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撰寫文字:鄭瑞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照片翻拍:鄭瑞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b style="font-size: 18px;">回憶自己從學(xué)校走向社會的那刻起,曾多次有過住集體宿舍的經(jīng)歷和體驗。但最令我難忘的是在半個世紀(jì)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同住一個宿舍共同生活勞動的那一段日子。并時常在我的腦海中縈繞,歷歷在目,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腦海里,成了難忘的往事。</b></p> <p class="ql-block"><b>??我們插隊建甌龍村吳地大隊的知青宿舍所在的房屋是座落在一處山窩窩里,一棟連著一棟黃土圍墻,青瓦屋頂?shù)哪绢^房形成的村莊里。宿舍的周邊環(huán)境極差,房前巷道上處處有亂跑亂竄的豬、狗、雞鴨;更有這里一堆,那里一地臭氣熏天的垃圾;多處房邊墻角蓋有四面透光又簡陋的茅坑房;以及巷兩旁溝里不時地流著渾濁臟水。村與村之間交通非常不便,出門全是崎嶇不平,嶺高坡陡的羊腸小道。対外聯(lián)系極為滯后,全大隊只有隊部一臺手搖電話機。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生活過的極為貧困、艱苦。全村人照明靠點松明(含有松脂油的松木柴)和煤油燈。夜晚,村民外出都是點松明,很少舍得用手電筒照一段黑一段的走夜路。洗衣服在井邊溝旁,都是用山區(qū)一種叫皂莢的野樹果抹著衣服上,再用木棒敲打洗凈,少見農(nóng)民用牙膏,香皂洗漱。更缺乏文化娛樂話動,……。這一切都讓我們當(dāng)時很不適應(yīng),很艱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再說我們當(dāng)年住的房子結(jié)構(gòu)都是土圍墻,灰瓦頂,杉木料二層房子。房子通常按一棟二家人居住而建的,房子一樓左右兩邊是住人的房間,中間是個小客廳;客廳后面兩旁是廚房。房子二樓除有存谷倉外,都是堆放一些農(nóng)具等一類雜物。</b></p> <p class="ql-block"><b>我們首批來的六位女生,五位男生就是被安排住在一棟靠村巷子一側(cè),早已久沒住人的半座房子里。我們不住在一樓,樓下一個房間地面上擺放個大木盆作浴室用。另一個房間作堆放木柴、農(nóng)家具等雜物間。我們都住在二樓用杉木板中間隔開的二間大套房里。</b></p> <p class="ql-block"><b>大房間里除兩張長木櫈鋪上杉木床板和稻草墊著的床外,女生套間里另擺了一個褪漆的舊杉木衣柜和一張舊三抽屜長木桌;而男生住的房間除床外什么也沒有,后靠自己動手在窗戶下做個簡單寫字桌。所有同學(xué)的箱子行李只好塞在床底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房子二層樓梯口到我們住的房間,有一頭鋪在厚土墻上的木板小走廊。那可是我們閑時在此談天,喝粗茶水,觀山頭,看村巷景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知青房的廚房是生產(chǎn)隊用知青安家費為我們修造了和農(nóng)民一樣的廚房。里面有四方飯桌、柴火灶、大鐵鍋,有洗菜臺、洗碗盆、大水缸、水桶、劈柴斧頭等等。同時生產(chǎn)隊還批給我們一塊山坡菜地種菜。這樣,我們就水到渠成地辦起了知青自已的食堂。</b></p> <p class="ql-block"><b>有了知青食堂后,我們每天都會輪流安排一個同學(xué)在家做好三歺飯菜,讓辛苦勞動回來的同學(xué)及時吃上熱騰騰的飯菜,洗個熱水澡消除疲勞以便第二天有好體力參加勞動。</b></p> <p class="ql-block"><b>記得辦知青食堂的初期,山區(qū)生活十分貧困。我們吃飯經(jīng)常個把月見不到肉,炒菜少油無肉,飯桌上常擺放清一色的腌菜、竽頭、糟菜湯。后來我們自力更生,自己種菜種瓜,養(yǎng)雞、養(yǎng)鴨、養(yǎng)豬,特別第一年就成功喂養(yǎng)了一頭重200斤的豬。年底生產(chǎn)隊也分給我們糯米、酒曲、黃豆。農(nóng)民還教我們自已做酒,腌菜,做豆腐。在我們精心管理下食堂越辦越好,第二年知青生活也大有改善了。</b></p> <p class="ql-block"><b>回想,我們有緣成為同窗同學(xué),成為知青好友。又十分投緣地住在同一棟樓,吃在同一個集體食堂里,成為名符其實的知青一家人。真乃"修得百年同船渡"是緣分。是緣讓我們相聚相處;是緣讓我們情到真誠似一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自從有個溫馨的知青家,知青生活盡管是清苦的,農(nóng)活是勞累不堪的,但大家的生活還是苦中有樂,而且其樂融融,和諧相處。這個家自始至終支撐著我們度過幾年艱苦的知青歲月并堅持到最后。這在當(dāng)時知青群體中可謂是難得可貴的。</b></p> <p class="ql-block"><b>這個知青家見證了我們這批知青在山區(qū)度過的艱難困苦的歲月;見證了知青經(jīng)過艱苦的勞動鍛煉,艱辛的生活磨煉成就了我們堅強拼搏,團結(jié),善良,勵志成長的一代人。見證了我們結(jié)下知青永恒的友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