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西漢孝武帝時期,有個叫東方朔的近臣,才華橫溢,尤其擅長辭賦,為人機警詼諧多智。</h3></br><h3>東方朔權(quán)位不高,但對漢武帝劉徹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他在皇帝的身邊,一有機會就勸諫,多次惹毛暴虐的漢武帝。</h3></br><h3>換了別人早已身首異處了,可是東方朔卻得以善終,他是怎么活下來的?</h3></br><h3> <h3>矛盾的漢武帝</h3></br><h3>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是一位優(yōu)缺點都非常明顯的皇帝,是一個矛盾綜合體。</h3></br><h3>一方面,他不愧為雄才偉略的皇帝,在位期間漢朝的版圖得到空前擴張,衛(wèi)青、霍去病異域揚威;</h3></br><h3>另一面,漢武帝征匈奴幾近于窮兵黷武,他性格暴虐,尤其是晚年昏聵,在位期間十幾位丞相少有活著離任的。</h3></br><h3>漢武帝劉徹差點葬送了漢朝的基業(yè),后來他被迫寫下了輪胎罪己詔。</h3></br><h3>他剛登基的時候,經(jīng)過文景之治的積累,國家的實力已經(jīng)得到了長足的恢復(fù)和發(fā)展。</h3></br><h3>年輕的漢武帝劉徹,心心念念想要報當年高祖劉邦“白登之圍”被匈奴羞辱的大仇。</h3></br><h3>可是,不等他報仇,當年羞辱劉邦的匈奴單于之孫,軍臣單于又欺負到了他的頭上。</h3></br><h3>血氣方剛的少年天子劉徹,堅決不肯低頭,他拒絕執(zhí)行此前的和親政策。</h3></br><h3> <h3>可是,當時真正能做主的并不是他,兵符握在長樂宮的皇祖母竇太后手里。</h3></br><h3>竇太后可是支持和親的,老人家認為漢王朝之所以能夠獲得幾十年和平穩(wěn)定的局勢,發(fā)展民生,都是依賴于和親政策的有效執(zhí)行。</h3></br><h3>一切的委屈和不滿,少年天子都只能忍著。</h3></br><h3>他終于明白,并不是穿上皇袍就是真正的皇帝。</h3></br><h3>公元前135年,竇太后仙逝,劉徹才終于把大漢朝的權(quán)柄抓在了自己的手中。</h3></br><h3>可是,他性格里的多疑、暴虐、喜怒無常,在多年的隱忍之后也愈發(fā)嚴重。</h3></br><h3>方士與仙酒</h3></br><h3>受秦始皇迷戀“長生術(shù)”的影響,秦漢時期方士盛行。</h3></br><h3>漢武帝劉徹同樣喜歡研究方術(shù),雖然沒有如傳說中秦始皇一樣派徐福率領(lǐng)大隊人馬大規(guī)模出海尋找仙島。</h3></br><h3>但為了長生不老,劉徹同樣對方士十分推崇與信賴,干下了無數(shù)的荒唐事。</h3></br><h3>比如眾所周知的方士李少君,把堂堂的漢武帝劉徹騙得暈頭轉(zhuǎn)向。直到李少君死了,劉徹依然認為他不過是肉與靈分離,去了仙境。</h3></br><h3> <h3>據(jù)《史記·孝武本紀》記載:</h3></br><h3>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h3></br><h3>有了李少君的例子在,無數(shù)的方士聞聲而動,涌進了長安城里,求見皇帝陛下進獻寶物。</h3></br><h3>張居正在他的《權(quán)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例子:</h3></br><h3>有一次,一個方士不知道從哪弄來一壇子“仙酒”,吹噓說喝了之后就可以實現(xiàn)“萬歲!萬歲!萬萬歲!”</h3></br><h3>篤信“長生術(shù)”的漢武帝對此深信不疑,命人珍而重之地窖藏起來,準備等到合適的機會隆重地飲用。</h3></br><h3>可是沒想到,漢武帝還沒來得及享用“仙酒”,這種好事居然被東方朔這家伙給搶了先。</h3></br><h3>這簡直是大逆不道,欺君罔上!</h3></br><h3> <h3>漢武帝得知后果然龍顏大怒,立刻下令將東方朔抓起來,斬首示眾。</h3></br><h3>東方朔果然不愧是“狂生”,死到臨頭他不但不傷心難過,也不喊冤求饒,卻仰天大笑。</h3></br><h3>漢武帝劉徹被他笑得有點發(fā)慌,他知道照以往東方朔的秉性,這事肯定沒那么簡單。</h3></br><h3>于是,劉徹厲聲喝問:“大膽,你死到臨頭了,還笑什么?”</h3></br><h3>東方朔依舊言笑自若,仰著頭道:</h3></br><h3>“這可是方士剛剛送來的‘仙酒’,喝了之后能夠長生不死的。一大壇子,我都已經(jīng)全都喝完了,你能殺得死我嗎?</h3></br><h3>如果劊子手這一刀下去,我還是死了,那這酒還稱得上‘不死的仙酒’嗎?</h3></br><h3>如果就這么死了,也是我活該,偏信了方士的鬼話。</h3></br><h3>但皇上為了這‘假仙酒’把我殺了,怕不是也要讓天下人恥笑吧?”</h3></br><h3> <h3>漢武帝這時也覺得殺了東方朔很可惜,朝堂上難得有這么一個有趣的“活寶”。</h3></br><h3>而且聽了剛才東方朔那一番話,他內(nèi)心也開始懷疑方士獻上來的是“假仙酒”。</h3></br><h3>如果這樣殺了東方朔,恐怕真的會引來天下人的恥笑,有辱自己的一世英名,于是又一次赦免了東方朔。</h3></br><h3>東方朔的智慧</h3></br><h3>除了上面張居正《權(quán)謀書》中所記載的“假仙酒”,東方朔勸諫漢武帝劉徹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h3></br><h3>在修上林苑之事上,東方朔諫武帝戒奢恤民;</h3></br><h3>在昭平君殺人之事上,東方朔諫武帝公正執(zhí)法;</h3></br><h3>在主人翁事件上,東方朔諫武帝矯枉風(fēng)化。</h3></br><h3>東方朔之所以多次惹毛暴虐的漢武帝,還能得以善終,就在于在勸諫的時候非常講究方式方法。</h3></br><h3> <h3>比如本文所列舉的“仙酒”事件中,東方朔玩的是他的老花樣:諷諫。</h3></br><h3>也就是《權(quán)謀書》所說的:“諷之喻之,以示其繆?!?lt;/h3></br><h3>用諷諫或暗喻的方式,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謬誤。</h3></br><h3>東方朔一開始就知道漢武帝被方士騙了,但他沒有如其他大臣一般直接說:</h3></br><h3>“皇上,你知道你被騙了嗎?方士獻上來的是假仙酒??!”</h3></br><h3>如果這么說,正在氣頭上的漢武帝就算不當場把他砍了,事后也一定懷恨在心,隨便找個由頭讓張湯那幫酷吏給他辦了。</h3></br><h3>東方朔聰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以身試“仙酒”,看似是欺君,但到了最后漢武帝自然明白東方朔是在犧牲自己來保護他這個皇帝。</h3></br><h3>不但饒了東方朔,還對他心存感激。</h3></br><h3>這就是說話的智慧,勸諫的智慧。</h3></br><h3> <h3>東方朔雖然終其一生官職不高,在政治上堪稱毫無建樹,但他對大漢朝廷和百姓是有功的。</h3></br><h3>只不過他與其他大臣有些不一樣,他一不求官,二不求名,只圖讓自己過得舒服。</h3></br><h3>勸諫皇帝的同時,又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對人性的把控保護了自己。</h3></br><h3>這才是官場上真正的聰明人,畢竟“高處不勝寒”。</h3></br><h3>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身居高位的時候做到游刃有余,尤其是在漢武帝時期,連百官之首的丞相都成了高危職業(yè),何況其他的大臣呢?</h3></br><h3>能夠像東方朔這樣獲得自在的實在是沒有幾個人。</h3></br><h3> <p>時移世易,東方朔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jīng)超過了2000多年,但人性的本質(zhì)并沒有多少變化,權(quán)謀在處世哲學(xué)中的作用依舊十分重要。</p><p><br></p><p>權(quán)謀之術(shù)幾千年來無所不在,只是有名氣的大人物對此諱莫如深、閉口不談,從不輕易示人。</p><p><br></p><p>這個世界,就是懂的人駕馭不懂的人。你不懂人性與權(quán)謀,就只能被別人利用。</p><p><br></p><p>無論是混跡官場還是職場,我們都需要學(xué)習(xí)東方朔這樣的權(quán)謀之術(shù)。</p><p><br></p><p>你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必須有刺。你可以善良,但必須略帶鋒芒。</p><p><br></p><p>上面多次提到的《權(quán)謀書》就是學(xué)習(xí)權(quán)謀洞察人性非常好的一部教材,《權(quán)謀書》與《羅織經(jīng)》等其他幾部關(guān)于人性與權(quán)謀的著作,被后人合稱“天下無謀秘卷八書”。</p><p><br></p><p>其中《權(quán)謀書》的作者是一代名相張居正,他幾乎以一己之力實現(xiàn)了明朝的中興。他靠著滿腹權(quán)謀與智慧,從襄陽一個不起眼的軍戶家庭中脫穎而出,游走于奸相嚴嵩父子、徐階、高拱這樣的政治老手之間,一路青云直上,最終成為大明首輔,獨掌朝政長達十年之久,直到他死去。</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