發(fā)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公元1625年,后金遷都于此,皇太極建盛京城,并在此建立清王朝,這是沈陽歷史轉(zhuǎn)折點,從小小的軍事衛(wèi)所一躍變?yōu)榍宕鷥删┲唬瑬|北的中心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p> <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位于市中心,為清朝初期的皇宮,始建于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初成于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不僅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國關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十王亭在大政殿兩側(cè)八字排開,是八旗旗主和諸王貝勒處理軍政事務之所,也是清初十王議政制度在宮殿建筑中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東路;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建造的中路和清高宗乾隆時期建造的西路。</p><p class="ql-block"> 東路的大政殿原名篤恭殿,建于四尺五寸高的須彌座上,臺基上繞有雕刻著精細荷葉、凈瓶的石欄桿。殿頂八角重檐攢尖式, 滿鋪黃琉璃瓦, 以綠琉璃瓦剪邊。</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主要用于舉行大典,是盛京皇宮內(nèi)最莊嚴最神圣的地方。它也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順治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我們一邊游覽,一邊想起清宮戲中的幕幕景景……。</p> <p class="ql-block"> 明廷發(fā)給時任建州衛(wèi)都督僉事的努爾哈赤的敕令,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檔案。</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為皇太極時期“金鑾殿”,是沈陽故宮等級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豪華典雅的殿門</p> <p class="ql-block"> 此殿是皇太極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都在此留有御題金匾;乾隆、嘉慶、道光東巡盛京時都曾在這里接受群臣朝賀。</p> <p class="ql-block"> 順治帝御題的“正大光明”匾高懸殿內(nèi);屏風上的四言十二句銘文,與北京故宮內(nèi)乾清宮屏風上的完全相同,是康熙帝從古代經(jīng)書中摘出,做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國家的座右銘,鐫刻在御座兩旁柱上的“念茲戎功用肇造我區(qū)夏,慎乃儉德式勿替有歷年”對聯(lián)、御座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賀”匾文,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跡。那兩條蟠龍更是精彩,龍頭探出,對視伸爪,似在戲珠。</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后面是鳳凰樓,為當時盛京最高建筑,是皇帝觀日納涼之所?!傍P樓曉日”為盛京八景之一。 </p> <p class="ql-block"> 鳳凰樓正門上“紫氣東來”橫匾為乾隆御筆,寓意大清王朝源于盛京,八旗子弟由此西征入關。</p> <p class="ql-block"> 鳳凰樓后面及兩側(cè)是皇太極和他的后妃們的居所,有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這里的地勢比金鑾殿還要高。宮高殿低,這是沈陽故宮和北京故宮的重要區(qū)別之一,可謂滿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室內(nèi)</p> <p class="ql-block">轎輦</p> <p class="ql-block"> 清寧宮后有這么個奇特的磚砌煙囪,建于1627年,頗具滿族特色。奇妙的不僅是其功能與設計,而且它與清王朝命運剛好巧合。煙囪有十一層,頂層上面還有三塊磚,加起來就是十二層,恰好與清王朝的十二代帝皇數(shù)字吻合;末層并未成形,只有三塊磚,又與末代皇帝溥儀相應,他三歲登基,在位三年。</p> <p class="ql-block"> 御花園,有假山?jīng)鐾?、小橋流水。春去秋來,冬夏荏苒,高墻?nèi)的嬪妃們曾在這里散步觀花、賞月彈琴……。深宮多寂寞,何似在民間!</p> <p class="ql-block"> 西路,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時,讀書看戲的場所。在建筑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傳統(tǒng),集漢、滿、蒙族建筑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 戲臺,十分考究,后面還有專供演員化妝、換裝的房間。</p> <p class="ql-block"> 文溯閣,是名揚四海的珍藏《四庫全書》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藏書最完整且散失較少的一閣。黑色琉璃瓦綠剪邊,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diào)為主,這些在沈陽故宮都是獨一無二。</p> <p class="ql-block"> 張氏帥府,位于故宮南側(cè),是東北王張作霖的府第,面積1.6萬多平方米,四周筑有三米多高的青磚厚墻,內(nèi)有張學良業(yè)績展覽。</p> <p class="ql-block"> 小青樓,是一座中西合壁式的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小樓,建于1918年,建筑面積為450平方米。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中,張作霖被炸成重傷,就在此樓一樓會客廳里謝世。</p> <p class="ql-block"> 大青樓,位于小青樓側(cè)后,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三層羅馬式磚樓,1922年仿照北洋政府總統(tǒng)曹錕在天津公館——曹家花園設計建造,1925年張作霖晉升東北邊防督辦后曾作公署。一樓是會客場所,用作接待中外要員,商定軍機大事之處;二、三樓是辦公和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一樓正中是會客廳,擺著兩只老虎標本,故稱"老虎廳",當年張學良處決楊宇霆和常蔭槐那精心動魄的一幕即發(fā)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張作霖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 紅樓,因趙一荻1929年—1931年曾在此居住,故又叫趙四小姐樓。建筑面積428平方米,會客廳、舞廳、琴房、書房、起居室、辦公室等一應俱全。中西合璧,裝飾精美,既有中式描金彩繪,又有西式羅馬柱。</p><p class="ql-block"> 人去樓空,故事不泯,風流少帥和癡情趙四的曠世絕戀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p> <p class="ql-block">老爺車</p> <p class="ql-block"> 沈陽中街,全長1500米,是沈陽最早形成的商業(yè)中心,也是沈陽歷史悠久交易繁華的商業(yè)區(qū),有“東北第一街”美譽。</p> <p class="ql-block"> 中街有金利來、二百、鵬達、鼓樓四座標志性建筑,街兩旁店鋪鱗次櫛比、買賣興隆,有商業(yè)、飲食、文化娛樂單位百余個,是集貿(mào)易、餐飲、娛樂、休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商業(yè)街。</p> <p class="ql-block"> 1625年至1631年,后金對明朝所筑磚城改擴建,按中國傳統(tǒng)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說,將原來的“十”字型兩條街改筑為“井”字型4條街,即沈陽路、中街路、朝陽街、正陽街。</p> <p class="ql-block"> 大連,遼寧下轄市,別稱濱城,舊名達里尼、青泥洼,是我們東北之旅的最后一站。它位于遼東半島南端,東瀕黃海,西臨渤海,是東北亞航運和物流中心,有“東北之窗”、“北方明珠”之稱。 鴉片戰(zhàn)爭期間,大連地區(qū)遭受英軍不斷侵擾。甲午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期間,大連遭受兩次大劫,淪為俄、日殖民地近半個世紀。</p><p class="ql-block">(本圖片翻拍自棒槌島國賓館)</p> <p class="ql-block"> 到大連必游濱海路,它西起星海廣場,東至棒棰島,全長30.9千米,是一條以山、海、島、灘為主要特色的景觀大道。</p><p class="ql-block"> 星海廣場是大連慶祝香港回歸的標志工程,1997年6月30日投入使用。廣場占地176萬平方米,內(nèi)園直徑199.9米,外圓直徑239.9米,寓意2399年大連將迎來建市500周年。內(nèi)圈中黃色五角星包圍的中央部分由999塊紅色大理石鋪成,寓意炎黃子孫團結(jié)一心。紅色大理石上刻著天干地支、24節(jié)氣、12生肖,據(jù)說站在自己的生肖上攝影可以帶來好運。(全景圖源自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中心是一個雄偉的漢白玉華表,高19.97米,直徑1.997米,寓意1997年香港回歸。華表底座附有八條龍,柱身雕著一條龍,寓意九州一統(tǒng)。華表頂端坐著金光閃閃的望天吼,高2.3米。</p> <p class="ql-block"> 圍繞華表有5根高12.34米的漢白玉石柱,各托起一盞宮燈,與華表交相輝映。周邊還有9只造型各異的大鼎,每鼎刻有一個魏碑體大字,共同組成“中華民族大團結(jié)萬歲”。</p> <p class="ql-block">路邊的雕塑也很美 </p> <p class="ql-block"> 從中心廣場南行,便是“百年城雕”:一長串銅腳印的盡頭是一本打開的巨大石書,面朝無垠的大海,寓意著百年后的大連又翻開了新的一頁。貫穿廣場南北的中央長廊,建有噴泉水景大道。每隔20米一個航標石柱燈一線排開直通大海。</p> <p class="ql-block">航標石柱燈</p> <p class="ql-block"> 黑石礁,就在星海廣場旁邊。這里的海岸線曲折多變,約10億年前形成的巖溶景觀——黑色礁石,遍布岬灣之中。漲潮時黑礁石在水面或隱或現(xiàn),神秘莫測,落潮時兀立灘面,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 付家莊海濱浴場,位于濱海路中段,是大連四大浴場之一。它東起鮑魚渚,西到南大亭隧洞,三面環(huán)山。海岸線長450米,沙灘平均寬度32米,距市中心5千米。海面上有東、西大連島及二坨、星石、老偏五島、形體各異,錯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休閑的小漁船 </p> <p class="ql-block"> 冬日的沙灘空蕩蕩的,倒是海面的小島和群鳥非常上鏡。</p> <p class="ql-block"> 棒棰島國賓館,位于大連濱海路東端,當年為國家領導人避暑療養(yǎng)之地,現(xiàn)為來訪貴賓下榻之所。東西北三面群山環(huán)繞,南面是開闊海域和長長卵石灘。遠處三山島云遮霧罩空朦迷離,如同海中仙山。一棟棟風格各異的別墅就散落在海邊山麓的綠樹芳草之間。我們在這里吃了頓豐盛的晚餐,享受了一次國賓待遇。</p><p class="ql-block">(本圖片源自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棒棰島名字的來歷是因離岸500米遠處海面上有一小島突兀而立,遠遠望去,極象農(nóng)家女洗衣時搗衣服用的棒棰,故稱棒棰島。</p> <p class="ql-block">海中的小島像不像個大棒棰</p> <p class="ql-block">豪華的室內(nèi)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好喜歡這里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濱海路在當?shù)赜纸小扒槿寺贰?,幾乎所有大連的情侶都或多或少走過這條路;在燕窩嶺、北大橋一帶常常見到拍攝婚紗照的新人。燕窩嶺,是一條東西走向長約1000米的山脈。因為經(jīng)常有黑燕子出沒,故稱"燕窩嶺"。大概是取燕雙飛的吉祥之意吧,這里已成為婚禮主題公園。</p> <p class="ql-block"> 山脈平行于海岸,南面是大海,數(shù)十米高的懸崖直落海底。</p> <p class="ql-block"> 若是在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驅(qū)車行駛在濱海路上,一邊是長滿針闊葉混交林的山巒和盛開著火紅杜鵑的山麓,一邊是煙波浩淼的大海和千姿百態(tài)的島礁,奇景疊出,美不勝收。冬天的濱海路自有它的美處,更顯野性,更有仙氣。</p> <p class="ql-block"> 北大橋,是為紀念大連與日本北九州結(jié)為友好城市而建的近海臨山橫跨山谷的旱橋,1987年5月1日竣工。雄偉壯觀,新穎別致,是大連南部海濱一景。</p> <p class="ql-block"> 老虎灘,坐落于大連南部海濱,是我國最大的現(xiàn)代化海濱游樂場。雖然只是在去機場途中匆匆路過,但還是不失時機趕緊照了幾張相。</p> <p class="ql-block"> 八天走馬觀花就此結(jié)束,再見了,東北,下次有機會再來深度游、休閑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