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宗祠,即祠堂、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與祭祀祖先的場所,是我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平定人均稱謂祠堂。宗祠制度產(chǎn)生于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得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宗祠體現(xiàn)宗法制時代,家國一體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中華儒教文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同宗同族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獲得文化歸屬感與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對于海外移民與祖國家鄉(xiāng)的關系,對于海峽兩岸的文化認同和歸屬,具有現(xiàn)實意義與歷史意義。明朝立國后,在全國大力推行《朱禮》,使南宋朱熹《家禮》的立祠堂之制得到了迅疾發(fā)展。平定的宗祠文化、祠堂創(chuàng)建始于明,興于清;蹇滯于新文化運動,復興于2000年之后。宗祠的創(chuàng)建全依賴于一個家族眾宗親的捐資方可新建,宗祠的延續(xù)維護全依賴于宗族之大戶捐獻的廟田得以維系。過去宗祠依托專有田產(chǎn)提供教育、文化娛樂及社交中心等族內(nèi)福利與服務。除祭祀祖先之外,還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宗族存在與發(fā)展的象征,是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地點(婚喪嫁娶),是議事廳,也是娛樂空間和社交場所(招待賓客),祠堂里也教化或獎懲族眾。凡一切有關宗族的事務都可能在祠堂里辦。祠堂所具有的多功能性,使得它外形高大、敞亮、氣派,并有較大的、適宜的公共活動空間,富裕族派的祠堂還建有戲臺。在有序的倫理中,功能又可以是無序的。</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民間社會中曾普遍地保留著宗法制的遺存,留存著宗族組織和宗族、家族聚居的習俗,因而,作為家族、宗族的象征和物質(zhì)標志,宗祠也就普遍地留存與我國的部分地區(qū)的民間社會之中。據(jù)統(tǒng)計,平定境內(nèi)318個行政村現(xiàn)存大小宗祠69座,其中荒頹半廢的4座;已圮廢不存的未作統(tǒng)計。建有宗祠的村莊都是某個氏族在此地螽斯毓慶繁衍旺盛,人丁騰茂發(fā)展迅速的望族。如梨林頭趙氏、上盤石王氏、谷頭李氏、東郊郝氏、大石門賈氏、土嶺頭翟氏、東鎖簧馮氏、史家山史氏、移穰李氏、鐵金溝張氏、馮家峪趙氏、萬子足郗氏、西小麻劉氏、南莊劉氏、桃葉坡王氏、石洼王氏、西鎖簧李氏、嶺上劉氏等等,這些氏族不僅在本村是望族,還徙散于平定、昔陽的幾十個村落,在他處立戶建村,繁衍生息,形成了新的支派,又成為新一村的望族,并在新村又創(chuàng)建分祠,如郭家山翟氏宗祠(主廟在土嶺頭),昔陽石寨溝王氏宗祠(主廟在石洼),岳家莊張氏宗祠(主廟在鐵金溝),東小麻張氏宗祠(主廟在鐵金溝)等等。</p> <p class="ql-block"> 宗祠的建筑規(guī)模一般都大于本村的其它廟堂,占地面積都大于200平方米,多數(shù)是村里的地標性建筑,其建筑風格均為獨立的三合院,基本都建有正殿、耳殿、配殿、祠門。正殿多數(shù)為廊柱式硬山頂磚木結構,耳殿、配殿為硬山頂磚木(或磚混)結構;或正殿為石砌窯洞插檐覆瓦式結構。梨林頭趙氏宗祠的正殿為單檐歇山頂廊柱式磚木結構,上覆彩色琉璃瓦,并建有配殿,垂花歇山頂祠門;整個建筑雕梁畫棟檐阿飛翚,蔚為壯觀氣勢恢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盤石王氏宗祠,清道光十年(1830)由族人王體倡建。家廟座東朝西為二進式院落,大門是五脊六獸硬山頂過道式建筑。外門為典型的明清建筑,門樓上有斗拱、臥欄、立欄,垛墻上有馬頭、墀頭、雀屜;下有抽屜石、馬面石、基石;門上繪有門神秦瓊與尉遲敬德。內(nèi)門為磚雕曲拱券門,門額上鐫有磚匾,匾上刻有“克禋克祀”之語。大門里為前院,院中建有玲瓏剔透的磚雕影壁,影壁上額內(nèi)外鐫刻有“父子進士”,“兄弟同科”的磚雕字樣,以彰顯家族榮耀,影壁左右各有石雕旗桿墩一個,院落寬敞整齊。影壁為武進士王耀宗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所建。壁上所題“父子進士”指王魁元,王耀宗父子分別于清道光九年(1829)已丑科、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進士?!靶值芡啤敝竿蹩?、王兆魁兄弟二人同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戊寅科鄉(xiāng)試,武舉。前院里面是二門,二門為五脊六獸硬山頂屏門式建筑。前門建筑與大門基本一樣,里門為木制屏門。里院正面為主祀堂,主祀堂坐落在青石臺基上,坐東朝西為面寬三楹,進深五檁的單檐瓦頂硬山式回廊建筑。主祀堂左右兩邊各建有卷棚頂耳房。主祀堂前南北分別建有配房,青石筑基,硬山瓦頂,水磨青磚砌墻。主祀堂內(nèi)原立有王氏先祖位牌、記載家譜石碑兩面等,王家祠堂屋脊上的獸角有獨到之處,即“呲嘴獠牙鐵角獸”。獸頭上都帶有長長的鐵角,據(jù)說舊時朝廷有規(guī)定,只有武進士的家祠才能安放鐵角獸頭。王家歷代有多名武進士和武舉人,所以在家族祠堂的屋脊上就安置了“呲嘴獠牙鐵角獸”,這種裝飾非常稀少。整個祠堂建筑精致有序,莊嚴肅穆。過去門前老松迎風而鳴,院內(nèi)殿堂鼓樂聲聲,幾丈高的旗桿上彩簾飄蕩,家族弟子們恭恭敬敬祭祀祖上,是何等地克禋克祀。該祠也在土改時分給貧下中農(nóng),主祀堂現(xiàn)已改建為現(xiàn)代式民宅,其它建筑尚存??h境內(nèi)的宗祠在土改時均被收為公產(chǎn),改設為村辦學校、村里的辦公場所、村辦醫(yī)療站、村辦供銷社等等;并有部分宗祠土改時分給村民,現(xiàn)仍為個人財產(chǎn)。</span></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后,全國的修譜建祠之風盛行,平定也和全國一樣,旺族皆修譜,舊祠多重修。村中“望族”便從集體或私人手中買回廟產(chǎn),捐資重修祠堂。如麻巷村馮家祠堂,于2018年從集體手中買回,由馮氏宗親友捐資45萬元重修,為二進式院落,前院建有廂房六間、院落寬敞,可作為祭祖時的戲班樂隊活動場所,后院建有正殿、配殿、垂花祠門,正殿、配殿均為廊柱式硬山頂磚混結構;院內(nèi)有古柏一株,占地面積約為800平方米,整個殿宇輝金翚碧咸與一新,莊嚴肅穆,一派氤氳氣象。</p> <p class="ql-block"> 近20年內(nèi),縣境內(nèi)的祠堂八成得以重修,并有數(shù)座為新創(chuàng),如前牌嶺“延氏宗祠”等。光緒版《平定州志》載:“家禮有四時祭,又冬至祭祖,立春祭先祖,秋祭皆于祠堂。又有忌日,有墓祭。平定俗最喜修屋,而有祠堂者不過數(shù)家,雖士大夫,亦皆祭于寢室, 禮皆廢失,帷元旦(現(xiàn)在的春節(jié))供菜果四拜酹地以祭;其他時節(jié)供鮮物,炷香燃燭而已,朔望亦如之。忌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各日鬼節(jié),供餅果焚紙錢,婦女同往,名日上墳,約其俗于喪禮則奢靡而不中儀節(jié),于祭禮則簡褻,而鮮有哀,積習相沿,故不可變也,惟望士大夫家講明禮儀,遵制守分,為人則效,庶幾一變,至于道歟?!边@是志書對平定祭祖習俗的記述。平定人祭祖分為祠祭、墓祭、家祭三種形式。祠祭仍保留著古老的“血食”祭祀,即不忌葷,富裕的族群在祠堂祭祖時要供整豬、整羊,或豬頭、羊頭,高供、牌樓供等;不裕的族群則供面制“三牲”、蒸供。平定在祠堂舉行盛大祭祖儀式,一般在每年的清明節(jié)或十月初一日,裕者每年組織,不裕者二三年組織一次。裕者請戲班,不裕者請樂隊到祠前獻藝娛神。祠堂祭祖是本氏族的一件大事,一般情況本氏族子弟均會屆時參加。祠堂除合族共祭外,每逢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均會有族人去燒香焚紙。另外,如有老人去世,傳統(tǒng)的“送疏”儀式均在祠堂舉行;并在出殯前要將逝者的名諱,按著世系填寫在“圖族譜”上,或在出殯后將逝者“牌位”送至祠堂供奉保存。</p> <p class="ql-block"> 過去宗祠一般都有多少不等的田地,成為宗祠田。這些宗祠田其收入主要是用于開支宗祠的活動。因此,宗祠田實際上也就是宗族共產(chǎn)制的一種遺存;這種共產(chǎn)制的遺存,事實上成為宗祠賴以存在的經(jīng)濟基礎和物質(zhì)依托。但是,隨著農(nóng)村的鄉(xiāng)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這種形式上的宗族共產(chǎn)制已經(jīng)難以維系下來,很多農(nóng)民都不再耕田,因此,目前,維持宗祠正?;顒拥拈_支,主要由族眾共同集資來籌集,如遇重建或?qū)ψ陟暨M行大的維修,這種集資就更加顯得重要。所以,族眾集資,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宗祠的一種主要的物質(zhì)依托?,F(xiàn)代民間社會中的宗祠的功用大致有如下四種: 首先,是由于它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因而成為宗族的物質(zhì)標志和聚宗合族的象征,這是宗祠最基本的功能。 </p> <p class="ql-block"> 立祠堂以重祭祀。 祭祖源于祖先崇拜, 是形成家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封建社會門弟風氣盛行,祠堂的營建召示著家族美德和功業(yè),體現(xiàn)著家族先人的道德境界或豐功偉績。同時鞭策后人光宗耀祖, 通過各種宗族活動產(chǎn)生宗族的凝聚力?!笆乐馗唛T,人輕寒族,竟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amp;nbsp;(《通史·邑里》)以宗祠展示宗族血脈的高貴與名望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祖先崇拜的思想滲透到祠堂建筑的門樓、楹聯(lián)、匾額、繪畫、雕塑等,以及極為嚴格的祭祀制度,宗祠條規(guī)等方方面面。 </p> <p class="ql-block"> 祠堂供奉的靈牌也就成為聚宗合族的根據(jù),而祠堂也就成為每年春秋二季同宗舉行規(guī)模巨大的祭祀活動的場所。這種祠堂和圍繞祠堂而展開的活動具有很強的宗法文化含義,表現(xiàn)為:建祠堂是為了供奉和祭祀先祖,目的是通過追念先祖的活動強化宗族觀念,這就是所謂的聚宗合族,而這一點是宗法制的基礎之一,所謂“建宗祠以溯本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宗祠的第二個功能是對宗族事物進行全面的管理。不難發(fā)現(xiàn),在過去宗祠要做的事情很多,這些事情往往都是通過宗祠的近乎常設的人員來執(zhí)行,這些近乎常設的人員本質(zhì)上與“族長”差不多,其基本來源和組成方式大概有這樣幾種:一是由本宗族最高威望者自然充任;一種是由各家族輪流承擔;一種是通過選舉產(chǎn)生。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組成的祠堂管理人員,從觀念上來說,大體上應具備這樣的條件:上了年紀的老人、辦事公道、作風正派、肯為大家服務、有一定的辦事能力和魄力等。過去宗祠的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內(nèi)容:一是處理宗族的內(nèi)部糾紛。宗族內(nèi)發(fā)生諸如建房、用水等糾紛后,常訴諸管理者調(diào)查調(diào)節(jié),直至糾紛雙方達到和解為止;二是組織好每年春秋兩次祭祀的各種工作,包括選定日子、圈定程序、籌劃開支、決定參加祭祀和聚餐人員等具體準備工作;三是管理好宗祠的經(jīng)濟收入,如接受族人捐獻,定期收取宗祠的費用。</p> <p class="ql-block"> 宗祠的第三個功能是制定、修改和執(zhí)行族規(guī)。在過去族規(guī)是宗祠規(guī)范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它既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更是一種調(diào)節(jié)規(guī)范和機制,用于調(diào)整和規(guī)范族人的生活和行為。在缺乏法制治理的近代社會,族規(guī)在社會中往往起到法律的作用。宗祠的作用之一便是制訂和執(zhí)行族規(guī)。族規(guī)的制訂程序往往先由宗祠管理人員提出草案,然后進行大會討論、修改并表決通過,最后再由宗祠管理人員形成文字,公布與宗祠內(nèi)。 </p> <p class="ql-block"> 族規(guī)一般牽涉到幾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為本族人規(guī)定了帶有很強的宗法禮制色彩的倫理準則和道德行為規(guī)范,并伴以相應的懲戒手段;第二是對異族的防范措施,借以維護本族的利益和團結;第三是對宗祠地位本身的確認、族人對祠堂應承擔的義務、其權限范圍等。 祠堂的第四個功能是以存在和發(fā)展并始終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而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宗祠作為具有經(jīng)濟基礎和場地條件的文化物化象征,具有明顯的文化傳播功能,表現(xiàn)為: 首先是祠堂具有學校的功能。為本家族子弟開設了業(yè)余學校。富裕的家族里面還建有圖書館、閱覽室、多功能教室等供族人學習娛樂的場所。 其次是宗祠具有文化的符號傳播和刺激功能。宗祠建筑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物化現(xiàn)象,它的建筑規(guī)模、格式包含有向后代灌輸一種文化意識的內(nèi)涵,這在宗祠內(nèi)的靈牌、堂聯(lián)中尤為明顯。宗祠內(nèi)的靈牌、始祖碑文一般都強調(diào)先祖的官人地位、文人地位。因此,這些靈牌中所言的“品學兼優(yōu)”。在興科舉的古代,官位實際上也是一種外在的學位。因此,這些靈牌所強調(diào)的,實際上也就是對后人“登科舉,有選拔”的一種文化意識傳播。</p> <p class="ql-block"> 其三是宗祠有強化宗族乃至民族文化認同心理的功能,以宗祠為中心在本宗族人中開展的縱向活動,主要是祭祖;而以宗祠為基本單位與遠宗房所開展的橫向活動,主要是聯(lián)宗,這些祭祖聯(lián)宗活動,所追求的實際上就是對同宗文化的認同,這些都對民族文化認同心理是一種有力的刺激。 以上是我們對宗祠這一文化形式及其作用的初步認識。而對這樣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評價,應持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一方面要看到宗祠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象征,是守舊、排外的制造機關,這些都是應當否定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宗祠在聚宗保衛(wèi)家鄉(xiāng)域土,組織群眾進行生產(chǎn)公益活動,維護地方治安秩序,贍老扶貧,辦學興教以提到人們文化素質(zhì)方面,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對于宗祠這一文化形式的保護和發(fā)展,需要我們認真把握這一文化的實質(zhì),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引導,使它在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中發(fā)揮出積極的作用。毫無疑問,民間祠祀有自己獨特的組織形態(tài),有嚴密的宗族組織形式,是儒家忠孝文化在民間傳播發(fā)展的顯性現(xiàn)象。</p>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古平定州平坦垴村(現(xiàn)陽泉市郊區(qū)平坦村)李氏宗祠,其建筑規(guī)模宏大,是古平定州宗祠之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