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事繪《東北孩子的鄉(xiāng)土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畫/時長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丁志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鄉(xiāng)土味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記憶深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篇話題精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事繪開講啦,時長軍連環(huán)畫,丁志軍講故事《故事繪——東北孩子的鄉(xiāng)土記憶》</p><p class="ql-block"> 《抹房子》更新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長軍是我的好哥們兒,他這個人呢,可是個滿腦瓜子都裝滿藝術(shù)細(xì)胞的。年輕時候,當(dāng)了20年的電視臺新聞男主播。這時間里播講評書在阜新也是首屈一指的,播講過幾十部評書在電臺、電視臺播放。唱歌唱戲放露天電影樣樣都精通。最近兩年里,每每閑來無聊,他就拿起了畫筆,在白紙上構(gòu)思兒時記憶,用簡單的線條,還原兒時那滿帶鄉(xiāng)土氣息的片片記憶。</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東北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長軍我們同齡,生活境遇差不多,愛好相同。每當(dāng)我看到他的畫兒,那場景,那人物,那環(huán)境,那兒時的記憶,都在我記憶中活起來了。隨著他線條的律動,畫面展開,我仿佛也成為畫面里的人物,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東北農(nóng)村兒時記憶里,樂享其中,無法自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碾房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時長軍連環(huán)畫賞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碾房的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碾房的記憶》從俯視視角切入,透視感極強(qiáng),極其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一幅農(nóng)家碾房推米磨面的生動畫面。畫面聚焦點在兩口子推碾子勞作上,門口吃地上散落糧谷的兩只雞,門外遠(yuǎn)處的風(fēng)景強(qiáng)化了畫面透視感。墻角掛的蜘蛛網(wǎng),散放的簸箕等農(nóng)具,讓碾房的農(nóng)家氣息愈加濃郁。這是作者從兒時深刻記憶中提煉出來的畫面,那個年代里,東北每個村子里都有碾房,農(nóng)戶們一年吃的米面,全都用碾子加工出來,過去三十年間,這樣的碾房都已經(jīng)被電動磨米機(jī)取代。再后來,大型糧米加工車間取代了小型米面加工作坊,碾房退出歷史舞臺,從人們眼中消失,卻留在了人們深深的記憶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打繩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打繩子》這幅畫是東北農(nóng)村最典型的勞作場面之一,在東北農(nóng)村里,不論是栓牲畜還是套大馬車,捆柴、背柴,大到拔河用的杯口粗大繩子,細(xì)小到系麻袋、栓油瓶子的細(xì)麻繩,都是繩匠帶著壯勞力和能工巧匠,用最簡便的繩具,選用農(nóng)家種植的各類麻,加工而成各類繩索。</p><p class="ql-block"> 這幅畫還是選擇俯瞰視角,這樣作者能大的廣角視野畫出打繩子的場面,畫面中勞作的人們,還原了打繩子的過程,畫面由遠(yuǎn)及近,壯漢在給三股繩子旋轉(zhuǎn)加勁兒,也叫上勁兒,另一邊用磨盤鎮(zhèn)住大的厚木墩子,上面坐兩個人,是為打繩子配重,起到了固定作用。中間那個拿著工具的繩匠,掌握三股細(xì)繩加勁兒后結(jié)結(jié)實實摽到一起擰成粗繩,這就是成品繩子的加工過程。中間這個繩匠,掌握著繩子的緊密程度,不能繩花兒太長,那樣三股繩子松散了,打的繩子不耐用,三股細(xì)繩擰成的繩子越緊密,越結(jié)實耐用,體現(xiàn)了多方力的組合,這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兩側(cè)圍著打繩子看熱鬧的老人孩子和鄉(xiāng)親們,目光和神情都關(guān)注勞作的人們。房子、院墻,墻角房角的樹,都巧妙烘托了打繩子畫面。這幅畫人物眾多,勾勒不同人物手法嫻熟,線條極其簡化,作者頭腦構(gòu)思畫面和速寫手法駕輕就熟,功力深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貼餑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貼餑餑》畫面里,作者用極簡的線條,形象的還原了貼餑餑的場景。流暢的線條塑造了母親帶兩個兩個孩子貼餑餑的生活場景。媽媽帶著小孩子,站在灶臺前聚精會神的貼餑餑,系著圍裙,挽著發(fā)髻,脖子上搭著條毛巾,生活的安靜從媽媽臉上的從容、頑皮小娃娃和燒火女孩兒的交流中,自然流露出來。小孩子身邊的小狗,坐在灶臺前燒火的大孩子,燒火孩子右手邊為催火力而用的風(fēng)箱,也是家家必備。邊拉風(fēng)箱吹火邊填柴,都是東北農(nóng)家貼餑餑最準(zhǔn)確和形象的畫面。灶臺上放的裝玉米面的盆,貼到鍋里的餑餑,灶臺上的木質(zhì)鍋蓋,到處都散發(fā)出生活氣息,都巧妙的烘托了貼餑餑的環(huán)境,讓人們想起當(dāng)時的場景,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 這幅《貼餑餑》的畫面,畫的是東北農(nóng)村一年四季吃的一種面食。長軍我們小的時候,在東北農(nóng)村長大,因為當(dāng)時全家人的口糧要生產(chǎn)隊里按人口分配,一年四季家里的主食,就是玉米面大餅子,高粱米飯。逢年過節(jié)能吃頓餃子,平時里能吃到小米飯、大米飯、烙餅?zāi)蔷褪亲畲蟮母纳苹锸场?lt;/p><p class="ql-block"> 用和好的玉米面發(fā)酵,摻些小蘇打或者面堿,在農(nóng)家大鐵鍋貼餑餑(東北人管大餅子叫餑餑,餑餑其實是滿語),鍋底同時燉半鍋大白菜或者燉酸菜,燉菜上面鍋的周圍貼一圈餑餑燒農(nóng)家柴,飯菜在一個鍋里燒熟,東北話叫一鍋出?,F(xiàn)在看來,那時家家都這么會做,也就是省時間、省柴火的做飯方式。</p><p class="ql-block"> 不論春夏秋冬,只要熱氣騰騰的大餅子出鍋,孩子們就能開心的抓起一個金黃色(黃玉米)的或者白色的(白玉米)大餅子,趁著熱乎,大口大口的吃起來,特別是大餅子貼鍋那一面的厚厚的鍋巴,我們小時候叫嘎嘎,那噴香的鍋嘎嘎,咬起來嘎嘣脆,噴噴香。大餅子另一面是厚厚的宣騰騰餑餑面,咬起來松軟可口,一個餑餑兩種味道,真是令人忘不掉的味覺記憶。有時候幾個小伙伴跑家來相約一起出去玩耍,我們都是抓起一個大餅子,拿著芥菜咸菜疙瘩邊走邊吃,跑出去玩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漬酸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的時候在東北,到了冬季,一家人的主要輔食和蔬菜就是用大白菜漬酸菜,大蘿卜、土豆等,能吃上一個冬季。深秋,家家戶戶都儲備了足夠的大白菜,挑選大號的缸,把大白菜洗凈,整齊的碼到大缸里,放上水,來漬酸菜。這樣的漬成的酸菜,酸度適中,脆脆的,成為一家人冬天里常吃的輔食。炒酸菜,燉酸菜,用酸菜做餡包餃子。</p><p class="ql-block"> 《漬酸菜》畫面里,三個人物極其簡單,畫的是一家三口。家庭主婦在酸菜缸邊把干干凈凈的大白菜都整整抓齊齊的、一層層的碼到大缸里。手里抓扁擔(dān)的漢子,把大白菜用擔(dān)子挑起來,送到大缸邊。家里的孩子也參加進(jìn)漬酸菜勞作,爸爸扶著他,站在裝了好多層白菜的缸里面,反復(fù)的光著腳丫踩來踩去,就是為了壓實白菜,多碼幾棵。用簡單的線條,能把農(nóng)家漬酸菜的場景這樣的表現(xiàn)出來,真的是想象力豐富,畫畫功力和造詣頗深。</p><p class="ql-block"> 漬酸菜的現(xiàn)實畫面現(xiàn)在也不多見了,很多時候,大家吃的酸菜,都是在大車間,在大池子里泡出來的,跟農(nóng)家大白菜在大缸里漬的酸菜比起來,口感差很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摔泥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天到了,東北鄉(xiāng)下的孩子們,有很多種游戲,都是特別的原始和接地氣,按今天社會的發(fā)展來看,當(dāng)時我們玩的游戲的土味兒和低級,讓現(xiàn)在的孩子們不敢相信。</p><p class="ql-block"> 摔泥炮,就是東北鄉(xiāng)下孩子們最原始的游戲之一。幾個孩子在一起,人數(shù)多少不限,一個兩個,三個五個都可以。每個孩子都用水和土和泥巴,挖一把泥巴在手里摶成團(tuán),大拇指再從泥巴中間插到泥團(tuán)里,像制作窩頭一般,慢慢捏出一個泥碗,碗口朝上托在手心里。接下來就是比才藝的時候,看點來了,大家依次比試的,是一人一次輪流上場,每個人動作一致,將托在手心里的泥碗高高托舉過頭頂,突然翻腕向下摔扣在石頭案子或者平地上,由于泥巴碗扣著瞬間著地,軟泥把空氣密封在碗內(nèi),由于摔的速度快,壓力作用,泥巴碗里的空氣受阻后從泥巴碗底沖出,發(fā)出悶響或脆響,氣壓作用把泥巴碗底崩得炸裂開來。</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有的孩子會問,這就是你們小時候的摔泥炮?玩的這么無聊?你們都這么傻?一團(tuán)泥巴都能那樣玩兒?哪來一丁點兒技術(shù)含量啊,令人不敢相信。</p><p class="ql-block"> 技術(shù)含量來了,大家比試的技術(shù)在于,誰的泥炮摔得響誰獲勝,這跟制作泥碗的泥巴干濕、泥巴碗的大小,最后摔下來的高度、速度、力氣都有關(guān)系。泥巴太稀了做成后摔下來不成型,聲音是噗呲一聲。泥巴太干了太厚了做成后摔下來是泥蛋蛋,有的啪嗒一聲悶響,有的干脆就是啞炮。只有泥巴和的干濕適度,做的泥碗不厚不薄,不深不淺,摔下來力氣大有沖勁兒,并且落地必須是十足的對地面垂直扣摔,才能聽到很響亮很脆的爆破聲,引得幾個孩子滿堂喝彩。這時,再看每個孩子,身上手上都是泥巴,特別是小臉蛋兒上被泥炮炸裂崩得滿臉泥巴,都露著小白牙,笑的合不攏嘴,那個滿足勁兒,比真的放爆竹都開心。</p><p class="ql-block"> 這輪沒摔出響聲的,摔的響聲不大的,都沒有關(guān)系,泥巴有的是,大家一起再坐下來,認(rèn)認(rèn)真真的摶泥巴制作泥炮碗,期待下一次摔得驚天動地。就這樣,半天時光過去了,熱熱鬧鬧,在此起彼伏的摔泥炮聲里,在滿堂喝彩的笑聲中,孩子們帶著滿身滿臉泥巴開心的去河里野浴,接著打一場水仗,洗去一身泥巴,收獲了另一場開心。</p><p class="ql-block"> 這樣的土游戲,沒有浪費(fèi)任何資源,就是用土和水,和泥摔炮,練的是手上制作功夫,比力氣摔的技術(shù),練的是反復(fù)失敗不氣餒不放棄,摔不好重來的精神。如此看來,如今孩子們坐在學(xué)校內(nèi)外,花了好多學(xué)費(fèi)所學(xué)的那些才藝,和我們小的時候摔泥炮比較,真是天堂一般的條件。</p><p class="ql-block"> 這幅畫勾勒出三個孩子在樹蔭下,院子籬笆旁的石頭案子邊,圍在一起摶泥巴,站著最賣力氣的那個孩子,卯足了勁兒在摔泥炮,坐著的兩個孩子,一個捂著耳朵,等著瞬間泥炮炸響,另一個倒扣帽子的小家伙,聚精會神的看著大孩子摔泥炮,仿佛想看他這次演砸了。案子旁的和泥巴工具,泥盆子,瓦刀,都起到了營造環(huán)境的作用。作者花費(fèi)筆墨少而又少,卻畫得線條優(yōu)美,場景真實,三個孩子神情專注,是這幅畫的看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脫土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東北農(nóng)家,每個家里都有用土坯搭的土炕,搭好的土炕上面用泥抹平,燒起火來整鋪炕都熱熱乎乎。冬暖夏涼的土炕,讓每個在東北鄉(xiāng)村長大的人都記憶猶新。不論是一間房一鋪炕,還是兩間房一鋪炕,整鋪炕的炕洞都是相通的,一頭連著灶臺灶坑,另一頭連著煙囪的煙道。灶坑點火做飯燉菜,火和煙的熱量就通過整鋪炕的炕洞,煙從煙囪冒出去,炕也就熱了起來。這也是東北農(nóng)村農(nóng)家做飯燒炕一次完成,節(jié)約燒柴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過去的日子里,鄉(xiāng)村農(nóng)家里,一般兩三年要把土炕重新盤一次,主要原因是搭炕的土坯在炕洞里都結(jié)了黑黑的、厚厚的一層煙火熏的焦炭,炕洞里也落下了很多細(xì)灰,縮小了炕洞空間,影響煙火在里面循環(huán)。</p><p class="ql-block"> 脫土坯這個勞作場面,在東北鄉(xiāng)村農(nóng)家是再平常不過的了。一般在夏天雨季剛過,初秋時節(jié),天氣炎熱但是少雨了,農(nóng)家就選擇這樣的天氣脫土坯,一來是沒有雨水澆壞土坯,另一個是土坯在這個時節(jié)里干的快。</p><p class="ql-block"> 脫土坯的時候,一般都是三四個壯勞力,選擇有空敞的地方脫土坯,這是為了土坯能有寬敞地方放。用壯勞力脫土坯是因為這個農(nóng)家活看起來普通,沒有力氣是完不成的,因為要把脫土坯的泥伴著草和的服服帖帖,不干不稀才可以,這樣的泥可塑性大,脫土坯是最好的。用挖來的土或運(yùn)來的土,準(zhǔn)備和泥。農(nóng)家脫土坯有個很重要的配料,選用谷草或稻草,用大鍘刀鍘成一寸多長細(xì)碎的碎草,摻到泥土里,增強(qiáng)土坯的拉力,這樣的土坯干透以后非常結(jié)識,用幾年都沒有問題。一般是兩三個人把帶碎草的泥土和好,另外兩個人在寬敞平整的地方,用土坯模子一塊一塊的細(xì)致脫土坯。脫土坯前用水桶或水盆盛水,把坯模子洗干凈,趁著滴水的濕度,把泥放到模子里,用泥抹子抹的平平整整,抹好后,把木制或鐵制的坯模子輕輕抬起來,整塊的泥坯子就脫好了。一整塊土坯子大約有2尺來長,1尺來寬,2寸厚。</p><p class="ql-block"> 畫面里把脫土坯的兩組人物都很傳神的表現(xiàn)出來,由近及遠(yuǎn),近處兩個抹泥脫土坯成型的人,一個年紀(jì)稍微大的人正在抹泥塑型,另一個年輕些的漢子,因為蹲下來時間久了腰疼,累了,正在站起來擦汗,稍微調(diào)整狀態(tài)休息一下。遠(yuǎn)處,一個和泥的人,正在攪拌脫土坯所用的泥,另一個正在用大板鍬把和好的泥送到脫土坯這兩個人這里。這幅畫,筆道兒細(xì)膩,把整個勞動場面形象的復(fù)原了,讓人們不禁回想起那個年代,思緒瞬間就回到那個年代農(nóng)家院的生活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房頂納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北的夏季,到了三伏天也是熱得人們汗流浹背。知了在樹上吱吱啦啦叫個不停,老人們在大柳樹陰下?lián)u著蒲扇,孩子們則跑到村頭小河里野浴,打水仗。</p><p class="ql-block"> 天色將晚,經(jīng)歷了一天的暴曬,地面余溫尚在,農(nóng)家院土坯房子里,任然是悶熱。人們吃過了晚飯,三五成群的坐在門口老柳樹下納涼。蚊子也來湊熱鬧了,東北農(nóng)村人們有個很原始的驅(qū)蚊方法,就是撿來幾枝干柴點燃,在房前屋后或者路邊、壕溝邊,隨便薅幾把青蒿子,蓋在點燃的干柴上,于是,干柴燃著青蒿子的煙霧,彌漫開來,在人們周圍散發(fā)著蒿子的香氣和煙火的味道,蚊子們也就被煙火熏得躲了起來,人們就繼續(xù)說說笑笑,拉著家常。這種驅(qū)蚊的方法不用任何藥水兒,沒有毒素和污染,對人身體無害。驅(qū)蚊的那點兒煙霧,跟農(nóng)家生火做飯的煙火比,微不足道,在農(nóng)村廣闊天地里一會兒就散盡了,所以也就沒有人在乎驅(qū)蚊煙霧了。</p><p class="ql-block"> 夏日夜晚還有一個很開心、很讓人喜歡的納涼地,那就是農(nóng)家院的房頂。東北農(nóng)村泥土抹的房頂,吸納了一天陽光,夜幕降臨時分,猶如火炕一樣有了余溫。叔叔大爺帶著一兩個孩子,登上了房頂納涼,月亮的清暉撒在院落里、大柳樹和房頂上,大爺給孩子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孩子們好奇的想象著桂樹長在月亮上的樣子,會不會比大柳樹還大。月宮里一定很涼爽,玉兔眼睛是不是紅色的,嫦娥姐姐什么時候能露出笑臉讓人們看看。問得大爺有時候也回答不上來。有的孩子吹著口琴,口琴聲合著蒿子的煙霧,飄向村里。納涼拉家常的人們,嘰嘰喳喳的有說有笑。</p><p class="ql-block"> 偶爾一顆流星劃過天際,繁星點點,煙霧散盡了,人們慢慢回到了自家的院子,村子里也慢慢涼快了,熱鬧嘈雜的聊天聲音靜了下來,叔叔大爺帶著孩子從房頂下來,隱隱約約幾聲狗叫,只留下草蟲合鳴、蟬聲陣陣,人們和整個村子一起進(jìn)入了夢鄉(xiā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農(nóng)家大醬</p><p class="ql-block"> 在東北農(nóng)村,每一年每一家每一戶都會用黃豆制作大醬。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里,農(nóng)家大醬,成為農(nóng)戶一年四季餐桌上的必備食品。</p><p class="ql-block"> 制作農(nóng)家大醬從選黃豆開始,東北農(nóng)村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大豆,這樣的大豆為家家戶戶制作大醬提供了非常好的原料。遠(yuǎn)黃豆最為常見的方法是用簸箕,裝上半簸箕黃豆,端著簸箕一顛一顛,將黃豆里面的豆皮、草棍兒用簸箕扇動的風(fēng)和顛簸吹出去,然后簸箕左右晃起來,好豆子就順一角向下溜,裝進(jìn)袋子,豆子就這樣選好了。豆子里面摻雜的沙子石塊等雜物,最后豆留在簸箕里,這樣一顛一簸一溜就把草葉子,豆子,沙子石頭分的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種最簡單最實用的遠(yuǎn)黃豆的辦法,那就是在農(nóng)家土炕上放一張平整的吃飯炕桌,四個桌腿有兩個墊起半塊磚頭,炕桌子就成了一頭高一頭低,也是用簸箕搓半簸箕黃豆,緊貼桌面慢慢的往桌子上溜黃豆,圓圓的豆粒就順著和貼著桌面滾落在炕上,半個黃豆瓣,石子兒,沙粒兒因為有棱角和平面,就都留在桌面上,黃豆和雜質(zhì)就這么簡單的分離了。這兩種選黃豆的方法處處體現(xiàn)勞動人民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制作大醬一般在深秋,選好黃豆以后,用大鐵鍋把黃豆烀熟了,用碾子或手搖絞肉機(jī)把熟黃豆碾碎,在光滑大木板上摶成球狀,更多的是摔打成方塊,農(nóng)家管豆泥制作的團(tuán)或塊叫醬蛋、醬塊。然后在室內(nèi)選擇空閑地方,或用秫秸扎成簾子碼放醬塊,也有將醬塊用細(xì)線繩捆綁后懸掛在室內(nèi)的。醬塊在農(nóng)家室內(nèi)經(jīng)過一個冬季的自然發(fā)酵和風(fēng)干,成為上好的制作大醬原料。</p><p class="ql-block"> 陽春三月,天氣回暖,也到了制作大醬的最佳季節(jié)。把醬塊表面浮塵洗干凈,砸成小塊,陶制的缸刷干干凈凈,根據(jù)醬塊原料的多少,將大粒鹽化成鹽水,醬塊原料放到鹽水里,用白布將醬缸蒙好扎緊,缸口上面用竹篾或編席編的錐尖型醬簍扣好醬缸,醬缸放在向陽的屋檐下,等著醬塊在鹽水里自然發(fā)酵。由于天氣溫度適宜,通風(fēng)良好,加上醬塊自帶的冬季發(fā)酵風(fēng)干的各類食用菌,在鹽水里一起發(fā)酵。經(jīng)過半個月左右的發(fā)酵,打開醬缸,農(nóng)家大醬有了雛形。接下來就是每天用長桿的木質(zhì)醬耙攪動大醬一兩次,我們管這叫打耙,目的是讓醬塊充分發(fā)酵分解,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真正的成為大醬。隨著氣溫不斷回升,天氣越來越暖,大醬每天的香氣也就越來越濃。</p><p class="ql-block"> 一個月以后,噴香的農(nóng)家大醬就做好了,正值春夏之間,園子里很多農(nóng)家小菜也綠起來了,包括山野菜也都長出了葉子,于是,這蘸醬菜也就上了農(nóng)家餐桌,大醬真正成了一年主打農(nóng)家餐桌的綠色美食,是一日三餐都不能少的健康美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露天電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說起露天電影,是上個世紀(jì)六七十年代東北農(nóng)村最好的娛樂項目,不論是人們的熱切期盼度還是大人孩子趨之若鶩的觀看,當(dāng)時沒有其他任何項目能夠取代,讓人們印象極為深刻。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里,農(nóng)村人的娛樂生活也是單一的,因為農(nóng)村沒有劇場,沒有影院,更沒有其他演出形式,那個年代里連收音機(jī)都不能普及到每家每戶,電視機(jī)更沒有,露天電影就成了人們翹首期盼的唯一娛樂形式。</p><p class="ql-block"> 不論是春夏秋冬,只要是哪個村里放映露天電影,總會擠得人山人海,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來觀看,場面浩大。</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縣城里有電影公司,負(fù)責(zé)把每年發(fā)行的電影拷貝,分配給每個公社,由人民公社確定電影放映員,帶著電影拷貝,來到各村為老百姓放電影。條件好的公社會給電影放映員配一臺手扶拖拉機(jī),裝載放電影的電影放映機(jī),影片拷貝,電影銀幕,音箱,以及支銀幕用的木頭桿子,走村串戶為老百姓放映電影,這就是那個年代文化下鄉(xiāng)的大篷車雛形,深得老百姓喜歡。條件一般的公社,由各個生產(chǎn)大隊負(fù)責(zé),套上牲口,趕著大馬車去社里接電影放映員,拉著全套放電影設(shè)備,到各個生產(chǎn)大隊放映露天電影。</p><p class="ql-block"> 電影放映員當(dāng)時在農(nóng)村娃娃們眼里,是比孫悟空和哪吒都厲害的人物,他們的到來,能把各類電影展現(xiàn)給村里的人們,他們還會在放電影之前,打著快板為農(nóng)民們宣傳除四害、計劃生育、農(nóng)業(yè)或畜牧業(yè)種植養(yǎng)殖知識,深受農(nóng)民喜歡。</p><p class="ql-block"> 夏季里,每當(dāng)有好的影片新的影片來農(nóng)村放映,不但本村老百姓家家空家空巷的去看露天電影,就連相鄰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都走幾里山路,甚至趕大馬車?yán)卉嚾巳ビ^看。最難忘的是人們觀看完電影回家途中,電閃雷鳴下大雨,因為沒有任何防雨措施,甚至人們連一把雨傘都沒有,每個人都被淋成了落湯雞,冒著大雨往家趕路,那個場面今天看來絕不亞于電影《南征北戰(zhàn)》的情節(jié)。</p><p class="ql-block"> 數(shù)九隆冬、冰天雪地的露天電影才是最令人難忘的,人們在一個露天的操場里,把積雪掃干凈,那就是露天電影的中心場地了。由于看電影的人太多,在電影放映員和生產(chǎn)隊隊長的組織下,老百姓人擠人人挨人坐了滿滿一操場,有的帶著小板凳,有的帶著草蒲團(tuán),有的帶著小棉墊子,大家席地而坐,不顧寒冷,擠在一起互相取暖。坐著的觀眾周圍,又圍了半圈兒站著的人們,帶著大狗皮棉帽子,穿著羊皮襖,穿著大棉烏拉,凍得不住點兒的跺腳,但看電影的熱情絲毫不減,沒有一個中途離場的。最讓人不解的是俗話叫燒片子,演著演著銀幕上的畫面就糊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天氣太寒冷或者發(fā)電機(jī)電壓不穩(wěn)定,放著放著膠片就被鏡頭里面的燈泡燒折了,放映員就得現(xiàn)場接片,高手一會兒就接上了繼續(xù)播放,生手得等個十幾二十分鐘的,但大家基本沒有走的,都等著看完。寒冬臘月里,坐露天場地看一兩個小時電影,有不少孩子回家后,腳后跟、手背都出現(xiàn)了凍傷,到了暖和屋子里,肉皮子發(fā)紅,腫的像包子,又疼又癢的滋味,難以形容。有的孩子甚至凍傷嚴(yán)重,成了凍瘡,裂開口子,燙著血水或黃水,長大后留下了很深的傷疤,成為觀看露天電影的終生記憶。</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里的影片《南征北戰(zhàn)》《英雄兒女》《渡江偵察記》《偵察兵》《小兵張嘎》《三進(jìn)山城》《打擊侵略者》這些戰(zhàn)爭題材影片最受孩子們歡迎。還有很多部朝鮮和阿爾巴尼亞的電影,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回憶</p><p class="ql-block"> 隨著改革開放社會不斷發(fā)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條件的不斷改善,電視機(jī)早已普及進(jìn)千家萬戶,城鄉(xiāng)老百姓也都有了私家車,智能手機(jī)5G網(wǎng)絡(luò)已經(jīng)普及。今天的孩子們太幸福了,假期里可以選擇到現(xiàn)代化影院里看電影,感受3D4D立體效果。還可以隨時隨地暢游5G網(wǎng)絡(luò)聽音樂、聽歌、打游戲、看電影,這在我們小的時候簡直連做夢都不敢想,因為見都沒有見到過,聞所未聞。</p><p class="ql-block"> 那個時代早已遠(yuǎn)去,但年代留下的記憶,還在腦子里,轉(zhuǎn)化成了今天的畫面和美好的回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抹房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們出生的上個世紀(jì)六十年代,一般東北農(nóng)家的院墻、房子墻,基本都是用夯土打成的土墻。厚厚的房頂,室內(nèi)天棚那一層,架在檁木和椽子上面是秫秸或蘆葦剝光葉子緊密編織做成的房薄,這一層是面向室內(nèi)的干凈保潔層。再往上就是鋪上大約一尺多厚的秫秸,這厚厚一層就是冬暖夏涼的隔離層。最上面就是用黏黏泥土抹平的保護(hù)層,用來遮風(fēng)擋雨,迎接冰雪風(fēng)霜。</p><p class="ql-block"> 這樣的農(nóng)家土房子,因為土墻是夯土打成,厚厚的不透風(fēng),房頂雖厚,卻有輕有重,輕的是秫秸干柴,不至于壓塌檁木。重的是泥土,將保溫層秫秸和房薄穩(wěn)穩(wěn)的固定在房頂,泥土的重量,也保證了房頂不會被大風(fēng)刮翻。這樣的農(nóng)家小院和土房子,也處處體現(xiàn)了東北農(nóng)家人的居住特點,和蓋房子里面容納的無窮智慧。至于后來七十年代出現(xiàn)的磚石結(jié)構(gòu)房子,再后來八九十年代改良的北京平房,都是東北農(nóng)村住房變化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 農(nóng)家每年會選擇春秋季節(jié)抹房子,這是要避開夏天的雨季,數(shù)九寒冬冰天雪地?zé)o法和泥,更不能抹房子了。</p><p class="ql-block"> 抹房子和泥選擇的是從鹽堿地和荒草甸子取的含堿的土,和出的泥既黏又滑,非常適合用作泥土墻和房頂抹面用。抹房子是很重的力氣活,必須找?guī)讉€力氣大的勞力,分工協(xié)作,一起完成。第一道工序就是和泥,需要兩三個壯勞力,要用大號鍘刀把谷草或其他軟柴葉子鍘成2寸長的草段,與水和土均勻的和成不干不稀的大泥,這樣的泥巴,充滿草段,干了以后特別有拉力,不會干裂出縫隙。泥太干了用泥抹子抹不動,泥太稀了會到處流淌,固定不住,這里面泥巴的干濕程度,無法用水、土、草的比例說清,只能憑借多年的抹房子經(jīng)驗由抹房子人掌握。</p><p class="ql-block"> 泥和好以后,由兩個壯勞力用大號鐵鍬或鐵桶將泥運(yùn)到房頂。房頂一般是四人勞作,其中兩個人各占一頭各把一方,用泥抹子在房頂上均勻抹泥。另外兩個人,用鐵鍬把地面運(yùn)上來的泥巴,搓好再運(yùn)到抹房子師傅跟前,由抹房子師傅用泥抹子抹平。</p><p class="ql-block"> 一般抹好三四間土房子,要七八個壯勞力,從鍘草擔(dān)水、和泥,到運(yùn)泥上房頂,再抹平,一般需要大半天或者一整天的時間,抹好房子后,主人家都會預(yù)備好酒好菜招待這幾位抹房子師傅,這是農(nóng)家每年修整房子的大工程,絕不馬虎。</p><p class="ql-block"> 今天看來,隨著百姓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農(nóng)家小院的房子,也經(jīng)歷了泥土房、磚石房、水泥瓷磚平房到樓房的換代。</p><p class="ql-block"> 作者選擇了房頂?shù)囊暯牵€原了農(nóng)家抹房子這個勞動場面和那個年代的記憶,農(nóng)家院子里和泥巴的、抱柴禾的,房頂抹房子的人們,營造了一個十分和諧的立體農(nóng)家小院勞作場景,穿越了50年的時間和空間,容納了半個世紀(jì)時光,讓人回味無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搭火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