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和滄師的“初戀”: 中師生新生報道的故事。</p><p><br></p><p><b>1 旅途</b></p><p>“咣”的一聲,蘇老三把一個編織袋扔在中巴車過道上。凌亂的胡茬子,破舊的藍布褂,再加上散發(fā)著化肥味道的編制袋,乘客唯恐避之不及。老三心中暗喜:小李們(對小偷的稱呼),不會想到,我把閨女的學(xué)費藏到了編制袋吧,比我聰明的賊還沒生出來呢。</p><p><br></p><p>蘇蔓瓜跟著老三上了車,沒有座位了,老三讓她坐到發(fā)動機蓋上?!按笠?,您把這個籃挪挪,讓我坐會兒吧?!碧K蔓瓜怯怯的說。中年婦女沒說話,把這一籃子雞蛋抱到懷里,繼續(xù)面無表情的望著窗外。</p><p><br></p><p>等了有一個小時,確實攬不上客人了,汽車才顛簸著出發(fā)了,頭一次坐長途車,蘇蔓瓜強忍住,才沒尿褲子。</p><p><br></p><p>好容易到了滄州汽車站附近,乘務(wù)員說:在這下車吧,咱這是私人車,進不了站。下車后,父女倆大包小包的去尋找5路車站。</p><p><br></p><p>公交車票5角,有的乘客把車票叼在嘴上,向乘務(wù)員們證明自己買票了。車上人很多,蘇蔓瓜和父親分別站在中門和后門邊。車上好幾個農(nóng)民模樣的父母,帶著行李,領(lǐng)著個年輕的男孩或女孩,“想必這是自己的同學(xué)了?!碧K蔓瓜自言自語。</p><p><br></p><p><b>2 報道</b></p><p>這是個秋日的午后,滄州師范學(xué)校里格外熱鬧,因為是新生報道日。蘇蔓瓜的父親排隊交完錢,就帶她去領(lǐng)書本、軍被、洗臉盆。然后父女倆又大包小包的把東西運到宿舍樓,一個宿舍住八個人,上下鋪,窗口處有張破舊的桌子。蘇蔓瓜的父親和幾個家長攀談起來,不過由于各自方言不同,也沒聊出什么來。“喃們是肅寧的。”父親一直重復(fù)這句話。</p><p><br></p><p>學(xué)校門口有個小賣部,蘇蔓瓜的父親幫她買了一個暖水瓶,一個搪瓷飯盆。此時已經(jīng)半下午了,父親去食堂買了飯送到了宿舍:一份炒茄子,三個饅頭。父親胡亂吃了兩口,就要回老家了。蘇蔓瓜和幾個同鄉(xiāng),把父母們送到學(xué)校門外的大路上。那時路兩旁還是泥土和雜草,望著父母的背影,有的學(xué)生開始暗自流淚。</p><p><br></p><p>回到宿舍,剛好上一屆的兩個同鄉(xiāng)師姐來了,聊了一會,他們告辭去打飯了。此時的蘇蔓瓜看到窗外,夕陽西下,好一片昏黃的天。倘若是詩人,或許能歌頌此刻的壯美,但蘇蔓瓜傷心的很,毫無胃口,就把一盆菜倒在樓下的垃圾堆上。</p><p><br></p><p><b>3 夜晚</b></p><p>這是第一個夜晚,還有1個小時就熄燈了,蘇蔓瓜聽到樓道里有男生唱:“我愛你,我愛你,咱們倆個做夫妻”。蘇蔓瓜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感受,小學(xué)六年,初中三年,蘇蔓瓜沒談過戀愛。曾經(jīng)對男生的暗戀或好感,此刻回想,是多么不切實際。至于這個學(xué)校的異性,白天也在校園里看到了,有的男生一看就很滑頭,總往女孩多的地方瞅,有的男生則一臉羞澀,都不敢看女生。男女比例1:4,這就是現(xiàn)狀。</p><p><br></p><p>“小心點,有幾個男生從樓道擋板縫里看咱們!”同宿舍的老二說到,“肯定有那幾個滑頭!”蘇蔓瓜心里想。</p><p><br></p><p><b>4 軍訓(xùn)</b></p><p>第二天,蘇蔓瓜和同宿舍到了教室。當(dāng)天的內(nèi)容是:首次班會+軍訓(xùn)動員會。老師讓學(xué)生們自我介紹,全班62個人,蘇蔓瓜沒能都把大家都記住。老師也安排了臨時班干部,代理這一時期的班務(wù),有班長,團支書,生活委員,衛(wèi)生委員,宣傳委員,文藝文員。</p><p><br></p><p>到了下午,班長組織大家一人拿一個凳子,排隊去禮堂(兼食堂)開迎新+軍訓(xùn)動員大會。校領(lǐng)導(dǎo)在臺上向大家表示歡迎和鼓勁,教官代表給學(xué)生們加油打氣。</p><p><br></p><p>軍訓(xùn)前一天晚上,蘇蔓瓜打開水時,暖水瓶爆炸了,她的腳不幸的被燙傷了。班主任從家里拿來正紅花油,同學(xué)們也幫助處理。但軍訓(xùn)就是軍令,第二天,蘇蔓瓜還是出現(xiàn)在煤渣操場上,“教官,老師:喃能參加軍訓(xùn)!”,原來她把鞋面剪了個大口子,把燙傷處漏在外面吃土,這樣就不怕做動作磨動傷口了。</p><p><br></p><p><b>5 后記</b></p><p>那時的日子很漫長,似乎每天都有值得記住的事情。轉(zhuǎn)眼二十五年過去了,蘇蔓瓜收拾了一下這些零散的記憶,理智告訴她:不要多想,傷感的回憶是沒有用的,校園早就被推平了,現(xiàn)在是當(dāng)?shù)刈詈廊A的酒店和高檔小區(qū),同學(xué)們分散回原籍任教,老師們也并入新校,有的已經(jīng)退休。</p><p><br></p><p>時代成就了中師,也在二十一世紀初,毫不猶豫的拋棄了中師。中師并不是個很高的平臺,中師生想要發(fā)展,就得自學(xué)大專,甚至大本。但值得銘記的:是當(dāng)年那份走出農(nóng)村、開始認識世界的勇氣。是那些困境中,不怕吃苦、帶傷作業(yè)的奮斗精神。</p><p><br></p><p>1996年8月的那天,蘇蔓瓜從自己出生的小村,邁著沉重的步子,坐車100多公里,到滄州師范報道。25年后的今天,蘇蔓瓜習(xí)慣了:上午接到工作指令,下午就帶著行李去任何地方。</p><p><br></p><p>世界總有陌生的部分,等著我們?nèi)ラ_拓,別讓怯懦的心,束縛住雙腳。</p><p><br></p><p>作者:蘇蔓瓜,1999年畢業(yè)于師范學(xué)校,分配倒鄉(xiāng)村中學(xué)任教。更多故事搜索:“甜甜的蘇蔓瓜”。</p> <p class="ql-block">滄師99屆肅寧籍畢業(yè)生和肅寧籍老師合影</p> <p><a href="http://www.zit.org.cn/3ao73po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我生命中的貴人:中師同學(xué)老張</a></p><p><a href="http://www.zit.org.cn/393r914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中師生最豪橫的一頓飯:年底“吃節(jié)余”</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