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時候看到家里的農(nóng)具上寫著“京兆堂”,就問父親這是什么意思父親告訴我是爺爺過去做生意時就寫的“堂號”,長大了接觸家譜看到家譜上寫著“京兆堂”后來通過學(xué)習(xí)看書,知道了在古代家族中“堂號”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堂號”也叫“郡號”,本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相近的庭堂、宅院之中,故引申為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疤锰枴碑a(chǎn)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記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揚祖先的功業(yè)道德,三是訓(xùn)誡子弟繼承發(fā)揚先祖余烈。其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跡或趣聞佳話。例如:姜氏“天水堂”、柳氏“河?xùn)|堂”(郡望發(fā)祥地);孟姓的“三遷堂”(出自“孟母三遷”的故事);周姓的“愛蓮堂”(出自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連姓的“上黨堂”則出自《明史·連楹列傳》。劉姓后人以“蒲編”為堂名則源自三國劉備故事,借此告誡子孫勿忘祖先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以簡樸勤奮為本。此外,還有自創(chuàng)堂號(陶氏“五柳堂”),以王位(郭氏“汾陽堂”)、謚號(包氏“孝肅堂”)等為堂號的現(xiàn)象。至今,人們在談?wù)撃骋患易鍟r,還有以“某某堂”稱呼的。</p><p class="ql-block"> 自隋唐始,一些文人雅士喜歡把“堂號”署在詩文書畫作品上。后來,干脆把家族的“堂號”逐步演化為個人的書齋名,在文化交流時簽署使用,故唐朝有“爵位不如族望”的說法。其中有:唐杜牧的“碧瀾堂”,宋陸游的“雙清堂”,明湯顯祖的“玉茗堂”,清秦榮光的“養(yǎng)真堂”等?,F(xiàn)代則有魯迅的“俟堂”、周作人的“知堂”、郭沫若的“鼎堂”、豐子愷的“緣緣堂”、王國維的“觀堂”、孫犁的“耕堂”等。</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少數(shù)民族,內(nèi)遷后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yè)績典故作堂號的。如匈奴呼延氏的“太原堂”、回紇族愛氏的“西河堂”、蠕蠕族苕氏的“河內(nèi)堂”等。</p><p class="ql-block">堂號是一個姓氏的特殊標(biāo)識,能顯示姓氏發(fā)源的地緣關(guān)系,同時具有聯(lián)系姓氏與宗族關(guān)系的意義,還是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之一。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大陸宗祠得以恢復(fù),族譜被續(xù)修,堂號對敦宗睦族,弘揚孝道,維護家庭、宗族和社會的穩(wěn)定,特別是對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乃至中華民族的大團結(jié)都發(fā)揮著重大的促進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熱烈祝賀《ぺ水上贛人》美篇號正式開通,請各位朋友保存下面這個二維碼,并打開掃碼關(guān)注,或者直接長按二維碼點擊“遞名片”并瀏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