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花燈,又名燈籠,起源于中國的一種漢族傳統(tǒng)民俗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制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受漢族文化影響,在亞洲華人地區(qū),許多國家的廟宇中,燈籠也是相當(dāng)常見的物品?;羰侵袊鴤鹘y(tǒng)農(nóng)業(yè)時代的文化產(chǎn)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shù)特色?;羰菨h民族數(shù)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xiàn)代社會多于春節(jié)、元宵等節(jié)日懸掛,為佳節(jié)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p> 黃吉祥:家傳做花燈已是第四代傳人,其花燈是從他太爺爺手里傳承下來的 <p class="ql-block"> 制作花燈,需要破竹、削篾、扎骨架、糊紙、涂色、做手,材料需要竹篾、鐵絲、專用的紙張、漿糊等,制作時先用竹篾扎成燈架,把紙張裁出需要的圖案后,再一點一點向框架上粘貼。</p> <p class="ql-block"> 以常見的蓮花燈為例,其制作工序就很講究,做成一個需要花近三個小時的時間。其中,蓮花瓣最難制作,上面的褶皺是家傳的手藝,很難掌握。</p> 黃吉祥的兒子在做花燈,應(yīng)該是第五代傳人 每年的春節(jié)前后,是花燈銷售的最佳時期,黃師傅每年8月就要開始就要忙著準(zhǔn)備做花燈的材料,從制作到銷售這段時間,是黃師傅最開心,也是最忙碌的時間 花燈是漢民族數(shù)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 <p class="ql-block">值此新年來臨之際,讓我們向著花燈祈福</p><p class="ql-block">祈福我們能戰(zhàn)勝病毒</p><p class="ql-block">讓疫情早點過去</p><p class="ql-block">祈福,國泰民安、風(fēng)調(diào)雨順、山河無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