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段時間,在第二波疫情的關(guān)閉之前,去了一趟蘇黎世。它和處于法語區(qū)的日內(nèi)瓦很相像:兩座城市都瀕臨一個寬闊而舒展的湖泊,都有一條河流穿城而過,除了都擁有歷史悠久的老城區(qū)和豪華品牌林立的商業(yè)主街之外,又都有綿延不絕的山脈為其平添一道秀麗的背景,可謂依山傍水。兩者又都有自己引以自豪的高等院校、藝術(shù)團體、各式博物館和極高的國際化程度,因而都具有著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氛圍和景觀。蘇黎世本身就是一座藝術(shù)之城,對二十世紀文藝流派產(chǎn)生很大影響的達達主義(Dadaism)就是于一戰(zhàn)期間在那里創(chuàng)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蘇黎世,那當(dāng)然要參觀市立美術(shù)館(Kunsthaus Zürich),它是瑞士較重要的一家藝術(shù)博物館,雖然從藏品絕對數(shù)量上看,不能與國際大都市的美術(shù)館相比美,但按照西方美術(shù)館的主流分類,從中世紀古典繪畫至文藝復(fù)興,過渡到印象派前衛(wèi)藝術(shù),然后現(xiàn)代表現(xiàn)主義和當(dāng)代藝術(shù)潮流,這座美術(shù)館一應(yīng)俱全。這里收集了大量的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和蒙克(Edvard Munch)的作品。如果喜歡梵高、莫奈、畢加索和夏卡爾的朋友在那里一定也不會失望的。當(dāng)然,還有很多瑞士藝術(shù)家的作品,不能算是美術(shù)史中的主流,對裝逼吹牛沒有太大的幫助,但還是很有觀賞價值的。</p> <p class="ql-block">在美術(shù)館入口的邊上,矗立著羅丹(Auguste Rodin)的巨型雕塑《地獄之門》(La Porte de l'Enfer)。這是他的代表作,提起他那就不得不介紹這部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9年,原址定于現(xiàn)在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的裝飾藝術(shù)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即將動工,后因巴黎公社運動而推遲,巴黎市府委托羅丹裝飾青銅大門??釔垡獯罄囆g(shù)的羅丹想起了佛羅倫薩的圣約翰洗禮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那扇青銅鍍金的《天堂之門》浮雕(Porta del Paradiso),于是便雄心勃勃地創(chuàng)作了一座《地獄之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羅丹這幅作品的藝術(shù)源泉來自但丁的《神曲?地獄篇》(Divina Commedia?In Inferno)。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兩百個左右的人體造型,恐懼、痛苦、絕望、貪婪,各種情緒通過人物的肢體語言表達出來,展現(xiàn)了人類心靈最暗之處 -- 地獄。其中一些造型后來被放大成為單獨的雕塑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博物館建造的改址和推延,使得羅丹未獲取灌注青銅雕塑的資金,他只完成了石膏原型,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會展出,現(xiàn)被收藏于巴黎奧賽博物館。在作者去世后被七次灌注成青銅雕塑,收藏于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獄之門》門楣上的三個人物被稱為《三個幽靈》(Les Trois Ombres)。這是三個體態(tài)與表情復(fù)雜的人物,頭都聚攏在一起,無力的手臂指向腳下的地獄。或許是眼看著人們一個接一個地墮落進地獄之門,感到痛苦而又無能為力。左邊那人頸與肩形成一個平行線,這是人物雕塑中從未有過的姿態(tài),使得無奈之情更為突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間上方是羅丹著名的《思想者》(Le Penseur),羅丹想表達的是他對人間萬惡的痛苦思考和反省。這位身強力壯的男子彎著腰,屈著膝,右手托著下頜,目視下面發(fā)生的悲?。簾o數(shù)人從他眼下的大門墜入地獄。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嘴唇咬著拳頭姿態(tài),表現(xiàn)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許羅丹想塑造的根本就是但丁的形象,因為最初他給這部分雕像起的名字就叫《詩人》。按照羅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他不僅要表現(xiàn)外在的真實性,還要竭力表現(xiàn)內(nèi)在的真實性。所以當(dāng)他難以表現(xiàn)但丁深邃的思想時,就會通過強勁的肌肉來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想者的左下方有一名男子墜落的細節(jié),那種被停格了的絕望和無奈令觀者難以忍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上角是著名的雕塑《接吻》(Le Baiser),出自但丁的《神曲》,原型是十三世紀的弗朗切斯卡(Francesca da Rimini),講述著一個因為政治聯(lián)姻的女性愛上了丈夫的弟弟保羅(Paolo Malatesta)而遭受懲罰,兩人相擁被囚困在永恒的旋風(fēng)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左門下端我們還能看見狡猾的比薩暴君烏戈林被困于囚塔后食其四子(Ugolin et ses fils)的典故,但丁把他列入地獄的最下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塑里還有達那伊得斯(Dana?des)的形象,這是希臘神話中埃及王達那俄斯(Danaos)50個女兒的統(tǒng)稱。故事有點長,大家自己去百度。故事的結(jié)尾是其中49位為父謀殺親夫的女兒們被天神發(fā)配到了冥府的最底層,強逼著她們裝灌永遠也不可能灌滿的無底桶。加班加點做著毫無希望結(jié)束的工作,這不正是有些電商平臺員工痛苦經(jīng)歷的真實寫照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乘佛學(xué)中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勇敢精神,這是每個宗教都有的救度眾生脫出苦厄積極入世的一面。雖然看著這部作品的我們尚未墜入地獄,可是審視著人世間的丑陋與痛苦,讓大家沉浸于苦惱的煎熬之中。這便是羅丹這部作品給予后人帶來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一進祭壇畫展覽室,就看見舍雷爾(Hermann Scherer)于1924-25年創(chuàng)作的木質(zhì)雕塑《圣殤》(Tokenklag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位小哥的作品最近都出售在百萬歐元以上,我們就稍微介紹一下他。舍雷爾生長在德法瑞三國交界的小城勒拉赫(L?rrach),初中畢業(yè)后去巴塞爾學(xué)習(xí)石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蘇黎世美術(shù)館觀看了蒙克的繪畫以及結(jié)識了克爾希納(Ludwig Kirchner,這位畫家我在去年朋友圈里的瑞士流浪自駕游 -- 達沃斯篇里曾經(jīng)介紹過他),之后他立志藝術(shù)創(chuàng)作。于是和克爾希納一起去達沃斯畫畫。1924年他和另外兩位瑞士藝術(shù)家(Albert Müller, Paul Camenisch)成立了“紅藍”(Rot-Blau)藝術(shù)團體,在歐洲藝術(shù)圈子開始小有名氣。兩年后因重病而故,雖然他英年早逝,但他還是留下二百多件藝術(shù)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張圖是幾周前在巴塞爾美術(shù)館看見的克爾希納之作 -- 舍雷爾和Müller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安吉利科修士(Fra Angelico)畫于1435-40年的?圣葛斯默和圣達彌盎為賈斯汀諾執(zhí)事治病?(Guarigione del diacono Giustiniano da parte dei santi Cosma e Damian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參觀馬德里普拉多國家博物館時曾詳細介紹過這位畫家。<a href="http://www.zit.org.cn/kx7kgk4?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六月春光馬德里(二)</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畫里這兩位主人公是摩爾人醫(yī)師,一對雙胞胎兄弟,也是早期的基督教殉道者。?在基督教里,被封圣(C</span>anonizatio)<span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是神仆(Servus Dei),再成為可敬者(</span>Venerabili),還要經(jīng)過一個宣福(Beatificatio)的程序,成為真福者,特蕾莎修女和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才剛到這個級別。這些人不光是圣德高尚,認定其信仰足以升上天堂,還要有顯示神跡的記錄。特蕾莎修女的奇跡是在加爾各答讓病人的腫瘤消失。那個搞翻東歐國家的教皇就不用說了,在他那永恒的生命向下一階段邁進時梵蒂岡全城響起了掌聲為他送行,因為一個國家只能派五人參加葬禮,小布什只能帶著克林頓和他爹前往,里根和卡特都被擋在門外,這是什么樣的陣容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據(jù)《黃金傳說》(Legenda aurea,里面充滿了夸張的想像)里的記錄,這兩位醫(yī)師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就是肢體移植,他們把一個埃塞俄比亞人的腿移植到賈斯汀諾助祭執(zhí)事的身上。仔細觀察一下,那條右腿是不是黑色的?但書里沒有講那個捐獻者后來怎么樣了,可憐的非洲兄弟。</p> <p class="ql-block">富有盛名的弗蘭德多產(chǎn)畫家普羅沃斯特(Jan Provost),他也是丟勒的摯友,于1490年畫的蛋彩畫《圣殤》(Mourning of Christ)。</p> <p class="ql-block">蘇黎世本地的畫家,Hans Leu der ?ltere作于1490年的四幅祭壇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四幅作品畫的都是圣邁克爾(St. Michael),《圣經(jīng)》里伊甸園的守護者,天使主領(lǐ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上是《圣嬰朝拜》(Adoration of the Magi)。</p><p class="ql-block">右上是《圣靈降臨》(Descent of Holy Spirit at Pentecost)。</p><p class="ql-block">左下是《爭戰(zhàn)邪靈》(Archangel Michael Battling Lucifer)。</p><p class="ql-block">右下是《最后審判》(Archangel Michael Judging Soul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畫家并不算很知名,但放在十五世紀的環(huán)境中,其人物描繪和用色真是可圈可點。</p> <p class="ql-block">《試觀此人》(Ecce Homo),1510。</p><p class="ql-block">不知作者其名,只知道他在安特衛(wèi)普活動。因為他有一幅祭壇三聯(lián)畫非常杰出,被英國鑒賞家Alfred Morrison收藏,所以稱畫家為Master of the Morrison Triptych。</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畫題現(xiàn)在是不是很熟悉了?</p> <p class="ql-block">弗蘭德時期的畫家克利夫(Joos van Cleve)于1515-1518期間畫的《盧克麗霞》(Lucretia),關(guān)于她的傳說我在介紹巴塞爾美術(shù)館時講述過了。</p> <p class="ql-block">弗蘭德畫家Adriaen Isenbrandt畫于1525年的《逃往埃及》(Flight to Egyp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耶穌出生后,為了躲避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的殺戳,全家人在天未拂曉之前從巴勒斯坦逃往埃及的情景,圖中圣母瑪麗亞表情嚴肅,仿佛在為兒子的命運擔(dān)心,走在前面的約瑟正回頭看著母子倆。背景是士兵們在殺戮百姓,因為當(dāng)大希律王得知伯利恒有個君王誕生,于是就下令羅馬駐軍將伯利恒境內(nèi)兩歲以下的所有男嬰殺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說整個畫幅構(gòu)圖層次分明,氣氛莊重樸實。但是仔細看看,發(fā)現(xiàn)圣城里竟然還有荷蘭風(fēng)車,這個也可以有?真是醉了。倘若諸位在《清明上河圖》里瞥見電線桿或路燈甚至5G發(fā)射塔諸如此類的東西會作何感想?</p> <p class="ql-block">看了前面那些畫題之后,大家現(xiàn)在應(yīng)該明白了,古典繪畫里畫來畫去都是那些體裁內(nèi)容,出鏡率最高的無外乎這些圣經(jīng)故事里的圣人或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如同命題作文,只是表現(xiàn)技巧和處理手法不同而已,但終究還是八股文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是到了文藝復(fù)興時期,講求“人文精神”,才開始擺脫呆板的格式化人物形象,少了一點嚴肅縝密,多了一點華美豐滿。一直到印象派前衛(wèi)運動,畫家們才走出畫室,進入大自然去捕捉光與影。再接下去就是畫家們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更放肆大膽地去“創(chuàng)新”,這就是所謂的表現(xiàn)主義流派(Expressionnisme)。這些都是藝術(shù)家選擇一個具體表述對象并把它描繪畫板上,經(jīng)過一系列的思維加工,打上他們的情感烙印。還是屬于具象藝術(shù)(Art Figuratif)的范疇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漸漸的,表述對象消失了,只剩下畫板,這就是我們不易接受的抽象藝術(shù)(Art Abstrait),前面介紹過的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在下篇將詳細介紹)和馬列維奇(Kasimir Severinovitch Malevitch)都是這方面的先驅(qū)。這還沒有完呢,我們現(xiàn)在把畫板抽走,只展示要表述的對象,被杜尚(Marcel Duchamp)稱作為Ready-made,在1917年他搞出了一件作品《噴泉》,就是一只倒放的小便池。打那開始,美術(shù)史上有了觀念藝術(shù)(Art Conceptuel)。我們在以后的文章里再慢慢介紹。</p> <p class="ql-block">格雷考(El Greco)在1571年繪制的肖像畫《夏爾·德·吉斯,洛林地區(qū)的樞機大主教》(Portrait of Charles de Guise, Cardinal of Lorraine, Archbishop of Reim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格雷考是西班牙文藝復(fù)興時期舉足輕重的人物,每個大美術(shù)館起碼要收藏一幅他的作品,我們這里暫時不多作介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這個主教,簡單地說兩句。十六世紀中期,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壓力下,許多天主教徒甚至天主教領(lǐng)袖,對改教派所宣揚的某些教義,頗表同情。于是天主教會于1545年至1563年間在意大利北部召開了大公會議,期間這位大主教扮演了重要角色,有助于教會的革新運動。1569年在他的撮合下,法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娶了神圣羅馬的公主伊莉莎白(Elisabeth von ?sterreich)為王后,穩(wěn)定了被宗教戰(zhàn)爭搞得幾乎分崩離析的法國。</p> <p class="ql-block">老彼得?勃魯蓋爾的兒子老揚?勃魯蓋爾(Jan Brueghel de ?ltere)于1603-5年畫的《有風(fēng)車的村子入口》(Entrance to a village with windmill)。</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這家人我是佩服得五體投地。</p> <p class="ql-block">十七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重要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于1625年畫的《沉睡的維納斯被薩堤爾驚醒》(Vénus endormie surprise par des satyres)。之所以說他重要,因為沒有他,法國古典主義甚至法國美術(shù)都會失去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介紹畫家,普桑出生于法國諾曼底,是貴族之后,自幼受良好教育,被期望成為一名法官,造化弄人,沒想到誤入歧途,在繪畫的泥濘道路上越陷越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曾到過巴黎,受古典畫風(fēng)影響頗深,但當(dāng)時法國的藝術(shù)界遠遠不如輝煌燦爛的羅馬。那里,不僅僅有大量的舊時代杰作,而且還有各種藝術(shù)思潮涌現(xiàn)。于是他移居到羅馬,開始對文藝復(fù)興時期畫作產(chǎn)生興趣,間接影響了他的畫風(fēng),但最終是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此人是巴洛克風(fēng)格的代表,卡拉瓦喬級別的人物)和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這樣的巴洛克畫家們奠定了他的古典主義派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著藝術(shù)水平的成熟,他在法國也很有影響,成了貨真價實的當(dāng)紅炸仔雞。經(jīng)過路易十三的多次邀請,普桑晚年回到法國,為國王作畫,還被授予“國家首席畫家”的稱號,負責(zé)盧浮宮“大畫廊”的壁畫創(chuàng)作。無奈法國的小人太多,至今還是如此,普桑處處被人使絆子,只好借口再去羅馬,從此再未回歸故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桑強調(diào)線條比色彩重要,而魯本斯反之,所以美術(shù)史上有普桑派與魯本斯派之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介紹一下畫作,薩堤爾,即羊男精靈。擁有人類的身體,同時亦有部份山羊的特征,以懶惰、貪婪、淫蕩、嗜酒而聞名。經(jīng)常追逐寧芙(Nymph,出沒于山林、原野、泉水、大海的女精靈),與她們一起享樂 。畫中描繪的是美神維納斯和左側(cè)的小丘比特正在酣睡,好色的薩堤爾偷偷地將她的衣服掀開,貪婪地偷窺著維納斯豐盈柔美的胴體。深色的背景反襯出人體的光輝,給人以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畫家發(fā)揮豐富的想像,背離他擅長的古典傳統(tǒng),把神話故事中離奇曲折的情節(jié)加以提煉,表現(xiàn)出經(jīng)典的瞬間,充滿著刻意求工的鋪張和精致。讓我們也隨著他的畫筆偷窺了一回女神。</p> <p class="ql-block">洛林(Claude Lorrain)于1648年畫的《牧群與君士坦丁凱旋門》(Pastorale avec l'Arc de Constanti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規(guī)矩,先介紹一下這位普桑的好基友,再評論一下他的畫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林原名叫熱萊(Claude Gellée),因為是法國洛林人,所以用他的出生地來稱呼他。在西方美術(shù)界里是司空見慣的事,這種稱呼方式叫作Antonomasia,類似我們的別號。這種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譬如,博斯原名Van Aken,來自Bosch;卡拉瓦喬原名Merisi,來自Caravaggio;格雷考原名Theotokópoulos,因為他是希臘人在西班牙生活,所以叫El Greco。久而久之大家都不知他們的真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林家境貧寒,來自五個孩子的家庭,自幼就是孤兒,只得自食其力。12歲去德國投靠長兄,一年后隨著一批廚師到了意大利,先在糕餅鋪里當(dāng)學(xué)徒。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畫家塔西(Agostino Tassi,此人原名不姓塔西,自編了一個被塔西侯爵收養(yǎng)的故事而改名,就像前不久去世的法國前總統(tǒng)德斯坦的老爸一樣,以領(lǐng)養(yǎng)編造了一個貴族身份)家當(dāng)仆人。洛林在為畫家洗畫筆,磨顏料時愛上了繪畫,有靈性的他讓塔西刮目相看,于是教了他一些基本技巧,從此在藝術(shù)之路上一去不返。人生就是如此,有時一個小小的火花,遇上那堆愛美的干柴,于是就能燃起一場熊熊烈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混跡于羅馬和那波利,隨著其他畫家不斷地積累繪畫技藝。25歲時,離開意大利,去了法國和瑞士,接一些修復(fù)教堂的活。他的畫風(fēng)也受卡拉奇影響頗大,對光線在繪畫中的影響非常敏感。26歲重回羅馬,潛心鉆研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33歲,人品爆發(fā),受紅衣主教Bentivoglio委托而創(chuàng)作了兩幅風(fēng)景畫,引起了教皇烏爾巴諾八世(Urbanus VIII)的關(guān)注并獲得點贊,名聲大增,訂單不斷。后面的時間里他儼然成為一名知名的風(fēng)景畫家,連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Felipe IV)也為他捧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常對金主們說:我畫的是風(fēng)景,里面的人物是白送,不收費。人怕出名豬怕壯,他的作品經(jīng)常會被抄襲,其實他本身也在暗暗地抄襲好友普桑尤其是他的藝術(shù)思想和創(chuàng)作思維。為了防止有人假冒,他使出一個小花招,每賣出一幅畫就將其中主要構(gòu)圖和主題用淡彩畫在一個紙本上,共保存了6本,稱之為“真本”(Liber Veritatis),現(xiàn)收藏于大英博物館,所以方便了后人研究他的風(fēng)格轉(zhuǎn)變。這些小圖后來被木刻印刷出版,成為學(xué)習(xí)風(fēng)景畫學(xué)生的重要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和也在羅馬的老鄉(xiāng)普桑成為好友,經(jīng)常一起去鄉(xiāng)村寫生。兩人作品有相似之處,更有著同樣要恢復(fù)古代藝術(shù)的莊嚴以及賦予大自然以崇高與永恒的目標(biāo),他們倆是當(dāng)時法國審美原則的標(biāo)桿。但是也有不同之處,普桑儒雅睿智而洛林性情豪放,普桑不僅畫風(fēng)景也擅長人物而洛林專攻風(fēng)景創(chuàng)作。更有區(qū)別的是,普桑的作品造型嚴謹、內(nèi)涵豐富而洛林的作品充滿詩意、較注重表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來看看這幅畫吧。在十七、八世紀時,田園牧場風(fēng)景畫很流行,看看凡爾賽宮里的壁畫和天花板裝飾就知道了。這個題材源自古羅馬的國民詩人維吉爾(Virgil)的《牧歌集》和《農(nóng)事詩》。牧草,小河,古跡,放牧的王子艷遇林中的仙女,這些田園風(fēng)光元素讓人喚起一種理想化的世界。即使時到如今,我們的小資們還在意淫著新疆、西藏、蘭州這種新西蘭式的風(fēng)光,是我們逃避現(xiàn)實的避難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洛林的畫恰恰就能把我們對于這種理想主義向往之心勾引出來,這是一個視野開闊的場景,遠處景色蜿蜒隱現(xiàn),這種形式成為后來古典主義風(fēng)景畫的典范。天空清爽的藍色和蓬松的白云幾乎填滿了畫的上半部分。剛才忘了交代,洛林很擅長畫落日,在這幅畫中使用的色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通過在背景中使用淺白、金黃和藍色,在前景中使用深棕色和綠色,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了空間深度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畫家真正感興趣的卻是光色造成的效果,水中有著戲水孩童的倒影,他將一切融入溫柔的金色陽光之中,以至莊嚴的古跡建筑也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感覺進入了一個愛的殿堂。這幅畫還有一種穩(wěn)定感,高大的樹木和建筑物輪廓所帶來的垂直伸長被地平線所平衡。幾位牧人或騎或立或跪,環(huán)狀的構(gòu)圖把人體與幽雅的風(fēng)景組成詩一般和諧的世界,喚起這一恬靜安謐的懷舊景象,這便是傳說中的樂土。它反映了畫家對田園牧歌生活的深深眷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他和普桑的努力,風(fēng)景畫不僅成為一門高深的藝術(shù),而且還為以后的畫家開辟了廣闊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剛才提到普桑受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的影響頗大,讓大家看看他是什么樣的畫風(fēng)。這是他1603年畫的《耶穌受洗于曠野》(Paesaggio con battesimo di Crist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畫的內(nèi)容是《圣經(jīng)》中的記載,耶穌來到約旦河,接受約翰的洗禮。耶穌受洗之后,天向他打開,圣靈如同鴿子般降臨在他頭上,上帝宣稱耶穌是他的兒子。隨后耶穌受圣靈引導(dǎo),前往曠野,接受魔鬼的測驗后,正式盡職。</p> <p class="ql-block">來一張弗蘭德時期的靜物畫。這是凡·德·阿斯特(Balthasar van der Ast)于1625年畫的《水果,貝殼和昆蟲》(Still Life with Fruit, Shells, and Insect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從水果靜物畫被反叛的卡拉瓦喬玩壞了之后,其他靜物畫家也不安分了,紛紛效仿他也學(xué)調(diào)皮了,都喜歡在好好的水果上畫個蟲洞或者蒼蠅什么的,搞得水果商販們都不敢拿這些畫來做他們的產(chǎn)品廣告了。</p> <p class="ql-block">小大衛(wèi)?特尼爾斯(David Teniers der Jüngere)于1645-50年畫的《三個農(nóng)夫取火》(Three Peasants by the Fir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一家四代人同名,他是第二代,而且都是畫家,甚至他的兄弟們也都是畫家,每次看畫都要搞清楚是哪位。不僅如此,他還娶了老彼得?布魯蓋爾的孫女安娜為妻,帶了一大堆祖父與父親的畫來當(dāng)嫁妝。人家是親上加親,他家是畫上加畫,難怪他的兒子小小大衛(wèi)更是青出于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大衛(wèi)是個多才多藝又多產(chǎn)的藝術(shù)家,屬于最杰出的弗蘭德風(fēng)格畫家之一。他作品涵蓋的主題很廣,在歷史,山水,肖像和靜物等繪畫領(lǐng)域都有所創(chuàng)新,留下兩千多幅帶著幽默和溫馨的作品。他的作品以農(nóng)民,小酒館以及煉金術(shù)士和醫(yī)師的場景而聞名,據(jù)說他作畫非常手快,經(jīng)常在吃過晚飯后別人來一支煙的功夫,他能作一幅畫,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神仙活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個人很喜歡他畫的猴子,在那個時期猴子作為一個來自異國他鄉(xiāng)的動物被大眾關(guān)注。在西方美術(shù)中猴子寓意著欲望和淫蕩、貪婪和吝嗇,但是在他的畫筆下卻是滑稽和可愛、調(diào)皮和搞笑。</p> <p class="ql-block">荷蘭黃金時代的風(fēng)俗畫家揚?斯特恩(Jan Havickszoon Steen)于1665年畫的《農(nóng)夫酒館里的婚禮》(Wedding Party in a Farmer's Taver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位畫家家境富裕,祖上到父輩是酒商。幼年讀拉丁文理學(xué)校,還是倫勃朗的學(xué)弟,后接受油畫訓(xùn)練,頗有靈氣和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672年,即所謂“荷蘭災(zāi)難之年”(Rampjaar,被英法德圍攻,造成社會和經(jīng)濟大震蕩)之時,藝術(shù)市場也隨之崩潰,他去開了家酒館。酒館里的日常風(fēng)俗場面成了他主要的繪畫題材。那些場景活潑熱烈甚至達到混亂的地步。荷蘭有句諺語“一個揚?斯特恩家庭”(Het lijkt hier wel een huishouden van Jan Steen)即意為看看這個亂七八糟的場面。</p> <p class="ql-block">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于1661畫的肖像《使徒西門》(Simon the Apostl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據(jù)《黃金傳說》(Legenda aurea),耶穌和門徒參加西門的婚宴,在那次婚宴上耶穌將水變作了美酒。當(dāng)他見證了這一神跡后,成為耶穌的熱誠者,拋下了家庭、父母與新婚妻子去追隨耶穌。西門前往埃及傳教,再往亞美尼亞王國和黎巴嫩的貝魯特,最后作為耶路撒冷主教被判釘十字架而死。</p> <p class="ql-block">以描繪十八世紀威尼斯風(fēng)光而知名的意大利畫家卡納萊托(Giovanni Antonio Canaletto)于1730年作的《在威尼斯總督府迎接帝國大使》(Ricevimento dell’ambasciatore imperiale a palazzo ducal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人家境殷實,父親是個舞臺布景畫師。很早就與音樂大師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合作。由于畫風(fēng)細膩、技巧別致而脫穎而出,受到威尼斯總督的侄子還有共和國元帥(Johann Matthias von der Schulenburg)的追捧。他的畫精細入微,對光線和透視的把控可謂吹毛數(shù)睫;但是在建筑和風(fēng)光的處理上又是大氣磅礴,在繪畫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Veduta,他的作品就是范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40年后,由于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威尼斯的來客急劇下降。因為他與英國駐威尼斯領(lǐng)事同時也是藝術(shù)品收藏家的約瑟?史密斯私交甚好,史密斯引薦他去倫敦發(fā)展。直至晚年才回歸故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搜一下他的作品,觀賞性很高。</p> <p class="ql-block">貝洛托(Bernardo Bellotto)于1765年畫的《德累斯頓克羅伊茨教堂遺址》(Rovine della Kreuzkirche di Dresd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畫面描繪的是普魯士入侵后的德累斯頓Kreuzkirche教堂被毀的廢墟。廢墟和廢墟是有差別的,有的是古代文明留下的沉思,在桑普和洛林畫中被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而這座廢墟卻是悲劇的延伸,如同我們的圓明園,象征著恥辱,讓后人時刻牢記這血淚仇。它向我們展示了被毀壞的德累斯頓一座中世紀教堂,原本是薩克森人的自豪,在七年戰(zhàn)爭中被普魯士人摧毀。貝洛托曾受“肥胖王”奧古斯特三世(August III. von Polen)的邀請去畫過德累斯頓,其中就有這座教堂。之后,他又重返舊地,用這幅畫來控訴普魯士人的無情和野蠻。如果不是畫中人物的服飾在告訴我此場景發(fā)生于十八世紀,我都會誤以為是在記錄二戰(zhàn)時期盟軍的轟炸,這座曾經(jīng)美得令人驚嘆的德國巴洛克建筑之最不再復(fù)返,不幸的德累斯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威尼斯城市風(fēng)景畫家貝洛托(背駱駝,這樣比較容易記憶),他是卡納萊托的外甥和學(xué)生,以其為歐洲城市(德累斯頓,維也納,都靈和華沙)創(chuàng)作的風(fēng)景畫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皮托尼(Giovanni Battista Pittoni)于1735年畫的《耶穌誕生》(Nativit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人是歐洲最重要的十八世紀威尼斯畫家之一,洛可可(Rococo)風(fēng)格的代表人物,深受宮廷的追捧。洛可可風(fēng)格有一特點就是清淡鮮明的顏色和精致的曲線構(gòu)圖,喜歡用小天使來點綴畫中氛圍,令畫面變得優(yōu)美而神秘,大家有沒有看出來?</p> <p class="ql-block">提埃坡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是威尼斯畫家里最富盛名的壁畫家,出生貧苦,一歲時就成了孤兒。起先在畫室里學(xué)徒,后在意大利的教堂里專攻壁畫,畫風(fēng)自由灑脫,也十分華麗繁雜,但有一種潛在的憂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4歲時被請去巴伐利亞,裝飾可以和美泉宮(Schloss Sch?nbrunn)與凡爾賽宮(Chateau de Versailles)相比美的維爾茨堡宮(Würzburger Residenz)。在那的三年里,繪制了大量的壁畫和裝飾,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型天頂畫《行星和大陸的寓言》(Allegory of the Planets and Continents),描繪了太陽神阿波羅在空中運行,周圍四方象征歐亞非美四個大陸。1761年,他65歲時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邀請他裝飾王宮,繪制了天頂畫《西班牙升天》,后病逝在馬德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邊一幅是于1742年畫的《圣馬克西姆 -- 都靈的主教和圣奧斯瓦爾多 -- 諾森布里亞國王》(San Massimo e San Osvald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側(cè)那幅是于1743年畫的《大流士家眷在亞歷山大面前》(La famiglia di Dario dinanzi ad Alessandro)。故事講的是公元前333年,古希臘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在伊蘇斯(Issos)戰(zhàn)役中擊敗了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 of Achaemenid Empire)。在此次戰(zhàn)役中,大流士被自己的總督貝蘇斯(Bessus)挾持和軟禁,但他的妻子、女兒、母親和姐姐均被俘虜。亞歷山大在其大將赫菲斯提安(Hephaestion)的陪同下前去看望這些女眷,大流士的母親把赫菲斯提安和亞歷山大搞混了,跪在將軍面前乞求饒恕。 亞歷山大大帝寬容地說:“赫菲斯提安就是亞歷山大”,仍以皇家之禮相待,彰顯了他的大度與亮節(jié)。</p> <p class="ql-block">蘇黎世人,菲斯利(Johann Heinrich Füssli)于1810年畫的《丘比特與賽姬》(Amor und Psych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題材被不知多少藝術(shù)家們炒作,出自《變形記》(Metamorphoses)中的一個神話故事,講的是美麗無雙的公主賽姬,她的美甚至能夠與女神維納斯媲美,嫉妒萬分的維納斯命兒子丘比特用金箭射中熟睡的賽姬,使她愛上世上最丑的怪物。后面發(fā)生的事情大家就自己去找度娘了解吧,很曲折蜿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し扑估↗ohann Heinrich Füssli)是,畫家Hans Rudolf Füssli的孫子,畫家Johann Caspar Füssli的兒子,一位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年輕時犯事后混跡于英國,被畫家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賞識,為但丁和莎士比亞的著作插畫。所以說他出生在瑞士,成名在英國。</p> <p class="ql-block">這是菲斯利(Johann Heinrich Füssli)于1792年畫的《法斯塔夫在洗衣筐里》(Falstaff im W?schekorb)。一個莎士比亞的劇本《亨利四世》和《溫莎的風(fēng)流娘兒們》中一個體態(tài)臃腫牛皮大王的藝術(shù)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雖然小眾,但屬于“自創(chuàng)武功”的大師,美術(shù)界如同武林,如果沒有獨創(chuàng)出自己的風(fēng)格,哪怕精細程度在自己派系里已是登峰造極之至,照樣也只能算是嘍啰。只有在眾多作品中被人一眼認出是他時,才能算作高手。菲斯利可以算半個高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最拿手的題材是妖精鬼怪和幽靈夢幻,屬于吸引眼球的作品,神神秘秘的,有種百看不厭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蘇黎世美術(shù)館的古典繪畫部分我們就介紹到這里。下一篇講講現(xiàn)代藝術(shù)部分,他們這些時期的收藏非常豐富,看得很過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請關(guān)注,您的評贊是我持續(xù)的動力,謝謝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