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最近我們到“竹素園”和“江南名石苑”去游覽了一下,去觀看了這個被清代評為“西湖·十八景”之首的“湖山春社”的風(fēng)貌;還到“江南名石苑”去一睹了那塊被譽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縐云峰”。</p> <p> “竹素園”位于杭州岳王廟西南面,它的西面就是“江南名石苑”。</p><p> 上圖為岳王廟前的“碧血丹心”牌坊。</p> <p>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竹素園”門前。<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它的門牌號是:北山路87-2,公交岳王廟站下車即可。)</span></p><p><br></p><p> 據(jù)景點介紹:“清雍正九年(1731年),浙督李衛(wèi)創(chuàng)建“湖山春社”,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社旁有清泉從竹徑流出,“有蘭亭曲水之致”,遂辟地為園,雍正帝御書“竹素園”?!皥@內(nèi)遍植綠竹,臨水筑樓亭軒廊,陳列各式盆景和金石書畫。園西為“江南名石苑”,山石參差,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縐云峰”陳列于此。”</p> <p> 其實這個地方我們是經(jīng)常來的,不過我們只是把它當(dāng)作進入曲院風(fēng)荷公園的一個通道而已。而園內(nèi)那些“精彩”的東西,反而被我們忽視掉了。所以,今天我們到這里來,就是想仔仔細(xì)細(xì)的看看,以便加深對它的了解。??????</p><p> 上圖為:竹素園大門內(nèi)的照壁。</p> <p> 竹素園的植物配置以竹為基調(diào),突出幽趣,體現(xiàn)出了“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王維·《竹里館》)</span>”的意境。</p> <p> 園內(nèi)引桃溪之水,用大湖石壘砌成“曲水”,以效仿古人“曲水流觴”之趣。據(jù)說這里還有一座“流觴亭”,可惜我們沒有拍到,下次有機會我們再去查找。</p> <p> 跨溪小道,別具情趣。</p> <p> 小橋曲水,相得益彰。</p> <p> 古樹參天</p> <p> 曲徑通幽</p> <p> 竹素園內(nèi)建有歇山頂重檐仿古建筑一座,它東接水月廊,西通小軒。檐間置一匾額,上書“泉景樓”三字。</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樓檐下面,置外文牌子一塊,可惜我們文化低淺,不識此文,深感遺憾!)</span></p> <p> “泉景樓”坐北朝南,這是它正面的“樣貌”。</p> <p> “泉景樓”正面局部放大。</p><p> 檐下懸一匾額,上書:“湖山春社”四個大字,門前置抱柱草書楹聯(lián)一副,為清末著名學(xué)者俞樾<span style="font-size: 15px;">(俞樾,字蔭甫,自號曲院居士)</span>所書:</p><p> 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p><p> 風(fēng)風(fēng)雨雨,年年暮暮朝朝。</p><p> 呵呵!原來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清代“西湖十八景”之首的——“湖山春社”。</p> <p> 據(jù)民國《西湖新志》載:雍正九年(1731),李公衛(wèi)創(chuàng)湖山神廟于曲院風(fēng)荷旁,奉祀湖山神及十二月花神和四個催花仙子,旋于廟側(cè),辟地建花神廟、竹素園”;并請文人俞曲園為春社撰聯(lián):“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風(fēng)風(fēng)雨雨年年暮暮朝朝”。不難看出,湖山春社風(fēng)貌異乎尋常、人文背景源遠(yuǎn)流長。</p> <p> 廊</p> <p> 水月廊</p> <p> 水月廊前置一石碑,上書“崇文書院舊址”字樣。這里雖然早已沒有學(xué)生在念書了,但在清代,它卻受到過康熙皇帝的親幸,是浙江“四大書院”之一。</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浙江四大書院為:敷文書院、崇文書院、紫陽書院和沽經(jīng)精舍。)</span></p> <p> “崇文書院舊址”筒介</p> <p> 大盆景</p> <p> 花壇</p> <p> 云墻</p> <p>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地方,是由“竹素園”通往“名石園”的通道。</p><p> 剛才,我們就是從這里走過去的。不過,我覺得還是從江南名石苑的大門口開始,一路往里面寫進去,比較方便一點。????</p> <p> 江南名石苑位于竹素園西側(cè),占地0.527公頃,1993年11月建成。著名的江南園林三大名石之一的【縐云峰】就陳列在這里。</p> <p> 名石苑門前的樹石盆景</p> <p> “江南名石苑”位于北山路87-3號,大門坐東面西,門前置楹聯(lián)一副:</p><p> 異木珍花香馥四時招貴客;</p><p> 奇峰怪石聲揚千里引嘉賓。</p> <p> 進入“名石苑”,是一小院。院子左旁和右前方各有太湖奇石一塊。</p> <p> 院子右面是一排房屋,檐下置一匾額,上書“曲荷雙馥”。兩旁抱柱楹聯(lián)與“湖山春社”那幅相同。</p> <p> 院子前方的圓洞門上赫然寫作“竹素園”三個大字,咦!這不是“江南名石苑”嗎?怎么又讓我們回到了“竹素園”去了呢?不過這里別無它路,我們只能繼續(xù)往前面走去。</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后來我才想到,原來這兩個園子,它們之間是路路相通的;再說這院子全是免費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圓洞門前面那塊牌子,起到提示人們:“這里是可以到竹素園去的” 這個作用。)</span></p> <p> 穿過圓洞門,發(fā)現(xiàn)里面的景色非常優(yōu)美,讓人有種“一眼難以四顧”之感?,F(xiàn)在,讓我們把它統(tǒng)統(tǒng)拍下來,和大家一起慢慢的欣賞。</p> <p> 這里有一座過路亭子,兩邊連著走廊,亭子上方有一匾額,上書:“拜石揖卉”四個大字。</p><p><br></p><p> “拜石”這個典故,早幾年我就接觸過了。它說的是:宋代書法名家·米芾<span style="font-size: 15px;">(與蔡襄、蘇軾、黃癥堅合稱“宋四家。)</span>酷愛奇石。他在安徽無為做官時,聽說濡須河邊有一怪石,人們以為是神石,不敢妄動,怕招來不測。米芾知道后,派人將其搬進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口中念道:“我想石兄已經(jīng)想了二十年了,今日方得相見,真是相見恨晚啊!”</p> <p> 米芾拜石。<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這張照片是在2016.9.杭州峰會期間,攝于南京玄武湖。)</span>您看,跪在左下角的那位先生,他就他米芾。 </p> <p> 院門兩旁楹聯(lián)上書:幾樹梅花數(shù)竿竹;半潭秋水一房山。<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這幅楹聯(lián)上有幾個字,真的有點難認(rèn)。????)</span></p> <p> 我們穿過“拜石揖卉”亭,前面又是一個漂亮的院子,這個院子的景色實在太美了!</p> <p> 小院西面又是一道圓洞門,上方也有一匾。寫著:“諸花香處”,兩旁抱柱楹聯(lián):虛竹幽蘭生靜氣;和風(fēng)暢日契天懷。</p> <p> 從這道院門出去,外面就是“曲院風(fēng)荷”的一號門了。我們就又折返回來,繼續(xù)在名石院里面游覽。</p> <p> 這塊石頭,頭這么大,脖子這么細(xì),看上去有點慌兮兮的!??????</p> <p> 芭蕉伴紅楓,綠綠加紅紅,真的好看啊——好看!</p> <p> 我指著這棵黃葉子的樹,問我老伴:“這是什么樹?” 她反轉(zhuǎn)來問我:“你說這叫什么樹?” 我說:“我當(dāng)然知道,楓樹有很多種類:黃的叫黃楓、紅的叫紅楓、綠的叫綠楓,這種葉瓣的叫雞爪楓?!? 這下可把我老伴笑得腰都真不起來!“哈哈哈哈!黃蜂!還要說是雞爪瘋的瘋!要么你個瘋子的瘋!哈哈哈……”</p><p> 哈哈!人家是“虛竹幽蘭生靜氣”,我們是“黃蜂雞爪笑掉腰”。唉!人的層次不同,沒有辦法的。??????</p> <p> 好了,玩笑開好,我們繼續(xù)去看風(fēng)景。</p> <p> 在“拜石揖卉”東面的云墻旁邊,陳列著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縐云峰”。</p> <p> 縐云峰與蘇州留園的“瑞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并稱江南三大名石。它通高2.6米,狹腰處僅0.6米,</p><p><br></p><p> “縐云峰”原來陳列在植物園的時候我們是見到過的。只是那個時候,我們都還沒有照機,沒能把它的像貌保存下來。時間一晃就幾十年過去了,它的樣子在我們的頭腦之中,早已蕩然無存。這次我們要好好的多拍些照片回去,以后也好拿出來看看。</p> <p> 縐云峰“形同云立,紋比搖波。體態(tài)秀潤,天趣宛然?!? 兩邊又有大英石立峰“疊云”與修長的凝灰?guī)r“石筍”相伴襯托,使此園更不失其偃仰虧蔽、聚散歷落的風(fēng)格。</p> <p> 大英石立峰 “疊云”</p> <p> 縐云峰看好了,我們再沿著這個“苑”,去繞一圈,再拍幾張照片,算是把這次“竹素園”和“江南名石苑”之行來個圓滿的結(jié)束。</p> <p> 通往竹素園的門</p> <p> 樹蔭綠草地</p> <p> 名石茶苑</p> <p> 池塘</p> <p> 留云</p> <p> 徼月</p> <p> 竹、石一景</p> <p> 斜樹一景</p> <p> 名石茶苑</p> <p> 臨花舫</p> <p> 名石茶苑的廊和軒</p> <p> 咸享茶室</p> <p> 廊</p> <p> 這訣石頭象什么?</p> <p> 大樹小橋</p> <p> 竹、橋一景</p> <p> 三秋桂子</p> <p>曲院風(fēng)荷 初冬景色</p> <p> 現(xiàn)在我們又回到名石苑。結(jié)束了我們今天的行程。</p> <p>朋友們再見!</p><p> 錢塘黟客 2020.12.6.</p><p>攝影:尚華</p><p> 錢塘黟客</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