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個園,明清私家園林的經(jīng)典之作,是揚州僅次于瘦西湖的著名景點。個園之得名,有人說是因為園主愛竹,將“竹”字從中劈開就是“個”字;也有人說是因為中國畫里畫的竹葉象個“個”字,取“個”字當園名是因為它像竹葉,比較形象。兩種說法都是因為“個”跟“竹”有關系,問題是古代到底有沒有“個”字?“個”字的繁體字是“個”,而國家漢字簡化是從1956年才開始的,古人是用繁體字的,那么個園這個“個”到底從哪來就不免使人疑惑了。</p><p> 個園是清代兩淮鹽業(yè)商總黃至筠(1770-1838)于清嘉慶23年(1818)在原明代“壽芝園”的基礎上拓建成的住宅園林。黃至筠作為一名經(jīng)商奇才,同時也是個有文化修養(yǎng)的儒商。他酷愛竹子,名字中的“筠[yún]”字原指竹子青皮,也借指竹子。整個個園一半是竹園,可觀賞的竹子種類為45種,株數(shù)過萬。</p><p> 除了竹子以外,個園的另一大特色是假山,用四種不同質(zhì)地、不同色彩的石頭堆疊成的“四季假山”。</p><p> 現(xiàn)在的個園分三部分,北部是萬竹園,中部是四季假山,南部是住宅。歷史上的個園范圍有所不同,比如南部住宅區(qū)原本有“福、祿、壽、禧、財”五列建筑,目前只?!案5搲邸比纷≌?,福路居中,壽路在西,祿路在東。</p> 我是從北門進園的,個園南、東、北各一個門,南門在步行街東關街上,不能行車,東門只出不進,北門只進不出,所以乘車到個園的大多從北門進。不過這樣一來參觀順序好像是反了。 進入大門,萬桿修竹迎面而來。<div> 1997年,個園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種竹觀賞區(qū)”,逐漸恢復當初有竹“百種萬竿”的歷史原貌。目前是揚州城內(nèi)最佳賞竹處。總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現(xiàn)有竹71種,近20000竿,人稱“萬竹園”。</div><div> 竹歷來為中國文人所愛,不僅是因為竹子姿態(tài)清雅,更因為它“堅貞、剛毅、挺拔、清幽、有節(jié),謙遜”的品格。蘇東坡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任何居所,只要屋前屋后有竹,品味立馬上升。</div> 萬竹園的竹子品種繁多,什么烏哺雞竹、桂竹、 黃稈烏、哺雞竹、 菲白竹 、黃槽竹 、篌竹 、鳳尾竹,毛鞘箬竹、平竹、光葉唐竹、 螺節(jié)竹、早竹、少穗竹、 斑苦竹、水銀竹、紅竹、琴絲竹、四季竹、羅漢竹、 黃槽石綠竹、金鑲玉竹、長葉苦竹、孝順竹、紫蒲頭石竹、 辣韭矢竹、 花哺雞竹、石綠竹、水竹 、方竹、 短穗竹、龜甲竹、高節(jié)竹、 鋪地竹、曙筋矢竹、大明竹、斑竹 、花毛竹、福建茶稈竹等等,大部分聽都沒聽說過。 這個是斑竹,認識的。本人對竹子研究甚少,興趣也不是很大,再說時間有限,所以直接奔中部花園而去。 萬竹園里景致很美。這里有亭子和長廊,叫做步芳亭和步芳廊。 萬竹園中部有一池碧水,周圍有黃石堆疊的假山。 池邊“映碧水榭”與步芳廊相接,目前是“亂針繡”展示廳。亂針繡號稱中國第五大名繡,主要特點是采用長短交叉線條,分層加色手法來表現(xiàn)畫面。針法活潑、層次感強,擅長繡制油畫、攝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人行幽篁里。 魚游碧水間。 水池、假山、曲橋、連廊,一派江南園林景象。<div> 說起“江南”兩個字,往往使人疑惑的是:隋煬帝下江南看瓊花,不就是到揚州嗎?揚州明明在江北,為什么稱江南?難道那時揚州在江南?其實古人說的江南是屬于文化范疇的稱謂,包含江浙、皖南及江西東部,并不完全是地理上的概念。江西大部和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雖然也有大片區(qū)域處于長江以南,卻是不能稱為江南的。歷史上幾次“衣冠南渡”,大批士族文人向南遷徙,中原文化在江南地區(qū)生根發(fā)展,中國的文化中心從黃河流域逐漸轉(zhuǎn)移到了長江流域,促進了江浙一帶的繁榮,形成了江南文化,這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在這種轉(zhuǎn)移的過程中,江淮地區(qū)是第一個落腳點,而揚州在江淮南部靠近長江,是南渡長江的重要中轉(zhuǎn)站。說起來,揚州的發(fā)達還早于蘇杭,揚州當然屬于江南文化的圈子。</div><div> 至于什么是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有什么特點,這個讓專家們?nèi)ザx吧。</div> 竹語廳,摘取了鄭板橋詩《題畫竹》的首兩句作楹聯(lián):“兩枝修竹出重霄,幾葉新篁倒掛梢”。 過此門,就是中部花園。其實,真正的個園從這里才算開始,中部花園實際上是黃府的后花園,狹義的個園就是我們所稱的中部花園。<div> 個園遵循中國傳統(tǒng)的前宅后園的布局,宅在南,園在北。</div> 一進門,左側就是灰色太湖石堆砌成的假山,假山上有“鶴亭”。 原來這座用太湖石堆疊的假山是個園“四季假山”中的“夏山”。<div> 太湖石素有“皺、漏、瘦、透”之特點,是中國四大玩石之一,常被江南園林取之疊假山。歷史上癡迷太湖石的玩家不少,例如上一篇提到過的唐朝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就是一個,他收集了很多太湖石,癡迷到了“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的地步。另外一位玩家宋徽宗專門設立“花石綱”收集天下奇石,弄到民不聊生,自己完蛋。</div> 畫面中間立著的這塊奇石有三個孔,像個“月”字,就叫“月石”,乃個園一寶。 夏山西面就是剛才進花園的小徑。 夏山東面是“抱山樓”,再往東是“秋山”。抱山樓橫亙在中部花園和北部萬竹園之間,樓上兩端各有蹬道連接東西兩山,如伸出兩臂擁抱兩山于胸前。中間懸匾《壺天自春》,取自劉鳳誥《個園記》中“以其目營心構之所得,不出戶而壺天自春,塵馬皆息”,其意是個園空間雖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為世外桃源。<div> 這個劉鳳誥是乾隆年間的大才子,曾被封為太子少保,擔任過吏、戶、禮、兵四部的侍郎。七十歲時在揚州去世。</div> 樓前有六角單檐小亭名“清漪”。 <div><br></div><div> “秋山”由黃石堆疊而成,據(jù)說出自名家石濤之手。黃石假山是中國古典園林一種常見園林建筑,與太湖石假山齊名,一般由紅、黃色砂及泥巖層巖石構成,材質(zhì)較硬。與玲瓏靈秀的太湖石相比,黃石顯得憨厚、粗狂、大氣、堅強。著名的黃石疊山有上海豫園黃石假山、揚州個園黃石假山(秋山)和蘇州耦園黃石假山。<br></div> 秋山山頂有“住秋閣”,那是全園的制高點。秋山黃石旁點綴著棵棵紅色楓樹,更是凸顯了“秋”的主題。 秋山之上有崎嶇蹬道上下盤旋,曲折輾轉(zhuǎn),構成了立體交通,忽壁忽崖,時洞時天。據(jù)說秋山蹬道“大不通小通,明不通暗通,直不通彎通”,它提醒人們,如果想超捷徑,很可能就會走不通,前進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 黃石的堆疊難度比太湖石更高,特別是假山頂部。這樣的疊石水平不由人不贊嘆。 花園南部院墻旁是“冬山”,這是用產(chǎn)于安徽宣城一帶的“宣石”疊成的。宣石色白,無棱角,象征冬雪。 冬山旁側墻上(花園南墻)有一段有24個直徑一尺的圓孔,分4排,每排6個,叫做“風音洞”,其所在高墻與南部住宅區(qū)的后墻間形成了一條狹長的通道,風從高墻窄巷之間穿過發(fā)出呼嘯之聲,冬日聞之,更添北風咆哮之勢。 宣石既不似太湖石那般玲瓏嶙峋,也不像黃石那樣棱角分明,看上去一團團的,就好像什么動物蟄伏在那里似的。的確有人說那里有十二生肖,不過我看不出來,反正像什么由人看,你說像什么就是什么。 還有春山呢?找了一圈也沒看到春山,只看到一些石筍立在土石中。原來,這些石筍就是春山。春天來時,滿園的竹筍節(jié)節(jié)高伸,這石筍豈不就代表了萬物生長的春天?這正是造園者立意高明之處。 院墻外也遍植石筍。<div> 此月洞門本該是個園的入口,我由北向南游賞,走了個反方向。</div><div> 個園的最大價值其實不是竹子而是四季假山。竹子到處有,在別的地方也可欣賞到,而且因為揚州地處江北,好多名竹怕冷過不了江,因此個園的竹子品種有限;而四季假山卻是天下獨此一家,陳從周先生在《揚州園林與住宅》中有這么一段話:“個園以假山堆疊的精巧而出名……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號稱‘四季假山’,為國內(nèi)唯一孤例?!蹦苡^賞到“國內(nèi)唯一孤例”的四季假山,也不枉揚州一游了。</div> 叢書樓背倚秋山,為園主讀書藏書之處。<div> 叢書樓匾額原本屬于清代乾隆年間揚州大鹽商馬氏兄弟,就在個園對面的街南書屋,馬氏敗落后,個園主人購得馬宅,其后又將街南書屋中一些廳堂匾額、楹聯(lián)移入個園之中。馬氏兄弟為儒商,曾藏書十萬余冊。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馬家兄弟敬獻書籍776種,為各地私人敬獻書籍之最。</div><div> 兩邊門柱楹聯(lián)“清氣若蘭,虛懷當竹; 樂情在水,靜趣同山”,語出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div> 樓內(nèi)擺設簡單,當年一定要完備得多。 樓旁一座八角門,上有“潤碧”門額。 門內(nèi)是一條桃樹小徑。小徑盡頭異形門上有石刻門額“竹西佳處”四字,源出于杜牧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現(xiàn)在來到南部住宅區(qū),這是兩列房子之間的夾道,叫“火巷”,是房屋之間為防止火災蔓延而預留的巷道,也是平時兩路房屋之間來往的通道。 住宅區(qū)分東、中、西三路,東路最北是廚房,不過并不是廚房原址,只是復原了當時景象。<div> 與眾不同的是灶臺,一般人家是三眼灶,大戶人家是五眼灶,吃飯人多。</div> 廚房之南是楠木廳,構架全部用珍貴的金絲楠木,用料高級,制作考究。是園主舉家用餐及小型宴會之所。 廳堂兩廂均有通道。 楠木廳內(nèi)兩邊抱柱楹聯(lián)“家余風月四時樂, 大羹有味是讀書”。 中堂和兩邊金農(nóng)所撰對聯(lián)“飲量豈止于醉, 雅懷乃游乎仙”漏拍了。 東路最南一座廳堂是“清美堂”,是管家處理一般事務的場所。清美堂體量不大,但等級較高。 清美堂匾下一幅山水中堂,兩邊對聯(lián)“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為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所撰。兩邊柱上楹聯(lián)“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惟勤與儉”,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家族文化“耕讀傳家,勤儉為本”的思想。 中路南面第一進廳堂是“漢學堂”,是主人接待賓客的場所。構梁全部用柏木,是揚州最大最好的柏木廳。<div> “漢學堂”名字是黃至筠的次子黃奭 [shì] 起的。所謂“漢學”是指漢代學者對儒家經(jīng)典的研究,漢學家多注重訓詁文字,考訂名物制度,治學態(tài)度十分嚴謹。黃奭崇尚漢學,所以把堂名叫做“漢學堂”。</div> 中堂是一幅竹子,是仿鄭板橋的畫,兩邊對聯(lián)“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yǎng)成數(shù)竿新生竹直似兒孫”是揚州當代書家熊百之書鄭板橋舊聯(lián),意思是讀到一本好書可以叫人廢寢忘食,栽種幾根新竹看上去就象兒孫一樣討喜。<div> 兩邊抱柱上楹聯(lián)是“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下聯(lián)中“一十七家”指的是“二十四史”自《史記》到《新五代史》的十七史。<br><div> 廳里桌椅和琴桌都刻竹子花紋,寓意“竹報平安”。</div></div> 中路第二進是“勤博堂”,曾經(jīng)是黃奭的起居室。黃至筠有五子:黃錫慶、黃錫麟、黃錫麒、黃錫康、黃錫禧,黃奭就是黃錫麟,三子黃錫麒又名黃式燕。黃家五子命運各不相同,但俱學業(yè)有成。黃奭(1809—1853)師承揚州著名學者江藩,平生以輯刊古佚書為業(yè),總數(shù)近三百種。黃奭治學孜孜不倦,學養(yǎng)深厚,交游廣泛,成就卓著。 《勤博》匾為嘉慶、道光時的名臣阮元送給二公子黃奭的,阮元與黃奭有師生之誼?!扒凇弊稚僖粰M,“博”字少一點,意思是勤奮沒有止境,學問也沒有止境。兩邊篆文對聯(lián)“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晉書”文理高雅、情辭優(yōu)美。 正廳側墻邊的擺設與中堂一樣雕刻著鶴云圖案。 勤博堂兩廂次間陳列著個園的史藉資料,中間拓片是劉鳳誥撰并書的《個園記》。<div> 園主黃至筠任揚州鹽商首總,歷經(jīng)嘉慶、道光、咸豐三朝,是黃家鼎盛時期。后來隨著政府推行鹽票法,任何人只要繳稅都可以領鹽販運,揚州鹽商的世襲專賣壟斷權力喪失,從此一蹶不振。黃家也因此家道中落。同治年間,個園易主李家,其后又先后易主徐氏(徐寶山)、朱氏、陳氏、王氏、紀氏。對比文獻記載,今日個園已非歷史原貌。園林部門雖然尚無力完全恢復原貌,但已制作成原貌模型在個園展出。</div> 中路第三進是黃家最小的兒子黃錫禧的起居室。黃錫禧是最后離開個園的黃家后人,晚年寓居泰州,據(jù)說其子后來在上海行醫(yī),頗有名望。 中堂一幅山水畫,兩邊是當代書法家顧大風書黃錫禧詩句對聯(lián)“云中辨江樹,花里聽鳴禽”,詩句含有一種朦朧的美。<div> 家具均雕刻有荷花圖案。</div> 西路住宅為園主和小姐起居室,從北到南是小姐繡房、園主起居室和“清頌堂”。這是小姐繡房樓下。沒聽說黃至筠有女兒,但其他園主就不見得沒女兒了。<div> 古代女子滿十三歲就得住到樓上,稱“閨閣”,或者稱繡房,不到結婚“出閣”就一直住下去,平時規(guī)定“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閨閣是常人不能造訪的。</div> 中進(第二進)是園主黃至筠起居室,有十間房間。<div> 樓上是女眷住處。</div> 最南面是西路第一進廳堂“清頌堂”,是黃家聚會和接待貴賓以及重大議事與祭祀的地方。此廳堂不但是黃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廳堂,也是揚州遺存古民居中最高的廳堂,廳檐、廊檐凈高度達5.2米。<div> 堂額“清頌堂”是卞雪松題寫,卞雪松(1949-2005),揚州人,當代新安畫派杰出畫家、書法家、詩人。</div><div> 抱柱楹聯(lián)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從這副楹聯(lián)可以看出黃至筠非常推崇儒家思想,重視教育。<br><div> 清頌堂中屏木刻為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的隸書《易經(jīng) 謙卦》六條屏。<br></div></div><div> 家具雕刻圖案是傳統(tǒng)民間常見的“暗八仙”,即葫蘆、團扇、寶劍、蓮花、花籃、魚鼓、橫笛、陰陽板等八仙使用的法器。</div> 至此,個園的游覽告一段落,從南門出。<div> 東、中、西三路住宅的宅門并不直接開在大街上,而是由一條橫巷接納。</div> 個園的南門開在東關街上,門很小,不事張揚,但門房很大。 <p class="ql-block"> 個園的北門外有石碑“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對個園到底是不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歷來有爭議。有權威人士和1992年的《人民日報》贊成,但也有人反對?!爸袊拇竺麍@”,對前三者拙政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似乎無爭議,爭議的是第四者是留園還是個園。依我看沒什么好爭的,人家留園是5A級的,你個園是4A級的,那就只好委屈下了。話又說回來,評不評得上5A級,不光是你那個園子的價值如何,還跟其他因素,如景區(qū)的管理、游客中心、導游服務、交通便捷、停車場、環(huán)境衛(wèi)生、廁所、安全措施、郵政、旅游商品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甚至門票的設計也有影響,上不了5A不等于景點本身差。硬要計較,弄個“中國五大園林”不就皆大歡喜了?關鍵還是要自身過硬,把保護、管理工作做好,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不是嗎?</p>