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呂梁山脈南端西鹿,堯師故里大山里,蒲縣喬家灣鎮(zhèn)野峪村,是一個幾十戶人的小山村,地貌為土石山區(qū),四面環(huán)山,坐北向南,受地勢所限,依山坡而建,形成高低坐落,上下層疊的特色民居。屬于左氏家族的有門樓院,書房院,西邊院,小院里,半坡院,新房院。院子里外邊有三個栓馬樁,大門樓按照清朝規(guī)矩修建的,有木刻雕塑,有牌匾,門樓頂上有青磚燒制龍頭龍尾。大門前邊有個照壁,村前有一條小溪,對面山上還有一顆大神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村的北邊原來有一片楸樹林子和兩顆一攬粗的大核桃樹,樹冠很大足有三丈有余。壟上壟下分別有一個碾盤和兩個石磨,供全家人磨面碾米用。我們村里環(huán)境優(yōu)美,四季分明,空氣清新,夏無酷暑,冬無霧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左氏家族簡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6, 26, 26);">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6);">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譜寫著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家族一輩又輩的往事就是美好的見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村幾十戶人家,左姓占多半,還有武、賈、李、賀、吳、藺姓氏。左氏家族十五代(道光元年)由洪洞左家溝村遷移野峪村,在這個小村安家落戶,艱苦創(chuàng)業(yè),至今繁衍二十五代,有200多口人。隨著社會進步和變化部分人遷移到縣城居住,少部分遷移大城市工作和創(chuàng)業(y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十八大以后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村村通了柏油馬路,村內小路全部水泥硬化并安上了太陽能路燈,路邊修建了休閑廣場,徹底解決了人蓄飲水問題,修建了溫室大棚兩個,修建了一片太陽能發(fā)電板,在原國土資源部門協(xié)助下申請國家資金,磊石壩800來米,整理高標準基本農(nóng)田500余畝,原來的坡地推成了梯田,基本實現(xiàn)了機械化耕作,得到群眾的好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記得,童年的時期我們家生活在四合院里,這里曾經(jīng)住過六戶人家,家人們相互包容,和諧共處。聽老人們講高祖爺爺曾經(jīng)在這里住過,高祖爺爺是清朝光緒年間的秀才,由于當時清政府的腐敗本應考上舉人結果讓考官作弊只考了個秀才,高祖爺爺左勲為人正直,樂于助人,靠給人書寫文書契約謀生,一生清貧,養(yǎng)育一兒一女(嫁到洪洞東園村)。高祖爺爺這一輩叔伯兄弟七位,名字都是單字“熊、鰲、麟、鳯、鵬、欒、鶴”,他們都有相當?shù)奈幕?,?jù)縣志記載左麟為清朝光緒年間的監(jiān)生,可見祖先很重視教育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兆”字輩的伯叔兄弟八位,老<span style="font-size:18px;">爺爺左兆榮,脾氣正直,體型魁梧,身體很棒,從小習武,會耍鞭桿,不信神鬼,靠自己勤勞致富。老奶奶曹氏(曹村鄉(xiāng)山頭村人)為人厚道、寬容、善良,他們倆位老人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勤儉持家,注重子女學習,傳承耕讀傳家良好家風。養(yǎng)育五男四女,田地幾十坰,家有余糧,騾馬成群,家境過的比較殷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爺爺兄弟五人,姊妹九人中的長子,“瑞”字輩的伯叔兄弟十三位。爺爺們都有初中文化程度,生活中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俗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我們一家人非常團結。我爺爺左仁瑞,有文化,有智慧,為人處事隨和,善結交朋友,解放前后是這個大家庭的當家人,治家有方,他管理者大家庭的油鹽米柴, 為這個大家庭生存和發(fā)展出謀劃策。我奶奶張氏(和尚村人)他們倆人一生養(yǎng)育倆兒子,伯父和父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五爺爺叫五瑞,師范畢業(yè),17歲參加革命,解放前48年參加蒲大獨立營,隨后編入彭德懷元帥部隊,踏遍甘肅寧夏鬧革命,參加了解放太原戰(zhàn)爭并獲得二等功勛,51年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回國后國家安排在首都北京工作,享受處級待遇,56年參加過成昆鐵路建設,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立過功受過獎。為國爭光、為家爭榮、為人榜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輩們姊妹三十一位,“文”字輩的伯叔兄弟十七位,我們這一代“愛”字輩的姊妹46位,實屬人丁興旺,后繼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伯父,左生文生于1935年,50年代畢業(yè)于隰縣師范學校,為人處事謙虛隨和,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辦事干練,恰到好處,分析問題透徹,為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辦了很多實事好事,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好評。曾經(jīng)當過一任校長,一任站長,兩任書記,一任部長,一任局長。伯母喬氏初中文化,處事隨和、善良。如今,伯父伯母已過世了,愿您在那邊一切安好!您的教誨侄兒記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父親,左銀文生于1937年3月,初中文化,為人正直,脾氣暴躁,團結鄰里,善于說話了事,辦事干脆利索,有膽有識,多才多藝,會哨笛、會四角號碼字典、會木工,我小時候的嬰兒車、耕地用的犁、家里的家具大部分是他做的。教育子女非常嚴格,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道理,因此我小時候挨打的事是家常便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60年代,父親在曹村鄉(xiāng)山頭村當任小學教員,教書育人。由于當時國家遭遇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一個月工資不如一擔白蘿卜價錢這是其一。其二是家里老人身體欠佳需要照護。其三兄弟倆人伯父在外工作家里農(nóng)活需要他干,另外還要給伯母挑水。因此,回家務農(nó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70年代,經(jīng)濟匱乏的歲月伙同他人跑運輸,養(yǎng)家糊口。當任大隊干部幾十年,在"學大寨趕楊談"時期,帶領群眾打壩填地,上山開荒種田 ,解決群眾糧食短缺問題。興修水利設施“勝天池”,跑前跑后申請水利資金引水下山解決群眾飲水問題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80年代,響應國家號召落實包產(chǎn)到戶政策,帶頭科學種田,率先嘗試地膜覆蓋技術,采用機械精準播種,畝產(chǎn)玉米達1500斤,可謂后山地區(qū)示范典型,為促進農(nóng)民增產(chǎn)增收起到了帶頭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90年代,辭退村干部,貸款合伙辦企業(yè),手頭有點余錢自費5萬余元為村里改造引水工程解決群眾飲水問題。通過他的辛勤勞動,堅持正義,敢于斗爭,抵御干擾,不懈努力,最終勝利,也為后代們成家立業(yè)奠定了基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左氏家族傳承了“耕讀傳家”的家風家教,重視教育后代,現(xiàn)在后代們有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他們走出了堯師故里的大山,走向了平陽大地,走出了三晉大地,走向了大城市,走向了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父母年過八旬,身體健康,頭腦清楚,耳不聾眼不花 ,四室同堂,兒女們輪流陪護,幸福安度晚年。</span></p> <p class="ql-block">1978年全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氏家族在北京運河酒店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6年伯父家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二、我的美麗家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春天來了,燕子來了,春的希望來了。此時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山溝里的柳樹發(fā)了芽,滿地都是剛出頭的小蒜苗、白蒿苗。村邊上楸樹漸漸開了花,粉紅色花朵好像倒掛金鐘 ,落下來時候如同天女散花,滿地一篇紅,孩子們爭著撿回家蒸著吃。那兩顆大核桃樹也開花了,落到地上好像毛毛蟲,不小心落到脖子上感覺挺害怕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俗話說:大樹下邊好乘涼,天熱了幾位老爺爺坐在大樹下,悠閑自在的聊著天,時而捋著胡須,時而吸幾口旱煙,時而在鞋底上磕磕煙灰。</span>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這也是農(nóng)民準備春耕生產(chǎn)好時候。</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春分”節(jié)氣已過,清明節(jié)到了,當?shù)厝朔浅V匾?,至今保留著家族男性集體祭祀祖先優(yōu)良傳統(tǒ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年清明節(jié)不管路途有多遠,大家趕回老家祭祀祖先。早上天剛蒙蒙亮大家在祖墳上集中,舉行祭祀儀式后小孩子們在墳的東邊排成一行滾饃饃(蛇盤兔饃),看誰滾的遠,越遠越好,一不小心饃饃滾到溝里去了。祭</span>祖結束后一大家?guī)资谌思械揭黄鸪陨弦活D“鋼絲”面,小米蒸飯,邊喝酒邊聊當年打算,期盼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飯后到紅色教育基地“農(nóng)耕文化園”參觀一下,警示后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好左氏家族“耕讀傳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p><p class="ql-block"> 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柏山古會前后正是春播的好季節(jié),那時,玉米苗綠茵茵一行行一排排,山坡上黃彤彤的連翹花、馬茹花、黃槐花、土梨花招來許多蜜蜂它們在上面飛舞著,忙碌著,傳播著花粉。從早到晚都透發(fā)出一種清香,花兒散發(fā)出的芳香,泥土散發(fā)出的清新,融匯在一起,這種清香美麗極了。 </p><p class="ql-block"> 夏天來了,孩子放暑假了,帶著孩子們回去走五鹿山自然保護區(qū)邊走邊欣賞自然風光,好好吸幾口天然氧吧。到了弟弟家吃頓飯順便涼快涼快,采摘一些豆角、黃瓜、南瓜、櫻桃,興趣來了下地干點活。 </p><p class="ql-block"> 兒時的夏天,經(jīng)常去村的西邊一里處“譚葛窩”邊上洗洗澡,會游泳的他們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動。常在村前邊的小河里抓蝌蚪摸青蛙,河邊小姑姑們唱著“苗苗青來菜花紅,毛主席來到咱們農(nóng)村”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這里也是“天然的洗衣基地”,大人們挎著衣服籃子,拿上棒捶,成群結隊的來洗衣服。也是小孩子嬉戲的場所,這里夏天真涼快啊!</p><p class="ql-block"> 秋天來了,天高氣爽,雁子南飛。收獲的季節(jié),農(nóng)作物,玉米、谷子、米子、蕎麥、油麥、土豆、蘿卜、白菜等都熟了,到處一片豐收跡象。鄉(xiāng)親們在忙著收獲、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滿山的紅果、馬茹果、土梨、剪枝果在微風下沉甸甸的點著頭,仿佛向我微笑。黃澄澄谷穗晃來晃去像個“貓尾巴”,玉米桿懷里抱著雙胞胎依然那樣堅挺,路邊的菊花顯得那么鮮艷,它們仿佛述說著什么?領著孫子指指哪說說這特別高興?;厝ゲ烧c嫩玉米穗,刨幾個紅土豆回來享受一下家鄉(xiāng)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冬天來了,遇到雪天更有意思,帶著孩子去感受一下雪的美景,隨風亂舞的雪片落到在外面玩耍孩子們頭上、衣服上他們全然不顧,有的堆雪人;有在地上畫畫的;有的打雪仗;也有淘氣的小朋友在雪地里打滾、翻跟頭。他們喊著、說笑著、瘋打著,一個個樂不得了。 </p><p class="ql-block"> 記憶中的冬天,農(nóng)村人弄上一缸玉米發(fā)糕面,磨上一斗炒面(玉米、谷米、油麥炒熟后磨成面),納上一缸酸菜。早上起來坐在土亢上,弄點炒面澆上米湯拌一拌,一邊就著酸菜 一邊聽著小貓咪“念經(jīng)”的聲音,吃的別有一番味道。中午時候蒸一籠玉米面發(fā)糕,喝上一碗湯面,雖然艱苦點但都是綠色食品。愿我們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愿我的家鄉(xiāng)的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造福人民。</p><p class="ql-block"> 左家溝是根、野峪里是魂、蒲城是第二故鄉(xiāng)。我愛我的家鄉(xiāng),我們這里有傳說中白衣菩薩、峽谷風光、太山風景、農(nóng)耕文化園,更有親人期盼和想念。</p><p class="ql-block"> 歡迎您到我的家鄉(xiāng)做客,請您喝一杯青甜山泉水,參觀農(nóng)耕文化園,游覽峽谷風光!</p><p class="ql-block"> 左 愛 林</p><p class="ql-block"> 2021年元月28日草擬</p> <p class="ql-block">蒲子農(nóng)耕文化園外貌</p> <p class="ql-block">白衣洞風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蒲縣峽谷風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